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22: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淑玲
論文名稱: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與接發球表現的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Visual reaction and receving performance between table tennis players
指導教授:沈啟賓沈啟賓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教練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桌球接發球視覺反應能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8
  • 點閱點閱:7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內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對桌球比賽接發球能力表現的預測效果,並比較不同性別及不同技能層次運動員各項視覺反應能力的差異情形,以為桌球運動員科學選材提供參考之依據。本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十五位甲組(男生七位,女生八位)桌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收集所測得之各項視覺反應能力與實際桌球比賽接發球得分率資料,以敘述統計平均數、標準差、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桌球運動員慣用手視覺簡單反應時間較一般人快。整體反應時間為桌球比賽接發球表現的代表性項目,其原始分數的迴歸公式為Y=-0.669X7+1.010,標準分數化迴歸公式為ZY=-0.581ZX7。桌球國手級與非國手級運動員及男子與女子運動員的視覺反應能力皆無明顯差異。
第壹章、緒論 1
一、前言 1
二、問題背景 3
三、研究目的 6
四、研究問題與假設 6
五、研究範圍 6
六、研究限制 7
七、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貳章、文獻探討 9
一、運動視覺的起源與研究發展 9
二、反應時間、視覺反應之理論 10
三、視覺反應在運動選材之應用 17
四、桌球比賽與技能表現之關係 19
五、結語 22
第參章、研究方法與步驟 23
一、研究對象 23
二、研究工具 24
三、實施過程 25
四、資料處理 29
第肆章、結果與討論 30
一、桌球運動員的各項視覺反應能力分析結果與討論 30
二、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影響比賽接發球表現的分析結果 與討論 31
三、國手級與非國手級桌球運動員各項視覺反應能力的比較結 果與討論 34
四、不同性別桌球運動員各項視覺反應能力的比較結果與討論 36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38
一、結論 38
二、建議 38
參考文獻 39
一、中文部份 39
二、英文部份 44
三、日文部份 4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孔翔智、張曉蓬(民90)。孔令輝-瓦爾德內爾技戰術比較分析。乒乓世界,99,32-33。
王明月、林麗華、張富貴(民88)。大專女子甲組桌球比賽前四板技術分析。1999國際運動教練研討會論文集。
王賀立、王今汕、胡亦海、曹策禮(民79)。運動選材學。武漢體育學院。
田麥久(民86)。論運動訓練計畫。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33。
朱昌勇(民84)。1994年世界杯男子桌球錦標賽技術分析研究。政大體育,8,130。
朱昌勇(民88)。1998年世界杯女子桌球賽三段技術分析研究。大專體育,41,53-58。
朱昌勇(民88)。我國大專桌球國手三段技術分析研究。臺灣體育,102,46-51。
吳水丕、應國卿、何敬之(民87)。坐禪對於反應能力之效應。華梵學報,5,31-37。
吳煥群(民74)。瑞典乒乓男隊1983-1984年技術動態之比較。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論文選編輯,97-104。
吳煥群、李振彪(民79)。乒乓球運動員技術診斷方法的研究。乒乓世界,38,38-40。
吳煥群、李振彪、陶志翔、丁節、周健康(民78)。乒乓球比賽中實力評估與技術診斷的方法及其應用效果。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學報,2(1),32-41。
吳煥群、張曉蓬(民85)。乒壇競技科學診斷。國家體委科研所乒乓組、中國乒乓球協會科研委員會。
吳萬福(民73)。體育運動心理學實驗指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吳德成(民87)。桌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研究所技術報告書。
李江山、孫慶文、陳一平、陳建中、黃淑麗、黃榮村、葉素玲、襲充文、櫻井正二郎(民88)。視覺與認知。台北市:遠流出版。
李志林(民80)。乒乓球運動員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的發展特徵及其評價的研究。體育科學,25-31。
李孟印、陳全壽(民87)。巧固球訓練對國小學生大、小肌肉活動能力之影響。體育學報,26,273-280。
李振彪(民80)。陳靜、李惠芬、焦志敏競技能力主要因素的診斷研究。北京體育學報,2,95-110。
李誠志主編(民83)。教練訓練指南。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李劍如(民71)。大學運動員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啟賓(民77)。優秀桌球運動員技術分析與成績表現預測之探討。台北市:仰哲出版社。
周靈山(民88)。體育團體形象視覺標誌以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為例。大專體育,45,139-144。
林文昌(民79)。色彩計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林成吉(民81)。內、外控五專女生其全身反應時間與背肌力對網球正拍抽球學習效果之影響研究。體育與運動,82,81-85。
林明聲譯(民88)。運動視覺訓練法。台南市:信宏出版社。
林清和(民85)。運動學習程式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順萍、陳俊忠(民82)。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171-189。
林玉瓊、林正常、王順正(民84)。十分鐘走路熱身運動對全身反應時間不同分段時間值之影響。體育學報,20,293-304。
林耀豐(民85)。影響反應時間因素之探討及應用。中華體育,9(4),81-89。
林耀豐(民86)。運動對反應時間影響之探討。中華體育,10(2),113-121。
林耀豐、林清和(民85)。不同網球接發球反應前期與方向對其反應及動作時間的影響。體育學報,21,195-206。
松田岩男、小野三嗣(1965)。運動員體力測驗。台北市: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出版。
邱玉惠(民87)。銳劍運動員全身反應時間與成績表現之分析研究。台灣體育,98,43-47。
