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12: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庭堅
研究生(外文):Liao, Ting Chien
論文名稱:設計發展高職汽車科電路系統檢修數位教材之研究-以啟動系統、充電系統和電子點火系統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terials of Automobile Circuit System Overhaul for the Department of Auto Mechanic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ystems of Starter, Charger, and Electronic Ignition
指導教授:鍾瑞國鍾瑞國引用關係Chung, Ruey-gwoChung, Ruey-gwo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梁滄郎Tsang-Lang 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ADDIE數位課程發展模式數位教材網路學習汽車起動系統汽車充電系統汽車電子點火系統
外文關鍵詞:ADDIE digit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digital materialsweb-based learningautomobile starter systemcharger systemelectronic ignition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高職汽車科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實務課程中,其啟動系統、充電系統、電子點火系統實習單元的數位教材之內涵及功能;並根據網路學習理論涵義及網路合作學習意涵,實際設計發展數位教材,旨在瞭解高職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實務網路合作學習及數位教材之適用性。具體目的有以下二點:一、本研究依ADDIE數位課程發展模式設計發展符合SCORM 2004數位教材標準之高職汽車科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實務課程的數位教材;二、瞭解高職汽車科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實務課程網路學習平台之適用性。本研究採用「CCU e-Learning 2.0中正數位學習平台」為本研究之網路教學平台。研究者在完成相關設定之後,敦請專家學者與高職汽車科教師進行課程審核,結果顯示高職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實務網路學習平台是適用的,研究者並根據所蒐集的審查意見,經審慎檢核與修正後,完成網路學習教材之建置。此學習平台期能實施實驗教學,完成教材開發之實施與評鑑階段。
Focusing on the courses of automobile circuit system overhaul for the department Auto Mechanic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lements and functions of digital materials for the units of starter systems, charger systems, and electronic igni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web-based learning theories and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 digital material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developed to realize the 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digital materials for the automobile circuit system overhaul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re were two research goals: 1.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e digital materials which meet the SCORM 2004 digital materials standards, based on the ADDIE digit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2.To understand the adaptability of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for automobile circuit system overhaul 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auto mechanic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CCU-e-Learning 2.0 Chung-Cheng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as the web-based instruction platform. After the des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been invited to evaluate the curriculum. The result indicate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automobile circuit system overhaul course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With the opinions from the experts and auto-mechanics teacher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 researcher has evaluated and then final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b-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This web-based learning platform is expected to realiz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and then to finalize the evaluative stage of teaching-material development.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圖次 XI
表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汽車電路系統之內涵 11
第二節 數位教材之概論 17
第三節 網路學習理論內涵 22
第四節 數位教材的品質規範與認證 30
第五節 網路數位教材設計之理論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1
第二節 教材設計 42
第三節 網路學習平台建置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課程教材腳本審核 63
第二節 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學科試題審查 66
第三節 課程驗收專家審查意見與修訂情形 70
第四節 學生試用意見情況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3
壹、中文部份 83
貳、外文部份 87
附錄 91
附錄一 課程單元教材大綱 91
附錄二 汽車電路檢修課程數位教材分析階段表單 93
附錄三 汽車電路檢修課程數位教材設計階段表單 105
附錄四 汽車電路系統檢修教材腳本審查專家名單 137
附錄五 數位學習教材腳本專家審查表 138
附錄六 課程審核修正表單 139
附錄七 汽車電路系統檢修課程驗收專家名單 143
附錄八 汽車電路系統學科試題專家審查名單 144
附錄九 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學科試題專家審查問卷 145
附錄十 課程審核修正-學習內容審核情況 158
附錄十一 學生試用意見情況 161
附錄十二 汽車電路檢修學習平台學習瀏覽頁面 163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 41
圖3-2 建置教材目錄 44
圖3-3 上傳書面教材檔案 44
圖3-4 起動馬達3D瀏覽頁面 45
圖3-5 設置點選物件 46
圖3-6 設置背景 46
圖3-7 零件相片放置 47
圖3-8 零件接點設置 47
圖3-9 POINT層接點設置 48
圖3-10 程式運作方塊圖 51
圖3-11 隨選視訊建製 52
圖3-12 CCU e-Learning2.0中正學習平台追蹤系統畫面 55
圖3-13 MySQL系統畫面首頁 57
圖3-14 MySQL伺服器系統設定變數值畫面 58
圖3-15 管理者畫面 59
圖3-16 教師功能畫面 61
圖3-17 學生功能畫面 62
表次
表4-1數位學習教材腳本專家審查意見與修訂情形 63
表4-2汽車電路系統檢修學科試題審查摘要表 66
表4-3課程審核修正-學習內容審核情況摘要表 71
表4-4學生試用意見情況摘要表 7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7)。汽車修護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2010年1月30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level.asp?contentURL=./service/textcontent2.asp&parent=7&rfnbr=25
何達義(2008)。汽車實習Ⅲ(電系篇)。台北:台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台、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81,1-6。
吳宗杉(2005)。數位教材之呈現方式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4-2520-S-431-001)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
周士堯、陳哲銘(2008)。高中地理科全球教育的實踐:兩岸學生網路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案例。地理研究,48,63-84。
林琬淇(2007)。技職院校實施非同步網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之相關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6(1),201-222。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研習資訊,8(5),29-34。
林炎旦(2000)。職業類科教材編製。台北:師大書苑。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2),32-41。
徐新逸(2008)。情境模擬在「技能領域」與「問題解決領域」數位教材設計原則之發展與應用。2010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et.tku.edu.tw/Textbook/e_learning/2.html
徐新逸、施郁芬(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專業版。台北市:教育部。
張英鵬(2001)。反應個別差異的教學模式-協同教學、合作學習與同儕指導。屏東特殊教育,1,41-53。
