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玲俐(2009)。民俗活動語文化觀光吸引力的創造-以雲嘉南王爺信仰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丁國翔(2008)。中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活動對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影響之研究- 以新竹縣私立中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秀園(2005)。學習大革命:善用腦子讀好書。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尹建中(1990)。社區如何推動民俗技藝活動。社會福利,78,10-13。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史部二六正史類。台北:台灣商務。
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經部八四禮類。台北:台灣商務。
王靖婷(2007)。運用多元智能在古典詩歌教學之研究-以《詩經》〈關雎〉與〈蒹葭〉為例。華醫社會人文學報,15,1-22。田玉真(2008)。多元智能與看圖作文。國文天地,23(8),40-44。北京教育學院多元智能工作室 (主編)(2005)。多元智能理論與實踐的中西交匯:2004年加德納在京講學對話錄。北京:北京。
白宗斌(2009)。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以竹北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田耐菁(1999)。多元智慧理論。台北市:世紀領袖。
田耐菁 (譯)(2002)。H.Silver, R.Strong & M.Perini著。統整多元智會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 and multipleIntelligences)。台北:遠流。
田耐菁(2006)。知道你是誰—善用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台北市:日月文化。
江文吉(2001)。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江泊洲(2006)。臺灣傳統民俗藝陣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0,208-219。朱佩玲(2009)。多元智能融入國語文閱讀教學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輔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朱淑芬(2003)。多元智能融入國語科教學在資源班的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朱惠美(2007)。台灣民間故事之民俗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伍賢龍(2002)。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乙明、李淑真(譯)(2008)。H.Gardner著。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Horizons)。台北:五南。
李心瑩(譯)(2000)。H.Gardner著。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市:遠流。
李平(譯)(1997)。T.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台北市:遠流。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
李秀娥(1999)。東港迎王陣頭的組織與創新。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68)。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何秉昀(1983)。為百戲雜藝傳新人──中華民俗技藝團。民俗曲藝,26,181-184。何秉昀整理(1985)。民俗文化的保存到民俗技藝園的設置。民俗曲藝,33,1-6。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阮昌銳(1983)。談民俗技藝。師友月刊,196,11-13。李城忠(2008)。應用統計學—SPSS完全攻略。台北縣:新文京。
李建雄(2006)。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考量因素之探討~以台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炫達(2008)。蘆洲國小民俗體育代表隊組訓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清基(2003)。啟發多元智會的多元能力教學。教師天地,126,4-6。李培菁(2006)。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淑禎(2004)。打造一個快樂的學習園地──從多元智會的觀點談班級經營。國教之友,55(3),36-41。何惠君(2005)。幼兒多元智能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一個托兒所的個案分析。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黎明、黃凱章、黃永全(2008)。文化創意產業之節慶活動核心價值探討-以內門宋江陣為例。聯大學報,5(1),101-118。吳騰達(1984)。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台北:大立。吳騰達(1998)。台灣民間雜技。台北:漢光文化。
吳騰達(1999)。宋江陣在國民小學之傳承現況與展望。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116)。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吳騰達(2002)。台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
吳騰達(2008)。廟會與民俗藝陣。傳藝,79,34-38。周子敬(2006)。八大多元智慧問卷的信、效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7(3),215-229。孟元老(1980)。東京夢華錄外四傳。台北:大立。
周金水(2009)。北區兩所社區大學推動客家民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林佩琪(2006)。「台灣民俗藝陣轉進劇場」座談會。傳藝,65,88-93。
