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08: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世恩
研究生(外文):Shih-En Chou
論文名稱:公司治理機制、應募人類型對私募股權折價幅度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Type of Investors on Private Placement Discount
指導教授:歐陽豪歐陽豪引用關係段起祥段起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ou Ou-YangChi-Hsiang Tuan
口試委員:林清泉李明興
口試委員(外文):Chin-Chiuan LinMing-Shing Lee
口試日期:2017-07-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崑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中文關鍵詞:公司治理機制應募人類型私募股權折價
外文關鍵詞: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Types of InvestorsPrivate Placement Discou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以2004年至2016年12月31日止,臺灣上市、上櫃公司私募發行普通股與特別股折、溢價事件之案件為研究樣本,合計共748件,其中,折價發行者有494件,溢價發行有254件,探討公司治理機制與應募人身分對「私募是否會發生折價」、「私募折價幅度」之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董事席次盈餘偏離差」越高,私募股權發生折價的可能性越高;「總經理持股率」、「控制股東持股率」、「獨立監察人比例」及「存在外部大股東」對「私募折價幅度」為顯著正向影響,「總經理是否為家族成員」對「私募折價幅度」為顯著負向影響;「外部應募人」對「私募折價幅度」為顯著負向影響。
This study applies of 748 private placement discount or premium events in Taiwan listed and OTC market companies as research samples during 2004 to 2016. There existed 494 discounts issued, 254 premium issued. And then we discus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ype of investors on “whether private placement will have discount” and “the private placement discount rat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e higher the deviation from director seat and earning, the higher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private placement will be discounted. CEO shareholdings, the controlling stockholders shareholdings, independent supervisors’ ratio and whether there exist block holder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discount rate of private placement”. CEO belongs to controlling family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discount rate of private placement”. The external investors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affected on “discount rate of private placement”.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 謝 iii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i
圖 目 錄 vii
一、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4
1.3研究流程 4
二、文獻回顧 6
2.1臺灣私募制度 6
2.2臺灣私募法規 8
2.3臺灣私募現況 14
2.4「公司治理機制」與「私募股權」之關聯 16
2.5「應募人類型」與「私募股權」間之關聯 23
2.5.1「內部人士」對「私募折價」間之關聯 24
2.5.2「外部人士」對「私募折價」間之關聯 25
三、研究方法 27
3.1假說建立 27
3.2研究架構 29
3.3資料來源 30
3.4統計方法 33
3.4.1控制變數與預測變數 34
3.4.1.1控制變數 34
3.4.1.2預測變數 35
3.4.2應變數 37
3.5實證模型 38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4.1研究變數次數分配與敘述統計量 41
4.2研究變數與私募折價幅度間之相關分析 43
4.3 Logistic迴歸分析 45
4.3.1 管理意涵(1): 49
4.3.2 管理意涵(2): 52
4.4 多元線性迴歸分析 53
4.4.1 管理意涵: 54
五、結論與建議 60
5.1結論 60
5.2建議 66
參考文獻 67
中文文獻 67
英文文獻 73
中文文獻
1.MBA智庫百科,取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9%A6%96%E9%A1%B5
2.公孫覺(2015),「上海「私募老大」徐翔被抓,股災黑手呼之欲出」,新唐人,取自http://www.ntdtv.com/xtr/gb/2015/11/02/a1233285.html。
3.公開資訊觀測站,取自:http://newmops.tse.com.tw/。
4.方俊儒、李秀英與龍春伶(2008),「獨立董監事對公司績效與盈餘品質之影響-控制股東之調節效果」,會計與公司治理,第5卷,第1期,第 55-80頁。
5.方冠傑(2016),「應募人類型、資訊揭露與私募股權是否折價發行之關聯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6.王政翰與林嘉慧(2017),「公司治理、異常報酬、盈餘管理與私募股權折價之關」,第九屆南區管理學位論文研討會,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7.王茂昌、戴伶娜與周盛德(2013),「台灣電子業的績效指標,董事會特徵與管理階層薪酬關連性」,企業管理學報,第99期,第75-94頁。
8.王郁婷(2016),「經理人特質,現金持有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9.田裕斌(2006),「台新金美商新橋入股定案 另野村擬投資40億」,中央社(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2/3/n1210785.htm。
10.朱俐穎(2011),「實質盈餘管理與企業未來績效關聯性之研究: 以企業生命週期論析」,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位論文。
11.江妍慧(2006),「打消呆帳引進外資 台新金係金ㄟ」,新臺灣新聞週刊,第516期,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3467。
