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4 06: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鞠宗紋
研究生(外文):Chu, TsungWen
論文名稱:從多元智能及學習風格角度探討圖像教學對兩位身心障礙幼兒語言學習之成效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Pictur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Style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指導教授:魏美惠魏美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MeiHuei
口試委員:蔣姿儀張美雲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TzuziChang, MeiYun
口試日期:2011-12-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多元智能學習風格圖像教學學前身心障礙幼兒語言能力
外文關鍵詞:multiple intelligencelearning stylepicture teaching method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language a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繪本常被廣泛運用在改善學前幼兒的語文能力,然而很少運用於身心障礙的幼兒。為了透過圖像教學改善學前身心障礙幼兒的學習能力,研究者設計一套具有簡單圖片以及簡短故事的圖像教材來提昇其語言能力。
本研究旨在透過瞭解研究個案的優勢智能及學習風格之表現,探討實施圖像教學對兩位個案的語言學習成效。本研究對象為兩位學前多重障礙的幼兒,透過單一受試實驗設計共四個月的時間,以「圖像教學」為自變項,每位研究個案每週安排約220分鐘,一共進行三十七張圖片及十二本自編故事繪本的圖像教學,由家長與教師共同檢視個案幼兒之多元智能及學習風格,並進行多次的語言測驗工具的定期評量,探討兩位研究對象的「語言理解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本研究結論如下:
1.兩位研究對象分別擁有屬於自己的優勢智能與學習風格,且優勢智能與學習風格兩者之間的表現趨於一致性。
2.實施圖像教學符合兩位研究對象的優勢智能-空間智能,以及學習風格-感官偏好。
3.研究者所自編無彩色且主題簡單明確的故事繪本,較一般坊間彩色繪本能吸引兩位研究對象的閱讀與學習。
4.研究結果顯示圖像教學能有效提昇個案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
5.圖像教學有助於兩位研究對象認知能力的擴展。

Picture books were widely used to improve pre-school children’s language ability, but not often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order to raise the language abilities of these children,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pictur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ncluded a set of simple–drawing picture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short story picture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pplying pictur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Two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participated in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for four month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teaching method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picture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the children in this study. In this program, there were a total of 37 pictures and 12 story books to be used for each child. The child had 220 minutes per week to learn language through the picture teaching method. The researcher then carried out multiple assessments of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with various testing tools. Their parents and researcher also periodically had to fill out the check list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sty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se two children had their own individual superior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styles. The performances of superior intelligence and learning style we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2.This picture teaching method was compatibl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spatial intelligence and sensation preference.
3.For these two children, the simple topic story book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were more attractive than colorful story books published commercially.
4.The result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iangulation method, indicated that the picture teaching method can enhance both th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skills and oral expression of these two children.
5.Picture teaching methods could enhance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目錄
目錄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多元智能理論與特殊教育的關係 15
第二節 學習風格對特殊教育的影響 30
第三節 圖像教學與身心障礙幼兒之語言學習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1
第五節 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 84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91
第七節 研究倫理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發現個案幼兒的亮點-優勢智能 95
第二節 發現個案幼兒的偏好-學習風格 116
第三節 圖像教學對語言學習的實施成效 131
第五章 結論、省思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3
第二節 研究者省思 169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74
參考書目 177