林昀萱(2007)。國民小學音樂性社團經營與展望。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宛瑩(2006)。運用繪本帶領國小學童認識自己得多元智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認識自己的多元智能」之課程發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欣慧(2007)。多元智能 落實你家。學前教育,29(10),56-63。林英明(2003)。營造多元智慧的教育學習環境。師說,177,4-7。
林秋鳳(2008)。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嘴獅之研究──以傳統探神儀式為例。身體文化學報,7,1-24。林茂賢(2003)。序。載於陳彥仲、黃麗如、陳柔森、李易蓉、謝宗榮、張志遠、陳仕賢(主編),台灣的藝陣(頁?)。台北縣:遠足。
林書漢(2009)。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民俗體育運動團隊組訓考量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恩顯(1990)。台灣民俗技藝的現況和維護。社會福利,78,7-9。
邱淑玲(2001)。台灣民俗藝陣傳承觀察-從觀光事業、校園傳承到社區活動。傳統藝術,12,29-31。林進材(2000)。多元智慧的教學評量。國教之友,52(1),6-15。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林義安(2008)。國民小學推展傳統藝術教育送江禎永續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內門國小宋江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憶文(2004)。從傳統IQ道多元智慧孩子變聰明,父母花大錢。張老師月刊,316,44-48。邱曉敏(譯)(2009)。J. M.Healy著。孩子日益成長的智能:從出生到青春期的大腦發展和學習(Your childs growing mind:Bra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from birth to adolescence)。台北市:心理。
姚文琦(2010)。台灣廟會活動的閒暇向度及其宗教意涵──以大甲媽祖進香之行為例。哲學與文化,37(9),155-168。
洪宏賢(2007)。澎湖縣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多元智能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凃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三民。
洪昭岑(2006)。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知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福財(1997)。幼稚園教學因應與變革──從多元智能論談起。國民教育,38(1),68-72。
洪蘭(譯)(1999)。R.J.Sternberg著。活用智慧:超越IQ的心智訓練(Intelligence applied:Understanding and increasing your intellectual skills)。台北市:遠流。
洪蘭(2003)。談多元智慧。教師天地,126,7-11。施美雪(2004)。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舞龍為對象。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耿一偉(2003)。墓仔埔也敢去──台灣民俗藝陣的身體與劇場觀。文化視窗,45,30-33。陳丁林(1999)。台南縣民俗藝陣的發展與現況。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09)。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郭木山(2001)。多元智慧在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79-210。徐元民、廖文志、李鎮華(2004)。羅漢門宋江陣的文化意涵。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5(1),263-270。馬以工(1983)。為甚麼要保存古蹟及民俗技藝。臺北文獻直字,63/64,79-85。陳正之(1999)。高雄縣內門鄉民俗藝陣發展現況調查。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6-181)。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高丙中(2000)。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莊安祺(譯)(1998)。H.Gardner著。7種IQ(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台北市:時報文化。
郭立誠(1983)。關於民俗技藝教育。師友月刊,196,16-17。陳世霖(2006)。從民俗藝陣到台灣跳鼓陣之探究。身體文化學報,3,17-34。陳世霖(2006)。台南縣關廟鄉龜洞飛鷹跳鼓陣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莊伯和(1988)。民俗技藝之人才培育。社教雙月刊,23,22-28。陳志明(2005)。臺灣民俗技藝跳鼓陣發展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76,133-137。陳明瑜(2006)。融合多元智能理論的合作學習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物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明德(1999)。國小鄉土民俗藝陣之推廣。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31)。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佩正(譯)(2007)。T.R.Hoerr著。多元智慧與共同領導(The art of school leadership)。台北市:心理。
