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08: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文中
研究生(外文):Lin, Wen-chung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失業問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Unemployment Issue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f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魏艾魏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失業就業勞動力勞動人口人力資源經濟發展經濟成長
外文關鍵詞:Mainland Chinareform and opening-upunemploymentemploymentlaborlabor populationhuman resources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上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惟其失業問題卻益形嚴重;有鑒於大陸勞動人口的失業問題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利益,影響社會的安定,成為“改革開放”及“中國現代化”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和考驗;因此對於當前大陸失業問題的成因和特點,影響勞動人口就業增長之因素,以及解決失業問題之矛盾及困難加以分析,並藉由經濟學上有關失業問題及勞動力運用的相關理論,對於中共因應失業問題所採取的對策加以評估,並探討如何使大陸之人力資源運用與經濟成長取得協調發展?這是本論文研究之主要目的所在。
本文共分五章十四節。第一章緒論,旨在敘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章節安排。第二章失業問題與勞動力運用之經濟理論探討,主要包括失業的類型及一般解決方法、農業勞動力轉移理論、勞動力需求理論,以及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等理論,以期對失業問題的本質及影響就業的因素,有一理論性之概略瞭解。第三章則就大陸改革開放後失業問題之狀況、成因及特點,影響就業增長之因素,以及解決失業問題所面臨之矛盾及困難加以分析論述。第四章首先就中共當局為解決其勞動人口失業問題所採取的對策加以摘整,以瞭解其方向及作法,其次則藉由經濟學上有關失業問題及勞動力運用的相關理論,學者專家對於解決大陸失業問題之看法,以及大陸經濟環境變化與人力資源狀況的分析,而從如何使大陸之人力資源運用與經濟成長取得協調發展之觀點出發,對於中共因應失業問題所採取的對策加以評估。最後於第五章中根據以上的分析結果,對於大陸失業問題的解決提出個人之研究心得。
有關大陸改革開放後失業問題的解決,謹將研究心得歸納成下列八點:
一、實行合理就業政策,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的關係。
二、產業發展政策應以如何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來優先考量。
三、保持廉價人力資源優勢。
四、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建設,促進勞動力要素的有序流動。
五、培養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市場的主體,逐漸完成公有制經濟的有序退
出。
六、啟動民間的投資取代政府成為市場投資的主體。
七、使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及都市發展相結合,以發揮最大吸收勞動力
的功能。
八、人力資源投資是經濟持續發展及解決失業問題的首要戰略任務。
Mainland China has reaped impressive economic gain after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 However, unemployment issues continued to worsen.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s affects millions of households and social stability, solving the issue has became the yardstick and ultimate test of the successfuln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inland China’s unemployment,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growth,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paradoxical situation of the issue. Using theories regarding unemployment and human labor, examine Mainland China’s current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and suggest a balanced route towards economic growth and effici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and subdivides into fourteen sec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motives and purposes of the thesis, the methods used and the extent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ories regarding unemployment issues and human labor, including unemployment types, usual recommended solutions, agricultural labor transfer, labor demands, huma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chapter provides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n the basic nature and factors of unemployment issue.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unemployment situation after Mainlan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it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elements affecting employment growth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 solutions face and, inadvertently, cause. Chapter Four summarizes Mainland China’s current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the opinions of economics experts and specialists, the changes in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evaluates Mainland China’s policies in solving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s. Chapter Five is the author’s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his analysis.
Outlines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mplement reasonable employment policy and properly hand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2. The efficient usage of human labor should be prior concern when ma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olicies.
3. Maintain the advantage of cheap human labor.
4. Fully realized the mechanism of labor market and promote the order of human labor flow.
5. Complete the privatization of the economies as the major body of the market, gradually remove the inefficient nation-run enterprises.
6. Replac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with private investment to become the major market developing force.
7. Inter-connect industries, reg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order to reap the best results in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human labor.
