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專書、論文與期刊
1.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流域性自然生態環境資源量化基準調查規劃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總量管制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執行。
2.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流域性自然生態環境資源量化基準調查規劃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總量管制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執行。
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規範之編篡(一):期末報告》,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執行。
4.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6,《國土綜合開發計畫(簡介)》。
5.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8,《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6.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7.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8.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9.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
10.行政院主計處,1992,《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1.行政院主計處,1993,《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2.行政院主計處,1994,《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3.行政院主計處,1995,《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4.行政院主計處,1996,《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5.行政院主計處,1997,《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6.行政院主計處,1998,《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7.行政院主計處,1999,《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8.行政院主計處,2000,《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19.行政院主計處,2001,《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
20.李永展、何紀芳,1998,土地資源永續利用指標架構之建立─以中部區域為例,《土地經濟年刊》,第九期,pp.73-102。21.呂雅雯,2001,《以台北縣十年間發展探討累積性環境影響之趨向》,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2.呂雅雯,1999,《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之研究─兼論台灣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之實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3.吳慶烜,1994,《工業區開發對鄰近地區社會經濟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林楨家,1990,《重大建設對區域發展之衝擊分析-以台灣北部區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5.林素貞,1991,《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與作業系統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6.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市:建都文化事業公司。
27.洪于婷,1999,《都市發展永續性結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8.紀瑞瑛,1999,《區域發展永續性驟變影響之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9.姚關穆,1996,展望二十一世紀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工程會刊》,第七卷第一期,pp.85-92。30.徐偉鈞,2002,《由環境及設施容受力探討山坡地總量管制之研究─以台北縣汐止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1.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2000,《桃園矽谷科學園區規劃報告》,桃園縣政府。
32.桃園縣政府,1997,《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
33.桃園縣環境保護局,1996,《桃園縣環境保護白皮書》,萬能技術學院環境工程系執行。
34.桃園縣政府,1987,《桃園縣統計要覽》。
35.桃園縣政府,1988,《桃園縣統計要覽》。
36.桃園縣政府,1989,《桃園縣統計要覽》。
37.桃園縣政府,1990,《桃園縣統計要覽》。
38.桃園縣政府,1991,《桃園縣統計要覽》。
39.桃園縣政府,1992,《桃園縣統計要覽》。
40.桃園縣政府,1993,《桃園縣統計要覽》。
41.桃園縣政府,1994,《桃園縣統計要覽》。
42.桃園縣政府,1995,《桃園縣統計要覽》。
43.桃園縣政府,1996,《桃園縣統計要覽》。
44.張瓊月,1996,《新市區開發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45.陳慶和,1996,《河川流域水管理決策理論與決策支援系統之發展》,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46.黃光輝,2001,國際環境影響評估發展趨勢,《環境工程會刊》,第十二卷第三期,pp.64-68。47.黃書禮、陳春生,1987,環境容受力分析與都市成管理台北都會區個案研究,《工程環境會刊》,第八期,pp.1-19。48.黃書禮,1996,《台北市都市永續發展指標與策略研擬之研究》,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
49.黃書禮,2000,《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台北市:詹氏書局。
50.黃光輝譯,Larry W. Canter著,1994,《環境影響評估》,滄海書局。
51.游靜秋,1997,《台灣地區環境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52.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002,《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53.經濟部,2001,《工業統計調查報告》。
54.臺灣省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96,《臺灣自來水事業統計年報》。
55.賴宗裕、詹士樑,2000,《都市發展總量管制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56.賴宗裕,1999,《都市成長與土地開發管理 : 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 華泰文化(初版)。
57.賴宗裕、詹士樑,2002,土地開發總量管制機制之探討,《政大地政學報》,第二期,pp.31-61。58.賴世聲,1991,《交通建設之環境影響評估》,行政院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專業人員訓練班講習教材。
59.簡吟純,1997,《都市永續發展指標建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0.邊泰明,1997,《都市土地開發課徵與協商》,臺北市 : 華泰文化(初版)。
61.蕭書周,1993,《以累積性影響為基礎的交通影響評估程序及影響費計算方式》,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62.顧洋,2000,對於環境影響評估的一些省思,《環保資訊》,第33期,pp.37-39。貳、中文網站
1.桃園縣政府網站,http://www.tyhg.gov.tw。
2.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參、英文書籍、論文與期刊
1.Bishop,A.B.,Fullertun,H.H.,Craeford,A.B.,Chambers,M.D. and Mckee,M.,1974,”Carrying Capacity in Riginal Environmental C”,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7,“Considering Cumulative Effects Under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3.Cocklin C.,Parker S.and Hay J.,1992,”Notes on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Change I:Concepts and Issues”,Jour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35,No.1,pp.31-49.
4.Cocklin C.,Parker S. and Hay J.,1992,”Notes on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Change II:a Contribution to Methodology”,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35,No.1,pp.51-67.
5.Chery K., and Lyna L.,1991,“Defining and Analyzing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Vol.11,pp.297-309.
6.Cotton, W.R.,1987,”The World’s Most Polymorphic Specises:Carrying Capacity Transgressed to Wats”,Biosience, Vol.37,No.7.
7.Daly H.E.,1994,”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in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dited by Janson,M.et al,pp.22-37.
8.G.S. Jamieson and L. Chew,2000,”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An Evaluation of DFO Science Research Options”, 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 Pacific Biological Station.
註:提供本文之網站網址:http://www.dfo-mpo.gc.ca/csas.
9.Godshalk,D.R.,1977, Carrying Capacity Application in Growth Management:A Reconnaissance,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0.Gordon H. Orians,1995,“Thought for the Morrow-Cumulative Threats to 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Vol.37,No.7,pp.33-36.
11.Harry Spaling, and Barry Smit,1993,”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Change:Conceptual Framework,Evaluation Approaches,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17,No.5.
12.Hyman,E.L. and B. Stiftel,1988,Combining Facts and Value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13.Jennifer Dixon, and Burrell E.,1995,”From Concept to Practice:Implementing Cumulative Impact Assessment in New Zealan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19,No.3,pp.445-456.
14.Murthy K.S.,1988,“Estimating The 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Proposed Projects”,Pacific Northwest Laboratory Richland,Washington 99352.
15.Nieswand,G.H. and Pizor,P.J.,1977,”How to Apply Carrying Capacity Analysis”,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Growth, Washington,D.C.:The Urban Land Intstitude Prex.
16.Odum,E.P.,1971,Fundamentals of Ecology Philaadelphia,PA: W.B. Saunders Co.
17.Ready,R.C.,1995,”Environmental Valuation under Uncertainty”,Th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Chapter 25,Basil Blackwell Ltd.
18.Rivas,V.,A. Gonzalez, D.W. Fischer and A.Cendrero,1994,”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Within the Land-use Planning Process:Northern Spanish Experienc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Vol.37,No.5.
19.Rees W.E. and M. Wackernagle,1994,”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measuring the natur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 in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dited by Janson,M.et al,pp.362-390.
20.Stakhiv E.Z., 1989,”An Evaluation Paradigm for Cumulative Impact Analysi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12,No.5,pp.725-748。
21.Ricci,P.F.,1978,”Policy Analysis through Carrying Capacit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6.
22.Schenider,D.M.,D.R. Godschalk and N. Alexr,1987,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s as a Planning Tool,EPA Report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