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0: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家姍
研究生(外文):Chia-shan Yu
論文名稱:大愛媽媽協助學校品格教育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mother Da Ai assisting the teaching of character education
指導教授:郭昱瑩郭昱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Ying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大愛媽媽品格教育
外文關鍵詞:Da-Ai mothercharacte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愛媽媽協助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實施情形,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焦點團體、教室觀察以及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並輔以學生道德行為量表t 檢定來進行分析,所獲得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愛媽媽品格教育課程生活化,配合社會脈動,融入時事議題,與學生經驗結合,組織規劃完善、團隊運作默契佳。
二、學校行政人員對大愛媽媽協助品格教育表示支持,學校肯定大愛媽媽是一個相當好的資源,有助於擴展學生學習視野,利於價值觀的建立與統合。
三、導師全力配合,收相輔相成之效,導師全方位的班級經營規劃,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雙管齊下,效果加倍,彼此呼應當週品格教學重點,提醒學生在日常生活表現落實,不僅增加說服力,學生的感受也會更深刻,影響會更深遠。
四、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步
(一)學生表示在「樂意助人」、「惜福愛物」、「包容他人」、「孝順恭敬」、「換個角度看事情」方面都有進步。
(二)教師表示班級的氣氛更融洽,學生的規矩進步了,學生更能接納包容特殊的孩子,進而有些高關懷的個案有明顯的進步。
(三)家長在回饋單中肯定大愛媽媽品格教育對學生有正面的影響,能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在與人相處上更有同理心,能關心他人、替人著想以及樂於助人,且較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知福、惜福。
(四)學生接受大愛媽媽品格教育課程後在道德行為量表的測驗結果,在「惜勞惜福」、「感恩知足」方面的表現與未參與課程的學生有顯著差異,顯示大愛媽媽品格教育課程對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具有部份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國小實施品格教育教學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how Da-Ai mothers help cultivate the character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data via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class observation and questionnaire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A. Da-Ai mothers’ character cultivating courses are daily-life based. They place the current trend of our society and also integrate current issues in their courses, which comply totally with students’ experiences in life. The courses are very well-organized and the mothers als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well.
B.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re very supportive of the character cultivating courses. They see Da-Ai mothers as a good education resource, which helps raise students’ horizon in learning. They think the courses also help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tegration of value in life.
C. School teachers’ cooperation facilitates the courses. The all-dimensioned discipline plans of the school teachers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The school teachers as well as Da-Ai mothers keep emphasizing what the character-cultivating courses focus on during that week. Both sides spare no efforts to remind the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learn to their daily life. Their cooperation makes the courses very convinc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urses is also very significant and durable.
D. The students improve unobtrusively and imperceptibly.
a. The students claim that they make progress in “being willing to help people,” “feeling grateful,” “accepting people as they are,” “respecting parents,” and “seeing things from different angles.”
b. The teachers claim that the atmosphere of the class becomes more harmonious and the students become better-disciplined. Also, the students become more tolerant of handicapped students. Therefore, the symptoms of some highly attention-needed cases improve.
c. From the feedback sheet, the parents have a ver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Da-Ai mothers’ character-cultivating courses. They think the courses help their children build correct value in life. When being together with people, their children become more sympathetic as well as empathetic, more considerate, and more willing to help people. They also become more aware of what they have owned, and thus show more gratitude for it and treasure it more.