12.池碧雲(2006),「獨立董事與盈餘管理傾向關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3.吳尹馨(2011),「公募或私募之選擇與公司治理、資訊透明度及財報品質之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會計學系學位論文。
14.吳吟蒞(2011),「私募前後獨特性波動, 控制股東對私募折價及異常報酬影響」, 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15.吳芝嫻與魏文欽(2005),「以公司治理角度探討企業財務危機相關因素之研究」,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學位論文。
16.李文忠(2016),「以公司治理角度探討IPO對公司績效之影響」,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7.李宏志、賴秀卿與湯佩樺(2011),「應募人類型與私募股權折價」,2011第七屆企業國際化理論與實務研討會,長榮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18.李珮歆(2014),「影響金融機構總經理薪酬之關鍵因素-績效評估與公司治理機制的實證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位論文。
19.李超雄、鍾宇軒、黃劭彥與郭嘉哲(2010),「無形資產,智慧資本與私募股權折價」, 會計與公司治理,第7卷,第1期,第53-84頁。
20.李嫺柔、余惠芳與陳梅君(2015),「公司治理觀點分析公司專屬性資產與績效之實證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第11卷1期,第1-14頁。
21.李馥如(2011),「私募股權基金對目標公司股東財富及經營績效之影響-以大眾銀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22.杜夏蘭(2009),「私募應募人、股權結構與私募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中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所學位論文。
23.沈育宏(2007),「家族持股,家族管理與公司績效: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學位論文。
24.林秀柑、方文碩與王冠閔(2009),「集團核心企業董事會特性與經營績效之研究」,臺灣企業績效學刊,第3卷,第1期,第25-48頁。
25.林宛瑩與許崇源(2008),「台灣集團企業之控股型態及公司治理衡量指標之研究與建議」,交大管理學報,第28卷,第1期,第269-312頁。
26.林青弘(2007),「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台灣營建業與銀行業之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學位論文。
27.林翠蓉、張力、侯啟娉、曾韻如與許雅棠(2011),「家族所有權、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第8卷,第1期,第61-79頁。
28.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告資訊」,取自http://www.fsc.gov.tw/ch/index.jsp。
29.施倫閔與張椿柏(2016),「公司治理是否降低權益成本?」, 績效與策略研究,第13卷,第1期,第85-112頁。
30.洪嘉穗(2016),台灣上市櫃公司核心代理問題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31.洪榮華、陳香如與王玉珍(2005),「公司內部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關係-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特性的觀點」,輔仁管理評論,第12卷,第3期,第23-40頁。
32.范中興、陳慜蔚(2007),「凱雷收購破局,日月光拒賤賣」,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418/3404603/。
33.徐翊中(2010),「內部人行為對私募折價幅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學位論文。
34.高蘭芬、陳振遠與李焮慈(2006),「資訊透明度及席次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偏離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以台灣電子業為例」,台灣管理學刊,第6卷,第2期,第81-104頁。
35.張志榮(2015),「歐美大咖私募基金來台尋寶」,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1000032-260202。
36.張佩芬(2015),「陽明海運減資53.27%再增資私募百億」,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108000035-260202。
37.張頓(2015),「私募老大徐翔涉嫌內幕交易及操縱股價被抓」,大紀元報導,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1/2/n4563721.htm。
38.張慧雯(2015),「樂陞第二次私募案通過取得15.498億元」,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556175。
39.張儒欣(2007),「私募股權之折價發行-公司治理機制、盈餘管理行為與無形資產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40.許博渝(2007),「公司治理機制與資訊揭露透明度」,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41.郭翠菱與王志洋(2017),「公司治理如何影響家族企業之績效?長期縱貫分析」,會計評論,第64期,第61-111頁。
42.郭鴻慧(2015),「《科技》資誠:台灣生技研發能量高,帶動外資」,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230003991-260410。
43.陳俊合、羅國華與王馨晨(2009),「內部人認購、公司治理結構與私募股權折價」,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1卷,第2期,第119-149頁。
44.陳奕瑾(2010),「高階經理人薪酬與公司績效及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穩健原則觀點」,成功大學會計學系學位論文。
45.陳建彰、朱美宙(2007),「私募基金,勇德每股37.5元收購復盛」,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070510/3462455
46.陳逢時(2014),「公司成長機會與信用品質對私募股權折價幅度之影響」,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47.陳惠如(2006),「管理者薪酬、持股比例與公司價值之研究」,銘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48.陳維慈、劉啟群與張儒欣(2012),「股權私募之折價因素:資訊假說之再檢視」,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4卷,第2期,第49-86頁。
