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4 0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祐禎
研究生(外文):Yu-Chen Chen
論文名稱:吉普車隊參與者之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n the Relation Amo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of Jeep Club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鄭政宗鄭政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Chung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休閒效益吉普車隊參與者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Jeep Club Participant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Leisure BenefitsLeisur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探討吉普車隊參與者之人際關係與休閒滿意度對休閒效益的影響,以駱駝吉普車隊參與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放1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0份,研究結果如下:
一、吉普車隊參與者在人際關係方面,皆呈現正向感受,其中又以朋友關係為最高,顯示車隊參與者樂於享受與朋友出遊之樂趣。
二、吉普車隊參與者在休閒滿意度方面,皆呈現正向感受,其中以生理部分為最高,顯示車隊參與者經由車隊活動,在生理方面可促進身體健康狀況。
三、吉普車隊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方面皆呈現正向感受,其中以社交效益為最高,顯示參與車隊活動有拓展人脈,豐富生活圈之效益。
四、整體而言,人際關係與休閒滿意度對吉普車隊參與者之休閒效益皆有正向相關之影響。而休閒滿意度對休閒效益之影響程度高於人際關係。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吉普車隊在人際關係方面,可使用電子報、網路社群等推廣,提高車隊參與者互動性和參與感;休閒滿意度方面,可強化美學部份,如行前景點圖片、影音檔案提供,現場專人解說,以期能提高車隊參與者之休閒效益。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over the influ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jeep club participants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upon leisure benefits.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targeted at Camel Jeep Club by whic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tally, 18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and all of them turned out to be effectiv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first off, with regard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mong jeep club participants, the overall outcome appeared to be positiv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of all was the friendship,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ubject group inclined to enjoy the pleasure with their friends in the activities.
Secondly,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jeep club participants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he outcomes were positive overall with the physical factor standing out most significant. It showed that participating jeep club activities helped the participants to improve their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Thirdly,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benefits and jeep club participants, the result turned out to be positive overall with the social benefits factor standing out most significant. This indicated that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expansion of life cycles were benefited from participating jeep activities.
Four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both generally had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influence of leisure benefits. The latter, however, is more influential than the former.
To conclu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jeep club participants utilized E-newspapers, social networks to boost the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in terms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strengthening aesthetical facilities, such as scene photos provided before the tour, available video and audio files, tour instructions on the spot, etc., may enhance the leisure benefits on jeep club participants.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V
目 錄 ………………………………………………………………VI
表 目 錄 ……………………………………………………………VIII
圖 目 錄 ………………………………………………………………IX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人際關係 ………………………………………………5
第二節 休閒滿意度 ……………………………………………12
第三節 休閒效益 ………………………………………………18
第四節 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5
第二節 操作性定義 ……………………………………………26
第三節 問卷設計 ………………………………………………29
第四節 問卷預試、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35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39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39
第肆章 資料分析………………………………………………………41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41
第二節 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現況分析………44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
差異分析 ………………………………………………50
第四節 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對休閒效益影響分析…………6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表目錄
表3-3-1 人際關係量表⋯⋯⋯⋯⋯⋯⋯⋯⋯⋯⋯⋯⋯⋯⋯⋯⋯29
表3-3-2 休閒滿意度量表⋯⋯⋯⋯⋯⋯⋯⋯⋯⋯⋯⋯⋯⋯⋯⋯31
表3-3-3 休閒效益量表⋯⋯⋯⋯⋯⋯⋯⋯⋯⋯⋯⋯⋯⋯⋯⋯⋯33
表3-4-1 人際關係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36
表3-4-2 休閒滿意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36
表3-4-3 休閒效益量表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37
表3-4-4 信度分析檢驗量表⋯⋯⋯⋯⋯⋯⋯⋯⋯⋯⋯⋯⋯⋯⋯38
表4-1-1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42
表4-2-1 人際關係現況表⋯⋯⋯⋯⋯⋯⋯⋯⋯⋯⋯⋯⋯⋯⋯⋯45
表4-2-2 休閒滿意度現況表⋯⋯⋯⋯⋯⋯⋯⋯⋯⋯⋯⋯⋯⋯⋯47
表4-2-3 休閒效益現況表⋯⋯⋯⋯⋯⋯⋯⋯⋯⋯⋯⋯⋯⋯⋯⋯ 49
表4-3-1 不同變項之人際關係之差異性分析表⋯⋯⋯⋯⋯⋯⋯ 51
表4-3-2 不同變項之休閒滿意度之差異性分析表⋯⋯⋯⋯⋯⋯ 56
表4-3-3 不同變項之休閒效益之差異性分析表⋯⋯⋯⋯⋯⋯⋯ 60
表4-4-1 人際關係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63
表4-4-2 人際關係三構面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63
表4-4-3 休閒滿意度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64
表4-4-4 休閒滿意度六構面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 65
表4-4-5 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對休閒效益之迴歸分析表⋯⋯66

