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營建技術與管理研究所,新竹。2.王玉豐(2004)。揭開昨日工業的面紗-工業遺址的保存與再造,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
3.王玉豐(2006)。科技博物館與工業遺址間蒐藏研究整合經營探討,未出版之出國報告,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
4.王志弘(1998)。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思想評介,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頁17-33,田園城市,台北。
5.王翠菱(2004)。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都市連接關係轉變-以松園別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6.石大明,鄭澄寅(2007)。應用限制理論於策略規劃模型之系統動態分析。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台灣。
7.吳綱立(2003)。從建構全球地方化之永續農村地景的角度論農村地景規劃的意涵及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機制在管理農村地景資源上的角色與功能 。台灣鄉村社會學會92年年會暨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臺北。8.李怡燁(2000)。地方再發展新途徑-生態博物館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9.李芸珮(2005)。日治時期宿舍群建築再利用之可行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雲林。
10.李敏榕(2009)。淡水鼻仔頭史蹟生態區的經營與管理規劃之研究:一個生態博物館的案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台北。11.李奕樵,陳麗紅(2002)。以建置生態博物館作為傳統聚落再發展策略之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12.周仕桓(2007)。生態博物館與社區互動之研究—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台北。13.周真剛(2002)。試論生態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及其在中國梭嘎的實踐。貴州民族研究,4期,頁42~48。
14.周真剛,胡朝相(2002)。論生態博物館社區的文化遺產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期,頁95~101。
15.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在台灣,創興出版社,頁14~22,台北市。
16.林陽杰(2002)。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產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彰化。17.徐作聖(1999)。策略致勝,遠流出版社,頁1~20,台北市。
18.徐純(2003)。日本社區型、地方型博物館(文化)館營運管理機制調查評析計劃期末報告,頁18~19,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19.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20.高雄市政府觀光局(2010)。高雄市壽山風景區設施整建工程整體規劃成果報告書,未出版之成果報告,高雄市政府觀光局,高雄。
21.崛入憲二(1993)。邁向新理念之路。中國時報,21版,8月。
22.康旻杰(2001)。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想像與實踐。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實錄,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23.張正豪(1998) 。政府編定工業區更新策略之研究-以土城工業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
24.張譽騰(1996)。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之解析。博物館學季刊,10卷,1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市。25.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26.陳佳利(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卷,4期,頁43~58。
27.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Urban Design,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頁69~71,台北。
28.陳姿宏(2009)。以生態博物館概念探討金門居民地方依附感對後戰地觀光發展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島嶼休閒資源發展研究所,金門。29.陳錦賜(1998)。“論建築及都市開發之環境共生觀”,基地環境規劃設計理論論文集(三),中國文化大學,頁1~11,台北。
30.陳顥月(2006)。生態博物館之研究-以黃金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31.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32.曾旭正(2010)。地點、場所或所在論 “place” 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58期,頁115~132。
33.曾梓峰(2002)。工業文化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德國魯爾區再發展的經驗,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34.賀雯萱(2003)。從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探討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35.黃俊達(2004)。共生生態「城市生活區」規劃─以彰化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36.黃海鳴(2003)。舊空間新視野—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手冊,文建會,台北。
37.黃雪娥(2006)。鹽埕區作為建築生態博物館之析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南。38.黃麟惠(2008)。以生態博物館觀點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影響研究-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39.楊尚霖(2003)。礦業遺址保存方法研究-以平溪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40.楊逸萍(2004) 。從國外棕地再發展之經驗探討六堵. 工業區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南。41.趙偉伶(2005)。哈瑪星社區文化發展之研究—生態博物館學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42.劉百苓(2008)。以生態博物館理論檢視「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高雄。43.劉俊一(2007)。環境影響評估及實務案例簡報,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44.劉舜仁(2000)。另類空間的思考。文化視窗,28期,頁24~25。
45.劉雅琪(1999)。從工廠到神殿荒廢地景的論述—以台金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46.潘璽(2000)。歷史建築再利用。文化視窗,24期,頁52~59。47.鄭仲昇(2001)。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台北。48.鄭博文、邱鴻遠、郭文俊(2009)。文化創意產業對發展文化觀光之驗證—以高雄市為例。城市發展,8期,頁81~111,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委員會,12月。
49.鄭耀翔(2008)。工業遺址再生作為區域活化之研究—以台泥高雄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高雄。50.賴麗巧(2004)。全球在地化理念都巿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巿中正-中山路歷史性都巿軸線街廓空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巿計劃研究所,台南。51.謝政穎(2006)。以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探討地方文化館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都巿計劃研究所,台中。
52.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國內博物館現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53.嚴銀英(2005)。世界文化遺產之保存與經營管理機制探討。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北市。
54.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2010),20號倉庫的源起。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www.stock20.com.tw/web/pages.asp
55.天工网(2010),园林-走向绿色景观-杜依斯堡公园。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info.tgnet.cn/Detail/200801171986003083_3/
56.文建會地方文化館(2009)。計劃緣起,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2日檢自:http://superspace.cca.gov.tw/ct.asp?xItem=7729&ctNode=394&mp=1
57.文建會地方文化館(2011),臺北縣黃金博物館。上網日期2011年1月3日檢自:http://superspace.cca.gov.tw/mp.asp?mp=006
58.北京798藝術區(2010),關於798。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798art.org/about.html
59.台中旅遊網(2010),20號倉庫。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travel.tai-chung.com.tw/index_m.php?ptype=ieb_c&L1_id=15&L3_id=759&town_name=taichung_east
6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高雄海空經貿城整體發展綱要計畫。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3227
61.李宛澍(2007)。廢棄礦區再利用生態復育帶來新生命,環境資訊中心(2010.11.8)。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e-info.org.tw/node/22514