中文部分 181
英文部分 190
附錄 197
附錄一 學前身心障礙幼兒多元智能檢核表 197
附錄二 學前身心障礙幼兒學習風格檢核表 204
附錄三 圖像教學教材(範例) 209
附錄四 家長回饋單 210
附錄五 觀察日誌(範例) 211
附錄六 省思日誌(範例) 212
附錄七 家長訪談大綱 213
附錄八 家長同意書 214

表次
表2-1-1 多元智能理論與特殊教育之相關實證研究 25
表2-2-1 學習風格與身心障礙幼兒之相關實證研究 38
表2-3-1 圖像教學與一般幼兒之相關實證研究 50
表2-3-2 圖卡或故事教學與身心障礙幼兒語言能力之相關實證研究 54
表3-2-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 67
表3-2-2 訪談對象之基本資料 69
表3-3-1 各向度題號對照表 74
表3-3-2 語言能力測驗工具 79
表3-5-1 每週課程實施的時程表 85
表3-5-2 本研究資料編碼與代表意義對照表 87
表4-1-1 威威多元智能現況比較 97
表4-1-2 柔柔多元智能現況比較 104
表4-2-1 威威學習風格現況 117
表4-2-2 柔柔學習風格現況 125


圖次
圖3-1-1 單一受試者A-B-A設計 63
圖3-2-1 分組教室一 70
圖3-2-2 分組教室二 70
圖3-4-1 研究流程圖 83
圖4-1-1 威威多元智能現況比較曲線圖 97
圖4-1-2 威威手腳四肢伸展 98
圖4-1-3 威威塑膠迷你吸管貼畫 98
圖4-1-4 威威拼圖 99
圖4-1-5 威威拼七巧板 99
圖4-1-6 柔柔多元智能現況比較曲線圖 104
圖4-1-7 圍棋叫吃棋形 109
圖4-1-8 圍棋星位佈局棋形 109
圖4-1-9 威威-簡易個別智力量表-處理期結果曲線圖 111
圖4-1-10 威威-簡易個別智力量表-處理期分測驗結果 111
圖4-1-11 柔柔-簡易個別智力量表-處理期結果曲線圖 112
圖4-1-12 柔柔-簡易個別智力量表-處理期分測驗結果 113
圖4-1-13 威威-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結果曲線圖 114
圖4-1-14 柔柔-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結果曲線圖 115
圖4-2-1 威威學習風格現況比較曲線圖 118
圖4-2-2 柔柔學習風格現況比較曲線圖 126
圖4-3-1 自編故事與坊間繪本總翻閱次數 134
圖4-3-2 自編故事與坊間繪本先翻閱次數 135
圖4-3-3 威威-畢保德圖畫測驗結果曲線圖 138
圖4-3-4 威威-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結果曲線圖 139
圖4-3-5 威威-簡易個別智力量表評量結果曲線圖 140
圖4-3-6 威威-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語言能力進步曲線圖 141
圖4-3-7 威威-每月出席日數統計長條圖 141
圖4-3-8 柔柔-畢保德圖畫測驗結果曲線圖 143
圖4-3-9 柔柔-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結果曲線圖 144
圖4-3-10 柔柔-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語言能力進步曲線圖 145
圖4-3-11 柔柔每月出席日數統計長條圖 145
圖4-3-12 圖像教學之關係圖 146
圖4-3-13 兒童節表演活動-說故事 147
圖4-3-14 威威打噴嚏狀 149
圖4-3-15 威威和柔柔模仿感冒狀 149
圖4-3-16 仿說蛋的故事 157
圖4-3-17 扮演蛋的故事 157
圖4-3-18 看故事數數 158
圖4-3-19 威威-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認知能力發展曲線圖 159
圖4-3-20 柔柔-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認知能力發展曲線圖 160
圖4-3-21 柔柔模仿愛-親老師 161
圖4-3-22 威威模仿愛的動作 161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凡譯(1998)。Thomas Armstrong著。因材施教。台北:遠流。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天苗(2003)。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王天苗(2004)。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指導手冊。教育部特教組出版師大特教中心發行,台北。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王淑娟(2002)。唐氏症兒童溝通與語言學習困難相關因素之初探。特殊教育叢書,9101,8-20。
王澄霞(1995)。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8(1),22-23。
王春展(1996)。情境教學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振德(2007)。簡易個別智力量表。台北:心理。
王麗雅(2009)。繪本教學對特殊需求幼兒語言理解能力及手足溝通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
王瀅晴、楊蒲娟、童珮詩(2007)。繪本教學對於學齡前幼兒讀寫萌發的成效。幼兒保育學刊,5,113-128。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王文伶、鄭友泰、楊萬教(2009)。多元智能模式融入提早入學學生認知與情意輔導課程設計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89-120。
田耐青(1997)。運用教學科技經營兒童的多元智慧。國立花蓮師院邁向二十一世紀教學科技學術研討會。
田耐青譯(2002)。Harvey F. Silver, Richard W. Strong & Matthew J. Perini著。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
伍賢龍(2002)。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新竹。
任恩儀(2004)。參與「學前資優幼兒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方案」幼兒語文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朱淑芬(2004)。多元智能融入國語科教學在資源班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台中。
朴善姬、李圭植(2004)。王鮮珍譯。完整語言計畫影響唐氏症兒童改善語言能力之效果。2004年亞洲區障礙理解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93,263-268。
杜佳真(2002)。說故事對一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影響。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沈翠蓮(2004)。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吳文侃、楊漢清(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
吳武典(1988)。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與普通學生認知方式與學習方式之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35-52。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吳武典(2006b)。多元智能的測評與教學。第二屆海峽兩岸超常(資優)教育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深圳,深圳中學,2006年12月1-3日。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m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吳慧姿(2002)。探討圖像融入STS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圖像資訊應用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班論文,台北。
