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22: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國霖
研究生(外文):Kuo-Lin Shieh
論文名稱:車籠埔之美--鄉土教材資訊平台建置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Beauty of Che Longpu—A Stud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Local-Specific Teaching Materials
指導教授:呂克明
指導教授(外文):Keh-Ming L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鄉土教育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車籠埔地區
外文關鍵詞:local-specific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structionChe Longpu ar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之一為以Moodle置鄉土教學平台,目的之二為數位化車籠埔地區鄉土教學媒體供教學使用,目的之三為以此電腦教學媒體為教具,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鄉土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
研究設計採準實驗教學研究進行,以台中縣一所國小六年級四個班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其中兩個班級61名學生為實驗組,另兩個班級66名學為控制組。實驗組以電腦媒體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控制組以傳統教具進行傳統講述式教學。教學活動結束後以研究者設計之「鄉土教學成就測驗」進行施測,實驗結果將學童依照不同社會科學業成就及性別分組,將資料以SPSS 12.0統計分析軟體,就研究假設進行資料分析與詮釋。
研究結果發現:
1.在鄉土教學成就測驗中資訊融入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全組平均數差異為11.494,實驗組學童學習成效優於控制組學童。
2.實驗組高分組與中分組的學童,平均數差異都有10分以上差距,學習成效均優於控制組。
3.低分組學童,學習成效無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鄉土類的偏重為記憶性題目,因此在分數上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的得分比控制組高。
4.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中,男、女性學童學習成效無顯著差異。
5.對於男性學童而言,實驗組學習成效優於控制組。
6.針對女性學童而言,實驗組學習成效優於控制組。
本研究並針對教育行政單位、教學設計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作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育教學設計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Abstract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platform for local-specific teaching by using Moodle. Another purpose is to digitize the Che Longpu’s local-specific teaching materials. The last intent is to take the computerized teaching materials as a tool to combine computer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eaching; thus discussing the effects of this combination on students’ learning.
The study used the method of quasi-experiment teaching, which consists of teaching four sixth-grade class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ounty. Two randomly chosen classes, 61 students in total,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other two randomly chosen classes, 66 students, was the control group.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 teach the class with the aid of computer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tras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with traditional approaches. After the lessons, we tested all of the students by “the local-specific achievement test”. The students were then grouped by their genders and social science grade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w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he data by using SPSS 12.0.
From this research, we came to the following :
1. In the examination of local-specific teaching achievements, the average poi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urpasses the control group by 11.494 points.
2.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score and the middle-score groups of the experimental are over 10 points, which implies the learning outcomes for students in these experimental groups a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s.
3. The learning outcomes for students in the low-score group do not have any distinguishable differences. This may result from the memory-emphasized nature of the local-specific test.
4. On the effects of combining technology with teaching,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genders. Boy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girls.
For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es, designers of education system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 with the ai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2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名詞解釋 4
1.4.1資訊科技 4
1.4.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5
1.4.3鄉土教學 5
1.4.4學習成效 5
1.4.5車籠埔地區 5
1.4.6車籠埔之美 6
1.5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2.1 鄉土教學的意義與內涵 7
2.1.1 鄉土的意義 7
2.1.2 鄉土的範圍 8
2.1.3 鄉土教育的意義 10
2.1.4 鄉土教育的目標 12
2.1.5 鄉土教育的發展與實施 14
2.2 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 15
2.2.1 人文主義 15
2.2.2 多元文化論 17
2.2.3 認知發展理論 19
2.2.4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0
2.2.5 經驗塔理論 22
2.2.6 社會學習論 23
2.2.7 社區教育論 24
2.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26
2.3.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涵 26
2.3.2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 27
2.3.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 29
2.3.4 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學的相關研究 30
2.4 車籠埔之美鄉土教材 35
2.4.1 車籠埔地名由來: 37
2.4.2 車籠埔庄的特色 38
2.4.3 光隆國小 38
2.4.4 慈明高中 39
2.4.5 車籠埔國小 39
2.4.6 大里工業區 40
2.4.7 廣興宮 40
2.4.8 甘蔗園的天地 41
2.4.9 曲巷 41
2.4.10 代天金仙宮 42
2.4.11 人文相關內容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3.1研究流程 44
3.1.1.準備階段 44
3.1.2.教學實驗階段 45
3.1.3.完成階段 46
3.2 實驗設計 47
3.3 研究對象 48
3.4 預試之實施 49
3.5 教學媒體 52