49.陳錦村、吳有山與廖婉惠(2011),「金融機構私募股權及其折溢價研究」,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12卷,第1期,第1-40頁。
50.彭筱倩(2004),「盈餘管理與公司治理關聯性之研究-以我國財務危機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51.彭慧明(2016),「臺灣之星將私募70億」,經濟日報,取自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710/2139980。
52.湯佩樺(2011),「應募人類型,家族企業與私募股權折價」,成功大學會計學系學位論文。
53.黃上銘(2014),「股票購回、薪酬績效敏感度和高階主管持股」,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學位論文。
54.黃必松(2011),「台灣上市櫃公司股權募資方式之決定因素-公司治理機制的影響」,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55.黃瀚緯(2013),「私募普通股的利益掠奪效果與公司治理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學位論文。
56.楊淑娟(2011),「台灣企業為何熱情擁抱私募」,天下雜誌363期,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4149。
57.楊慧玲(2000),「董事會結構及其變動對股東財富與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朝陽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58.董晨郁(2014),「總經理更迭與公司治理機制對臺灣壽險業經營績效之研究」,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班學位論文。
59.廖思瑋(2007),「股權結構特性對高階經理人獎酬與盈餘品質關聯性影響之探討」,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60.廖珮君與吳靜君(2007),「奇異SAC聯手吃下萬泰銀」,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070901/3779789/
61.廖婉惠(2011),「投資人身分對金融機構私募股權折溢價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學位論文。
62.臺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取自:http://www.mapect.com/。
63.臺灣經濟新報(TEJ),取自:http://www.tej.com.tw/。
64.臺灣證券交易所,取自http://www.twse.com.tw/zh/
65.劉俊儒、劉若蘭與許佳新(2014),「企業生命週期與私募股票溢折價關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15卷,第2期,第185-222頁。
66.歐陽豪與阮氏閑(2016),「公司治理機制、應募人類型與私募股權折價幅度關聯之研究」,2016前瞻管理學術與產業趨勢研討會,聯合大學。
67.歐陽豪與張震麟(2014),「應募人類型對資訊揭露與私募股權折價幅度間關聯調節效果之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87期,第53-96頁。
68.歐陽豪與莊育豪(2012),「績效評估、公司治理機制與環境對總經理薪酬之影響:臺灣上市櫃公司的證據」,2012財金會計暨商管決策研討會,南台科技大學。
69.歐陽豪與莊雙喜(2007),「公司治理, 相對績效與高階管理者離職關係之實證研究」,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11卷,第1期,第53-86頁。
70.歐陽豪與蔣聲雄(2012),「多角化策略與年報資訊揭露對金融產業公司績效影響-金融控股公司組織型態調節效果之實證研究」,臺灣金融財務季刊,第13卷,第3期,第1-40頁。
71.蔡亞芬(2015),「資訊揭露與私募股權折價幅度關聯之研究-應募人類型及其組成的調節效果」,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72.蕭丞育(2013),總經理雙元、家族持股與企業績效:以台灣上市家族公司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位論文。
73.蕭志杰(2013),「應募人類型與私募股權折價幅度關聯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位論文。
74.賴秀卿、李宏志與何威德(2014),「私募股權與公司經營績效:應募人類型與私募溢折價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04期,第39-82頁。
75.錢利忠(2015),「涉內線交易有罪定讞 創投教父柯文昌遭境管」,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547661。
76.謝文欣(2010),「上市上櫃公司股權私募長期績效之實證分析-應募人類型之影響」,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77.謝宛庭與吳清在(2010),「公開募集或私募有價證券之決定因素及其市場反應」,會計評論,第51期,第73-106頁。
78.謝富旭(2015),「億豐從下市到市值600億的改造之路」,今周刊,990期,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2751-133891
79.鍾榮峰(2016),「力成股臨會通過私募,紫光將成最大股東」,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1155005-1.aspx。
80.簡立忠(2014),「強化上市公司內部稽核與公司治理」,內部稽核,第87期,第40-45頁。
81.簡汝穎(2016),「股份控制權和盈餘分配權之分離與股票橫斷面報酬」,國立高雄大學金融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82.顏怡音與林允斌(2010),「董事會特性,產業群聚與公司績效之關聯性分析:以台灣上市,上櫃資訊電子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為例」,北商學報,第17期,第23-39頁。
83.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取自:http://www.tpex.org.tw/web/。

英文文獻
1.Aggarwal, R. K., & Nanda, D. (2004). Access, common agency, and board size. University of Miami -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1-51.
2.Allen, J. W., & Phillips, G. M. (2000). Corporate equity ownership,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roduct market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5(6), 2791-2815.
3.Baek, J. S., Kang, J. K., & Lee, I. (2006). Business groups and tunneling: Evidence from private securities offerings by Korean chaebol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1(5), 2415-2449.
