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0: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冠逸
研究生(外文):LEE, KUAN-YI
論文名稱: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運動倦怠對退出意圖之預測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Using Motivation and Burnout to Predict Dropout Intention of College Cheerleaders
指導教授:陳永洲陳永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ung-Chou
口試委員:陳永洲廖俊儒廖尹華
口試日期:2016-07-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競技啦啦隊參與動機運動倦怠退出意圖
外文關鍵詞:CheerleadingMotivationBurnoutDropout Inten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6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的參與動機、運動倦怠與退出意圖之間的關係,以2016年參與「104學年度大專院校啦啦隊錦標賽」之男女混合團體、全女團體項目之公開、一般組選手,共計362位研究對象。以不同性別、入學身份、參與年資、最佳成績、平均每星期練習天數與參賽組別的選手,分析在參與競技啦啦隊活動時的參與動機、運動倦怠與退出意圖的差異情形,並以逐步迴歸分析參與動機與運動倦怠對退出意圖的預測情況,研究結果發現:
一、參與動機以「內在動機」最能維持選手參與競技啦啦隊的熱情;運動倦怠以 「情緒與身體的耗竭」對選手的倦怠程度較高;選手對於競技啦啦隊有較低 的退出意圖。
二、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在不同入學身份與參賽組別對參與動機有差異;每 星期不同的練天數對運動倦怠有差異;不同性別與入學身份在退出意圖有差 異。
三、參與動機的「內在動機」、「外在調節」與運動倦怠的「對運動貶價」、「情緒 與身體耗竭」對退出意圖有預測能力。
從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大多選手因為興趣與享受練習過程而參與競技啦啦隊,但對太多的訓練量會感到生、心理的倦怠,對於退出的意圖不高;運動績優生與公開組選手較重視升學資格與獎學金,練習天數較少選手在競技啦啦隊中失去熱情、沒有獲得成就感,女性與參與年資較少的選手有較高退出意圖。因此本研究建議參與公開組與招收運動績優生的學校,增加運動績優入學名額,與提供學雜費、住宿全免等誘因,會使選手的招募上更為容易;教練應注意選手能力給予適當目標,避免挫折造成退出的念頭產生。

關鍵詞: 競技啦啦隊、參與動機、運動倦怠、退出意圖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tivation, burnout and dropout intention of college cheerleaders. There were 362 college cheerleaders, from the mixed and all-female groups in both premier and elite divisions in 2016 University Cheerleading Championship,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motivation, burnout, and dropout intention among demographic groups, and whether motivation and burnout could predict dropout intention.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ed:
1. For cheerleaders,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most influent reason to keep their enthusiasm;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xhaustion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burnout, and they have relatively low dropout intention.
2. Cheerleaders rated motivation differerently by their athlete identities and competition divisions; burnout by practiced days; and dropout intention by gender and practiced years.
3. Devaluation of sport,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xhaus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regulation effectively predict cheerleaders’ dropout intention.
College cheerleaders enjoy the engagement process in cheerleading, but too much practice may lead to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xhaustion. Student athletes in premier division care about the availability of scholarships. Cheerleaders who were female, practiced fewer days per week, and with fewer practice years tend to have higher dropout intention.
