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04: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仁松
研究生(外文):Jen-Sung Hung
論文名稱:參與讀書會之動機與其休閒效益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articipating Motivations and Leisure Benefits for Reading Club
指導教授:李俊憲李俊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an-Shian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讀書會參與動機休閒效益
外文關鍵詞:reading clubparticipating motivationsleisure benefi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7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問題是探討讀書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以彰化縣及台中縣市讀書會參與者為研究對象,總共寄發1,020份問卷,包含85個讀書會,請參與者對其參與讀書會之動機與所獲得的休閒效益進行填答。總共回收621份,剔除無效問卷19份,及參加讀書會資歷在一年以下之問卷56份,合計有效問卷為546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7.92%。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以女性居多,職業以家管佔多數,教育程度集中於高中職、大專及大學,家庭生命週期以已婚者最多。參與次數以每週參與ㄧ次最多,參與時間為1-3小時,參加資歷以4年以上佔多數,參與其他讀書會數目以1個居多。
讀書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最主要在於使自己不斷成長、學習與人互動相處、改善溝通表達能力等;而休閒效益主要在於有使自己不斷成長、獲得閱讀量增加、有學習與人互動相處等。退休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最高,已婚者在家庭成長及參與社區之動機與效益皆高於未婚者。
研究結果亦發現,動機愈高者則參與行為愈投入;而參與行為愈投入者其休閒效益越高,同時,參與動機越高者,則所獲得之休閒效益亦相對越高。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participating behaviors, and leisure benefits for attendants in reading clubs. A structured and well-defined questionnaire was constructed and sent to 1,020 attendants of 85 reading clubs in Taichung and Chunghua area. There were 621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and 546 were valid for statistic analysis and hypotheses test.
The analyzed results shown that most of the attendants were married female, housewife with the level of high school or upper education.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shown that most attendants participated the reading club at least once every week with one to three hours each time. The attendants had been joined the reading clubs more then 4 years and attended more than one reading club.
The main motivations that attendants in the reading club include continuous growing himself, learning to interactive with other person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he main leisure benefits include increasing the volume of reading books, continuous growing, learning to interactive with other persons. The retiree persons have higher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return that other persons while the married persons have higher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in family growing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an unmarried persons.
The higher motivations the attendants have, the more involvements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the attendants presen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motiva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were positive correlative.
內 容 目 錄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誌謝辭  ...................... v
內容目錄 ...................... v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8
第一節  讀書會之發展歷程、現況與簡介 ..... 8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之理論 .......... 15
第三節  參與行為 ............... 21
第四節  休閒效益相關之理論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3
第四節  問卷發放與實施 ............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 42
第四章  資料分析 ................. 44
第一節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 44

第二節  問卷量表信度分析 ........... 45
第三節  敘述性與描述性統計 .......... 46
第四節  研究假設驗證 ............. 55
第五節  本章小節 ...............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第一節  綜合討論 ............... 79
第二節  結論 ................. 90
第三節  建議 ................. 91
參考文獻 ...................... 95
附錄A  研究問卷 ................. 10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印(1996),成人教育辭典:終身學習與教
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1999),全國讀書會調查錄:邁向學習社
會-結合圖書館推動讀書會,台北:國家圖書館。

王國馨(2001),小大讀書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私立
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第一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大會手
冊,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台閩地區社區讀書會分布概況,台
北:文建會文化統計。

江逸之(2007, Auguest 15),450萬成人不看書,台灣怎來競爭力,
遠見雜誌,245,126-132。


李素馨、蔡榮峰(1997),鄰里公園使用者活動參與類型與休閒效益
之研究,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休閒、遊憩、觀光
研究成果研討會,163-175。

李茂源(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讀書會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吳璧如(1998),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
10,1-36。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麗雪(2001),婦女參與鄉鎮型社區推動婦女教育之歷程研究-
以高雄三位婦女組織者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
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永發(2005),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
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
出版碩士論文。

何青蓉(1997),高雄市讀書會的發展、特色與功能,國家科學委員
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7(1),96-100。

何青蓉(1999),國內讀書會發展概況與現象分析,文化視窗,13,
6-13。

何青蓉(2000),台灣讀書會的功能:一項全國性焦點團體的座談結
果,教育研究,71,89-98。

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12,23-50。

何雅娟(2001),台北市政府女性員工參與繼續教育需求之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余政峰(1999),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
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健康休閒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
33-49。

