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金香(2002)。國立高級中學會計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探討。國立東華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金敦(2005)。中輟生輔導服務志願人員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持續服務承諾
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美娟(2003)。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及社會不良適應關聯性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1,279-319。
王淑慧(2006)。近十年國內中輟暨復學輔導相關論文之分析研究。載於學生中
輟防治輔導經驗傳承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
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宗晉(2008)。國中輔導教師之中輟防治角色知覺困境及其支援需求之調查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余靜雲(2000)。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之自我效能探討。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旺憲(2008)。屏東縣兼任組長教師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
耗竭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東。
李勝章(2002)。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育呈(2009)。國中輔導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論
文,未出版,台北。
周武昌(1999)。國民中學認輔制度之研究﹘以四所國中為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88-105。
周惠民(1999)。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奕光(2002)。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成就動機、學校組織氣氛知覺與其工作投
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金生(2002)。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吳宛芯(2009)。臺北市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投入、自我效能及工作壓力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吳育沛(2007)。國小輔導教師多元文化輔導知能覺察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凃明珠(2007)。不同世代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輔仁大
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秀薇(2003)。規訓與判逆:國中中輟生輔導措施之反思。世新大學社會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郁雲龍(2010)。中輟之虞學生相關輔導人員之角色與協同合作經驗-以台北市某
國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范麗娟(1999)。中輟生問題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二)。法務部發
行。
洪德華(2010)。台中縣市高級中學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投入相關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
秦秀媛(2006)。桃園縣公立國中體育教師工作投入程度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
運動團隊訓練工作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鶯娟(1995)。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參與決定及其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山林(2006)。公路監理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峰偉(2000)。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志堅(2009)。休閒涉入、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
學教師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彰化。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富美(2001)。從老師、家長及學生的差異觀點探討阻礙學生中輟問題防治之因素。社區發展季刊,69,222-235。
許芷霖(2007)。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
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許憶雯(2010)。國中輔導人員情緒智能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方案10-3「國中小學生輟學預防與復學輔導實施方案」。2012年1月30日,
取自http://140.111.34.179/news_detail.php?code=01&;sn=335#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11年,2月18日)。教育部舉辦100年度各縣市政府設置學生
輔導諮商中心工作研討會。教育部電子報。2011年3月15日,
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3970
教育部統計處(2011)。國情統計通報第232號。2011年8月1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中小中途輟學學生人數。2012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1829&;CtUnit=690&;BaseDSD=7&;xq_xCat=03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紉(2002)。工作者對於中輟問題與預防認知之探究—以台北市青少年中途輟
學預防服務系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57-90。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賀孝銘(2008)。中輟生復學輔導的現況與未來。師友月刊,491,8-15。
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
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73-98
彭懷真(1995)。輔導工作網絡的建立與策略-以關懷受虐兒童和中輟學生為例。輔導季刊,31(2),14-17。
黃慧華(2002)。國小教師對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特性知覺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
究–以台中市國小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79-286。
葉瑛儒(2008)。心評教師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惠玲(2005)。技專校院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工作自我效能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臺北市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鑑定復學輔導就讀小組作業要點(2010)。
蔡先口(1985)。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和專業態度的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依君(2003)。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遇方式
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惠儀(2007)。高雄市國中教師輔導中輟生態度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高
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崇趁 (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38(2),48-56。賓靜蓀(2012)。亞成鳥計畫-讓孩子在山中遇見自己。親子天下,39,40-41。
鍾佩蓁(2004)。雲嘉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天德(1998)。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3,113-149。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生的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
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麗紅、吳偉苓(2004)。學校導師、輔導老師對學生中輟問題成因假設與輔導
策略之研究。找回斷線的風箏—中輟預防網研討會,305-326。
魏方亭(2001)。嘉南地區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及工作壓力與任教
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羅有程(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西文部分
Allport, G. W. (1947).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Reinhart
and Winston.
Baba, V. V. (1981). On the nature of job involvement: An inquiry into its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t condi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2(11), 481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5). Exercise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In Bandura, A. (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1-45). N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W. H. Freeman.
Bodenhorn, N. &; Skaggs, G. (2005).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unselor
Self-Efficacy Scale. Measurement &;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38(1), 14-28.
Campbell, J. P &; Printchard, R. D (1976). Motivation theory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M.D.
Dubin, R. (1956). Industrial works’ world: A study of the “central life interest”
of industrial works. Social Problem, 3, 131-142.
Dryfoos, B. (1990). Adolescents at risk: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niels, J. A.,&; Larson, L. M (2001).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on
Counseling Self-Efficacy and Counselor Anxiety.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41,120-130.
Gmelch, W. H. (1983). Stress for success: How to optimize your performance. Theory
into Practice, v22, n1, 7-14.
Hanchey, S. G. &; Brown, R. (1989). The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burnout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appraisal,coping system,role strain and teacher/principal behavior.CA: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311012)
Jex, S. M. &; Bliese, P. D. (1999). Efficacy Beliefs as a Moderator of the Impact of
Work-Related Stressors:A Multilevel Stud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3), 349-361.
Kanungo, R.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 p241-249.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Iltin, 86(1), p119-138.
Kyiacou, C. &; Sutcliffe. (1978).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 4-6.
Levin, H. M., and Belfield, C.R. (2007).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to Raise High
School Graduation Rates. In C.R. Belfield and H.M. Levin (Eds.), The Price We
Pay: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nadequate Education (pp. 177–
199).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rk:Springer
Pub.Co.
Lawler, E. E.,&; Hall, D.T.(1970).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4), p305-312.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4, 24-33.
Lent, R., Hackett, G., &; Brown, S. (1998). Extending Social Congitive Theory to
Counselor Training:Problem and Prospects.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6(2), 295-306.
Larson, L. M., Suzuki, L. A., Gillespie, K. N., Potenza, M. T., Bechtel, M. A., &;
Toulouse, A. (199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unseling
Self-Estimate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9, 105-120.
Mannheim, B. A. (197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k centrality, job rewards and
satisfaction. Sociology of Work and Occupations, 2, 79-102.
Pajares, F. (2002). Overview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of Self-Efficacy.
Retrieved August 4, 2011, from
http://www.emory.edu/EDUCATION/mfp/eff.htm.
Rouse, C.E. (2007). Quantifying the Costs of Inadequate Education:Consequences of the Labor Market. In C.R. Belfield and H.M. Levin (Eds.), The Price We Pay: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nadequate Education (pp. 99–124).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Robinowitz, S., Hall, D.T., &; Goodale, J.G. (1977). Job scop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s predictors of job involvement:Independent or intera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2), p273-281.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
Steers, R. M. (1988).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aleh, S.D. &; Hosek, J. (1976). Job involvement: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 p213-224.
Sipp, G. J., &; Sudgin, G. J., &; Faiver, C. M. (1988). Counselor training level and verbal response type:Their relationship to 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 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5(4), 397-401.
Tellenback, S., Brenner, S. D., &; Lofgren,H.(1983). Teacher stress: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19-33.
Vroom,V.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