李平譯(2003)。T.Armstrong 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第二版)。台北:遠流。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5),5-23。
李咏吟(1999)。如何在學校落實因材施教-多元智慧教學的應用。師大校友,298,24-30。
李坤珊(2010)。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的。親子天下,5,104-106。
李莉珍(2008)。圖像教學對兒童創造力與語文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
李萍娜(2007)。幼兒在音樂區行為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14,25-55。
李素貞(2005)。彰化縣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李嘉琪(2008)。國小學童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與語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季刊,17,139-162。
余育嫦(2006)。故事繪本教學對提昇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
何東墀、林蕙芬、林淑貞(1993)。圖畫心像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記憶文章內容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8,55-79。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周曉虹譯(1995)。Albert Bendura著。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台北:桂冠。
林心茹譯(2005)。M. Kornhaber, E. Fierros, & S. Veenema 著。活用多元智慧─哈佛零方案MI 研究成果:41 所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最佳課程範例。台北:遠流。
林月仙(2004)。以童書為媒介的小學預備方案對身心障礙兒童語言能力和學習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
林易青(2005)。圖畫書融入數學教學對幼兒學習數概念效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台北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明地(2001)。學校行政如何協助教師成長與發展。教師天地,115,14-19。
林桂如(2008)。身障生的能力評量與課程教學。國語日報-特殊教育(2008/5/5)
林季樺(2007)。運用繪本教學提升智能障礙幼兒社會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高雄。
林美琴(2009)。繪本有什麼了不起?。台北:天衛文化。
林美鐘(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語蓁(2011)。圖畫書融入閱讀教學對幼兒閱讀動機及識字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台北。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
林寶貴、張小芬(1998)。特殊教育學刊,16,87-108。
林寶貴(2008)。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林凱胤、楊子瑩(2008)。互動式歷程檔案環境中學習風格對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2),65-84。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南。
岡田正章(199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台北:武陵。
邱小芳、詹士宜(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邱紫容(1998)。身心障礙者口語表達之學習策略。國小特殊教育,25,34-40。
邱麗雅(2008)。閱讀形式對國小六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研究所,新竹。
洪昭岑(2005)。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洪蘭(2003)。打開科學書—講理就好II。台北:遠流。
洪芝青(2007)。幼兒合作行為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班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北。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永崇(1987)。心像策略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配對聯想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學報,2,335-354。
胡純、郭靜姿(2004)。兩位學前障礙資優幼兒的特質表現。特殊教育季刊,93,34-36。
柯亦雯(2002)。國中生知覺風格偏好與英語成就及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
翁新惠(2004)。從多元智慧觀點彈學習障礙學生之補救教學。重申論集,4,216-224。
唐紀絜、林惠芬、龔仁棉、簡言軒(2004)。唐氏症幼兒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成效之初探。身心障礙研究,2(4),240-256。
侯禎塘、黃郁茗(2008)。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故事教學理念與實務。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9701,1-14。
徐庭蘭(2006)。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語言理解及口語表達學習之成效。醫護科技學刊,8(3),197-212。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夏紫涵(2008)。透過「繪本故事活動」課程增進學前融合班幼兒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台南。
莊妙芬(1997)。智能障礙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35。
莊妙芬(2001)。替代性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兒童溝通能力與異常行為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9,181-212。
莊琇晴(2009)。探討直接教學法對國小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
張英鵬(2002)。身心障礙資源班多元智慧臨床教學之個案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37-164。
張英鵬(2003)。多元智慧教學方案在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之實施模式與成效實驗。屏東師院學報,18,121-154。
張英鵬(2004a)。原住民與非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童優弱勢智能分析。國民教育研究,8,1-35。
張英鵬(2006)。多元智能模式應用在身心障礙教育之綜合討論。特殊教育文集,8,35-62。
張妙君(2004)。以圖畫故事書進行國小一年級提早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
張蓓莉(2003)。聽覺障礙學生學習特質與需求。聽障教育,2,7-18 。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重修版。台北:東華。
張雅惠、廖晨惠、詹蔭禎(2010)。以普通推理能力的觀點探討智能障礙學生的時間學習。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9901,53-60。
張嘉紓、蔡淑桂、蘇錫全、曹純瓊、吳美姝、蔡桂芳(2001)。特殊幼兒教育。台北:永大。