圖目錄
圖3-1-1 研究架構圖⋯⋯⋯⋯⋯⋯⋯⋯⋯⋯⋯⋯⋯⋯⋯⋯⋯⋯2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 王仁宏(2005)。以體驗行銷與涉入程度探討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以臺中市運休閒健康俱樂部為例。嶺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中。
2. 王盈惠(2002)。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
3.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4. 江昱仁、蔡進發、沈易儒、張翔(2008)。激流泛舟遊客刺激尋求、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2),33-56。
5. 呂惠富(2008)。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第一卷第一期,41-53 。
6. 邱奕豪(2004)。消費者體驗對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
7.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8. 吳崇旗、謝智謀(2006)。探討戶外冒險教育的效益。中華體育季刊,20(3),45-53。
9. 吳崇旗, 翁綾君,吳惠瑩(2010)。冒險教育體驗營對青少年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休閒研究。冒險教育體驗營第一卷第四期,1-18。
10. 李昭男(2002)。服務品質及價格對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以國產車原廠汽車服務廠為例。大葉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11. 余玥林、陳其昌(2003)。深度休閒的意涵及效益。雲科大休閒運動研究所,6期,59-64頁。
12.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13.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14. 周秀華(2001)。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15. 周秀蓉、吳明怡(2007)。主題遊樂園的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月眉育樂世界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55-168。
16.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17. 林永森、林姵伶、黃小玲(2007)。遊客旅遊行為、服務品質、滿意度及忠誠度相關之研究—以劍湖山主題樂園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2),67-83。
18.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19. 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8(2),25-47。
20. 林淑華(2002)。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21. 林榮欽(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22. 林樹旺(2005)。登山自行車參與者活動參與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2),153-164。
23. 林樹旺(2008)。 建構自行車使用者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第二卷第三期。
24.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25. 姚代平(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26. 徐西森(2002)。商業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礁溪和風系列溫泉會館為例,蘭陽學報,7,136-142。
27.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28.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29.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30.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31. 袁薏樺(2003)。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顧客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32. 張火燦、余月美(2008)。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明新學報,34(1),127-140。
33. 張伊君,陳妍伶,陳盈瑾,陳秀蘭,劉于菁(2003)。國內大型重型機車之巿場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銀樺學誌-中台醫護技術學院論文選集,1(3),125-142。
34. 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商頂文化出版社。
35. 張孝銘(2009)。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行為之分析。2009 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6. 張良漢、吳崇旗、王偉琴(2006)。登山健行經驗對活動參與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8(4),37-49。
37.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38. 張家銘、陳聰廉(2006)。瑜珈參與者之滿意度、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12-128。
39. 黃文瑛(1977)。臺北市國民人際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1,117-142。
40. 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41. 黃長發,簡彩完(2009)。主題樂園顧客滿意度與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3),60-80。
42. 葉純菊(2004)。遊客參與台灣咖啡節的休閒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43. 葉美玲(2006)。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探討—以台北市立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44. 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2),109-132。
45. 楊怡寧(2007)。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研究-探索休閒多樣性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46. 楊啟仁(2006)。君達休閒農場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屏東。
47. 楊錦登(2001)。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1。
48. 楊琬萍(2006)。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新竹。
49.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50. 劉依玫(2006)。海洋雙人獨木舟划行者之溝通行為與人際關係發展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體驗教育學報第一期。
51. 鄭天明、吳國清、陳美存(2007)。不同參與經驗之遊客對展覽型節慶的主題意象、活動吸引力、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以高雄燈會為例,旅遊管理研究,7(1),31-54。
52. 鄭育雄(2005)。遊憩專門化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自行車活動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53. 衛南陽(1996)。顧客滿意學。臺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54.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55.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56. 陳以真(2005)。大武山成年禮體驗滿意度、休閒教育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57. 陳皆榮(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3),71-81。
58. 陳冠曲(2006)。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農學院林業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59. 陳勁甫、何宜澤(2005)。事件遊客旅遊動機、活動體驗品質、
滿意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2(2),161-179。
60.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
幸福感關係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
61. 陳騏龍(2001)。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62. 簡茂發(199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1.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2.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Wm. C. Brown Publishers.
