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1998)。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台北 市:揚智文化。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1998)。終身全民教育的展望。台北市:揚智文化。
中正大學編輯(1999)。終生學習手冊。嘉義:成教推廣中心。
王宮田(1998)。台灣省高職補校第二專長教育結業學員就轉業成功專輯序,9-10。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古矞(1990)。追求新知躍居首位—訪台中高工易進忠主任談第二專長教育。師友月刊,272,10-11。
行政院主計處(2000)。10月份臺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表。摘自2003年10月30日於
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ht44a.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大專畢業青年第二專長補充訓練成效之評估。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8)。職業訓練法令暨解釋彙編。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江綺雯 (1993)。高雄市成人學生與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吳京(1996)。台灣省高中職補校第二專長教育班課程大綱修訂序。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吳婉如(1993)。台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2,211-225。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的分析。台北市:五南。
何青蓉(1998)。學習社會與資訊網絡。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台北市:師苑。李永吟、邱上真等(1995)。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李基常(1998)。台灣省高級進修補校辦理第二專長教育班成效及發展策略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隆盛(1994)。大專畢業青年第二專長補充訓練成效之評估。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嬪(1998)。二年制技術系在職進修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余煥模(1992)。規劃辦理在職員工第二專長訓練之研究。台北市:勞委會職訓局。
林士民(1996)。訓練移轉配合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對組織績效影響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長宏(1994)。企研專業教育之服務滿意度衡量。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清江(1994)。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的關係。教改通訊,3,5-7。林清江(1997)。評一九九六歐洲終身學習年白皮書。中日終身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79-8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
林塗生(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58-59。林麗惠(1997)。成人參與在職進修訓練的自評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職訓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學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柴松林(2003)。中山學術論壇,264。台北市:中央日報。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大世紀。
郭芳煜(1986)。怎樣做好員工訓練。台北市:現代管理月刊雜誌社。
陳育俊(1992)。德國第二專長職業訓練之理念與作法。就業與訓練,10(2),17-22。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秀美(1997)。已婚婦女職業訓練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英豪(1998)。教育廳提示教育工作重點。九十一學年度補校第二專長班開班座談會手冊。花蓮:花蓮高商。
陳靖治(1998)。台灣省高級補校辦理第二專長教育自評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1988)。第二專長實施計畫。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3)。九十一學年度補校第二專長教育班開班座談會手冊。花蓮:國立花蓮高商。
康鳳梅(2002)。工程製圖國家標準說明會。高雄、台北及台中: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康鳳梅、吳煥昌(2000)。台灣機械加工業使用CADD軟體的現況與未來趨勢之研究。Cad與自動化,153。
康鳳梅、鄭光臣(2002)。電腦輔助製圖在我國機械業應用
概況與發展趨勢之探討。技職教育雙月刊,71,25-31。
黃 洪 (1999)。香港勞工政策評析。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27-250。
黃洪及李劍明(2000)。香港「邊緣勞工」近年的發展。香港: 樂施會。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概論。台北市:三民。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益松(2001)。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惇勝(1992)。在職人員之再訓練與能力再開發-美日兩國第二專長職業訓練之比較。就業與訓練,10(2),13-16。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市:復文。
湯華盛(2002)。失業與職場壓力。9月28日誠品東湖店演講內文 。
鄒秀惠(1997)。嘉義地區婦女生活型態與參與繼續教育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教育廳八十六學年度補校第二專長教育班教師知能研習會手冊。花蓮:省立花蓮高商。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台北市:教育部計畫小組。
鄭田(1995)。交通部電信訓練所學員覺察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名鈺(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韓春屏(2000)。國中補習學校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戴淑媛(2002)。中高齡者職業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貳、英文部份
Binner, P. M.,Dean, R. S.&Millinger, A. E. (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 4, 232-238.
Boshier, R.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21(2), 3-26.
Candy, P. C. (1991). 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San Fra- ncisco Jossey-Bass.
Cropley, A. J. (1979). Lifelong education: a stocktaking.Hamburg, UIE Monographs, 8.
Cross, K. P. (1982). Adult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Faure, E. (1972). 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Paris:UNESCO.
Gelpi, E. (1982). Education and work,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encourgement of productive work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1), 53-63.
Hynes, G. E. (1990).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ype andeducational orientation of faculty on adult learnersatisfac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aint Louis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 Y. Britanica. University.
Kerwin, M. A. (1981). Student involvement as a dimension of the student perceived teaching behavior of post secon-dary educators. Adult Education, 31(2), 85-92.
Knowles, M. S. (1978) The adult learner: 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Texas:Gulf Publishing Co., 1973(2nd ed.,1978).
Manveval, R. P.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ing-class women’s identiti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 Accommodation and resistance to dominate discourse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ISBN: 0-599-71504-9. DAI-A 61/04, p.1271.
McPherson, J. D. (1999). 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leading to the full-time enroll ment of a selected group of adul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 midwestern university. Ball State University.ISBN: 0-599-52457- X. DAI-A 60/11, p.3872.
Rezabek, R. J. (1998). A study of the motives, barriers, and enablers affecting participation in adult distance education classes in an Iowa community college.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ISBN: 0-599-30294-1. DAI-A 60/05, p.1434.
Sheffield, S. B. (1964). The orientation of adult continuing learners,In D.Solomon(ED.), The Continuing Learners. Chicago: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Skill Development Leave Task Force(1983). Learning a living in Canadn.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n. Volumes I and II.
Spencer, B. (1998). The purposes of adult education. toronto: Thomps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p.48.
Tang(1999). Curricular percep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at National Chung-Chin University, Chia-Yi,Taiwan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SBN:0-599-38863-3.DAI-A 60/07, p.2331.
UNESCO(1995). Policy paper for cn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t education. Paris: UNESCO,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