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木鐸出版社編(1986)。中國繪畫美學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1992)。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8)。陳洪綬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王逸(1967)。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王伯敏(1986)。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
王璜生(1997)。陳洪綬。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王耀庭(1985)。繪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定理(1993)。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1993)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2003)旌忠錄。北京:線裝書局。
毛文芳(2008)。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石守謙等(1997)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白壽彝(1999)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仲文主編(2000)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
佘城(1981)。中國書畫-人物畫。臺北:光復書局。
朱光潛(2001)。談美。臺北:尼羅河書房。
朱穎輝(2005)。孟稱舜集。北京:中華書局。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1962)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李可染。(1989)。李可染畫論.中國畫研究。臺北。華嚴出版社。
李渝(1985)。仁伯年-清末的市民畫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維琨(1994)。陳洪綬。臺北:錦繡出版社。
李霖燦(1988)。人物畫的真善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李霖燦(2008)。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霖燦(1970)。國立故宮博物院叢刊。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臺北:蒲公英出版社。
余紹宋(1968)。書畫書錄解題。臺北:中華書局。
何恭上。中國宋元繪畫。臺北:大江出版社。
何恭上。中國明清繪畫。臺北:大江出版社。
何恭上(1972)。中國明清繪畫。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吳敢(1994)。陳洪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吳敢、王雙陽(2008)。丹青有神-陳洪綬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岳仁譯注(1999)。宣和畫譜。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孟稱舜(1955)。節義鴛鴦塚嬌紅記。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七函[7]。上海:商務印書館。根據1955年影印本。
孟稱舜(1988)。嬌紅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林馨琴(1972)。茶邊論畫。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林慶章.賈順先編(1992)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初版。
岡村繁(2002)。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姜澄清(2007)。中國繪畫精神體系。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俞崑(1974)。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
俞崑編(1975)。: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
英.錫德尼。錢學熙譯(1998)為詩辯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洪文慶編(2001)。海外中國名畫精選。臺北:錦繡出版公司。
故宮博物院(1985)。海外遗珍繪畫。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
故宮博物院(1988)。海外遗珍、繪畫續。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
故宮博物院(1990)。海外遗珍、繪畫再續。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
故宮博物院(1992)。故宮書畫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
故宮博物院編(2000)《故宮珍本叢刊》第342冊《讀畫錄》。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高居翰(2006)。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5版。
高居翰(1994)。王嘉驥譯。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居翰(1997)。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出版社。
翁萬戈(1997)。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翁萬戈藏(1976)。陳章侯博古牌。臺北:藝文印書館。
翁劍青(2006)。形式與意蘊: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莊嚴出版社編輯部編(1979)。國畫欣賞與入門。臺北:莊嚴出版社,。
徐改(1995)。中國古代繪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君陶(1999)。陳洪綬、任伯年。杭州:西泠印社。
徐小蠻.王福康著(2007)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建融(2008)。從古典到現代-中國畫學文獻講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唐張彥遠(1938)。歷代名畫記。東京:岩波書局。
馬蹄疾(1980)。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郭因(1986)。中國古典繪畫美學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郭繼生(1982)。美術中國。臺北:錦繡出版社。
郭繼生編(1983)《美感與造形》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臺北:聯經出版社。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書林出版社。
郭強編輯(1997)。陳老蓮木刻畫。北京:學苑出版社。
清張庚(1956)。清朝畫徵錄。臺北:新興書局。
陳洪綬(清光緒戊子1888)。寶綸堂集。會稽董氏取斯堂重刊本。(台灣大學圖書館影本)
陳洪綬.任熊等(2005)。酒牌。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
明陳洪綬,蕭雲從繪(1969)。楚辭圖注。臺北:中華書局。
明唐志契(1974)。繪事微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清張庚(1965)。清朝畫徵錄。臺北:新興書局。