郭珉(2004)。迎神賽社且高歌-歲時節慶與民俗藝陣。臺灣月刊,253,17-19。陳姿如(2010)。台灣民俗藝陣發展之研究—以西港刈香為例。長榮大學運動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俐妤(2002)。性別、多元智能融入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智能於自然科學習及其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昭宇(2003)。啟發多元智能的利器:淺談吉他、吉他音樂和吉他的教學。教師天地,126,22-26。陳建安(2004)。國小低年級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發展音樂教學策略知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建灯(2006)。電子繪本融入國小綜合活動對學童多元智能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張美都(2000)。多元智慧理論對教育的啟示。國教之友,53(1),18-22。許英昭、林詩怡(2003)。多元化教學與評量中學生多元智能表現之研究模式。科學教育學刊,11(4),351-372。
陳昭吟(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音樂上的應用。國民教育,46(1),96-103。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L.Compbell, B.Compell, & D.Dick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台北市:遠流。
郭俊賢、陳淑慧(譯)(2000)。D. Lazear著。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Solving the assessment conundrum)。台北市:遠流。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昱騰(2007)。台灣民俗藝陣什家將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家凌(2009)。幼兒多元智能評量及其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淑美(2007)。邁向喜悅的學習之路。人本教育札記,216,42-45。
徐啟將、陳五洲(2005)。應用多元智慧觀點於九年一貫體育學習評量之芻議。大專體育,81,79-85。徐啟將、陳五洲(2005)。應用多元智慧觀點於九年一貫體育學習評量之芻議。大專體育,81,79-85。郭淑菁(2004)。幼兒音樂多元智能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夏淑琴(2005)。看!我們的身體在說話-不讓身體「凍絕」。資優教育季刊,96,16-19。張淑慧(2006)。啟動多元智慧型塑多元明星。教師天地,144,67-71。常雅珍、昌小芬、蔡孟蓁、王淑女(2007)。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學實務。台北縣:華立。
張雅婷(2004)。台灣陣頭鑼鼓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許雍正、石乙正(2005)。茄萣藝陣之考察。身體文化學報,1,127-154。
張稚美(1999)。創造親、師、生三贏的有利成長環境。載於田耐菁(主編),多元智慧理論(頁9-11)。台北市:世紀領袖。
許雍政(2008)。國小民俗藝陣團隊管理與經營。學校體育,18(2),39-51。張新銅(2000)。推展傳統藝術教育得省思。師友月刊,397,30-34。張新銅(2002)。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與家長對推展傳統藝術教育得行政觀點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新銅(2005)。傳統藝術教育推展的困境與對策。師友月刊,457,42-45。張愛卿(1999)。讓你的孩子成為佼佼者-教孩子學會學習。台北縣:上游。
莊嘉仁、楊正隆、莊榮仁(1999)。台灣民間武藝表演之型態與演變。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143)。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藝文(1999)。運動教育模式載國小體育課之運用—以跳鼓陣、扯鈴為例。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4-155)。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麗娥(1999)。台灣大稻埕霞海城隍打八將之研究。載於吳騰達(主編),台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0-228)。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郭憲偉、徐元民(2009)。臺灣王爺慶典化意涵之研究:以萬年殿五朝王醮為例。身體文化學報,9,1-14。張瓊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瓊森、汪益(譯)(1995)。H.Gardner著。超越教化的心靈: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The unschooled mind: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 should teach)。台北市:遠流。陳瓊森(譯)(1997)。H.Gardner著。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台北市:信誼。
陳瓊森(2007)。多元智能理論的實踐體驗。人本教育札記,216,46-51。彭文正(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團隊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曾才銘(2001)。國小學童學習能力分析:一個多元智能理論的嘗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文博(1991)。跟著香陣走—《台灣藝陣傳奇續卷》。台北:臺原。
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
黃文博(2003)。民俗藝陣的趣味性與宗教性。傳統藝術,30,13-17。
黃友陽(2007)。幼稚園教師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玉君(2008)。國中社團活動施行民俗技藝之研究—以潭子國中拳兒醒獅團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黃永洪(1983)。民俗技藝園之展望。中央月刊,15,3,39-46。曾永義(1987)。台灣地區民俗技藝的探討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上)。民俗曲藝,48,9-32。曾永義(1987)。台灣地區民俗技藝的探討與民俗技藝園的規劃(下)。民俗曲藝,49,107-143。曾志朗(1999)。走出唯智迷失,落實多元智慧的教學。載於田耐菁(主編),多元智慧理論(頁6-8)。台北市:世紀領袖。