d. From the findings of questionnaires, the gap in “treasuring happiness,” and “feeling grateful” between those who haven’t received the courses and those who have received the courses is significantly grea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rses have a partial effect o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moral behavio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品格教育的意涵 11
第二節 國內致力於推動品格教育的民間團體 30
第三節 民間團體協助學校品格教育 34
第四節 「大愛媽媽」靜思語教學的基本精神與內涵 37
第五節 甲國小與乙國小「大愛媽媽」品格教育推行現況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歷程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7
第一節 大愛媽媽的品格教育實施過程分析 57
第二節 學校引進大愛媽媽品格教育的動機與合作情形 65
第三節 大愛媽媽品格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影響 76
第四節 大愛媽媽品格教育對提升學生道德行為之效果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98
參考文獻 100
壹、中文部份 100
貳、英文部分 103
附錄一 深度訪談大綱 104
附錄二 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105
附錄三 國小兒童道德行為量表(初稿) 106
附錄四 國小兒童道德行為量表(正式) 109
附錄五 大愛媽媽團體課後檢討會觀察紀錄 111-
附錄六 大愛媽媽教學觀察記錄之一 113
附錄七 大愛媽媽教學觀察記錄之二 116
附錄八 甲國小六年6班學生回饋單 119
壹、中文部份
人間福報(2006),〈全球禮貌大調查, 台灣28名〉,《人間福報》,民95.6.21。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第12 冊) 》,台北市:丹青。
王令宜、汪以仁(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的魅力校園》,教
育研究月刊,45(113),134-138。
王麗卿等著(2004),《大愛引航慈濟人文課本教學指引》,台北市:靜思文化。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自由時報(2006),《單車不亂停…台大四不塑品格》,自由時報, 2006-10-15。
李琪明 (2004 ),《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 (2007 ),《中小學品德校園之實施策略與評鑑方式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59,33-45。
李琪明(2008),取自:http://www.enpo.org.tw/nyc/1/archives/2008/2102.html#
李奉儒(2006),《美國品格教育、價值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轉向》,現代教育論壇,14,179-192。
李素真、蔡金鈴(2003),《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但昭偉(1999),《對當前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幾項建議》,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
但昭偉(2007),《從道德評量論學校道德教育的進行》,教育研究月刊,159,25-32。
沈 六 (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沈 六 (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林建銘(2008),《我國道德教育之發展與困境》,國教新知,55,3,42-55。
林火旺(2006),《道德》,台北市:寶瓶。
吳秀英、呂素琴(1996),《妙語生華:靜思語教學故事》,台北:靜思文化。
林錦英(2008),《社區團體與國民小學品格教育之研究》,台北市。(未出版)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金盛華(1999),《兒童人格建構的再探》,載於瞿立賀主編:兒童人格建構的再探(頁114-129),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研究基金會。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載於天下雜誌: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
紀淑萍(200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素芬(2001),《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輪文。
高信疆(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1》,台北:九歌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
張嘉文(1997),《經點彩色辭海》,台北縣:亞太公司。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0),《品格教育系列教師手冊》,台北市:培基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4),《品格教育系列教師手冊第一集》,台北市:培基
許蜜芳(2006),《慈濟社區志工參與國民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南投縣。(未出版)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收取自教育部資訊網。
教育部(2004),《落實校園品德教育》,收取自教育部資訊網。
陳蓓燕(2008),《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
黃政傑 (1992),《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馮厚美(2002),《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佩榮(1999),《論語》,臺北縣:立緒。
傅木龍(2003),《生命之探…來去間的智慧》,台北:心理。
傅木龍(2007),〈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第24 卷第1 期,頁7-16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0),《慈濟教育聯誼會會訊》,慈濟教師聯誼會編印。
楊國樞(1994),《兒童健康人格的培養》,載於楊國樞等著,瞿立鶴主編:嬰幼兒人格的建構,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九十五學年度入學之國民小學學生成績評量補充規定」及「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日常生活表現評量參考指標」。2006.10.4北市教國字第0953761960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臺北市97年度國民小學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分區座談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中小學推動品格教育實施計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資訊網。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 �O(2004),《琉璃同心圓》,臺北:天下文化。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心理。
劉佑星(2002),《實施靜思語教學的實務探討》,載於91學年度慈濟大學「靜思語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工作坊手冊。
聯合報(2006),《民調顯示七成民眾:台灣人的品格正在沉淪》,聯合報,2006-07-25。
謝佳雯(2007),《國民中學品格教育實施成效意見調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龐麗娟、葉子(1999),《論教師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途徑》,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
人格建構的再探,台北: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獎學金。
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分
Bennett, W. J. (1993) , 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Beane,J.A.(1990) , Affective in the curriculum. NY:Teacher College.
Bulach,C.R(2002) , “Implementing a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ssessing its impact on student behavior. ”The Clearing House,76(2),79-83.
Character Counts (2007) ,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April,23, 2007.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s.org/defsix.htm
Kohn, A.(1997) , “How not to teach values: 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 ” Phi Delta Kappan ,78 ,429-430.
Lickona, T. (1996) ,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93-100.
Lickona,T.(2003) ,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Lickona, T. (2004) , Character matters: 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Otten, E. H. (2000) , Charact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4932)
Williams, M. M. (2000) , Model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9(1), 32-40.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