姚漢禱(民74)。台灣大學男子桌球代表隊技術分析。體育學報,7,113-124。
姚漢禱(民75)。預測桌球單打比賽成績之表現。75年度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99-105。
洪聰敏(民89)。桌球運動員專注力佈署與動作準備策略的腦波事件關連電位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洪蘭譯(民85)。天生嬰才。台北市:遠流出版。
胡凱、王永強(民88)。少林武術的眼神訓練。中國學校體育,99(4),42。
徐鑫明、王衣(民88)。如何提高乒乓球的接發球質量。中國學校體育,99(4),42。
張惠欽、蘇坎(民83)。乒乓球。台北市:天一圖書。
張意德(民87)。反應速度對排球時間因素掌控之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集,4,71-79。
許紹發(民79)。乒談名家縱橫談。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陳一平(民89)。淺談視覺經驗的發生。科學月刊,31(10),854-863。
陳文詮、黎俊彥、黃啟煌(民90)。視覺及鞋子對慣用腳搖擺度測驗之影響。國際運動保健學術研討會,5-16。
陳弘慶(民85)。女子網球選手在劇烈運動前、後全身反應時間與動力表現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5,159-172。
陳玉英(民78)。劇烈運動對注意力及反應時間的影響。體育學報,11,97-113。
陳全壽(民86)。由性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信良(民81)。國立嘉義農專各項運動代表隊員對聲、光刺激的反應時間比較研究。嘉義農專學報,28,525-545。
陳俊汕(民84)。反應時間與預期在快速運動項目的重要性。中華體育,8(4),39-47。
陳俊忠(民81)。大學體育系學生學生運動神經傳導時間與全身反應之研究。大專體育,2(2),45-54。
陳貞秀(民81)。桌球校隊與興趣選項學生之反應時間與回轉之追蹤技能學習之研究。體育學報,10,321-329。
陳益祥(民83)。反應時間理論在羽球雙打發球策略之應用。中華體育,7(1),84-91。
曾凡輝、王路德、刑文華(民81)。運動科學選材。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游士正(民76)。桌球來球的視覺時間對初學者擊球協應性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俊(民88)。反應時間與預期之相關理論探討及其應用。台灣體育,101,9-14。
黃彩玉(民85)。有意訓練與隨機訓練對桌球運動員反應時間及技術影響。台灣體育,84,55-66。
楊樹安、張曉蓬(民89)。對中國乒乓球隊科學訓練的思考。體育科學,20(2),30-33。
溫卓謀(民89)。慣用慣用手棒球初學者站立不同打擊區揮棒擊球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與擊球準確性之比較研究。東師體育,7,53-64。
溫卓謀、林清和(民87)。不同年段與運動訓練有無之國小男童單純及選擇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6,185-192。
溫卓謀、林清和(民89)。不同技能層次羽球運動員不同時間壓力擊球情境視覺注意力分配之比較。體育學報,28,213-222。
葉素玲、劉慧珠(民86)。人類的型態視覺。科學月刊,28(7),536-543。
廖學勇(民86)。大陸隊囊括地43屆世界桌球錦標賽所有金牌其主力球員戰術之解析。大專體育,30,55-61。
劉強、王翔星、劉雅甄(民89)。棒球運動中的運動視覺。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203-220。
劉強、鍾宇政、張德照(民89)。運動視覺初探。大專體育,47,53-58。
劉淑芳、潘永芝(民80)。37-40屆世乒賽中與瑞典賽中發球、發球搶攻、接發球後連續搶攻搶拉的效果分析。北京體育學報,3,68-77。
劉淑慧、王惠民(民84)。實用運動心理問答。台北市:浩園文化出版。
劉獻武、林文弢、胡亦海、何健、王賀立、王金汕(民80)。運動選材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蔡文卿(民82)。運動強度對男子桌球選手反應時間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蔡延東(民82)。抓好前三板球。乒乓世界,49,29。
蔡欣延(民79)。男子桌球運動員運動能力與成績表現的關係及體型分析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蔡敏忠譯(民51)。人體反應測驗。體育研究,2(4),8。
鄭世岳、江昇修(民88)。聲光信號對反應時間影響之研究。嘉南學報,25,191-200。
鄭淑子譯(民83)。幼兒發展心理學。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
謝燕群(民79)。運動員選材學。四川教育出版社。
謝應龍、王汝英(民81)。中國優勢競技項目制勝規律。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鍾瓊瑤(民87)。女子壘球運動員打擊視覺線索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炳桂(民86)。比較視覺心理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麗娟、李輝(民84)。嬰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羅元宏(民87)。視力與照度對反應時間之影響。國民體育季刊,27(3),92-102。
龔榮堂(民86)。慣用手、主視力眼與棒球打擊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樹森(民65)。桌球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天下圖書公司,85-86。
二、英文部份
Allard,F.,Starkes,J.L.(1980).Perception in sport: Volleybal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1), 22-33.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1982). Sports and Vision News Backgrounder,St. Louis, MO,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Bauer,D.W.,& Miller,J.(1982).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 and the motor system.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4(3),367-380.
Blundell,N.L.(1983).Critical visual-perceptual attributes of championship level tennis players. Sport bibliography (number 14).
Christina,R.W.,Fischman,M.G.,Vercruyssen,M.J.P.,and Anson,J.G. (1982). Simple reaction time as a function of response complexity: Memory drum theory revisited.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14,301-321.
