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瑞珍(2002)。利用博物館作為學校教學資源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59, 78-90。方潔玫譯(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台北:張老師。Cornell, J. 原著。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原作1979年出版)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台北:五南。
王金永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Padgett, D. K.原著。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原作1998年出版)
王家祥等譯(1994)。與孩子分享自然。台北:張老師。Cornell, J. 原著。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原作1979年出版)
王喜青(2002)。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及環境解說專業發展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511-S-002-002-Z。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王鑫與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王鑫(1996)。自然下鄉─自然教育中心戶外環境教學之意義。大自然教室─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教育部,8-17。
何淑媛(1998)。雪霸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解說服務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余宗翰(1999)。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建志(1998) 。國民中學校外教學推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吳忠宏譯(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項指導原則。台北:品度。Beck, L. & Cable, T. T.原著。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fiftee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原作1998年出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Patton, M.Q.原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原作1990年出版)
吳青燕(2004)。民間創辦環境學習機構與實踐經驗歷程之研究—以二格山自然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吳美真譯 (1997)。沙郡年記。台北:天下文化。Leopold, A.原著。A Sand County Almanac(原作1966年出版)
何森元(2003)。探索林務局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李子健編者(2002)。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青峰(1987)。解說服務效果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柏浡(1992)。國家公園經營管理與發展策略。台北:地景。
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元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8,61-67。
周儒(1994)。環境教育師資培訓(在職訓練)相關問題之探討與評析。台北:教育部環保小組。
周儒(2001)。環境教育理想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校園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17-42。
周儒(2003)。遠足囉!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戶外學習機制。大自然季刊,79,96-101。周儒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Merdith, J. 原者。
周儒、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L.原著,Outdoor Education. (原作1994年出版)
周儒、蔡慧敏、郭瓊瑩(2000)。國家公園資訊及教育訓練中心─資訊及環境教育訓練實施計畫與整體經營管理。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周儒、蔡慧敏(2001):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課程建立與訓練。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2)。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市:五南。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原著,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原作1994年出版)
周儒、蔡慧敏、王喜青(2006)。探索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教育與環境解說專業成長需求與課程架構。國家公園學報,16(2),61-83。孟祥森譯(1999)。永遠的春天。台北:雙月書屋。Carson, R. 原著。The Sense of Wonde(原作1984年出版)r
林水源(2001)。生態教材園實施探討─以蘆洲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秀容(1998)。淺談學校本位的課程與教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49-60。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淑貞譯(1996)。探索大地之心。台北:張老師。Cornell, J. 原著。Journey to the Heart of Nature(原作1994年出版)
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恆鑣譯(1994)。傾聽自然。台北:張老師。Cornell, J. 原著。Listening to Nature
金恆鑣譯(1997)。繽紛的生命─造訪基因庫的燦爛國度。台北:天下。Wilson, E. O.原著。The Diversity of Life(原作1994年出版)
紀承維(2003)。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戶外教學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佑琪(2001)。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碩士論文。徐國士、黃文卿、游登良(1997)。國家公園概論。台北:明文書局。
徐國士(1999)。台灣地區國家公園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91-102。張隆盛(1985)。台灣地區國家公園之規劃與建設。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研習資料彙編。
晏涵文(2001):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14-20。
馬淑貞(2003)。台北植物園與學校互動關係之探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熏芳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Maxwell, J. A.原著,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環境教育融入。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38-44。
張明洵、林玥秀(1992)。解說概論。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
教育部(2000a):台北宣言。體制內教育機構與民間單位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合作會議計畫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c)。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梁明煌(2001)。民間團體之伙伴關係建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87-93。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 52-75。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及理論分析。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30-41。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5-50。高雄:麗文。
陳李綢(1990)。個案研究的意義與方法。諮商與輔導。57,37-39。陳佩正(2001)。國內環境教育總體檢與建議,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45-50。
陳春敏(2003)。體驗自然活動對兒童欣賞自然的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 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麗文。
曾富林等合譯(2000)。為永續世界而教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Fien, J. 總編輯。
游登良(1994)。國家公園:全人類的自然襲產。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武雄(1998)。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朝恩(1998)。環境教育課外活動之規劃研究。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漢耀譯(2000)。學做自然的孩子─國家公園之父繆爾如何觀察自然。台北:張老師。Cornell, J. 原著。John Muir: My Life with Nature(原作2000年出版)
楊志誠 (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大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熊湘屏(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課程活動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甄曉蘭(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理想及挑戰。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84-100。
劉冠妙(2003)。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與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劉潔心(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大單元教學設計理念─行為科學理論與策略之運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57-178。
蔡居澤(1996)。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惠民(1985)。國家公園解說系統規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蔡慧敏(1994)。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執行之概況。環境教育季刊,21,19-35。
蔡慧敏(2001)。政府部門之環境教育資源及發展。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94-98。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台北:幼獅。Knapp, C. E.原著。Lasting lessons: a teacher's guide to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Heck, D. (2001).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Lucas, R. (2001)。英國自然中心現況。自然中心發展與環境教育推廣技術工作坊會議資料。台北:林務局等。13-15。
Mullins, G. W. (2001).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Partnerships. 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Bainer, D., Cantrell, D., & Barron, P. (200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through school-based partnership.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1), 36-45.