8. Investing in human resources is the prior objective in continual economic growth and solving unemployment problems.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失業問題之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章節安排………………………………………………8
第二章 失業問題與勞動力運用的經濟理論探討
第一節 失業的類型及一般的解決方法……………………11
 第二節 農業勞動力轉移理論………………………………16
第三節 勞動力需求理論……………………………………23
第四節 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28
第三章 大陸改革開放後失業問題之分析
第一節 大陸失業問題的現況、成因及特點………………35
第二節 影響大陸就業增長因素之探討……………………48
第三節 解決大陸失業問題所面臨之矛盾及困難…………55
第四章 中共解決失業問題政策之探討
 第一節 中共解決失業問題之政策…………………………61
 第二節 大陸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狀況分析………………67
第三節 對於中共解決失業問題政策之評估………………75
第五章 結論………………………………………………………117
參考書目……………………………………………………………127
參 考 書 目
中文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1.于宗先主編,人力資源、資源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經濟學百科全書第七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5月。
2.工商時報主編,大陸經濟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1月。
3.王慧炯、李泊溪主編,中國長期產業政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年9月。
4.王建民、胡琪,中國流動人口,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5.牛仁亮,勞力冗員失業與企業效率,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12月。
6.中國科學院國情發展分析研究小組編著,機遇與挑戰,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年10月。
7.世界銀行經濟考察團,大陸投資的抉擇依據(一),台北:懋聯文化基金,1998年12月。
8.于同生、蘇蓉生等譯,托達羅(M. P. Todaro)著,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跨世紀人力發展計劃,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7年3月。
1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勞動問題面面觀,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8年3月。
11.李辰主編,就業、改革、出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月。
12.何保山、顧紀瑞等著,中國技術轉移和技術進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6月。
13.吳照雲、李振球主編,就業原理與就業指導,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6月。
14.周天勇,勞動與經濟增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15.周叔連、郭克莎主編,中國城鄉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6月。
16.孟昕、白南生,結構變動: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
17.林金水,中國大陸的人口問題與中共人口政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9月。
18.施建生,經濟政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8年9月。
19.馬凱主編,經濟發展與政策-台灣經濟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1年7月。
20.高希均,經濟學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月。
21.徐育珠,經濟發展,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22.張福榮,經濟發展管理——觀念與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23.陶文達,發展經濟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9月。
24. 陳元吉,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25.彭明,第四座豐碑,香港:明報出版社,1998年4月。
26.彭台臨,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0月。
27.程超澤,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28.楊宜勇等,失業衝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9月。
29.溫明忠,經濟學,台北:前程企管有限公司,1997年7月。
30.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等著,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歷史與社會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8月。
31.鄭竹園,台灣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2月再版。
32.鄭竹園,台灣經驗與中國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5月。
33.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編,199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1月。
34.厲以寧,中國經濟往何處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35. 譚崇台主編,發展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
中文期刊:
1.丁任重、孟慶紅、劉燦,「中國勞動力市場和再就業政策國際研討會綜述」,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8月。
2.于弘文、孟燦文,「降低我國失業率的對策探討」,人口研究(北京),第21卷第5期,1997年9月。
3.寸彥中,「關於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的思考」,經濟問題探索(北京),1999年第7期。
4.王永錫、丁任重、劉恒,「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就業的一個有潛力的吸納源」,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9月。