Classe, J, G., Semes, L, P., Daum, K, M., Nowakowski, R., Alexander, L, J.,Wisniewski, J., Beisel, J, A., Mann, K., Rutstein, R., Smith, M., & Bartolucci, A.(1997). Association between visual reaction time and batting, fielding, and earned run averages among players of the Southern Baseball Leagu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68(1), 43-49.
Coffey, B., & Reichow, A, W.(1990). Opt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elite athlete.Problems Optometric, 2(1), 32-59.
Delrey,P.,Wughalter,E.,& Whitehurst,M.(1982).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on females with varied experience in open Skills.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53,108-115.
Dornier,L.A.,& Reeve,T.G.(1990).Evaluation of compatibility effects in the precuing of arm and direction paramet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andSprt,61(1), 37-49.
Erdil,G.,Durusoy,F.,& Acar,M.(1991).The optical and acoustic reaction time values comparament between the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 who exercise regularly and non-exercising people. Turk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6(1),11-17.
Gassman,J.(1985).A comparison of depth estimation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iened sport divers.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20(3),341-367.
Goulet, C., Bard, C., and Fleury, M.(1989).Expertise differences in preparing to return a tennis serve: A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1,382-398.
Grouios, G.(1991).On the reduction of reaction time with mental practic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5.141-157.
Grove, J.R.(1989).Visual processes in baseball: a glance at the literature and a comment on research possi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coaching and atheletics.4(3).176-194.
Hoffman, L, G., Polan, G., Powell, J.(1984). The relationship of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to sports vis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55,747-752.
Hoyes-Beehler,P.J.,Kamen,G.,& Morris,H.H.(1991).Stimulus intensity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effect on motor response process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2(3), 267-275.
Isaacs,L.D.(1981).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perception basketball- shooting performance over a competitive seas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53(2),554.
Kopp, J, D.(1999). Eye on the bail: an interview with Dr. C. Stephen Johnson and Mark McGwi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70(2), 79-84.
Landers, D.M.,& Boutcher, S. H.,& Wang, M.Q.(1986).A psychophsiological study of archery performanc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scercise and Sport,57,236-244.
Lupinacci,N.S.,Rikli,R.E.,Jones,C.J.,& Ross,D.(1993).Age and physical activity effect on reaction time and digit symbol substitution performance in cognitively active adult. Research Quarterly,64(2), 144-150.
Maeda, A., & Tsuruhara, T.(1998). Effect of batting practice by using high speed pitched balls on kinetic visual acuity of baseball players. Training Science, 10(1),35-40.
Magill,R.A.(1993).Introduction and Augmented Feedback.Motor learning: Conceptsand applications,7,283-338.
Mahoney,M.J.(1989).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elite and non-elite performance in Olypic weightlif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 1-12.