62.李律鋒(2007 )。博物館簡訊-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2006 臺北年會及研討會整理報導,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8.htm#203
63.胡朝相(2001)。中挪共建的奇觀-貴州生態博物館群,贵州风貌,2期。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chinaguizhou.gov.cn/scenes02/11.htm
64.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0),文化資產-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heritage.khcc.gov.tw/home02.aspx?ID=$2900&IDK=2&EXEC=D&DATA=34
65.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6),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一九七次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163.29.241.54:8080/KUPC/web_upload/KPA0007/197.pdf
66.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8),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97年度施政計畫提要。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urban-web.kcg.gov.tw:8080/ksnew/ks02/ks0206.jsp
67.高雄市議會(2008),魯爾工業區新生的啟示。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www.kcc.gov.tw/ch/magazine/2008_10/01-3.htm
68.莊春發(2005)。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資料網,國內水泥產業未來展望。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rcted.ncu.edu.tw/digest_view.php?serial=149
69.傅朝卿(2005)。台灣古蹟界 應正視西安宣言。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arch.ncku.edu.tw/ca+ihta/news/new02.htm
70.游雪晴(2005)。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文物遗产原貌 世界遗产不宜“重现辉煌”,中國工程院(2010.11.8) 。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cae.cn/cn/meitibaodao/meitizonghexinxi/20090615/cae1544.html
71.華山1914(2010),關於華山-華山歷史簡介。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日檢自:http://web.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72.鄭郁馨(2004)。社區博物館,台北市立師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書報討論,上網日期2010年10月12日檢自:http://www.tmue.edu.tw/~envir2/students/921seminar/9207.pdf
73.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2005),西安宣言。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檢自:http://www.macauheritage.net/cn/Decree/SianDeclare.aspx
74.鍾廣吉(2010)。台灣西南部地區地景登錄工作,地景保育通訊,1期。上網日期2010年11月3日檢自:http://140.112.64.58/GeogWeb/pages/a06/at02.jsp?index=01
75.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7)。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台北市。
76.Gerard Corsane(2005)。從「向外延伸」到「深入根髓」:生態博物館理論鼓社區居民參與博物館事業from ‘outreach’ to ‘inreach’ : how ecomuseum principles encourag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musem processes,張晉平摘譯,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頁155~171,北京。
77.Jan Gehl(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陳秋伶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78.John Urry(2007)。觀光客的凝視,葉浩合譯,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台北。
79.Margherita Cogo(2005)。生態博物館和地方政府,張晉平譯。中國博物館,3期,頁28。
80.Roger Trancik(1997)。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謝慶達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1.Varine,Hugues (a),張晉平譯(2005)。二十世紀60-70年代欣博物館運動思想和生態博物館用詞和概念的起源。中國博物館,2期,頁25~27。
82.Varine,Hugues (b),張晉平譯(2005)。新博物館學和去歐洲化博物館學。中國博物館,3期,頁28。
83.Coleman, A.(1982).Dead space in the dying inner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tudies.Vol.19.103-107.
84.Davis, P.(1996). Museum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ole of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i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Cassel. London.
85.Gospodini A.(2001).Urban Design, Urban Space Morphology, Urban Tourism: An Emerging New Paradigm Concerning Their Relationship.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9, No.7. 925-934.
86.Greenhill.H,E.(2000). 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Routledge. pp.1-22. New York.
87.Harvey,D.(1990).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Refl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 Global Change.pp.3-29.London.
88.Hubert, F. (1985). Ecomuseum in France: contradictions and distortions. Museum 148, pp186-190.
89.Hudson,K.(1987). Museums of influ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England.
90.Jim, C.Y.(2000).Environment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ass urban tourism and na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The Environment. Vol. 20, No. 3. 233-247.
91.Pearce D.G.(2001).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8, No.4. 926-946.
92.Relph, E.C.(1976).City planning: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pp.156.Pion.London.
93.Rogerson C. M.(2004).Urban tourism and small tourism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Johnnesburg:The case of township tourism. GeoJournal. Vol. 60, No. 3. 249-257.
94.Rogerson C.M.(2006).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tourism: South African perspectives. Urban Forum. Vol. 17, No. 2. 149-166.
95.Cambridge Sport Lakes (2010).Milton County Park.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http://www.cambridgesportlakes.org.uk/MiltonCountryPark.cfm
96.ConRuhr(2010) , The Ruhr Area.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http://www.conruhr.org/page/ruhr_area/
97.Ecomuseum of Barroso.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http://www.displax.com/en/home/highlights/case-studies/ecomuseum-of-barroso.html
98.High Line(2010), Park Information.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 http://www.thehighline.org/about/park-information
99.Hottnez(2008). Bingham Canyon Mine – Largest Man Made Excavation.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http://www.hottnez.com/bingham-canyon-mine-largest-man-made-excavation/#
100.Pearce D.G.(1981).Tourist development.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
101.Ruetsche.J (2006). Urban Tourism What Attracts Visitors to Cities?Let’s talk business.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http://www.uwex.edu/ces/cced/downtowns/ltb/lets/LTB0506.pdf
102.Temelco(2010).Mosna Eco Museum: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Sibiu County Ecomuseum.上網日期2010年10月5日檢自http://www.mosnaeco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