5.王瑞琦,「論文革後大陸人才資源配置」,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
6.王慶石、包曉輝、郭霞,「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分析及國際比較」,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1期。
7.王放,「論中國可持續的城市化道路—兼論現行城市發展方針的局限性」,人口研究(北京),第23卷第5期,1999年9月。
8.王華傳、李光久,「我國人力資源開發系統動態仿真模型研究」,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8期。
9.牛仁亮,「論再就業」,新華文摘(北京),1998年2月。
10.方山,「生育轉型與改革形勢下的大陸人口新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
11.方山,「中國國企改革下的失業狀況」,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8期,1998年8月。
12.朱啟才,「相對人口過剩中的就業制度調整」,財經科學(成都)
  ,1992年第6期。
13.宋國誠,「大陸農業問題的癥結與隱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0卷第1期,1997年1月。
14.呂世平、丁虹,「略論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移動」,農業經濟科學(南昌),1997年4月。
15.呂政,「我國工業結構調整的任務與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國情報告(北京),1999年8月。
16.李通屏、劉星彥,「柯爾內『人口經濟』模型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人口與經濟(北京),1998年第5期。
17.李圭澤,「淺析當前大陸失業問題」,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10期,1999年10月。
18.肖友江,「關於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深層對策」,經濟問題(北京),1994年第11期。
19.金碚,「關於下崗和再就業問題的理論思考」,經濟管理(北京),1999年第7期。
20.邱宏輝,「分析中共國企改革和發展戰略部署」,中共研究(台北),33卷10期,1999年10月。
21.林文軒,「當前中共社會保障制度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11期,1999年11月。
22.林益彬,「論就業量、效率與資金占用最優化」,財經研究(北京),1988年3月。
23.林毅夫,「推行比較優勢戰略」,中國市場(北京),1999年第10期。
24.吳獻斌,「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特點及原因」,經濟管理(北京),1998年第2期。
25.吳宇暉、楊曉樓、張崴,「『下崗』問題的微觀分析與制度解決方案」,經濟科學(北京),1999年第1期。
26.吳永超,「對中共發展第三產業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27卷10期,1993年3月。
27.柯歡,「1998年的中共教育工作」,中共研究(台北),33卷2期,1999年2月。
28.姜長雲,「當前國有企業的主要問題及原因」,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1999年第2期。
29.洪朝輝、梁紅,「城市因素與大陸農村剩餘勞力的轉移」,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6期,1999年6月。
30.俞志宏,「經濟轉形期失業率提高的原因及解決措施」,經濟科學(北京),1999年第2期。
31.范海泉,「當前中小國企的困境與出路」,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座談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1999年3月。
32.胡監,「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評論(武漢),1996年3月。
33.胡春琳,「中國大陸國有中小企業改革選擇探析」,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座談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1999年3月。
34.胡鞍鋼,「尋求新的軟著陸:降低高失業率是今後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瞭望新聞周刊(北京),1997年第31期。
35.胡鞍鋼,「大陸嚴峻的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明報月刊(香港),1998年4月。
36.胡鞍鋼,「中國就業狀況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2期,1997春季。
37.袁方,「中國當前的勞動就業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1990年第4期。
38.徐逢賢,「警惕農業即將進入新一輪徘徊期」,中國國情報告(北京),1998年5月。
39.高長,中國大陸人力資源分配問題之研究—從制度面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0年9月。
40.康元非,「我國城鄉與就業結構轉換的優化途徑」,經濟科學(北京),1992年第4期。
41.凌國順、夏靜,「經濟增長點的生成條件與政策取向」,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7期。
42.章玉均、郭正模,「試論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城市就業」,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9月。
43.晨昃,「大陸糧食供需平衡及其選擇」,中共研究(台北),第33卷10期,1999年10月。
44.黃仁德、高長,「從台灣的公營事業民營化看中國大陸的國企改革」,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座談論文集,香港
  :珠海書院,1999年3月。
45.梁紅,「現階段發展勞動密集形產業的優劣勢比較分析」,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10期。
46.梁灝,「開拓與發展農村市場的幾點思考」,經濟體制改革(北京),1999年第5期。
47.莊衛民,「關於中國人力資源戰略的若干思考」,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3期。
48.莊啟東、鄭瑾韓,「關於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思考」,求是雜誌(北京),1991年第7期。
49.郭其友,「人力投資:解決結構性失業的戰略措施」,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1期。
50.郭克莎,「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9期。
51陳甬軍,「中國過渡經濟中的勞動制度改革與勞動力市場發展」
,中國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5期。