3. Bentler, P. M., & Wu, E. J. C. (1983). EQS/Windows user’s guide. Log Angeles: BMDP Statistical Softwar.
4. Bryan, H. (1977).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 174-187.
5. Chen,C. L.(1993).An 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age
Instructors,Grading Practices in Taiwan,Ph.D Thesis,Austin
University,USA.
6. Costa, P. T., & McCrae. R. R. ( 1987). Validation of the tì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u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52( 1).81 - 90.
7. Desevova,P.,& Verma,P.(1979).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61, 365.
8.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9.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Journal of Marketing, 56(1), 403-412.
10.Giles-Corti, B., & Donovan, R. (2002).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4, 1793-1812.
11. Gitelson﹐R. J.﹐& Kerstetter﹐D. L.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demographicVariables﹐Benefits Sought and Subsequent Vacation Behavior﹕A Case Stud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3), 24-29.
12. Hearn,J.C.(1984)。The relative roles of Academic,Ascribed,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destin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57,22-30.
13. Homans,G.C.(1974)。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New 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
14.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IA:Wm. C. Brown.
15. Iso-Ahola, S. E., & Allen, E.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16.Laksonen,P.“Consumer Involvement: Concepts and Research,” Routledge,1994.
17.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18. Maslow, A.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19. Mitchell,H.(1981)Manipulating messag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8,pp.28-38.
20. Richards, A. (1999). Kurt Hahn. In J. C. Miles & S. Priest(Eds.), Adventure programming(pp.77-83).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21. Schutz,W.(1966)。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Palo Alto,Calif: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22. Shaver, P. R., & Hazan, C. (1988). A biased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473-501.
23. Sherif,M.and H.Cantril(1947),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24. Spence, J. C., & Lee, R. E. (2003).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4, 7-24.
25. Stebbins, R. A.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NY: Edwin Mellen Press.
26. Sullivan,H.S.(1953)。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Norton.
27. Taylor,Mark B.(1981).“Product Involvement Concept: An Advertising Planning Point of View,”Attitude Research Plays for High Stakes, p. 94-99.
28. Teachman,J.D.,Paasch,K.and Carver,K.(1997)。Socialcapital interacts with human capital。Social Forces,75(4),1343-59。
29. Thibuat,J.W.& Kelley,H.H.(1978)。Interpersonal Relations:A Theory of Interpendence。New York:Wiley。
30. Urberg,K.A.,Degirmencioglu,S.M.,Tolson, J. M.&Halliday-Scher,K.(1995)。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1,540-547.
31. Warrington,P.& Shim,S.(2000),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brand commitment,Psychology & Marketing,17,761-782.
32. Wentzel, K. R., & W atkins, D. E. ( 2002). P eer relati ons hips and colla borati ve learn i ng as con texts for academic enablers.
33. Yellot, A. W.(1970). Relationships among measures of adjustment, sociometric status, and achievement on third graders.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44, 4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7. 陳皆榮(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3),71-81。
2. 55. 陳文長(1995)。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興趣分組體育課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3. 52. 鄭育雄(2005)。遊憩專門化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自行車活動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4. 51. 鄭天明、吳國清、陳美存(2007)。不同參與經驗之遊客對展覽型節慶的主題意象、活動吸引力、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以高雄燈會為例,旅遊管理研究,7(1),31-54。
5. 50. 劉依玫(2006)。海洋雙人獨木舟划行者之溝通行為與人際關係發展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體驗教育學報第一期。
6. 47. 楊錦登(2001)。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1。
7. 44. 楊文燦、鄭琦玉(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8(2),109-132。
8. 38. 張家銘、陳聰廉(2006)。瑜珈參與者之滿意度、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12-128。
9. 33. 張伊君,陳妍伶,陳盈瑾,陳秀蘭,劉于菁(2003)。國內大型重型機車之巿場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銀樺學誌-中台醫護技術學院論文選集,1(3),125-142。
10. 32. 張火燦、余月美(2008)。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明新學報,34(1),127-140。
11. 29. 高俊雄(1999)。運動員休閒參與、休閒利益與自覺訓練效果之比較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3),43-61。
12. 17. 林永森、林姵伶、黃小玲(2007)。遊客旅遊行為、服務品質、滿意度及忠誠度相關之研究—以劍湖山主題樂園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2),67-83。
13. 15. 周秀蓉、吳明怡(2007)。主題遊樂園的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月眉育樂世界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55-168。
14. 11. 余玥林、陳其昌(2003)。深度休閒的意涵及效益。雲科大休閒運動研究所,6期,59-64頁。
15. 14. 周秀華(2001)。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