陳兆復(1986)。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陳傳席(1991)。六朝畫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傳席(2003)。陳洪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陳傳席(2007)。陳洪綬版畫。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張岱(1956)。陶庵夢憶。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明代版畫叢刊四-西廂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有板有眼說版畫:古代戲曲、小說版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天上人間:儒、釋、道人物版畫圖繪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2000)。國家圖書館藏戲曲小說版畫選粹。臺北: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2002)。木刻英華。臺北:國家圖書館。
張冠印(2002)。中國人物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莊伯和(1987)。中國繪畫史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明陳洪綬(1974)。陳老連山水畫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陳洪綬(2007)。索句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明陳洪綬(2003)。陳洪綬書畫集上、下册。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黃涌泉(1988)。陳洪綬。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黃賓虹(1986)。黃賓虹畫語錄。臺北:華正書局。
黃賓虹.鄧石編(1947)。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第四輯。
黃賓虹.鄧石編(1947)。美術叢書初集第七輯第八輯。
黃賓虹等(1984)。中國書畫論集。臺北:華正書局。
黃晨淳(2004)。影響佛教的重要100人。臺中:好讀出版社。
傅抱石(1995)。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
傅抱石(1985)。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臺北市:華正書局。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
單國強(2001)。明代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楊大年(2005)。中國歷代畫論採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國楨.陳支平(1995)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
楊振國(2005)。中國繪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楊新等(1999)。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中國外文出版社。
裘沙(2004)。陳洪綬研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0)。台灣文獻叢刊;第282種。臺北 : 臺灣銀行。
福開森(1968)。歷代著錄畫目。臺北:中華書局。
熊宜中編(1998)。明清官像畫論叢。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漢聲雜誌社編輯(1994)。中國民間肖像畫。臺北:漢聲雜誌社。
鄭振鐸編(1988)。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鄭振鐸(2006)。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滕守堯(1987)。審美心裡描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劉奇俊(2001)。中國歷代畫派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蔣勳(1987)。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閻麗川(1987)。中國美術史略。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錢誦甘(1994)。九歌析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魏.王肅(1968)家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蕭兵(2000)。楚辭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羅青(1998)。畫外笛聲揚-元明清繪畫名品欣賞。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龔斌校箋(2007)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
Henri Focilon(1995)吳玉成譯。造型的生命。高雄:傑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Herberl Read(2006)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Herbert Read(1976)。形象與觀念。杜若洲譯。臺北。
Bates Lowry(1976)杜若洲譯。。視覺經驗。台北:雄師圖書公司。
期刊論文
王正華(2002)〈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002年12月第10期。林宜蓉(1999)。理想的頓挫與現世的抉擇--陳洪綬「狂士畫家」生命型態之開展中國學術年刊 。 1999(3)。295-334。林宜蓉(2003)。「師其意思,自闢乾坤」--明末清初狂士陳洪綬之文人畫論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171-188。徐小虎〈畫語錄:戴進、李唐、陳洪綬〉《故宮文物月刊》。3卷5期。1985年8月。122-125。許文美(2001)。深情鬱悶的女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版畫中的仕女形象。故宮學術季刊 2001(3)。十八卷第三期。137-177。張鑫熙(2001)。亂世出清蓮--陳老蓮:論陳洪綬的人物畫。國立頭城家商學報。 2001(10)。96-102。陳毓欣(2007)。陳洪綬對董其昌畫論的反動與承繼。問學集2007(12)。126-135。趙成民(2005)陳洪綬的藝術及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榮寶齋》2005年第二期。
學位論文
成怡夏(1996)從晚明城市文化看陳洪綬畫中的隱逸人物---以《隱居十六觀圖》為中心。論文頁數: 135。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汪麗玲(1987)。陳洪綬人物畫的藝術形象之研究。論文頁數: 340。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殷登國(1975)陳洪綬研究。論文頁數:178。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許文美(1996)。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秘本>版畫研究。論文頁數: 179。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許麗蓉:(1987)。 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論文頁數: 137。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郭淳華:(1994)。綜合、轉換與變形-論晚明變形畫之風格及其時代意義。論文頁數: 193。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陳毓欣(2006)。陳洪綬人物畫之研究―兼論版畫中的人物形象。論文頁數: 189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網站
網站:維基文庫《明史》http://zh.wikisource.org/wiki/%E6%98%8E%E5%8F%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