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7: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岳朝忠
論文名稱:PA6涼感紗羅梭織物及針織物功能性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Leno and Knitted fabric with PA6 Cooling Fibers
指導教授:鄭國彬鄭國彬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朱興華何主亮林清安
口試日期:2013-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紡織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尼龍6織物瞬間涼感值摺景與紗羅組織瞬間涼感梭織物瞬間涼感圓編針織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地球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節能減碳〞已成為當下人類的生活重心與商業行動的指標,近年涼爽纖維的問世,確實讓全球的紡織業眼睛為之一亮,愛護地球又能維持人們生活舒適性。近兩年來涼爽纖維的使用量不斷增加,涼爽布料的生產技術日益成熟。如何將涼爽纖維與其他機能、織物組織設計做出完美結合,同時兼顧色彩時尚,藉摺景與紗羅等的凸紋或網狀之變化組織以及服裝設計,讓機能織物更加時尚化及高雅化。是目前紡織業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擬從人體工學設計與微氣候平衡系統等考量點出發,對尼龍6涼感纖維組成成份對紗羅織物機能進行綜合評估,以便開發兼具美觀與高熱排放、透氣吸濕的織物。尼龍涼感紗的含量乃為影響瞬間涼感值的最大因素;尼龍涼感紗含量越高則瞬間涼感值就越高,織物的涼感效果會越明顯。紗種含量成分以及織物組織及其密度方為影響瞬間涼感值及透氣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摺景組織的I樣布透氣度較佳。涼感針織物在紗種成分比例相同之下,針織物密度對比係數達1.48時瞬間涼感值已達0.156 W/cm2,且透氣度及吸水速度也均可達優越的平衡點。
Nowadays global warming is a growing problem. &;quot;Carbon reduction&;quot; has become the and an indicator of current business op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invention of cooling fibers indeed makes the world&;#39;s textile industry income a new Era. It reveals that carbon reduction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scarifying people&;#39;s living comfortably. Therefore,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use of cooling fibers and cloth technology has grown improved bloomly. Combination of cooling fibers with other functional and apparel designs, which enables the functional fabric to be more fashional and beautiful has become the new challenges of fabric industry. In the view of these, an evaluation of applying cooling Nylon yarn in leno texture on their performance has been studied.
The total amount of cooling Nylon yarn is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Q-max. The Q-max higher with the number of nylon fiber increase. The representing effect of the fabric will be more obvious. The components of nylon fiber, the texture of the fabric, and the density of the fabric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Q-max and air permeability. In this study showed the leno fabric with better behavior of air permeability. In the same proportion of knitted yarn ingredients, the knitted fabric density contrast coefficient of 1.48, and the Q-max value reached 0.156 W/cm2, and air permeability and water absorption speed can reach excellent balance.
第一章 序論 1
1.1 從機能性運動服飾需求進行市場面的可行性分析 1
1.2 全球環境暖化危機與環保意識高昇下成衣服飾市場的新走向 7
1.3 研究背景(文獻回顧) 9
第二章 研究原理... 15
2.1 PA 6 簡介 15
2.2 散熱涼爽粉體(CDS)之簡介 16
2.3 溫度對化學平衡影響 18
2.4 熱量傳送理論 19
2.4.1 熱傳導理論 20
2.4.2熱對流理論 21
2.4.3 熱輻射理論 23
2.5 四段多樣變化圓編織機改裝 24
2.6 劍帶式織機改裝紗羅組織織造技術流程 27
2.6 覆蓋係數(CF)計算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3.1 系列款式與配色設計 30
3.1.1 設計概念 30
3.1.2 設計趨勢 30
3.1.3 服飾款式設計圖稿: 32
3.1.4 布紋設計 38
3.1.5 色系與配色規劃 41
3.2 實驗流程 43
3.3 實驗材料 44
3.4 機能性母粒之組成配方條件之評估試驗方法 46
3.5 測試與分析儀器 47
3.5.1 瞬間涼感值測試方法與步驟 47
3.5.2 傅立葉紅外線光譜儀 49
3.5.3 掃瞄式電子顯微鏡 50
3.5.4 熱重分析儀 51
3.5.5 示差掃瞄熱卡分析儀 52
3.6 結構鑑定與性質分析 52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討論 54
4.1 機能性PA6散熱涼爽母粒之熱性質 54
4.2 機能性PA6散熱涼爽母粒外觀分析 56
4.3 機能性PA6散熱涼爽母粒粒徑分析 58
4.4 PA6涼感紗羅梭織物功能性之機能性 59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1
附件 94
[1] 鄭國彬,節能減碳散熱涼爽纖維製品之製造與評估方法研究,紡織綜合研究所期刊,(2009.01)。
[2] 袁庭湘、邢文灝,服裝與衛生,華岡紡織期刊,原料運用與準備織造單元第 43 期,(2004.01)。
[3] 2011年化纖手冊,纖維斷面結構對織物吸濕快乾特性之研究,P72。
[4] 陳蔡文、陳寶祺、陳俊錡、蕭素梅,親水耐隆纖維紡織品吸/放濕實驗研究探討,紡織綜合研究期刊,P42-49 (2012.05) 。
[5] 章以慶、李貴琪、游輝仁、繆梅芬,兩種吸濕排汗合成纖維與純棉纖維織物之人體動靜態舒適性研究,2011 實踐設計學報第五期。
[6] 張國輝,以普通織機開發花式紗羅產品,紡織學報,第26卷第6期(2005.12) 。
[7] 張國輝、秦姝,花式紗羅的設計與生產,上海紡織科技,2005年9月第3期,P50-52。
[8] 曾尚德、蘇英傑,織物瞬間涼感實驗結果之敘述性統計分析,第25屆纖維科技研討會。
[9] 吳文芸,探討運動人因需求與版型設計-以慢跑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07) 。
[10] 吳秉鋐,含磷聚酯/CDS複合材料之合成、功能與熱性質分析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有機高分子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07)。
[11] 葉人彰,PA 6/ 散熱涼爽複合材料之合成與功能性質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有機高分子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07)。
[12] 馬鴻文,工業礦物與岩石。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13] 嚴川棋,PET/散熱涼爽粉體複合材料之合成與功能性質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有機高分子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07)。
[14] 曾尚德,國內外散熱涼感紡織品開發能力之統計分析與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06) 。
[15] 李新炯,Nylon 6/ ABS 奈米複材之物性與熱性質探討,碩士學位論文,長庚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研究所,台北,2006。
[16] Faycal CHARAF, Polyamide 2005 World Congress Polyamide Chain Revisited.
[17] M. I. Kohan, Nylon Plastics Handbook, 1995.
[18] 杜逸虹,物理化學十版,台北:三民書局,p192,p319,1999.
[19] Ira N. Levine, Physical Chemisry 3rd Edition, Fong &; Sons Printers Pte Ltd,p178, p298, 1988.
[20] 曾毓麒,Nylon-6 固態聚合及Nylon-6 共聚合物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台北科技大學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台北,2007。
[21] Todorov, L. V. and Viana, J. C., &;quot; Characterization of PET Nanocomposit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Melt-Based Production Methods &;quot;,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106, 2007, pp.1659~1669.
[22] Geankoplis, C. J., &;quot; Transport Processes and Unit Operations &;quot; ,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pp.21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