林生傳編(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美琴(1998a),全國社區讀書會現況調查、遠景評估與經營研究,
台北:國家文藝基金會。
林美琴(1998b),讀冊作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台北:洪建全
基金會。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美琴(2000),新讀書會文化-臺灣讀書會的發展及特色,文化生
活,3(4),62-64。

邱天助(1993),教育老年學,台北:心理。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
68,6-15。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之實踐:以主婦聯盟的
社區運動為例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天助(1998),點燃成人教育希望的火花-社區讀書會,書之旅讀
書會通訊月刊,2(3),1。

洪秀珍(2002),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馬起華(1978),現代心理學,臺北:黎明文化。

陳艾妮(1988),婦女的社區參與,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
區婦女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毓璟(1989),退休前公務人員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柏年(2001),女性讀書會領導人學習與成長經驗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中雲(200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陳嘉雯(2005),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23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德永(1999),我國社區學院策略規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張良漢(2002),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
-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淑卿(2002),母親參與親子讀書會對性別關係態度改變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
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莊庭禎(1992),網球運動消費者行為在休閒生活型態上之探討,嘉
南學報,18,70-78。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
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怡欣(2006),婦女參與讀書會的學習歷程及自我建構之研究-以
主婦聯盟讀書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
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
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
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瑞汝(1998),法務部監院所讀書會調查報告書-高牆內的書香,
終生學習雜誌,16,46-50。

黃榮賜(1989),都市公園遊憩需求與遊憩效益之研究-青年公園為
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鴻斌(2003),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
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私立南華
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費陪弟(1998),高雄市讀書會成員的組織需求及社會參與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秀琴(1999),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建華(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116-122。

劉智惠(2005),台灣讀書會成員閱讀與圖書消費行為研究,私立南
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旭宏(2006),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私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潘秀妲(2005),女性參與讀書會與其自我概念調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

賴嘉如(2004),參與社區讀書會對婦女影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
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榮茂(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
休生涯規劃及其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繁運豐(1999),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圖書
館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蘇癸玲(1998),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
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derfer, C. (1972). Existence, relatendness, and growth. New York:
Free Press.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3.

Bagnall, R. G. (1989). Reachering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A
case of quantified distor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8(3), 251-260.

Bracht, N. (1990). Health promotion at the community level. Newbury
Park, CA: Sage.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a).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b). Research on
leisure benefit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volum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
tion , 32(12), 38-41.

Dustin, D. L., & Goodale, T. L, (1997). The social cost of individual
benefits. Park & Recreation, 32(7), 20-22.
Green, R. G., Beatty, W. W., & Arkin, R. M. (1984). Human motiva-
tion: 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nson, E. (198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Kurland (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6), 24-27.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slow, A. (1968).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Measure leisure attitude. Jour-
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2), 155-167.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Robbins, S. P. (1992). Organization behavior: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iegenthaler, K. L. (1997). Health benefit of leisure. Stress Manage-
Ment, 32(1), 24-28.

Stebbins, R. A. (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57.

Topsfield Foundation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circl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3578).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Ill., C. C. Thomas.

Vroom, H. V.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
2. 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大學報,12,23-50。
3. 何青蓉(1999),國內讀書會發展概況與現象分析,文化視窗,13,
4.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116-122。
5.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期刊,80,23-31。
6.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7.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 1-13。
8. 陳姿妃(2012)。E起來認識時間-談IRS在「時間」教學的應用。屏縣教育季刊,49,33-36。
9. 陳家慧、譚寧君(2008)。數位化即時回饋評量系統融入國小低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按按按」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2),1-34。
10. 陳國川(2013)。社會學習領域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教育,7,14-25。
11. 陳寶山(2008)。預習導讀、同儕評量與IRS結合運用──以「學校行政」課堂教學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8,150-180。
12. 郭玉霞(1994)。準教師的思考與師資教育。教育研究,38,37-47。
13.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14. 黃冠達(200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市師社教學報,1,179-194。
15. 詹敬強、林居利(2011)。即時反饋系統應用於程式設計課程之研究。沙鹿高工學報,19,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