52.陳景雲、喬興華,「關於深入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思考」,經濟科學(北京),1999年第1期。
53.陳鴻儀,「中國就業問題之我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1989年第5期。
54.陳予、周剛強、黃建新,「勞動力利用的費用-效益分析與促進就業的經濟政策選擇」,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5期。
55.張漢亞,「當前我國投資形勢分析」,經濟管理(北京),1999年第9期。
56.張和業,「當前我國投資情勢分析」,經濟管理(北京),1999年第9期。
57.張亞東、胡培兆,「經濟增長方式的幾個討論問題」,財經研究(北京),1997年第12期。
58.張春霖,「國有經濟佈局調整的若干理論和政策問題」,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8期。
59.張長弓,「當前我國的失業現象及其形成原因初探」,四川大學報(四川),1991年第1期。
60.馮蘭瑞,「中國第三次失業高峰的情況與對策」,社會學研究(北京),1996年第5期。
61.傅豐誠,「從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的決定看大陸國企改革」,共黨問題(台北),第25卷第10期,1999年10月。
62.曾治文,「關於小城鎮建設的反思」,經濟體制改革(北京),1999年第5期。
63.曾毓淮、盧琦,「試論流動人口的可控性及其導控措施」,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上海),1992年第1期。
64.程晞,「我國失業統計指標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人口研究
(北京),第21卷第5期,1997年9月。
65.程晞,「當前我國的就業壓力不容忽視」,人口與經濟(北京),1999年第1期。
66.游豐吉,「對大陸失業與失業形勢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
,33卷6期,1999年6月。
67.游豐吉,「大陸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影響之研究」,中共研究
(台北),33卷8期,1999年6月。
68.葉新興,「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台北),1999年7月5日。
69.董瑞麒,「大陸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6期,1996年6月。
70.楊雲彥,「勞動力流動、人力資本轉移與區域政策」,人口研究(北京),第23卷第5期,1999年9月。
71楊金星,「中國城鄉人口交流與人口控制」,人口研究(北京),1992年第5期。
72.楊傳民、徐林、張耕田,「當前結構調整的主要課題:需求結構、城鄉結構、產品結構」,中國經濟展望(北京),1999年8月。
73.蔡宇平,「城市化:市場需求擴張的源泉」,經濟問題(北京),1999年第9期。
74.潘洪萱,「在市場剩餘形態下開創鄉鎮企業發展的新局面」,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座談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1999年3月。
75.鄭生,「大陸教育改革現狀與問題」,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7期,1998年7月。
76.劉詩白,「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及對策」,經濟學動態(北京)
,1999年9月。
77.劉家強、尹慶雙,「中國就業戰略的多重制約與階段性特徵」,經濟學動態(北京),1999年9月。
78.劉荔娟、莊衛民,「城市隱性失業公開化的對策研究」,財經研究(北京),1998年第2期。
79.賴榮偉,「中國大陸下崗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7期,1999年7月。
80.閻中興,「發達國家社會保障政策調整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經濟科學(北京),1999年第5期。
81.鍾水映,「人口流動與城鎮職工下崗問題的解決」,人口與經濟(北京),1998年第6期。
82.謝德仁,「國有企業負債率悖論:提出與解讀」,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9期。
83.龍飛,「中共下崗職工出路在哪裡?—從江澤民在職工再就業會上講話談起」,中共研究(台北),32卷7期,1998年7月。
84.韓廷春,「經濟持續增長與科教興國戰略」,經濟科學(北京)
,1999年第2期。
英文書籍與期刊
1. 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ew York:Carlisle, Ltd.,1993).
2. James Davies ,“The J-Curve and Power Struggle Theories of Collective Violence”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Madison), no.39(1974).
3. Robert S. Pindyck and Daniel Rubinfeld, Microeconomics(New York:Waldman Graphics, Inc.,199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3.龍飛,「中共下崗職工出路在哪裡?—從江澤民在職工再就業會上講話談起」,中共研究(台北),32卷7期,1998年7月。
2. 79.賴榮偉,「中國大陸下崗問題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7期,1999年7月。
3. 75.鄭生,「大陸教育改革現狀與問題」,中共研究(台北),第32卷7期,1998年7月。
4. 69.董瑞麒,「大陸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9卷第6期,1996年6月。
5. 68.葉新興,「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台北),1999年7月5日。
6. 67.游豐吉,「大陸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影響之研究」,中共研究
7. 66.游豐吉,「對大陸失業與失業形勢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
8. 43.晨昃,「大陸糧食供需平衡及其選擇」,中共研究(台北),第33卷10期,1999年10月。
9. 36.胡鞍鋼,「中國就業狀況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2期,1997春季。
10. 35.胡鞍鋼,「大陸嚴峻的就業問題與就業戰略」,明報月刊(香港),1998年4月。
11. 29.洪朝輝、梁紅,「城市因素與大陸農村剩餘勞力的轉移」,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2卷第6期,1999年6月。
12. 27.柯歡,「1998年的中共教育工作」,中共研究(台北),33卷2期,1999年2月。
13. 26.吳永超,「對中共發展第三產業之研析」,中共研究(台北),27卷10期,1993年3月。
14. 21.林文軒,「當前中共社會保障制度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5卷第11期,1999年11月。
15. 20.邱宏輝,「分析中共國企改革和發展戰略部署」,中共研究(台北),33卷10期,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