張翠娥(1998)。幼兒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張曉睿(2008)。繪本教學對自閉症兒童功能性詞彙概念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月雲(2005)。主題圖畫書運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建構自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新竹。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李綢、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4,31-66。
陳玉麗(2010)。圖片提示教學對自閉症幼兒自發性口語溝通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陳志聖、蔡秋桃、林羿貝、莊宜臻、蕭宜家(2009)。家長及教師選擇幼兒繪本差異性語選擇繪本因素分析之研究。社會服務產業學術研討會,2009,153-172。
陳怡臻(2009)。繪本引導對幼兒引習慣表現之研究-以台中縣某公立托兒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台中
陳怡靜(2001)。國小低年級實施視覺空間智慧取向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陳佳芸(2008)。情境教學法對一個自閉症兒童在喚起注意與要求訊息之溝通行為的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陳美芳(1998)。國小學童口語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171-184。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陳盈詩(2006)。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動機之生態系統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
陳淑敏(2005)。如何引導幼兒閱讀故事書以增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41-60。
陳雅玲、王淑娟(2008)。多元智慧理論(MI)融入學前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之探討。早療協會海報類-教育,9,17。
陳雅玲(2009)。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對多元智能理論融入教學之意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
陳韻安(2010)。繪本教學介入對發展遲緩幼兒重述故事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
陳慧珍(2008)。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教學風格偏好與學業表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慶斌(2004)。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啟聰學校數學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陳麗如(2009)。多感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寫作效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黃玉枝(1991)。學習風格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40,13-18。
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學校適應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譯(2001)。Robert C. Bogdan,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文化。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家妤(2006)。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兒童閱讀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彰化。
黃雪慧(1990)。圖片與新像對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記憶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敏秀、劉韓儀、胡靜怡、曾麗美(2007)。閱閱欲試讀家秘方-繪本教學對學障兒童語文能力提升之成效。臺北市第六屆中小學及幼稚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徵件暨成果發表會,29-57。
黃國倫(2003)。國小場地獨立性、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黃瑞琴(1998)。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 27,4-10。
黃榮真(2006)。由多元智慧觀點探析學前融合班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之設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261-282。
梁秋月(1991):自閉症、智能不足與正常學齡前兒童溝通行為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刊,8,95-115。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修正條文。教育部:台北。
陸又新(1995)。怎樣指導兒童看圖說話。中國語文通訊,36,23-32。
陸莉、劉鴻香(199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台北:心理。
許天威總校閱(2004)。早期療育概論。台北:群英。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2006)。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許政援(1994)。兒童語言和認知(思維)發展的關係。心理學報,26(4),347-353。
許莉莉(2007)。學前轉銜階段肢體障礙幼童學習風格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彰化。
許巧宜(2006)。直接教學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嘉義。
許銘秀(2001)。智能障礙學生的語言問題與教學輔導。國教輔導,40,31-40。
許峰銘(2010)。童詩圖像教學。台北:威秀。
許朝勝(2002)。多元智慧英語教學:國二資源班特殊需求學生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郭靜姿(2006)。多元智能與解決問題能力充實方案對學前資優幼兒的教學成效研究(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4-2511-S003-003。
郭俊賢、陳淑惠譯,Bruce Campbell著(199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增訂版)。台北:遠流。
郭重吉(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2-8。
鈕文英(1994)。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風格與教學。教育研究雙月刊,37,67-74。
鈕文英(2008)。身心障礙教育觀念與作法之轉變。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274-270。
曾碧玉(2009)。自然情境教學法在融合情境中對特殊需求幼兒溝通能力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幼兒教育系,屏東。
游美如(2008)。社區大學英語教學應用多感官教學策略對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
楊天諒(1988)。增強因素對改正聽障學生行為的影響。特教園丁季刊,4(1),6-8。