4.Bajaj, M., Denis, D. J., Ferris, S. P., & Sarin, A. (2001). Firm value and marketability discounts. J. Corp. L., 27, 89.
5.Barclay, M. J., Holderness, C. G., & Sheehan, D. P. (2007). Private placements and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3(4), 461-484.
6.Brickley, J. A., Coles, J. L., & Terry, R. L. (1994). Outside directors and the adoption of poison pill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5(3), 371-390.
7.Byrd, J. W., & Hickman, K. A. (1992). Do outside directors monitor managers?: Evidence from tender offer bi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2(2), 195-221.
8.Chua, C. T., Eun, C. S., & Lai, S. (2007). Corporate valu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 effects of governance, growth, and opennes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1(1), 35-56.
9.Dechow, P. M., Sloan, R. G., & Sweeney, A. P. (1996).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3(1), 1-36.
10.Fama, E. F., & Jensen, M. C.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2), 301-325.
11.Hertzel, M., & Smith, R. L. (1993). Market discounts and shareholder gains for placing equity privately.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8(2), 459-485.
12.Jensen, M. C., & Ruback, R. S. (1983).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1-4), 5-50.
13.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 Vishny, R. (1999).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5(1), 222-279.
14.Lew, J. F., & Wu, S. J. (2013).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Evidence from Taiwan.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18(1).
15.Mao, Y., & Renneboog, L. (2015). Do managers manipulate earnings prior to management buyout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35, 43-61.
16.Myers, S. C., & Majluf, N. S. (1984).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2), 187-221.
17.Otsubo, M. (2017). Why do firms underwrite private placement shares of other firms? Case of Japanese firms.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41, 75-92.
18.Shleifer, A., & Vishny, R. W.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2), 737-783.
19.Wruck, K. H. (1989). Equity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private equity financ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3(1), 3-28.
20.Wruck, K. H., & Wu, Y. (2009). Relationship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private placements of common stock.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5(1), 30-47.
21.Wu, Y. (2004). The choice of equity-selling mechanis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4(1), 93-119.
22.Min-Cheng, X., & Susheng, W. (2013, November). Price discount of private equity placement and wealth effects comparison betwee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institution investors. In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BIFE), 2013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216-220). IEEE.
23.Yeh, Y. H., Lee, T. S., & Woidtke, T. (2001). Family contro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Taiw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2(1‐2), 21-48.
24.Zahra, S. A., & Pearce, J. A. (1989).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review and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2), 291-33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 方俊儒、李秀英與龍春伶(2008),「獨立董監事對公司績效與盈餘品質之影響-控制股東之調節效果」,會計與公司治理,第5卷,第1期,第 55-80頁。
2. 7. 王茂昌、戴伶娜與周盛德(2013),「台灣電子業的績效指標,董事會特徵與管理階層薪酬關連性」,企業管理學報,第99期,第75-94頁。
3. 19. 李超雄、鍾宇軒、黃劭彥與郭嘉哲(2010),「無形資產,智慧資本與私募股權折價」, 會計與公司治理,第7卷,第1期,第53-84頁。
4. 20. 李嫺柔、余惠芳與陳梅君(2015),「公司治理觀點分析公司專屬性資產與績效之實證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第11卷1期,第1-14頁。
5. 24. 林秀柑、方文碩與王冠閔(2009),「集團核心企業董事會特性與經營績效之研究」,臺灣企業績效學刊,第3卷,第1期,第25-48頁。
6. 27. 林翠蓉、張力、侯啟娉、曾韻如與許雅棠(2011),「家族所有權、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第8卷,第1期,第61-79頁。
7. 31. 洪榮華、陳香如與王玉珍(2005),「公司內部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關係-股權結構與董事會特性的觀點」,輔仁管理評論,第12卷,第3期,第23-40頁。
8. 43. 陳俊合、羅國華與王馨晨(2009),「內部人認購、公司治理結構與私募股權折價」,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1卷,第2期,第119-149頁。
9. 48. 陳維慈、劉啟群與張儒欣(2012),「股權私募之折價因素:資訊假說之再檢視」,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24卷,第2期,第49-86頁。
10. 65. 劉俊儒、劉若蘭與許佳新(2014),「企業生命週期與私募股票溢折價關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第15卷,第2期,第185-222頁。
11. 74. 賴秀卿、李宏志與何威德(2014),「私募股權與公司經營績效:應募人類型與私募溢折價之影響」,證券市場發展季刊,第104期,第39-82頁。
12. 80. 簡立忠(2014),「強化上市公司內部稽核與公司治理」,內部稽核,第87期,第40-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