3.6 教學流程及說明 54
3.7 研究假設 59
3.8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64
4.1鄉土教育學習成就差異對學童鄉土教育學習成效分析 64
4.1.1全組學童鄉土教育成效分析 64
4.1.2高分組學童鄉土教育成效分析 67
4.1.3中分組學童鄉土教育成效分析 69
4.1.4低分組學童鄉土教育成效分析 71
4.2性別差異對學童鄉土教學成效分析 74
4.2.1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男女學童鄉土教學學習成效分析 74
4.2.2男性學童鄉土教學學習成效分析 77
4.2.3女性學童鄉土教學學習成效分析 79
4.2.4綜合分析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5.1結論 83
5.2建議 84
5.2.1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85
5.2.2對教學設計者之建議 85
5.2.3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85
附錄: 91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9,13-19。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6,1-36
尹玫君、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卷第二期。P109-138。
王全世(2000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全世(2000b)。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王全世(2000c)。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美文(2000)。台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中縣志(1989)。張勝彥編纂。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江宜樺(2007)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與文化研究之辨析。通識在線,2007(1) 。
江培菁(2005)。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戶外教學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雜誌,88,頁1-4。
何榮桂、陳麗如(2002)。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雜誌85,22-28。
李振任(2001)。國小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玥潾(1999)。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國立台南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和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后里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碩士論文。
姚誠(1995)。鄉土意識與鄉土教育-一項理論建構的探討。載於國小鄉土教學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主編。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雅玲(2005)。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雅玲(2005)。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四年級為例。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自立、高明智、羅秋昭、歐用生(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概念綱領。教育研究資訊,第5卷第6期1–8。
張妙琳(2004)。南縣國教。「資訊融入教學」之議題探討。十四期16-17。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智遠(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臺隆(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資訊素養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情形之研究。碩士論文。
張慶勳、余宗樺、曾楨祥(2001)。國教天地144期。58-66。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深耕鄉土---太平市(1998)。發行人:廖永來。台中縣政府出版光隆國小編輯。
連俊智(2002)。九年一貫課程鄉土教學網路教材發展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郭貞瑩(2006)。鄉土教學課程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之實施現況與評鑑之研究以一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
陳延輝(2001)。從鄉土教育談三民主義的教學─以宗親組織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7-27。
陳福利(2002)。以鄉土為主題的社會學習領域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實施--從宜蘭縣壯圍鄉出發。
陳震東(1979)。鄉土教材與地理教學。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麗華(1998)。鄉土教學活動類型之分析與應用。臺南師院學報31,131-152。
黃義良、陳長士(2002)。國小資訊教育發展方式及其成效評鑑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會教育研究10期。177-187。
楊宜芬(1997)。嘉義市國小兒童鄉土史地知識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穎(1998)。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上的應用。國教之聲32(2),21-25。
熊召弟(1995)。鄉土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36(1),12-21。
熊湘屏(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劉世雄(2001)。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的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P88-94。
歐用生(1994)。殷殷期盼談鄉土教育的落實。康橋教研學會雜誌13,4-6。
歐用生(1995)。國民小學鄉土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教育部。
歐用生(1995b)。國小新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教育部。
鄭振志(2004)。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建構以學校為本位之鄉土教育網站。
鄧天德(1996)。國小鄉土教學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南師院主編「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盧秀琴、姚乃丹(2002)。資訊教育融入國小課程的應用與省思。國民教育42卷6期。P19-24。
錢富美(1999)。社區文化與鄉土教育。國教輔導38(4),21-2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魏本洲(2002)。網路專題式合作學習的態度與成效之研究-以鄉土教學活動為例。
蘇美惠(2007)。資訊媒體融入社會領域鄉土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養。資訊與教育雜誌,79,13-19。
2. 何榮桂、陳麗如(2002)。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雜誌85,22-28。
3. 張妙琳(2004)。南縣國教。「資訊融入教學」之議題探討。十四期16-17。
4. 張自立、高明智、羅秋昭、歐用生(1997)。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概念綱領。教育研究資訊,第5卷第6期1–8。
5.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
6.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7. 王全世(2000c)。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8. 王全世(2000b)。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6-47。
9. 尹玫君、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卷第二期。P109-138。
10.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11. 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
12. 陳延輝(2001)。從鄉土教育談三民主義的教學─以宗親組織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7-27。
13. 喻麗華(1998)。鄉土教學活動類型之分析與應用。臺南師院學報31,131-152。
14. 楊智穎(1998)。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上的應用。國教之聲32(2),21-25。
15. 熊召弟(1995)。鄉土教育之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36(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