楊坤堂(1996)。學習風格教學。特教園丁,12(2),5-8。
楊斯媛(2009)。多感官音樂學習活動之實施普通班自閉症學童持續性注意力與音樂行為改變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台南。
葉重新(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嘉青譯(2002)。因材施教---多元智慧之光譜計畫的經驗。台北:心理。
詹文娟(2001)。多元智能之教學原則與幼兒多元管道學習。國教新知,48(2),44-49。
詹文娟(2002)。多層次鷹架活動設計。幼教資訊,139,9-13。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空大。
賈馥茗(2006)。教育的本質(二版)。台北:五南。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
鄒小蘭、盧台華(2009)。一名國小學習障礙資優生之優弱勢分析探討。資優教育季刊,112,8-19。
鄒彩完(1999)。如何將多元智慧的理念運用在教學上。教師天地,99,74-75。
劉安琪(2001)。淺談學齡前音樂教育現況。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0,287-296。
劉文姬(2007)。多元智能理論取向之幼稚園主題課程模式-以台北市麗湖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阿里巴巴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臺北。
劉伊珍(2009)。促進身心障礙者之溝通。南縣國教,35,54-55。
劉伊祝(2008)。從認知發展理論淺談小五因數與倍數單元之學習策略。國教之友,60(1),54-59。
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a)。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及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1),47-72。
蔣家怡(2007)。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繪本喜好之影響-以寫實與表現風格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台南。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廖瓊茹(2008)。國小教師的多元強勢智能對其教學方法的運用--以語文和數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臺北。
鄭玉玲(2005)。高中學生的之決學習風格偏好與語言學習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彰化。
鄭博真(2003)。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革新之應用。初等教育學報,16,111-142。
鄭博真、張純好、嚴慧媛(2004)。多元智能與圖畫書教學。台北:群英。
鄭博真(2005)。幼兒教師運用多元智能進行圖畫書教學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3,57-80。
鄭博真(2006)。幼兒教師多元智能與多元智能教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0(1),99-123。
賴坤弘(2001)。多元智能融入模式教學對國語低成就學童學習方式、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賴韋之(2008)。直接教學法在國小智能障礙個案數學教學上之應用。特教園丁,24(1),17-24。
蔡芸芸(2008)。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習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中。
蔡昆瀛(2007)。當幼兒因語言溝通困難衍生行為問題時。特殊教育叢書101-500個學前融合教學策略(Ⅰ),101,35-36。
蔡翠華(1996)。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157-177。
蔡淑薇(2004)。高中職學生學習風格、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彰化。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心理。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心理。
盧台華(1992)。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成效上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與輔導,143-157,台北:心理。
盧美貴(200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鞠宗紋(2001)。從圖畫書開始。幼教資訊,129,35-36。
賴坤弘(2002)多元智能融入模式教學對國語低成就學童學習方式、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鍾麗雯(2008)。繪本教學對聽障幼兒在口語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
謝正瑜(2005)。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以6-9 歲兒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謝淑珍(2001)。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謝慧如(2008)。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對國小啟智班學生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
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台北:心理。
魏美惠(2002)。孩子的能力與學習-從多元智能談起。台北:一家親文化。
魏美惠(2009)。新台灣之子的能力較差嗎?從多元能力與生態系統理論剖析。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4),47-57。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1), 47-57。
簡維君(2001)。多元智能的評量與教學。資優教育季刊,78,1-7。
羅葆善(1993)。提昇兒童語言能力的方法。國教世紀,28(5), 32-35。
蘇貞夙(2008)。運用繪本教學增進幼兒同理心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屏東。
蘇嘉微(2007)。國小融合班智能障礙學生學習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英文部分
Adams, D. G.(2001). Cognitive styles in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3), 351-364 .
Alice, Y. K. & David, A. K.(2005).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Enhanc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4(2), 193-212.
Anderson, A. , Anderson, J. & Shapiro, J. (2005). Supporting multiple literacies: Parents' and children's mathematical talk within storybook read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6(3), 5-26.
Armstrong, T. (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irgini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rmstrong, T. (2000).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2nd ed.). Alexandria, VA: ASCD.
