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1995)。意拳養生站樁功。台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王雪軒(1993)。站樁功練習法。台北:華聯出版社。
王廣西(2002)。功夫:中國武術文化。台北:知書房出版社。
王麗惠(2012)。身心動作教育改善僵直性脊椎炎疼痛與睡眠品質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司馬志(2014)。孟子新解。台北:華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生命印記關懷協會(2009年03月20日)。鍛鍊腰、背、肩胛內部肌肉群:改善肩頸痠痛及落枕。生命印記關懷協會。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1月11日。網址:http:// mypaper.pchome.com.tw/kenny0711/post/1312377411
曲黎敏(2009)。皇帝內經養生智慧。台北:人類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余雪鴻(1992)。丹道氣功。台北:龍吟文化事。
吳元暉(2008) 。打太極拳提升老年人骨礦物質密度。健康世界,267,9。李光甫(2004)。武術名家談武術-武術系列27。新北:五洲出版有限公司。
李作英(2004)。站樁氣功療法對接受化學治療之乳癌病患其生心理指標之成效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李忠京(2009年12月4日)。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雙魚太極拳學苑。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1月10日。網址:http://blog.xuite.net/mydognanailu/TwoFishesTCC/100204201-@%E5%A4%AA%E6%A5%B5%E6%8B%B3%E5%85%A7%E5%8B%81%E8%88%87%E4%BA%BA%E9%AB%94%E7%AD%8B%E9%AA%A8%E7%B5%90%E6%A7%8B%E8%AE%8A%E5%8C%96---%E6%9D%8E%E5%BF%A0%E4%BA%AC
李建軍(2011)。中軸:人體的平衡與健美。台北: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李英昂(1967)。李氏精簡太極拳。香港:麒麟圖書公司。
李章智(2011)。太極樂慢活。台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
汪忠川(2009)。太極拳與健康促進。台灣老誌,4(2),116-129。
松原英多(1991)。脊椎骨健康法。台北:青春出版社。
邱丕相(2003)。太極拳習練知識問答。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邱麗珊(2012)。淺談骨質疏鬆症患者之運動處方。屏東教大體育,15,1-10。洪孟楷、王苓華、羅國城(2012)。太極拳運動對增進下肢功能之探討。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6,15-20。唐豪(1971)。王宗岳考。台北:華聯出版社。
徐蔚泓、陳建彰、許玉茹、謝芷霖(2013)。太極拳對大學生肌耐力與免疫影響的研究。中醫醫學雜誌,5(2),25-35。
徐震(2012)。太極拳考信錄。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馬烈光、張新渝(2010)。黃帝內經.素問。台北:凡異出版社。
張伯夷(2005)。太極拳經釋義。台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張育琪(2006)。站樁功對老人睡眠品質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張良維(2001)。身體自覺-太極導引陸上游泳。台北:時報出版。
張敦熙(1979) 。太極拳源流再探討。中國武術史料集刊,4,40-71。張瑞月(2007)。太極拳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運動功能(碩士論文),血脂肪,自主神經功能及左心室收縮與舒張功能之影響。嘉義縣: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張瑞泰(2004)。骨骼健康與運動。中華體育,18(3),6-11。張耀忠(2011)。王培生內功心法太極拳。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許志耀(2002)。太極拳呼吸法的探討。中華體育,16(3),45-50。陳冠中;張家銘(2007)。太極拳運動之保健效果實證研究回顧。雲科大體育,10,123-130。陳章波(1997)。從太極拳運動談氣。科學月刊,28(3),207-211。陳斌(2014) 。太極拳的養生機理淺論。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4。
陳微明(2009)。太極拳術。台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陳薏雯(2012)。應用地理資訊導入遠距健康管理系統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傅佩榮(2012)。莊子解讀: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富善太極社(2014年9月28日)。淺談腹式呼吸與氣沉丹田。富善太極社。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1月27日。網址: http://blog.xuite.net/taichi_dick/hkblog/244375041-%E6%B7%BA%E8%AB%87%E8%85%B9%E5%BC%8F%E5%91%BC%E5%90%B8%E8%88%87%E6%B0%A3%E6%B2%89%E4%B8%B9%E7%94%B0
曾乃梁(2007)。走進太極拳─太極拳初段位訓練與教學法。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曾廣驊(1991)。站樁功─健康與長壽之門。台北:東立出版社。
黃武雄(2005) 。張三丰與太極拳。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03-411。楊筆強(2012)。健康管理事業創新營運模式應用之研究-以御生坊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廖承慶(2004)。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生物能量與心臟自律神經活動狀態之影響(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運動傷害防護研究所。熊衛(2002)。太極導引─練氣養生入門。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劉文禎(2002)。太極拳運動對骨質疏鬆症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劉沅錦(2008)。練習太極拳對老年人體適能與健康之研析(碩士論文)。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劉嗣傳(2004)。武當三豐太極拳。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劉繼邦(2011)。湧泉穴位踩壓在腦性麻痺兒童動作能力相關之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蔡佳杕(2008)。自然與文化之會通—太極拳身體的內外交融(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鄭紅斌(2012) 。黃帝內經白話詳解。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曼青(1977)。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 (二版)。台北:時中拳社。
鄭曼青(1977)。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二版)。台北:時中拳社。
黎玉東(1991) 。太極拳入門研究。實踐學報,22,302。賴妍鳳、劉芹芳、許心恬(2013)。運用太極拳運動改善一位輕度衰弱老人下肢功能之護理經驗。長庚科技學刊,18,141-150。賴金鑫(1990)。太極拳練習之心肺功能。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學術 研究討論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頁 28),台北。
鍾文淵(2003)。縱橫太極。台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鍾文淵(2010)。縱橫太極(二) 。台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
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avid Silverman (1993) 。“Beginning Research”.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s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Londres: Sage Publications.
Kitchener, K. S. (1984)。Intuition,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ethical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3–4), 43–55.
Meara, N. M., Schmidt, L. D., & Day, J. D. (1996) 。Principles and virtues: A foundation for ethical decisions, policies, and character。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4(1), 4–77.
Noack(1987) 。 Concept of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Measurement in health promotion andprotection。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Patton, M. Q. (2002) 。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Sharan B. Merriam(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 (顏寧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Strauss,A. & Corbin,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Uwe Flick(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