Nougier,V.,Azemar.J.,Stein,J.,& Ripoll,H.(1992).Covert orienting to central vision cues and sport practice re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tt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Child Psychology, 54(3), 315-333.
Reilly,M.A.,& Spirduso,W.W.(1991).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programming.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2(2), 178-186.
Roca,J.(1980).Effects of warming-up on reaction time and movement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1(3),165-171.
Rogers,D.,Mcmorris,T.,& Morris,T.(1991). Response times of 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to different coloured balls and background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pplied Research in Coaching and Athletics Annual,41-47.
Rouse, M, W., DeLand, P., Christian, R. & Hawley, J.(1988). A comparison study of dynamic visual acuity behrveen athletes and nonathie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59(12), 946-950.
Sanderson, F, H.(1981). Vision acuity and sports performance. In: Cockerill IM, Mac-Gillivary WW, eds. Vision and sports. Cheltenham, England: Stanley Themes,74.
Schmidt, R.A.(1988).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emphasis. (2nd ed).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chmidt, R.A.(1991).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le into practice.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chroeder-Heister,P.,Heister,G.,& Ehrenstein,W.H.(1988)Spatial S-R compatibility under head tilt. Atca Psychologica,69,35-44.
Sherman,A.(1983). A method of evaluating eye-hand coordination and visual reaction time in athle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54(9),801-802.
Sherman,A.(1980).Overview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regarding vision and Sport.Journal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51,661-666.
Sherman,A.(1981).Prescribing for patience who play .Optometric Mgmt, 17(11),67.
Solomon, H., Zinn, W, J., & Vacroux, A.(1988). Dynamic stereoacuity: a test for hitting a basebal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 59(2),522-526.
Stulrajter,V.(1986).The effect of training at the middle altitude on reaction time.Biology of Sport,3(1),39-46.
Von-Hofsten,C.,Rosengren,K.,Pick,H.L.,& Neely,G.(1992).The role of binocular information in ball catching.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24(4).329-338.
Yandell, K. M. & Spirduso, W. W.(1981).Sex and athletic atatus as factors in reaction latency and movement tim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52(4),495-504.
Zeng-Zhenhao.(1990).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random and non-random Training on the responding ability of table tennis player. Sports Science. 10(3),21-29.
Zhai-Qun.(1991).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left-and right-handers visual simple reaction time and ability of spatial-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sports Science,11(5),80-84.
三、日文部份
內藤貴雄(1995)。眼ご考えるスボ-ッ。東京都:ベ-スボル.マガジン社。
石垣尚男(1996)。ボ-ルガ止まって見える。東京部:スキ-ジャ-ナル株式社會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貞秀(民81)。桌球校隊與興趣選項學生之反應時間與回轉之追蹤技能學習之研究。體育學報,10,321-329。
2. 葉素玲、劉慧珠(民86)。人類的型態視覺。科學月刊,28(7),536-543。
3. 陳信良(民81)。國立嘉義農專各項運動代表隊員對聲、光刺激的反應時間比較研究。嘉義農專學報,28,525-545。
4. 鄭世岳、江昇修(民88)。聲光信號對反應時間影響之研究。嘉南學報,25,191-200。
5. 陳俊汕(民84)。反應時間與預期在快速運動項目的重要性。中華體育,8(4),39-47。
6. 羅元宏(民87)。視力與照度對反應時間之影響。國民體育季刊,27(3),92-102。
7. 劉強、鍾宇政、張德照(民89)。運動視覺初探。大專體育,47,53-58。
8. 劉強、王翔星、劉雅甄(民89)。棒球運動中的運動視覺。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203-220。
9. 溫卓謀、林清和(民89)。不同技能層次羽球運動員不同時間壓力擊球情境視覺注意力分配之比較。體育學報,28,213-222。
10. 溫卓謀、林清和(民87)。不同年段與運動訓練有無之國小男童單純及選擇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6,185-192。
11. 溫卓謀(民89)。慣用慣用手棒球初學者站立不同打擊區揮棒擊球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與擊球準確性之比較研究。東師體育,7,53-64。
12. 陳益祥(民83)。反應時間理論在羽球雙打發球策略之應用。中華體育,7(1),84-91。
13. 陳一平(民89)。淺談視覺經驗的發生。科學月刊,31(10),854-863。
14. 姚漢禱(民74)。台灣大學男子桌球代表隊技術分析。體育學報,7,113-124。
15. 林耀豐、林清和(民85)。不同網球接發球反應前期與方向對其反應及動作時間的影響。體育學報,21,19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