Asher, J. J. (1977).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 the complete teacher's guide book . Los Gatos: Sky Oaks Productions, Inc.
Bandura, A. (1965).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589-59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bara, D. (1993). Joint picture-book reading correlates of early oral language skill.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0, 455-461.
Barbara, A.W.,& Mary, A. B. (2006). The effects of a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tervention on head start children and teachers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8(1), 63-74.
Bernstein, D. K. & Tigerman, E. (2002).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abilities in children(5th ed). New York: Allyn & Bacon.
Brand, S., Dunn, R. & Greb, F. (2002).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Who are they and how can we teach them? Clearing House, 75, (5), 268-273.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 New York: Norton.
Burke, Karen & Dunn, R.(2002). Learning style-based teaching to raise minority student test scores . There’s no debate! The clearing house,76(2), 103-106.
Campbell, L. & Campbell, B. (1999).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uccess stories from six schools. Alexandria ,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armel, H. & Eliza, B., et al. (2009). Picture book exposure elicits positive visual preferences in toddl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4(1), 89-104.
Chomsky, N. (1972). Language and Mind.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New York.
Davies, P., Shanks, B. & Davies, K. (2004). Improving narrative skill in young children with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71-286.
Denig, S. J. (200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learning styles: Two complementary dimens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6(1), 96-110.
Dening, S. J. & Dunn, R. (1999). Beginning learning- style steps : managing the process . Today’s Catholic Teacher, 33(2), 34-39.
Desmedt, E. & Valcke, M. (2004). Mapping the learning styles jungle: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4(4), 445-464.
Dunn, R., Griggs, S. & Beasley, M. (1995). A meta-analytic validation of the Dunn and Dunn model of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6), 353-362.
Dunn, R, Dunn, K., & Price, G. E. (1989).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Available from Price Systems, Box 1818, Lawrence, KS 66044-1818.
Dunn, R. & Dunn, K. (1992). 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 Boston, MA:Allyn & Bacon.
Dwyer, F. M. (1978).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visual learning . State College, PA, Learning Services, Box 784.
Ernst, L. (1985). Picture-book reading by mother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its impact upon language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Pragmatics, 9(4), 547-566.
Fletcher, K. L., Perez, A., Hooper, C. & Claussen, A. H. (2005).Responsiveness and attention during picture-book reading in 18-month-old to 24-month-old toddlers at risk.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1), 63-83. [informaworld]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Basic Books .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ry . NY:Basic Books.
Hansen, C. C.& Zambo, D. (2005). Piaget, meet Lilly: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characte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3(1), 39-45.
Junkala, J.& Talbot, M. L. (1982). Cognitive styles of stud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55(2), 403-410.
Keefe, J. (1985). Assessment of learning style variables: The NASSP task force model. Theory Into Practice, 24(2), 138-144.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Boston, MA: Hay Group, Hay Resources Direct.
Kuder, S. J. (2003).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abilities (2nd ed). New York: Allyn & Bacon.
Lazear, D. (1999). Eight ways of teaching. (3rd ed .). IL:IRI/Skylight.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A. Hough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1 , 51-86. New York: Springer.
Lister, D. O. (2005). Effect of traditional versus tactual and kinesthetic learning-style respons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n Bermudian learning-support sixth-grade students’ social studie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test.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Reform, 10(2), 24-40.
Lorch, E. P., Sanchez, R. P. Broek, P.v.d.,&Milich, R. (1999). The relation of story structure properties to recall of television storie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non-referred peer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7(4), 293-309.
Mahoney, G., & Wheeden, C. A. (1999). The effect of teacher style on interactive engagement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special learning need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4, 51-68.
Van den Heuvel-Panhuizen, M. & Van den Boogaard, S. (2008). Picture books as an impetus for kindergartners’mathematical think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10(4), 341-373.
Van den Heuvel-Panhuizen, M. & Iliada E. (2011). Kindergartners’ performance in length measurement and the effect of picture book read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ZDM, 43(5), 621-635.
Mellon, C. A. (1992). It’s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Rural children talk about reading.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8, 37-40.
Michael, R. (2005). Us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o enhance instruction for young children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2(4), 255-259.