Schools could increase cheerleaders’ motivation by increasing the quota of student athlete, scholarships, and other financial supports to the cheerleaders. To avoid dropout intention, coaches should set appropriate goals for cheerleader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Keyword : Cheerleading, Motivation, Burnout, Dropout Inten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解釋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競技啦啦隊 7
第二節 參與動機 14
第三節 運動倦怠 26
第四節 退出意圖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第五節 施測程序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背景變項描述性統計 57
第二節 參與動機、運動倦怠與退出意圖之描述性統計 6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分析 6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在運動倦怠之差異分析 70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專院校競技啦啦隊選手在退出意圖之差異分析 73
第六節 參與動機與運動倦怠對退出意圖之預測分析 7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附錄 90


表1 中華臺北代表隊各屆IFC啦啦隊世界錦標賽成績表 9
表2 2011-2015年ICU世界啦啦隊錦標賽男女混合團體頂級組名次表 10
表3 99-103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啦啦隊錦標賽參與情形 12
表4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因素表 23
表5 運動倦怠相關研究因素表 30
表6 預試問卷之參與動機描述性統計表 40
表7 預試問卷之運動倦怠描述性統計表 42
表8 預試問卷之退出意圖描述性統計表 43
表9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44
表10 參與動機量表各因素題項內容 45
表11 運動倦怠量表各因素題項內容 47
表12 退出意圖題項內容 47
表13 問卷檢視之專家學者一覽表 48
表14 正式問卷之參與動機描述性統計表 51
表15 正式問卷之運動倦怠描述性統計表 53
表16 正式問卷之退出意圖描述性統計表 54
表17 正式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54
表18 選手背景變項分配表 58
表19 參與動機、運動倦怠與退出意圖描述性統計表 60
表20 參與動機各題項描述性統計表 61
表21 運動倦怠各題項描述性統計表 63
表22 退出意圖各題項描述性統計表 63
表23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在參與動機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24 不同身份入學選手在參與動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25 平均每星期練習天數不同的選手在參與動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26 不同參賽組別選手在參與動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27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在運動倦怠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28 平均每星期練習天數不同的選手在運動倦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29 退出意圖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73
表30 退出意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31 參與動機與運動倦怠預測退出意圖迴歸模式摘要表 77
表32 參與動機與運動倦怠預測退出意圖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77

圖1 研究架構圖 36
圖2 研究流程圖 37
圖3 參與動機模式圖 49
圖4 調整後運動倦怠模式圖 50


一、中文文獻
日本啦啦隊與舞蹈運動聯合會 (2012)。組織概要。取自http://www.jfscheer.org/cheerjapan.html
日本啦啦隊與舞蹈運動聯合會 (2015)。區域競賽。取自
http://www.jfscheer.org/competition/area.html
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 (2015)。啦啦隊錦標賽。取自
http://www.ctssf.org.tw/project.aspx?type=4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體育總會 (2015a)。單項運動錦標賽。取自
http://web2.ctusf.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25&Itemid=14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體育總會 (2015b)。103學年度啦啦隊錦標賽競賽規程。取自
http://web2.ctusf.org.tw/sport/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體育總會 (2015c)。103學年度啦啦隊錦標賽領隊會議資料。取自http://web2.ctusf.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65:103&catid=37:2011-04-20-04-08-07
中華民國臺灣競技啦啦隊協會 (2001)。協會簡介。取自
http://www.tca-cheers.org.tw/home.asp?Name=3
中華民國臺灣競技啦啦隊協會 (2014)。2014年全國啦啦隊錦標賽&亞洲啦啦隊公
開賽-名次公告。取自http://www.tca-cheers.org.tw/tcafile/
中華民國啦啦隊總會 (2011)。取自http://www.ctcf.org20.tw/?p=ar007959-ct0924
王毓健 (2015)。臺灣啦啦隊 首奪世界冠軍。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426/36515110/
王潔玲 (2008)。籃球選手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員倦怠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 12, 1-12。
王麗惠編(2000)。古典芭蕾基礎。臺北市:藝術圖書。
李天民(2008)。舞蹈概論。臺北市:大卷文化。
李世雷 (2014)。 2013臺灣國際衝浪公開賽觀眾觀賞動機與觀賞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淑珍 (1994)。台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運動電視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 (17), 143-158。
吳宸妘 (2010)。大專啦啦盛大開幕 熱情觀眾擠爆中美堂。SSU大專學生運動網。取自http://www.ssu.org.tw/news/news_content
林子揚 (2009)。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季燕(2003)。以自我決定理論預測籃球選手滿足感和退出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季燕、季力康 (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臺灣運動心理學報, (2), 15-32。
