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旨趣與方法:提及圖書出版業,這個小至供應社會大眾平常閱讀所需圖書和學生上課所用教科書,大到引發中美兩國展開著作權談判,無一不與它有關,然現有研究缺乏對該文化性產業進行系統性、總體性的分析,因此本研究特以圖書出版業為研究對象,透過歷史結構的研究途徑,同時從歷史因素和結構因素探究其自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整體發展軌跡,並從其發展脈絡中,進一步揭示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間的關係。二、產業發展軌跡及其特色:綜觀一九四九年以後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狀態,得知該產業深受本國歷史背景、國內社經環境、國家政策、國際政經體系各項因素的影響,並且依據產業出版型態和成長情形的不同,以及政府政策態度上的轉變,將其區分成「萌芽孕育、管制出版」、「蓬勃起飛、獎助出版」和「邁向國際、開放出版」三個時期,每個時期的發展特色如下:(一)萌芽孕育、管制出版(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五年):1.翻印古籍和西書的風氣盛行;2.管制出版品的進出口與出版、限定教科書的編印方式與價格及著作權採取註冊主義。(二)蓬勃起飛、獎助出版(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1.出版大套書;2.開動出版資本主義化;3.盜印猖獗,引發著作權法改採創作主義(外國人著作除外);4.獎助出版:推動金鼎獎、出版品外銷、書香社會等活動,並制定出版獎助條例。(三)邁向國際、開放出版(一九八六年迄今):1.伴隨中美著作權談判的進行與新著作權法的實施,促使著作權國際化的時代來臨;2.大型出版集團與專業出版社應運而生;3.出版資訊化:電子書與網際網路的興盛;4.開放出版:驅動出版內容多元化、打破中小學教科書的壟斷、籌辦參加國際書展及推行出版標準化、管理自動化;5.推展兩岸三地出版交流活動。三、國家角色與商品網絡:正因國家在輔助圖書出版業時,以民族主義邏輯為考量點,所以圖書出版商品網絡,會受到國家角色的干預,導致圖書出版原料供應網絡、生產網絡及行銷網絡,因國家政策的轉變而有所變動。故國家角色與圖書出版業所自行建構的商品網絡並非兩條平行線,兩者間有互動關係存在。然伴隨國家政策越加開放和圖書出版業日益國際化、資本主義化且形成區域經濟整合模式後,國家角色越發無力影響商品網絡的行進路線。是以國家角色雖未全然淡出圖書出版業的商品網絡,但該網絡卻是漸由資本主義邏輯主導其運作過程。至於各網絡的變化情形為:(一)原料供應網絡:隨著國家開放大陸出版品在台發行、給予外國人著作創作主義和翻譯權的保護後,除促使圖書出版業增加來自大陸圖書出版業的書源外,也使其受制於外國圖書出版業,致使圖書出版業在最大利潤和最低生產成本的邏輯運作下,漸以翻譯日本暢銷書或進口歐洲出版品為因應對策。(二)生產網絡:受到出版大套書和資本主義邏輯的影響,國內編印設計製作技術提昇,原本講究印工需送往日本、香港等地加工的圖書,已可在國內自行生產,且編輯、創意及印製能力成為台灣圖書出版業的利基之一,並在國內生產成本上漲、政府開放兩岸交流及著作權國際化的壓力下,台灣圖書出版業開始進軍大陸市場,形塑出兩岸三地區域經濟整合模式。因此不像原料供應網絡完全是因國家政策的開放而產生大幅度的改變,相反地,資本主義邏輯主導整個生產網絡的運行,國家並未實質介入。(三)行銷網絡:內銷管道方面,以店銷、直銷、郵購、學校與網路通路為主,其中教科書部份,由於國家從採取統一編印政策到有限度開放民間出版,故擴增教科書出版、銷售市場;外銷管道方面,在「邁向國際、開放出版」時期以前,圖書以內銷市場為主,絕少涉及外銷市場,而且在政府以行政命令嚴禁翻印西書出口後,圖書外銷機會又為之減少。然到「邁向國際、開放出版」時期,圖書出版業逐步進軍外銷市場,參與國際書展成為該產業及政府輔助該產業邁向國際出版市場的主要管道,並開始向大陸市場、全球華文市場前進。故就整個圖書內外銷網絡而言,隨著國際化腳步的逼近,國家僅提供圖書出版業踏入國際出版市場的管道,並未實際干預其運作,且在內銷管道多為圖書出版業自行建構的情況下,國家在行銷網絡上的干預力逐漸式微。四、從以上的分析,得知由於圖書出版業的產業性格屬於文化性產業,是以與其他技術經濟性產業相比,國家在輔導其發展時,呈現出鑲嵌自主的態勢,明顯採取隱含意識型態的民族主義運作邏輯,而非經濟邏輯。同時正因國家角色是複雜且多元的,當國家面對不同的運作邏輯、產業、時間或內外部客觀情勢時,是會有相對應的策略與作法,故在論析國家角色時,不宜以偏概全,必須探究其在不同運作邏輯、產業、時間或內外部客觀情勢中的變化情形,以明確定位國家在總體經濟發展或是個別產業上所扮演的角色,也才能真正說明國家角色是淡出還是並未淡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