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5: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宜潔
研究生(外文):HSIEH, I-CHIEH
論文名稱:中藥元素置入角色造型設計之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reative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lements with Character Design
指導教授:張繼文張繼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CHI-WEN
口試委員:李學然黃雅玲
口試委員(外文):LI, SHYUE RANHUANG, YA-LING
口試日期:2014-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中藥五行角色設計符號學電腦繪圖
外文關鍵詞:Chinese medicinethe Five Elementscharacter designsemioticscomputer graph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經過體驗所累積的藥學成果。它不僅是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藥材,更因為歷史人文的發展,中國先祖將「中藥」演變成一套獨具中華文化特色的藥學理論。自古以來華人在藥材上的分類及使用上,多半遵循「五行」的概念而運作,企圖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也顯示「五行學說」的理論基礎與「中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歷代中藥材的開發與典籍的問世,可以反映出中國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這也是本創作論述的主要議題。

  然而,中藥與五行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本創作研究從文獻分析的結果和實際藥材中擷取出能轉化為人類形象的元素,繼而設計出能象徵不同中藥材的代表人物。同時這些被設計出來的角色圖像,要能兼具現代動漫風格與中國文化特色。在創作表現上,筆者透過電腦繪圖的表現方式,並運用不同素材相互拼接映襯的手法,讓中藥藉著藝術與擬人化手法加以視覺化。本研究從被擬人化後的「中藥圖像」中發現,藥材與人類形象結合可以產生特殊的視覺趣味性,當人們在觀看這些中藥圖像後,可能對具有深遠價值的中藥文化,有更深層的體驗與了解。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medical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result of their clinical trial and error and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a system not only about the medicine for treating diseases and enhancing health but also a medical theory developed by ancient Chinese, with very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humanity environment which it has evolved in. Since ancient times, most of the appl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by Chinese people follow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n attempt to reach the ideal state of “unity with heaven and humanity”. It also show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 central theme of this creativ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relevant books reflect numerous Chinese features, such as Chinese history, 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land possesses.

As the sco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wide and the elements it covers are extensive, the researches first begins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xploring the actual herbs, whose results are transformed into elements that can be used for creating the human image. The elements are then used to design character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Chinese medicine herbs and embody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modern anime and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means of creative expression, the researcher mixes and matches different graphic materials and layers them on various backgrounds, so that Chinese medicine and treatments can be personified and visualized with art and computer graphic techniques. In the research about anthropomorphic “im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esearcher find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herbs and human images can generate special and fun visual effects. When the people see these Chinese medicine images, they 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eater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一、文獻分析研究法............................3
二、風格分析法................................4
三、圖像學研究法..............................4
四、符號學研究法..............................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創作限制..........................6
一、研究範圍 .................................6
二、創作限制.................................8
第五節 創作內容與研究架構.........................10
一、創作內容................................10
二、研究架構................................11

第二章 從中藥文化到視覺化藝術領域.....................12

第一節 中藥的歷史定位............................12
一、中國醫藥的起源與脈絡.......................13
二、中藥之藥學概念............................24
第二節 從五行理論看中華文化特質.....................41
一、五行的歷史沿革............................42
二、五行的哲學觀點............................46
三、五行的相生相剋............................49
四、五行概念的應用............................54
第三節 擬人化圖像之藝術表現........................72
一、人類歷史中的擬人化.........................73
二、修辭學中的擬人............................74
三、宗教上的擬人..............................77
四、神怪藝術中的擬人...........................89

第三章 裝飾性繪畫與人物造型風格之探討...................96

第一節 作品的裝飾表現.............................96
一、裝飾藝術與女性軀體的融合表現.................97
二、裝飾藝術與平面圖像的融合表現................100
第二節 人物圖像與非人物造型的裝飾性表現..............103
一、人物圖像與植物結合之造型表現.................104
二、擬人化角色造型之虛擬表現與延伸再造............108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分析............................118

第一節 中藥角色設計之理念與形式分析..................119
第二節 中藥肖像畫之理念與形式分析....................128

第五章 作品論述與解析................................138

第一節 中藥人物角色設計總述.........................138
第二節 中藥人物角色設計解析.........................142
一、角色設計作品一:五味子........................142
二、角色設計作品二:烏梅..........................147
三、角色設計作品三:黃連..........................152
四、角色設計作品四:側柏葉........................157
五、角色設計作品五:人參..........................162
六、角色設計作品六:枸杞子........................167
七、角色設計作品七:麻黃..........................172
八、角色設計作品八:川芎..........................177
九、角色設計作品九:鱉甲..........................182
十、角色設計作品十:珍珠母........................187

第六章 結論..........................................193

第一節 研究過程回顧與思考.............................193
一、文獻研究 .....................................194
二、作品創作 .....................................195
第二節 研究成果......................................197
第三節 自我檢討與未來展望..............................198