林雅令 (2012)。 派遣人員之組織認同、工作倦怠對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科技應用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宛曉 (2008)。女子籃球選手知覺交易領導和轉型領導對運動動機、滿足感與退出意圖之預測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季力康、賴素玲、陳美燕 (1995)。大專網球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20),1-12。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五南。
邱皖珍 (2007)。不同性別和教育階段體操選手期望價值信念及退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13-319。
邱雅伶(2013) 。大專校院競技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參與動機與集體效能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榮泰(2012)。臺中市國中學生籃球運動參與動機及涉入程度對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洪建智、季力康 (2005)。高中籃球運動員三向度運動目標取向與團隊凝聚力及退出意圖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313-321。
夏淑蓉、盧俊宏 (2002)。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動機與運動員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4(1), 145-156。
高三福、呂雲梅、顏肇廷、林子群 (2011)。競技啦啦隊之集體效能、動機氣候與團隊效能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 13(4), 398-407。
泰國啦啦隊協會 (2015)。競賽。取自http://www.tcathai.com/Competition/ICUAsiaOpen
啦啦隊國際聯合會 (2015)。啦啦隊世界錦標賽。取自
http://www.ifc-hdqrs.org/competitions/cheerleading-world-championships.html
國際啦啦隊聯盟 (2013a)。啦啦隊歷史。取自http://www.cheerunion.org/history/cheerleading/
國際啦啦隊聯盟 (2013b)。競賽歷史。取自http://www.cheerunion.org/history/gameday/
國際啦啦隊聯盟 (2013c)。區域錦標賽。取自http://cheerunion.org/championships/regional/
國際啦啦隊聯盟 (2014)。公開賽。取自http://cheerunion.org/championships/open/
國際啦啦隊聯盟 (2015a)。成員國。取自http://cheerunion.org/membership/nations/
國際啦啦隊聯盟 (2015b)。競賽成績。取自http://cheerunion.org/championships/results/
張銘麟(2011)。運動員生涯轉換-國中運動員2X2成就目標、自我決定動機與退出意圖、自我設限及幸福感之關係。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許建民、高俊雄 (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8(3), 51-63。
郭蕙菁 (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齡雅 (2014)。 啦啦舞蹈隊之相關介紹。大專體育,131,8-13。
陳其昌 (2008)。大專院校女子排球選手的運動自主性與競爭水準對運動動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3),73-86。
陳其昌、張婷婷 (2009)。攀岩活動參與者休閒動機與深度休閒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 11(4), 69-80。
陳瓊茶 (2005)。大專運動員完美主義、目標取向及特質性焦慮對競技倦怠之相關與預測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7(1), 101-113。
陳志榮、張碧峰 (2008) 。運動員對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滿足感及退出意圖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9,55-66。
陳暐涵 (2010)。大專啦啦熱情活力 Go Fight Win。SSU大專學生運動網。取自
http://www.ssu.org.tw/news/news_content.php?nid=4969&key=
陳揚皓、游本源 (2010)。輔仁再起三冠大贏家 世新橘海成功六連霸。SSU大專學生運動網。取自http://www.ssu.org.tw/news/news_content
曾旭輝 (2013)。大專游泳選手之心理堅韌性及運動動機與身心倦怠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鄒智盛 (2015)。大專籃球選手心理堅韌性、特質性焦慮、壓力因應策略與運動倦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湯雅琪 (2014)。主題性路跑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仲凌、高俊雄 (2005)。臺灣離島大專學生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7(1), 51-66。
黃羽淳 (2009)。大專院校啦啦隊員運動熱情與涉入關聯性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哲安 (2010)。爭奇鬥艷互比競技 UCC啦啦隊錦標賽熱烈展開。SSU大專學生運動網。取自http://www.ssu.org.tw/news/news_content
黃淑貞 (2002)。優秀競技體操選手運動動機氣候,賽前狀態焦慮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29-136。
黃英忠 (2003),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葉俊男 (2015)。大台北區柔道選手運動倦怠、休閒調適策略與運動表現滿意度之關係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新加坡啦啦隊協會 (2015a)。錦標賽。取自
http://cheersingapore.org/cas/events/competitions/
新加坡啦啦隊協會 (2015b)。組織簡介。取自
http://cheersingapore.org/cas/about/corporate-information/
劉怡暄 (2010)。大專啦啦隊舞技競飆 Go Fight Win。SSU大專學生運動網。取自http://www.ssu.org.tw/news/news_content.php?nid=2922&key=
盧俊宏、陳龍弘、卓國雄 (2006)。Raedeke 和 Smith 運動員倦怠問卷 (ABQ) 之信效度研究。體育學報, 39(3), 83-94。
謝東波 (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涉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謝銘燕 (2001)。美國 NCA 全國大專院校啦啦隊錦標賽評分標準之推介。大專體育, (54), 95-100。
簡彩完、黃長發 (2009)。大專院校推動競技啦啦隊之策略分析。休閒保健期刊,(1), 85-92。

二、外文文獻
Cervelló, E. M., Escartí, A., & Guzmán, J. F. (2007). Youth sport dropout from the achievement goal theory. Psicothema, 19(1), 65-71.
