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1 05: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倍銜
研究生(外文):Pei-hsien Hsu
論文名稱:從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論器官移植之爭議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ng a Issue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from Descartes “Mind-Body Dualism”
指導教授:謝青龍謝青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lung Hs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靈魂唯物論唯心論心物二元論肉體器官移植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4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宇宙星球萬物中,地球46億年的演變進化,「人」身為最高等生物,「人」之不同於其它動物,在於我們會應用科技、醫學和享受物質生活,人類的意識、思考都帶著豐富的情感,當人遇到生老病死的問題時,肉體器官隨之衰竭,醫學的發達使人們想用更換器官移植的方式來延長壽命,本論文「器官移植之爭議」,是要探討捐贈者的器官是否會附帶著「器官靈魂」而影響干擾受植者,受植者是否會因為器官移植手術後,而產生不同的人格、個性。
 
  目前醫學器官移植最大的難題是捐贈的器官供不應求,原因是往生者在生前沒有預立遺囑,家屬不忍往生的親人受到摘除器官的二次疼痛,另一原因是人們恐懼若把器官捐贈之後,在另外一個世界的「我」,將會缺乏某個器官的「我」,也就是我可能少了肝臟、心臟或腎臟,也因此沒有安全感的影響,寧願保留全屍入棺,也不願器官捐贈。本論文對「唯物論」與「唯心論」之批判後,論述從笛卡兒「心物二元論」談器官移植的優點,捐贈者可以用有限的肉體生命,創造無限的大愛,讓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得以重生。
 
  在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中,思維(心)和肉體(物)是分開的二個實體,笛卡兒由「我思故我在」認為:「我」是一個思想物,即為心靈、意識或靈魂,肉體器官和靈魂是互相獨立的,甚至從笛卡兒機械論可以得知,人的身體是一台機器,而器官只是身體的一個零件,也因此從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捐贈者可以安心的捐贈器官;器官受植者也不必擔心會受捐贈者的原先個性或靈魂所影響,因為笛卡兒認為「心」與「物」的溝通橋樑,必須透過「上帝」的存在聯繫,並透過信仰上帝的動力,讓器官受植者能心靈重建。
 
  本論文在最後之結論,除了鼓勵器官捐贈外,在器官受植者延長壽命的同時,也學習面對生死的智慧!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4
第三節 研究方法………………………………………………………06
 
第二章 從肉體談器官移植…………………………………08
第一節 器官移植………………………………………………………09
第二節 捐贈者的肉體…………………………………………………12
   科學原子論……………………………………………………12
   捐贈的過程……………………………………………………15
第三節 受植者的肉體…………………………………………………17
   機械論…………………………………………………………18
第四節 對唯物論之批判………………………………………………20
 
第三章 從靈魂談器官移植……………………………………25
第一節 靈魂論…………………………………………………………25
第二節 捐贈者的靈魂…………………………………………………28
   捐贈者的意願…………………………………………………30
   人性與道德……………………………………………………31
第三節 受植者的靈魂…………………………………………………33
   意識經驗………………………………………………………33
   受植者的心理…………………………………………………34
   感官與對象……………………………………………………36
第四節 對唯心論之批判………………………………………………38
 
第四章 從心物二元論談器官移植……………………………43
第一節 笛卡兒哲學……………………………………………………43
   我思故我在……………………………………………………45
第二節 捐贈者的我思…………………………………………………47
   心物二元論……………………………………………………48
   捐贈者的身心交感過程………………………………………52
   捐贈者的我思與上帝…………………………………………54
第三節 受植者的我思…………………………………………………57
   受植者的身心交感過程………………………………………58
   受植者的感官認知……………………………………………61
   受植者的我思與上帝…………………………………………63
第四節 器官移植後的心靈重建………………………………………66
   受植者的情緒醫治……………………………………………66
   信仰的動力……………………………………………………69
   存在的勇氣……………………………………………………74
 
第五章 結論…………………………………………………77
第一節 鼓勵器官捐贈與幹細胞的器官再生…………………………77
第二節 終極關懷與面對生死的智慧…………………………………81
 
參考文獻………………………………………………………86
英文資料
 
1. A. E. Crawley(1909), The Idea of the Soul, London 。
 
2. J. G. Frazer(1911), Taboo and the Perils of the Soul, London 。
 
3. J.Veitch trans(1986), Rene Descarles: A Discourse on Method,London。
 
4. La description du corps humain Ch. XVIII t. XI (1922)。
 
5. L. Levy Bruhl(1922), La Mentalite Primitive, Paris。
 
6. Maurice Merleau-Ponty(1964),”Phenomenology and the Sciences of Man," in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7. Oeuvres de Descartes(1897), Charles Adam and Paul Tannery,13 volumes,Paris《方法導論》。
 