Moschovaki, E., & Meadows, S. (2005a). Young children's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during classroom book reading: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various types of book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7(1). http://ecrp.uiuc.edu/v7n1/moschovaki.html.
Moschovaki, E., & Meadows, S. (2005b). Young children's cognitive engagement during classroom book reading: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book, text genre, and story format.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7(2). http://ecrp.uiuc.edu/v7n2/moschovaki.html.
Nancy Frey & Douglas Fisher(2010). Reading and the brain: What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need to know.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8(2), 103-110.
Nicholas, J. L. (2007). An exploration of the impact of picture book illustrations on the comprehension skills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 of emergent readers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 Mechanical College, Baton Rouge, LA.
Oakland, T. (2000). Temperament-based learning styles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94(1), 26-33.
Ohgi, S., Loo, K., & Mizuike, C. (2010).Frontal brain activation in young children during 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their mothers. Acta Paediatr, 99(2), 225-229.
Pajares, F. (2004). Albert Bandura: Biographical sketch. Found on the Web at http://des.emory.edu/mfp/bandurabio.html.
Paul, A. M., & Barbara, S. B. (1984). Standardization of a scale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earning styles: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criterion validit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1(1), 5-14.
Ronald, R., Schmeck. & Elke, G. B. (1989). Individual difference that affect the way students approach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85-124.
Schonebaum, J. A. (1997).Assess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of children who are deaf with the discover process and the use of American sign-language.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AC1387962.
Scott, D., Nicole, R., Celene, E., & Janet, A. (2004). Shared book reading and children’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skills :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al discipline practic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2), 2nd Quarter, 319-336.
Searson, Robert, & Dunn, Rita. (2001). The learning style teaching model. Science and children , 38(5), 22-26.
Serafini, F. (2005). Voices in the park, voices in the classroom: Readers responding to postmodern picture books. Literacy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44(3), 47-64.
Silver, H. F., Strong, R. W., & Perini, M. (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Teaching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55(1), 22-27.
Skinner, B. F. (1987). A thinking aid.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 379-380.
Skoumpourdi, C. & Mpakopoulou, I. (2011). The Prints: A Picture Book for Pre-Formal Geometr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DOI 10.1007/s10643-011-0454-0.
Stephenson J. (2009). Picture-book reading as an intervention to teach the use of line drawings for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 Augmentative &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25(3), 202-214.
Teale, W. H. & Sulzby, E. (Eds.) (1986).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 Norwood, NJ : Ablex.
Terrasi, S., Sennett, K. H., & Macklin, T. O. (1999). Comparing learning styles for students with conduct and emotional problems .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6, 159-166.
Trelease, J. (2006).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www.trelease-on-reading.com.
Vivas, E. (1996). Effect of story reading on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46, 189-216.
Whitehurst, G. J., Falcon, F. L., Lonigan, C. J., Fischer, J. E., DeBaryshe, B. D., & Valdez-Manchaca, M. C., et al.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4), 552-559.
Wilma, V. (1997).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multiple settings. Teaching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55, 65-69.
Yong, F., & McIntyre, J. (19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students who are gifte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2), 124-132.
Zipoli, R. P., Coyne,M. D., & McCoach, D. B. (2011). Enhancing vocabulary intervention for kindergarten students : Strategic integration of semantically related and embedded word review.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2(2), 131-1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2. 王澄霞(1995)。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8(1),22-23。
3. 王春展(1996)。情境教學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4. 吳武典(1988)。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與普通學生認知方式與學習方式之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35-52。
5.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6. 吳武典(2006b)。多元智能的測評與教學。第二屆海峽兩岸超常(資優)教育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深圳,深圳中學,2006年12月1-3日。
7.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8.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季刊,17,139-162。
9. 林明地(2001)。學校行政如何協助教師成長與發展。教師天地,115,14-19。
10.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11. 邱小芳、詹士宜(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12. 邱紫容(1998)。身心障礙者口語表達之學習策略。國小特殊教育,25,34-40。
13. 胡永崇(1987)。心像策略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配對聯想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學報,2,335-354。
14. 胡純、郭靜姿(2004)。兩位學前障礙資優幼兒的特質表現。特殊教育季刊,93,34-36。
15. 翁新惠(2004)。從多元智慧觀點彈學習障礙學生之補救教學。重申論集,4,2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