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6 19: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依婷
論文名稱:含醯胺與醯酸官能基之咪唑鹽類離子性液晶分子的合成及液晶性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onic Liquid Crystals of Acetamide and Acetic Acid Functionalized Imidazolium Salts
指導教授:林志彪林志彪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化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化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液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本篇主要的合成含醯胺或醯酸官能基之不對稱咪唑鹽類為主體的離子性液晶分子,與以往實驗室不同之處在於,由原本的單取代咪唑基衍生為含醯胺或醯酸官能基的咪唑鹽類,並改變成包含不同陰離子,在此分為三個系列來探討其合成及研究;系列一乃是合成陰離子為鹵素如Br-、PF6-、BF4-等含醯胺官能基之不對稱咪唑鹽類為主體的離子性液晶分子 (圖一)。系列二是合成陰離子為鹵素如Br-、PF6-、BF4-等含醯酸不對稱咪唑鹽類為主體的離子性液晶分子 (圖二)。液晶相則由偏光顯微鏡、微差掃描卡計做初步的分析,發現此兩系列達至澄清點溫度時會有部份熱分解的情形出現。系列三是合成陰離子為含金屬的離子如Pd2Br62-含醯胺官能基之不對稱咪唑鹽類為主體的離子性液晶分子 (圖三)。藉由此三系列來探討咪唑鹽類,當陰離子種類改變時對於相轉移溫度及其液晶相有何影響。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synthesize and investigate the liquid crystalline properties of unsymmetrical imidazolium salts containing amide (-CH2CONH2) and acid (-CH2CO2H) functionalized cations with anions of Br- , PF6-, and BF4-. Both liquid crystalline behavior of {[Cn-Im-CH2CONH2][Y]} and {[Cn-Im-CH2CO2H][Y]}, where n=10, 12, 14 ,16 , 18; Y=Br-, PF6-, BF4-, were studied by 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of [C12-Im-CH2CONH2][PF6] shows that this one self-organizes to form a frame work of hydrogen bonded ribbon polymer. The presence of extend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in these imidazolium salts allows them to have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mesophase. Anions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suggesting that both ionic and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play dominate roles in the mesomorphic behavior of these liquid crystalline compounds. Metal containing salts {[Cn-Im-CH2CONH2]2Pd2Br6}, where n=10, 12, were prepared.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謝誌 1
摘要 2
Abstract 4
壹、前言 5
貳、研究動機 8
參、實驗部分 9
3-1 長碳鏈咪唑化合物的合成 9
3-2 系列一:含醯胺取代基之長碳鏈咪唑鹽類化合物 10
3-2-1 實驗流程 10
3-2-2 實驗步驟與數據 10
3-3 系列二:含醯酸取代基之長碳鏈咪唑鹽類化合物 20
3-3-1 實驗流程 20
3-3-2 實驗步驟與數據 20
3-4 系列三:置換陰離子為Pd2Br62-含醯胺取代基咪唑鹽類化合物 29
3-4-1 實驗步驟與數據 29
肆、結果與討論 31
4-1實驗合成部份 31
4-2 IR光譜分析 33
4-3液晶相分析 35
4-4單晶X-ray繞射分析 51
4-5粉末XRD分析 56
伍、結論 66
陸、儀器與藥品 68
6-1儀器 68
6-2藥品 69
柒、參考資料 71
圖目錄
圖一 系列一化合物 2
圖二 系列二化合物 3
圖三 系列三化合物 3
圖1-1 液晶的發現 5
圖1-2 離子性液晶之組成 6
圖3-1 醯胺化合物實驗流程圖 10
圖3-2 醯酸化合物實驗流程圖 20
圖4-1 [C12-Im-CH2CONH2]Br於第一次降溫至170.0 ℃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36
圖4-2 [C12-Im-CH2CONH2]Br於第二次降溫至220.0 ℃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36
圖4-3 Cn-Im-CH2CONH2]Br相轉移溫度變化 37
圖4-4 [C14-Im-CH2CONH2]PF6於第一次升溫至132.5 ℃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39
圖4-5 [C18-Im-CH2CONH2]PF6於第一次升溫至199.8 ℃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39
圖4-6 [Cn-Im-CH2CONH2]PF6 相轉移溫度變化 40
圖4-7 [C10-Im-CH2CONH2]BF4於第一次升溫至86.8℃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42
圖4-8 [Cn-Im-CH2CONH2]BF4 相轉移溫度變化 43
圖4-9 [C12-Im-CH2CO2H]Br於第一次升溫至148.6℃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45
圖4-10 [Cn-Im-CH2CO2H]Br相轉移溫度變化 46
圖4-11 [C10-Im-CH2CO2H]BF4於第一次降溫至81.6℃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48
圖4-12 [C12-Im-CH2CO2H]BF4於第一次降溫至81.6℃時,所觀察到之紋理 49
圖4-13 [Cn-Im-CH2CO2H]BF4 相轉移溫度變化 50
圖4-14 [C12-Im-CH2CONH2]PF6的單晶結構圖 52
圖4-15 [C12-Im-CH2CONH2]PF6的分子單層堆疊圖 53
圖4-16 [C12-Im-CH2CONH2]2Pd2Br6的單晶結構示意圖 54
圖4-17 [C12-Im-CH2CONH2]2Pd2Br6的分子堆疊結構 55
圖4-18 [C12-Im-CH2CONH2]2Pd2Br6的分子堆疊結構 55
圖4-19 [C10-Im-CH2CONH2]Br於室溫之XRD數據 57