Coakley, J. (1992). Burnout among adolescent athletes: A personal failure or
social problem.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9(3), 271-285.
Cych, P. I. O. T. R., Krompiewska, E. L. Ż. B. I. E. T. A., & Machowska, W. E. R. O. N. I. K. A. (2011). Mo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tourist orienteering. Studies in Physical Culture & Tourism, 18(2), 175.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82-388.
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 P. (198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Palo Alto.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
McDonald, M. A., Milne, G. R., & Hong, J. (2002).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Evaluating Sport Spectator and Participant Marke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1(2), 100-13.
Mobley, Horner, & Hollingsworth(1978) An evaluation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Neil,R&Hart,E(1986).The all new official Cheerleader`s Handbook.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Pelletier, L. G., Fortier, M. S., Vallerand, R. J., & Briere, N. M. (2001). Associations among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forms of self-regulation, and persistence: A prospective study.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5(4), 279-306.
Raedeke, T. D., & Smith, A. L. (2001).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Raglin, J. S., & Morgan, W. P. (1989).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training-induced distress.: 299.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1(2), S50.
Ryan, R. M., & Deci, E. L. (2007). Active human natur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port, exercise, and health.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exercise and sport, 1-19.
Schmidt, G. W., & Stein, G. L. (1991). Sport commitment: A model integrating
enjoyment, dropout, and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3), 254-265.
Silva, J. M. (1990). An analysis of the trainer stress syndrome in competitive
athletic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 5-20.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Vallerand, R. J. (1997). 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9, 271-360.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1964. NY: John Wiley &sons, 45.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Foundations of Exercise and Sport psycholog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明土,1997,〈職務代理法制與實務之探討〉,《人事月刊》,24卷2期總號138,頁63-74。
2. 指北小組,2002,〈職務代理人之相關權益〉,《公務人員月刊》,68期,頁62-66。
3. 指南小組,2005,〈法益櫥窗/「代」誌的處「理」:職務代理〉,《公務人員月刊》,112期,頁78-80。
4. 指南小組,2005年〈人事劇場/三人行:職務代理〉,《公務人員月刊》,110期,頁81-84。
5. 指南小組,2007,〈人事劇場/把酒持螯 考試及格分發與職務代理〉,《公務人員月刊》,137期,頁76-80。
6. 洪國平,1999,〈析論重新建構聘僱人員管理體制之構想〉,《公務人員月刊》,36期,頁15-19。
7. 洪國平,2004〈建構聘用人事制度相關問題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02期,頁7-14。
8. 洪國平,2005,〈聘用人員聘用事項之整建〉,《公務人員月刊》,105期,頁6-15。
9. 洪國平,2009,〈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之檢討與展望〉,《人事行政》,167期,頁5-13。
10. 張晶,2005,〈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重點介紹〉,《人事行政》,151期,頁31-34。
11. 梁永興,2014,〈論政府機關職務代理之法制化〉,《文官制度季刊》,6卷2期,頁99-139。
12. 陳和慧,1975,〈論代理制度〉,《法令月刊》,26卷5期,頁11-15。
13. 陳賜培,1986,〈如何健全職務代理人制度兼談貫徹休假制度之研究〉,《開發信託季刊》,3期,頁23-24。
14. 愚人,1969,〈公務員任用法上--「代理」制度的研究〉,《中國人事行政月刊》,2卷9期,頁55。
15. 葉瑞與,2008,〈各機關職務代理相關問題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42期,頁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