參考書目................................................199
中文書目................................................199
外文書目................................................202
網路資源................................................202
附錄................................................203
作品圖次................................................203


中文書目

丁寧 (2009)。西方美術史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圖書。
王方正(2005)。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中央大學。
王慧萍(2012)。怪物考-西方中世紀的怪物世界。台北:大雁出版社。
王觀泉(2010)。歐洲藝術中的神話與傳說。台北:佳赫文化行銷公司。
艾籃、汪濤、范毓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何兆華、蘇旭珺、鄭惠美撰文(2004)。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 漢人織品服飾篇。高雄:高市史博館。
何政廣(2008)。現代設計的先驅者: 威廉.莫里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盼盼譯(2000)方坦納著。象徵世界的語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呂明方、王福大(1996)。常用中藥材圖鑑。台北:中國醫藥雜誌。
李幼蒸(1996)。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永春(1996)。實用中醫辭典。台北:知音出版社。
李勉民(1987)。中國神靈怪物。香港:讀者文摘遠東有限公司。
李時芬, 林淑媚譯(2009) Philip Wilkinson著。符號與象徵 : 圖解世界的祕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那琦(1995)。本草學。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員工消費合作社。
周宏(2000)。新藝術運動大師圖典。北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宏(2000)。裝飾藝術運動大師圖典。北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昭駿譯(2009) STUDIO HARD Deluxe、滿田深雪著。超萌!化學元素週期表。台北:如何出版社。
周錫保(1986)。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丹青圖書文化。
咖比獸譯(2009)島田フミカネ著。ART WORKS Strike Witches。台北:台灣角川書店。
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
林真美譯(1994)。橋本勝著。閒畫日本-日本人眼中的日本。台北: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林逢祺譯(2008) Dabney Townsend著。美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林景彬(1997)。常用中藥藥理與應用(一)。台中:中國醫藥學院。
邱秀麗、張景琛(2005)。中藥材實用圖典。台北:三采文化出版社。
施淑敏、謝文啟(2002)。Mucha慕夏-布拉格之春。台北:時藝多媒體。
洪麟風(2000)。克林姆的魅力。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孫新周(1999)。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袁珂(1991)。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高春明(1998)。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廷興(2007)。中國民俗通誌.服飾誌。山東:山東教育。
張漢良(2010)。符號學與詮釋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賢哲、蔡貴花(1995)。中藥炮製學。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出版組。
許子秋(1985)。中華民國中藥典範-第一輯。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許子秋(1985)。中華民國中藥典範-第二輯。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許子秋(1985)。中華民國中藥典範-第三輯。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許子秋(1985)。中華民國中藥典範-第四輯。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許汝紘(2008)。女人。畫家的謬思或魔咒。台北:序曲文化出版社。
陳仲偉(2009)。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品秀譯(2009)瑪莉塔.史特肯、麗莎˙卡萊特著。觀看的實踐。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
黃中憲譯(2005)。貝洛澤斯卡亞、拉帕廷著。古羅馬藝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黃仁達(2011)。中國顏色。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黃能馥、陳娟娟(2004)。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晨淳(2004)。印度神話故事。台北: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葉謹睿(2003)。藝術語言@數位時代=Art in the digital age。台北:典藏藝術出版社。
董學文、王葵等譯(2001)羅蘭巴特著。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廖純慶(2010)。Charisma Of Japanese Art。台北:漢生科技有限公司。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筱紅(1996)。神秘的五行。台北:書泉出版社。
蔡淑菁譯(2005)。賈布契著。古羅馬藝術。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蔡琦(1997)。新藝術研究。台中:捷太出版社。
鄭邈(1988)。中草藥的故事。台北:中國瑜伽出版社。
賴明珠(2009)。流轉的符號女性 : 戰前臺灣女性圖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謝明村(1996)。中藥學概論。台北:國立中醫藥研究所。
鍾宗憲(2006)。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鄺芷人(1992)。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顏正華(1997)。中藥學-上。台北:知音出版社。
顏正華(1997)。中藥學-下。台北:知音出版社。
譚一明譯(1989)羅伯特.斯格勒斯著。符號學

外文書目

太田修(1994)。機動戦士 Vガンダム MOBILE SUIT VICTORY GUNDAM  VOL.1 USO`S BATTLE。出版:角川書店。

島田フミカネ(2008)。島田フミカネ ART WORKS。出版:角川書店。

スタジオジブリ(2001)。THE ART OF Spirited Away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出版:德間書店。

網路資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
http://dict.revised.moe.edu.tw/,(2012.5.3瀏覽)。

全人教育百寶箱
http://hep.ccic.ntnu.edu.tw/index.php, (2013.5.19瀏覽)。

說文解字線上電子字典
http://kx.cdict.info/shuowen.php,(2013.8.20瀏覽)。

醫砭
http://yibian.hopto.org/,(2013.10.20瀏覽)。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