8. Tbe Philosopbical Works of Descartes (1967), Elizabeth S. Haldane and G..R. T. Ross, translato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1931), 2 volumes, paperback, 《哲學原理》。
 
中文資料
 
Paul Tillich著,成顯聰、王作虹譯(1990),《存在的勇氣》,(初版)台北:遠流出版社。
 
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1994),《信仰的動力》,(初版)台北:桂冠圖書。
 
Peter K. Mclnerney 著,林逢祺譯(1996),《哲學概論》,(初版)台北:桂冠圖書。
 
Richard M.Zaner著,譚家瑜譯(2001),《醫院裡的哲學家》,(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Robert Paul Wolff著,黃藿總校閱(2001),《哲學概論》,(初版)台北:學富文化。
 
王? (2000),《田立克》,(初版)台北:生智文化。
 
方東美(1980),《科學哲學與人生》,(四版)台北:黎明文化。
 
佛洛伊德著,賀明明譯(1989),《佛洛伊德著作選》,(初版)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伯璋(2006),《一步一腳印---器捐薪傳生命》,(二版)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李石岑(1986),《西洋哲學史》,(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呂應鐘(2003),《超心理生死學》,(初版)高雄:上宜出版。
 
亞里斯多德著,秦典華譯(2002),《論靈魂》,(初版)台北:慧明文化。
 
周慶華(2002),《死亡學》,(初版)台北:五南圖書。
 
林火旺(1999),《倫理學》,(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波伊曼著,楊植勝譯(1997),(初版)《生死的抉擇》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邱仁宗(1988),《生死之間---道德難體與生命倫理》,(初版)台北:中華書局。
 
金吾倫(1991),《自然觀與科學觀》,(初版)台北:水牛圖書。
 
金觀濤(1992),《人的哲學---論科學與理性的基礎》,(初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洪啟嵩(2007),《無死》,(初版)台北:全佛出版社。
 
南風(1998),《蘇格拉底》,(初版)台中:晨星出版社。
 
段德智(1994),《死亡哲學》,(初版)台北:洪葉文化。
 
約翰.卡丁漢著,林雅萍譯(1999),《笛卡兒》,(初版)台北:麥田出版社。
 
孫振青(2006),《笛卡兒》,(二版)台北:東大圖書。
 
徐學庸(2004),《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初版)台北:長松文化。
 
唐君毅(1978),《心物與人生》,(三版)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張立德(2009),《心物能一元的假說》,(初版)台北:水星文化。
 
笛卡兒著,王太慶譯(2007),《笛卡兒談談方法》,(初版)台北:大塊文化。
 
笛卡兒著,周春塘譯(2010),《沉思錄》,(初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笛卡兒著,黎惟東譯(2004),《沉思錄》,(初版)台北:志文出版社。
 
笛卡兒著,錢志純譯(1972),《我思故我在》,(初版)台北:志文出版社。
 
蔡信安(1992),《巴克萊》,(初版)台北:東大圖書。
 
鄔昆如(1990),《哲學概論》,(四版)台北:五南出版社。
 
廖仁義(1999),《笛卡兒》,(初版)台北:誠品書店。
 
傅偉勳(2008),《西洋哲學史》,(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斯賓諾莎(1983),《論笛卡兒哲學原理》,(初版)台北:仰哲出版社。
 
葉頌壽(1978),《面對生死的智慧》,(初版)台北:久大文化。
 
榮格著,林宏濤譯(2006),《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初版)台北:國立編譯館和桂冠圖書合作。
 
劉作揖(2007),《生死學概論》,(二版)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
 
鄭素月(1986),《身體疾病之心理社會觀護理》,(初版)台北:文軒出版
 
社。
 
盧秀美(2009),《護理倫理與法律》,(初版)台北:華信出版公司。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初版)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論文與期刊
 
廖俊忠(2008),《從肉身思維詮釋上帝已死》,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維杰(2008),《論語與福音書意函之比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棟銘(2010),《以榮格的人格與釋夢理論談人格同一性》,嘉義:南華大學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益智(2001/07),《佛學與科學---從科學觀點提出哲學本體及其與佛教涅槃之
 
等同》,(2卷2期)CEPS思博網中文電子期刊。
 
李瑞全(1997/04),《應用倫理研究通訊---器官移植專題》,(第二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