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1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文玉
研究生(外文):kuo wen-yu
論文名稱:新竹縣大隘三鄉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之研究─以北埔慈天宮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Diffused Religion in Three Towns in Da Ai, Xing Zhu County─Focus on Ci Tian Temple in Bei Pu
指導教授:黃運喜黃運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大隘地區慈天宮義民廟傳統宗教信仰金廣福
外文關鍵詞:Da Ai districtCi Tian TempleYi Min Templediffused religionJin Guang F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本論文以新竹縣大隘三鄉(北埔、峨眉、寶山)的開發為背景,自清代金廣福進入本區墾隘起始,探討其主要廟宇─慈天宮之創建與發展過程;除了紀錄三級古蹟慈天宮的建築及北埔聚落之風水環境外,並以此客家聚落為典型,一窺先民渡海開墾,以武裝進墾,並與當地原住民、山區天然環境挑戰,爭取生機之過程。經由慈天宮主配祀神明與其祭典的研究,深入了解先民如何透過傳統宗教,撫慰人心,並凝聚住民力量。此外,由慈天宮祭祀圈由上擴大延伸,從大隘地區加入新埔枋寮義民廟的十五聯庄的中元祭典活動,探討本地居民加入此客家族群大祭祀圈之時代意義;由下縮小範圍,則研究大隘地區其他主要聚落廟宇及土地廟之形成與開墾之間的關聯性。希冀藉此以拼湊其歷史演變之全貌,呈現出廟宇祭祀圈與地方開發不可分割之聯結,為大隘地區傳統宗教信仰探尋其整體脈絡。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wa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towns (Bei Pu, E Mei, Bao Shan) in Da Ai, Xing Zhu County since the Jin Guang Fu entered the district to reclaim in Ch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main temple, Ci Tian Temple, in Da Ai district were discussed. Besides the building of third-rank historical monument, Ci Tian Temple, and the environment of Bei Pu settlement, also taking the Hakka settlement as a model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the ancestor who crossed overseas to reclaim by force and challenged the aboriginal and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to survive. Study of the main god, second god and its ceremony could probe into the ancestor’s life about how they comfort and agglomerate residences by the diffused religion. Furthermore,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Ci Tian Temple Religious Sphere in the Ghost Festival Ceremony performed by the fifteen settlements of Yi Min Temple in Fang Liao, Xin Pu, to study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 of local residence joining the big Hakka religious sphere; correspondingly, to shrink down the study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eclamation and the main temples and Tu Di Temples of other settlements in Da Ai. The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mple religious sphere and district reclamation through the study to piece up a comprehensive context of diffused religion in Da Ai distric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一項 大隘地區開墾相關背景 2
第二項 慈天宮與北埔角頭宮廟相關史料與研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

第二章 慈天宮的傳統歷史源流與風水建築裝飾 7
第一節 北埔慈天宮的歷史沿革 9
第二節 慈天宮之風水環境與建築 34
第三節 裝飾與文物 49

第三章 慈天宮之祭祀與信仰、文教 73
第一節 主配祀神明 75
第二節 祭祀圈與信仰週期 90
第三節 慈天宮在文教方面與大隘居民的關聯 108

第四章 慈天宮與其他廟宇之祭祀圈 115
第一節 土地伯公 116
第二節 角頭宮廟 131
第三節 慈天宮與新埔義民廟 168

第五章 結論 193


參考書目 198

附圖 201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晉‧郭璞,《葬經箋註附圖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0年。
陳其南,《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一輯第六冊》,台北:遠流出版,2005
年。
島袋完義 原著 宋建和 譯,《北埔鄉土誌》,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6
年。

二、專書
王玉德,《中華堪輿術》,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古武南,《北埔民‧居》,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8年。
北埔鄉公所,《北埔印象(上)(下)》,新竹縣:北埔鄉公所,2005年。
江寧增,《峨眉鄉簡史》,新竹縣:峨嵋鄉公所,2001年。
江生松,《北埔客家守護神─伯公》,竹北市:竹縣文化局,2007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下)》,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0年。
李乾朗,《台灣廟宇裝飾》,台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年。
李乾朗,《台灣的古蹟》,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1999年。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台北市:文建會,1984年。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出版,2003年。
李乾朗‧俞怡萍 合著,《古蹟入門》,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9年。
李乾朗、康鍩錫 等,《北埔慈天宮整修規劃研究》,新竹縣:秋雨印刷,1997 年。
何美慧 等,《寶山鄉志 文化篇》,新竹縣:寶山鄉公所,2006年。
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0
年。
林會承,《傳統建築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北埔光景》,臺北市:允晨文化,1998年。
施翠豐,《台灣民間藝術》,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7年。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市:台灣師大地理
學系,1987年。
范明煥,《新竹地區客家人媽祖信仰之研究》,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5年。
范明煥 等,《先民拓土的歷史見證》,新竹縣:新竹縣政府,1997年。
姜義鎮 編著,《新竹縣寺廟祀神簡介》,新竹縣:新竹縣政府,2005年。
康鍩錫,《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7年。
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0年。
曾林坤 等,《新城新豐宮沿革誌》,新竹縣:新城學租財團法人,1987年。
黃卓權 編,《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縣:2005年
褒忠亭義民節委員會,2005年。
黃明山,《台灣傳統建築之美》,台北市:光復書局,1992年。
黃運喜,《新竹縣寺廟傳統與現代對話專輯》,新竹縣:新竹縣政府,2005年。
黃運喜,《蛻變的家園:隘口百年變遷沿革誌》,台北縣:常春樹書坊,2005
年。
黃運喜 等,《寶山鄉志 歷史篇》,新竹縣:寶山鄉公所,2006年。
黃榮洛,《台灣客家民俗文集》,新竹縣:新竹縣政府,2000年。
黃子堯,《台灣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台北縣: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2005
年。
楊福泉,《灶與灶神》,台北市:漢揚出版,1996年。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1976年。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3年。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1999年。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台北市:聯經出版,1998年。
樓慶西,《中國建築型態與文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慶祝大隘開闢一百五十週年籌備會,《開闢大隘一百五十週年紀念特刊》,新竹
縣北埔鄉:編者出版,1983年。
謝宗榮,《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中市:晨星出版,2003年。

三、專書論文
吳學明,〈姜阿新歷史研究初探〉收錄於《地方菁英與地域社會─姜阿新與北
埔》,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7年。
吳聲淼,〈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收錄於《地方菁英與地域社會─
姜阿新與北埔》,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7年。
邱彥貴,〈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收錄於《義民心 鄉土情─褒忠義
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7年。
姜義鎮,〈福德正神─伯公〉收錄於《民俗文化古蹟探考》,新竹縣:新竹縣
政府,1997年。
梁宇元,〈風水觀念對北埔地區客家聚落構成之影響〉收錄於《地方菁英與地
域社會─姜阿新與北埔》,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7年。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廟的客家公號〉收錄於《義民心 鄉土情─褒忠義民
廟文史專輯》,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7年。
鍾仁嫻,〈竹塹客家地區的開拓概述〉收錄於《義民心 鄉土情─褒忠義民廟
文史專輯》,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1年。
羅烈師,〈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廟〉收錄於《義民心 鄉土
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2007年。


四、學位論文
龍玉芬,《北埔慈天宮之研究》,台北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五、期刊論文
康增怡,《文化資產的教育導覽─以北埔慈天宮為例》收錄於《新竹文獻第十
九期》,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