教育部電子報(2008)。高職課綱將上路,各校多元培育人才。2010年5 月3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period_num=306&topical_sn=190&page=0
梁鶴騰(2003)。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汽車科建教生專業實務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0037023。
許良明、黃旺根(2008)。汽車學Ⅲ(汽車電學篇)。台北:台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彭英豪(2006)。符合SCORM 標準異質學習管理系統之數位學習格網。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CYCU5396042
游朝煌(2004)。不同合作學習模式問題導向教學對技職校院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程式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0037033。
程榮凱(2002)。知識經濟時代技術職業教育的發展策略。松山工農學報,1,93-111。
黃俊仁(2008)。職場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汽車實習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DHU5331018。
黃政傑、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臺北:五南書局。
楊明恭(2002)。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高職學生技能學習影響之教學實驗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0-2516-S-018-018-011)
楊錦潭、朱永方(2005)。符合SCORM2004規範的適性化教材設計之探討。中華民國資訊學會通訊,8(4),13-26。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董基良、許光城(2003)。虛擬實境應用實務。台北:瑋特擬真科技公司。
劉鼎昱(2007)。網路學習環境之互動性對大學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嘉南學報,33,429-446。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數位教材品質規範理念說明。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elq.org.tw/download/數位教材品質規範理念說明.pdf
鄭玉勤(2004)。合作學習對技職校院學生電腦網路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CUE0037006。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49,13-15。
鄭凱文、陳瑜芬(2008)。網路合作學習教學法於會計學之應用實例。商業職業教育,108,23-28。
賴瑞海(2007)。汽車學Ⅲ(汽車電學篇)。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賴瑞海(2008)。汽車實習Ⅲ(電系)。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鍾瑞國(2007)。情境式網路互動汽車電路系統檢修數位教材發展與問題解決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96-2516-S-164-003)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4),10-18。
貳、外文部份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What is scorm. Retrieved July 10, 2010 from http://www.adlnet.gov/Technologies/scorm/SCORMSDocuments/What%20Is%20SCORM.aspx
Camillan, H. (2005). Designing high-quality interactive multimedia learning modules.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29(2-3), 223-233.
Charles, D., Derek, H., Helena, T., & Kathryn, T. (2005). eLearning techniques suppor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clinical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74(7-8), 527-533.
Dillenbourg, P. (1999). Introduction: 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 Dillenbourg (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 (pp. 1-19). Oxford: Elsevier.
Dreher, C., Reiners, T., & Dreher, N. (2009). Virtual worlds as a context suited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Discussion of pedagogical experience and curriculum design with reference to second lif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2), 211-224.
Efstratios, T. D., & George, C. P. (2004). Efficient cooperative searching on the Web: System design and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61(5), 699-724.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iu, C. H., Chiang, T. C., & Huang, Y. M. (2007).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of web-based training on dem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5(3), 217-235.
Madhavan, M., & Kaur, G. (2006). Comparison of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ized and conventional fixed and learning module in undergraduate pathology teaching.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9, 213-218.
Marzano, R. J., Pickering, D., & Pollock, J. E. (2001). Classr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 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iskanen, V. A. (1987). Some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studies carried out in the research project on instructional materia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8 825).
Ong, S. K., & Mannan, M. A. (2004).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s and animations in a web-based interactiv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modul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3(4), 361-382.
Riddy, P., & Fill, K. (September, 2003).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eLearning resour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Heriot-Watt University, Edinburgh.
Sharan, S. (1999).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Westport: Praeger.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Inc.
Slavin, R. E. (199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 43-69 .
Westbrook, V. (2006). The Virtual learning future.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1(4), 471-482.
Yang, S. C., & Chen, Y. J. (2007). Technology-enhanced language learning: A case stud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1), 860-87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台、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81,1-6。
2. 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
3. 周士堯、陳哲銘(2008)。高中地理科全球教育的實踐:兩岸學生網路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案例。地理研究,48,63-84。
4. 林琬淇(2007)。技職院校實施非同步網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之相關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6(1),201-222。
5.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研習資訊,8(5),29-34。
6. 張英鵬(2001)。反應個別差異的教學模式-協同教學、合作學習與同儕指導。屏東特殊教育,1,41-53。
7. 楊明恭(2002)。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高職學生技能學習影響之教學實驗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0-2516-S-018-018-011)
8. 楊錦潭、朱永方(2005)。符合SCORM2004規範的適性化教材設計之探討。中華民國資訊學會通訊,8(4),13-26。
9.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
10. 劉鼎昱(2007)。網路學習環境之互動性對大學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嘉南學報,33,429-446。
11. 鄭凱文、陳瑜芬(2008)。網路合作學習教學法於會計學之應用實例。商業職業教育,108,23-28。
12. 顏晴榮(2006)。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