Beck, L.& Cable, T. T. (1998). Interpret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Fifteen guideing principles for interpreting nature and culture. IL: Sagmore Publishing.
Berk, L.E. (2003).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MA: Allyn and Bacon.
.
Brinn, D.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a national park: experienceat the Brecon Beacons national park.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otected area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UK: 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Inc.
Chalfant, D. M. (2004). The future of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 Reaserch, 9(2).
Chawla, L. (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1), 15-26.
Emerson, R., Hoermann, E. & Stearns, L. (1999). Exploring the real thing─A guide to educational programs at national park sites in Massachuetts. DC: NPS.
Engleson, D. C. & Yockers, D. H. (1994).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 Dep. of Public I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 20(1) , 8-16.
Finger, M. (1993). Does environmental learning translate into more responsible behaviour? Nature Heral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ch, 4(3), 285-298.
Flanagan, R. (1999).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Partners for change. EEDUCATOR. Spring 1999, 4-12.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s/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Y: John Wiley & Sons Press.
Ham, S. H. (1992). Environemntal interpret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 Golden, CO: North America Press.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L. (1994).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IL: The Interstate Printer & Publishers Inc.
Hemlich, J. E. (1993). Nonformal environemntal education toward a working definition. ERIC/CSMEE Information Bulletin. OH: (ED 360154).
Knapp, D.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egacy 8(3): 10-13.
Lieberman, G. A. & Hoody, L. L.(1998)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 for learning. CA: Science Wizards.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0). Naturalistic inquiry. CA: Sage.
Matre, S. V. (1979). Sunship earth--An earth education program getting to know your place in space. WV: The Institute For Earth Education.
Matre, S. V. (1990). Earth education--A new beginning. WV: The Institute For Earth Education.
Maxwell, J. A.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CA: Sage.
McRae, Keith. (1990).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Diverse purposes and practices. Australia: Macmillan.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CA: Jossey-Bass.
Merriman, T. (1999).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EE Section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pretation, 3(2), 1-3.
Orr, D. W. (1992). 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 world.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almer, J. A., Suggate, J., Bajd, B., & Tsaliki, E. (1998).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UK, Slovenia and Gree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4), 429-444.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e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London: Routedge.
Pennock, M.T., Bardwell, L. B. & Britt, P. (1994). Approach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classroom, I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Peterson, N.(1982). Develop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work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outhern Illinio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Project Learning Tree: A program of the American forest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ERIC ED 290612.
Regnier, K., Gross, M., & Zimmerman, R. (1994). The interpreter’s guidebook: Techniques for programs and presentations (3rd ed.). Interpreter’s handbook series. WI: UW-SP Foundation Press, Inc.
Sussam, A. (1999). A primer on education reform. EEDUCATOR. Spring 1999. 14-16
Tanner, T (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20-24.
三、網頁部分
大煙山國家公園簡介(無日期)。2004年5月5日,取自大煙山國家公園網頁http://www.nps.gov/grsm/
大煙山國家公園與Pi Beta Phi方案的簡介(2004)。2004年5月5日,取自網頁
http://www.pbP. sevier.org/PBP%20Web%20Site%20folder/PBP%20Web%20Site/PBP1%20Site/admin/PAC/Case%20Study%20revised%20Dec%2018%202003.pdf
王順美(2003)。環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2004年7月12日,取自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頁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2/2003/20031008a.htm
台北市格致國中簡介(無日期)。2004年4月15日,取自台北市格致國中網頁http://accessibility.gjjh.tP. edu.tw/modules/tinyd/index.php?id=3
美國國家公園解說與教育服務(無日期)。2004年4月20日,取自美國國家公園網頁http://www.nps.gov/learn/
http://www.nature.nps.gov/studentsteachers/index.htm
英國Brecon Beacons國家公園簡介(無日期)。2005年3月10日,取自Brecon Beacons國家公園網頁http://www.breconbeacons.org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簡介(無日期)。2004年4月10日,取自陽明山國家公園網頁http://www.ymsnp.gov.tw/web/home.aspx?i=1
Brian O’Neill’s 21 Partnership Success Factors(無日期)。2005年3月15日,取自美國國家公園網頁http://www.nps.gov/partnerships/oneill.htm
Pi Beta Phi 學校簡介(無日期)。2004年3月12日,取自Pi Beta Phi 小學網頁http://www.pbP. sevier.org/
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s (1998).Conservation education task force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2 from http://na.fs.fed.us/spfo/ce/content/program_providers/strategy/vision_to_action_strateg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