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珮玲、許慧萍(2000)。學前兒童氣質與問題行為關係之研究。檢索日期: 2013年 4月12日 取自 http://163.21.243.54/academic/file/peilin/2000_%E5%AD%B8%E5%89%8D%E5%85%92%E7%AB%A5%E6%B0%A3%E8%B3%AA%E8%88%87%E5%95%8F%E9%A1%8C%E8%A1%8C%E7%82%BA%E9%97%9C%E4%BF%82%E4%B9%8B%E7%A0%94%E7%A9%B6.pdf
王敏英(2006)。兒童飲食習慣現況調查及改善習慣─子計畫六:家長介入營養教
育對改善幼兒不良飲食之影響。校內計畫。台南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保健營
養系。
王淑芬(2006)。幼兒耳溫、氣質與攻擊行為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
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2012)。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9日。
取自
http://www.imfed.com.tw/imfed/picky_03.htm
中國醫藥大學台中附醫兒童醫院(2013)。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9日。
取自
http://www.cmuh.cmu.edu.tw/web/guest/childrens_nutrition
台灣癌症基金會(2008)。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9日。
取自 http://www.canceraway.org.tw/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2)。學前教保法令選輯。教育部2013年編印。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教育部,2012。
《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教育部,2012。
朱敬先(2012)。幼兒教育。台北市:五南。
《每日飲食指南》。健康久久網站。檢索日期:2013年8月19日。
取自
http://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733
李靜慧(1998)。父母飲食行為、飲食教養行為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異常飲食行為
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現改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彥霖(2006)。幼兒氣質與其食物選擇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
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義川(2012)。嬰幼兒膳食與營養。新北市:揚智文化。
育兒生活雜誌(2012)。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天主教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
陳雨音。第260期。
林薇(1998)。幼兒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家政教育學報 1:42-58。
林佳蓉、陳瑤惠(2001)。影響學前兒童特殊飲食習慣養成之相關因素探討。公
共衛生28:77-90。
林佳蓉、謝秀幸、陳師瑩(2001)。台灣地區學齡前托兒中心教保人員營養相關工
作現況及營養教育需求之研究台灣營養學會雜誌26卷2期: 119-128。
林志萍、余斌、張镜源、廖惠珍王秀國(2005)。城市兒童挑食偏食行為的影響因
素。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第14卷第12期。
周希津 羅鈞令(2009)。母親照顧幼兒進食的經驗。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周玥靚(2010)。屏東地區幼兒照顧者之飲食教養方式與幼兒飲食行為之研究。屏
東地區幼兒照顧者之飲食教養方式與幼兒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久賢(2000)。兒童營養。台北市:五南。
胡瑞蘭(2013)。探討幼兒園教師對於學齡前獨生子女人際關係的引導策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每日飲食指南》。健康久久網站。檢索日期:2013年8月19日。
取自
http://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733
李靜慧(1998)。父母飲食行為、飲食教養行為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異常飲食行為
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現改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彥霖(2006)。幼兒氣質與其食物選擇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
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義川(2012)。嬰幼兒膳食與營養。新北市:揚智文化。
育兒生活雜誌(2012)。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天主教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
陳雨音。第260期。
林薇(1998)。幼兒飲食行為及影響因素。家政教育學報 1:42-58。
林佳蓉、陳瑤惠(2001)。影響學前兒童特殊飲食習慣養成之相關因素探討。公
共衛生28:77-90。
林佳蓉、謝秀幸、陳師瑩(2001)。台灣地區學齡前托兒中心教保人員營養相關工
作現況及營養教育需求之研究台灣營養學會雜誌26卷2期: 119-128。
林志萍、余斌、張镜源、廖惠珍王秀國(2005)。城市兒童挑食偏食行為的影響因
素。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第14卷第12期。
周希津 羅鈞令(2009)。母親照顧幼兒進食的經驗。職能治療學會雜誌。
周玥靚(2010)。屏東地區幼兒照顧者之飲食教養方式與幼兒飲食行為之研究。屏
東地區幼兒照顧者之飲食教養方式與幼兒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久賢(2000)。兒童營養。台北市:五南。
胡瑞蘭(2013)。探討幼兒園教師對於學齡前獨生子女人際關係的引導策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國泰(2003)
媽媽育兒百科(2013)。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3日。取自
http://mombaby.tw/article1789.html
盧素碧(199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文景。
華人健康網(2013)。檢索日期:2013年8月29日
取自 http://yahoo.top1health.com/Article/304/10699
楊素卿、楊麗齡、朱珊妮合著(2005)。嬰幼兒營養與餐點。台北:禾楓。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0日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1205100002&parentid=201205100001
董氏基金會:檢索日期: 2013年 4月12日 取自 http://www.jtf.org.tw
趙舜卿 (2009)。檢索日期:2013年8月29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26/today-health2.
htm
鄭金緞(2009)。臺北縣幼兒問題行為、教師態度及管教措施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外文部分
Alles-White,M.,& Welch,P.(1985).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food
Preferen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1,265-276.
Barnard, K. E. (1978). Instructional concepts and issues, NCAST II learner
manual.Seattle: NCAST publications.
Berger, E. H. (1991). Parent involvement: yesterday and today.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 209-219.
Contento, R. I. (2008). Nutrition education: link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7(1),
176-179.
Cynthia, L., & Jaan, V.(1992).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children. Questia: Hillsdale, NJ.
Daniels, T. D. & Spiker, B. K. (1987).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 l communication.
Dobuque, Lowa: WM. C. Brown.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Galloway et al,(2005)。J Am Diet Assoc. 2005;105:541-548.
Hammer,L.D.(1992)The development of eating behavior in childhood.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39,(3),379-394.
Galloway AT,et al.J Am Diet Assoc.2005;105:541-548.
Johnson,S.L.,& L.L.(1994).Parents’and children’s adiposity and eating
Style.Pediarics,94.653-661.
Kemm ,JR.( 1987)。Eating Patterns in Childhood and Adult Health。Nutr Health.
1987;4(4):205-15
Katz,L.G.(1995).Talks with teacher of young children: A collection Nor-
Wood,NJ:Ablex.
Lawler, S. D. (1991). Parent-teacher conferenc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NEA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erie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343690.)
Mills, S. A. (1988). Parents’ beliefs about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9,
259-285.
McLorg, P. A., & Bryant, C. A. (1989).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 members
and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on infant feedingpractices of 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mothers. Medical Anthropology, 10, 265-78.
Ribas,W. B. (1992). A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that occurs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 in sub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2(12), p.4222.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C9212989)
Sleigh, G. (2005). Mothers’ voice: a qualitative study on feedi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palsy.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 37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