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人間福報(2006),〈全球禮貌大調查, 台灣28名〉,《人間福報》,民95.6.21。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12 冊) 》,台北市:丹青。
王令宜、汪以仁(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的魅力校園》,教
育研究月刊,45(113),134-138。
王麗卿等著(2004),《大愛引航慈濟人文課本教學指引》,台北市:靜思文化。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自由時報(2006),《單車不亂停…台大四不塑品格》,自由時報, 2006-10-15。
李琪明 (2004 ),《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李琪明 (2007 ),《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59,33-45。李琪明(2008),取自:http://www.enpo.org.tw/nyc/1/archives/2008/2102.html#
李奉儒(2006),《美國品格教育、價值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轉向》,現代教育論壇,14,179-192。
李素真、蔡金鈴(2003),《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但昭偉(1999),《對當前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幾項建議》,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
但昭偉(2007),《從道德評量論學校道德教育的進行》,教育研究月刊,159,25-32。沈 六 (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沈 六 (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林建銘(2008),《我國道德教育之發展與困境》,國教新知,55,3,42-55。林火旺(2006),《道德》,台北市:寶瓶。
吳秀英、呂素琴(1996),《妙語生華:靜思語教學故事》,台北:靜思文化。
林錦英(2008),《社區團體與國民小學品格教育之研究》,台北市。(未出版)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金盛華(1999),《兒童人格建構的再探》,載於瞿立賀主編:兒童人格建構的再探(頁114-129),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研究基金會。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載於天下雜誌: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紀淑萍(200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素芬(2001),《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輪文。高信疆(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1》,台北:九歌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
張嘉文(1997),《經點彩色辭海》,台北縣:亞太公司。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品格教育系列教師手冊》,台北市:培基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4),《品格教育系列教師手冊第一集》,台北市:培基
許蜜芳(2006),《慈濟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南投縣。(未出版)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收取自教育部資訊網。
教育部(2004),《落實校園品德教育》,收取自教育部資訊網。
陳蓓燕(2008),《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
黃政傑 (1992),《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馮厚美(2002),《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傅佩榮(1999),《論語》,臺北縣:立緒。
傅木龍(2003),《生命之探…來去間的智慧》,台北:心理。
傅木龍(2007),〈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第24 卷第1 期,頁7-16慈濟教師聯誼會(2000),《慈濟教育聯誼會會訊》,慈濟教師聯誼會編印。
楊國樞(1994),《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載於楊國樞等著,瞿立鶴主編:嬰幼兒人格的建構,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九十五學年度入學之國民小學學生成績評量補充規定」及「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日常生活表現評量參考指標」。2006.10.4北市教國字第0953761960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97年度國民小學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分區座談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中小學推動品格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資訊網。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 �O(2004),《琉璃同心圓》,臺北:天下文化。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心理。
劉佑星(2002),《實施靜思語教學的實務探討》,載於91學年度慈濟大學「靜思語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工作坊手冊。
聯合報(2006),《民調顯示七成民眾:台灣人的品格正在沉淪》,聯合報,2006-07-25。
謝佳雯(2007),《國民中學品格教育實施成效意見調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龐麗娟、葉子(1999),《論教師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途徑》,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
人格建構的再探,台北: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獎學金。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貳、英文部分
Bennett, W. J. (1993) , 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Beane,J.A.(1990) , Affective in the curriculum. NY:Teacher College.
Bulach,C.R(2002) , “Implementing a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ssessing its impact on student behavior. ”The Clearing House,76(2),79-83.
Character Counts (2007) ,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April,23, 2007.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s.org/defsix.htm
Kohn, A.(1997) ,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 Phi Delta Kappan ,78 ,429-430.
Lickona, T. (1996) ,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93-100.
Lickona,T.(2003) ,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Lickona, T. (2004) , Character matters: 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Otten, E. H. (2000) , Charact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932)
Williams, M. M. (2000) , Model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9(1), 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