圖4-20 [C10-Im-CH2CONH2]Br於液晶相溫度150 ℃之XRD數據 57
圖4-21 [C14-Im-CH2CONH2]Br於室溫之XRD數據 58
圖4-22 [C14-Im-CH2CONH2]Br於液晶相溫度150 ℃之XRD數據 58
圖4-23 [Cn-Im-CH2CONH2] Br之線性回歸 60
圖4-24 [Cn-Im-CH2CONH2] PF6之線性回歸 60
圖4-25 [Cn-Im-CH2CONH2] BF4之線性回歸 61
圖4-26 [C14-Im-CH2CO2H]Br於室溫之XRD數據 63
圖4-27 [C14-Im-CH2CO2H]Br於液晶相溫度180℃之XRD數據 63
圖4-28 [C18-Im-CH2CO2H]Br於室溫之XRD數據 64
圖4-29 [C18-Im-CH2CO2H]Br於液晶相溫度180℃之XRD數據 64
表目錄
表4-1 [Cn-Im-CH2CONH2]Y系列之IR光譜吸收 33
表4-2 不同碳數的 [Cn-Im-CH2CONH2]Br於DSC第二次升
溫 (10 ℃/min) 所測得的相變化溫度與熱焓表 35
表4-3 不同碳數的 [Cn-Im-CH2CONH2]PF6於DSC第二次升溫 (10 ℃/min) 所測得的相變化溫度與熱焓表 38
表4-4 不同碳數的 [Cn-Im-CH2CONH2]BF4於DSC第二次升溫 (10 ℃/min) 所測得的相變化溫度與熱焓表 41
表4-5 不同碳數的 [Cn-Im-CH2CO2H]Br於DSC第二次升
溫 (10 ℃/min) 所測得的相變化溫度與熱焓表 44
表4-6 不同碳數的 [Cn-Im-CH2CO2H]BF4於DSC第二次升
溫 (10 ℃/min) 所測得的相變化溫度與熱焓表 47
表4-7 [C12-Im-CH2CONH2]PF6的晶體數據 51
表4-8 [C12-Im-CH2CONH2]PF6單晶結構的鍵長(Å)與鍵角() 52
表4-9 [Cn-Im-CH2CONH2]Y (Y=Br-、PF6-與BF4-
;n=10、14與18) 的d-spacing (Å) 59
表4-10 [Cn-Im-CH2CO2H] Br-;n=14與18 的d-spacing (Å) 65

柒、參考資料:
1. a)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 (Ed.: G. W. Gray). John Wily & Sons. Chichester, 1987; b) D. Demus, J. Goodby, G. W. Gray, H. W. Spiess and V. Vill, Handbook of Liquid Crystals, Wiley-VCH: New York, 1998.
2. S. A. Hudson, P. M. Maitlis, Chem. Rew. , 1993, 93, 861.
3. P. J. Collings, M. Hird, Introduction to Liquid Crystals, 1997, p133-139.
4. (a) C. J. Bowals, D. W. Bruce, and K. R. Seddon, Chem. Commun., 1996, 1625.(b) J. D. Holbrey, K. R. Seddon,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1999, 2133. (c) F. Neve, Adv. Mater. 1996, 8, 277.
5. (a) J. D. Holbrey, K. R. Seddon,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1999, 2133. (b) P. Espinet, M. A. Esteruelas, L. A. Serrano, E. Sola,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 1992, 117, 215.
6. a) A. D. Jeffrey, An introduction to hydrogen bon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 b) E. N. Baker, R. E. Hubbard, Prog. Biophys. Mol. Biol. 1984, 44, 97; c) L. Pauling,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2nd ed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New York, 1940; d) G. C. Pimentel, A. L. McClellan, The hydrogen bond. Freeman, San Francisco, 1960; e) F. Kaneko, J. Phys. Chem. B 1997, 101, 1803-1809.
7. G. R. Desiraju, Crystal Engineering: The Design of Organic Solids; Elisevier: Amsterdam, 1989.
8. G. R. Desiraju, Chem. Comm. 1997, 14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7. 石之瑜,「美國與中共兩個文明帝國的互動」,美國月刊,第7卷第8期(民國八十一年八月),23-29。
2. 2. 太史公,「台不獨,獨乎?-美國企圖直接掌控兩岸交流」,海峽評論,第93期,1998年9月,頁37-38。
3. 1. 士弓,「要合作不要對抗-江克互訪與中美關係」,海峽評論,第93期,1998年7月,24-28。
4. 9. 包宗和,「從博弈理論頗析當前中共與美國關係」,美國月刊,第7卷第1期(民國八十一年一月),4-7。
5. 11. 尹慶耀,「關於柯江會談」,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1998年7月,頁27-37。
6. 12. 尹慶耀,「中(共)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從中共的觀點來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9期,1998年9月,頁20-30。
7. 13. 尹慶耀,「台海兩岸關係中的若干問題」,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0期,1998年10月,頁7-19。
8. 20. 毛鑄倫,「中、美關係的緩和與台灣問題」,海峽評論,第82期,1997年10月,頁33-34。
9. 22. 李瓊莉,「談柯林頓大陸行對美『中』台三邊互動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1-3。
10. 25.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23-38。
11. 26. 宋國誠,「人權問題與美國和中共的外交關係」,美國月刊,第5卷第10期(民國八十年二月),63-74。
12. 28. 呂亞力,「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大陸政策-對柯林頓訪華的看法」,海峽評論,第92期,1998年8月,頁22-25。
13. 29. 呂亞力,「對辜氏參訪大陸的看法」,海峽評論,95期,1998年11月,頁24-25。
14. 33. 邱坤玄,「蘇聯變局後美國與中共關係」,美國月刊,第7卷第1期(民國八十一年1月) ,40-45。
15. 34. 李志強,「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美歐月刊,第9卷第10期(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