馮佳怡(2005)。學校公共關係推展之探討:以一所國中社團活動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38,142-150。黃怡(2007)。多元智能理論之父──霍華‧嘉納。人本教育札記,216,34-41。黃坤謨(2004)。多元智會在社會領域教學的實務應用。國教新知,50(4),113-120。傅建益(2000)。幼兒民俗體育教學實務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2,189-200。曾梓峰(1998)。民俗技藝發展的新嘗試-「民俗技藝研習學程」計畫。文化視窗,3,8-10。曾傳、周武忠(2009)。中國舞獅民俗藝術的專題研究。美與時代,10,34-36。
曾惠青(2006)。《藝啟發現藝術:新式多元智能藝術教學法》序。藝術家,63(5),468。黃新棟(2009)。國中學生學習管道與多元智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內公私立高中與高職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榮平(2005)。台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跳鼓陣為對象。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麗華(2005)。台南十二婆姐民俗藝陣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麗華、許光麃(2007)。新營十二婆祖民俗藝陣表演形式、服裝及道具之研究-以新營團為例。體育學系(所)刊,7,31-40。楊文碩(2004)。以「聽覺、視覺與動覺」落實藝術與人文的學習內涵。教育資料與研究,55,86-91。解乒乒(2007)。從舞獅運動的概念、特點與功能探討現代舞獅運動的發展現狀。湖北體育科技,26(3),352-354。
楊明恭(2003)。多元智慧在教學評量上的應用。研習資訊,20(6),71-75。葉重新(2007)。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楊家駱(1986)。周書卷七帝紀第七。台北:鼎文。
楊家駱(1987)。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第五。台北:鼎文。
鄒清樺(2010)。融合多元智能理論發展幼兒體能律動遊戲教材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喬雯(2005)。激發七彩絢麗的智慧-開啟幼兒的多元智能。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43-58。詹琦斌(2010)。國中傳統藝術教育的經營管理──以台北市大安國中藝術舞蹈社為例。學校體育,116,15-20。
雷辛俊(2009)。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60(4),33-41。
廖麗鄉(2007)。以部落格建構高職學生電子化學習檔案知行動研究-多元智能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鄭如婷(2007)。從多元智能的觀點來探討外籍配偶子女學習表現。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明富(1998)。多元智能理論在資優教育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68,9-15。劉盈君、林琮智(2006)。智多元智能理論介紹及其在體育教學之應用。屏師教大體育,10,431-444。鄭淑莞(2007)。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雅文(2007)。民俗技藝活動參與對傳統文化認同之影響-以實踐大學宋江陣技藝對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逸欣(1996)。醒獅活動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學報,21,107-118。鄭博真(2000)。多元智能統整課程與教學。高雄市:復文。
鄭博真(2006)。借鏡多元智能理論創新台灣幼兒教育。華醫社會人文學報,14,49-59。鄭博真(2009)。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創新:多元智能取向。台北:新文京。
潘慧玲(2008)。較玉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歐慧敏(2002)。運用多元智慧理論在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魯燕萍(譯)(2000)。H.Gardner著。學習的紀律(The disciplined mind:What all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還月(1991)。台灣的歲節祭祀。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
蕭秋祺(2008)。論民俗藝陣的文化保存與觀光發展-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探討中心。學校體育105,18(2),52-60。錢慶安(2002)。宋代社會中舞獅活動的民俗性-一個體育文化學的思考。大專體育,63,83-87。錢慶安、張瑞興(2004)。中國代表性舞獅類型中的舞樂特質。大專體育,70,71-76。蕭瓊瑞(2008)。傳統藝術的傳承。傳藝,79,52-53。謝日榮(2003)。多元智能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多元智能之影響-以電腦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佩芬(2002)。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戴佩琪(2006)。台灣國民小學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1971-200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謝佳蓁(2000)。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思考風格、與批判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魏美惠(2002)。孩子的能力學與學習──從多元智能談起。台北市:一家親文化。
魏美惠(2005)。智力與智慧的比較研究。資優教育季刊,94,29-36。魏瑞謀(2010)。外籍配偶子女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觀系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簡維國(2010)。宜蘭縣舞獅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名英(2002)。社區民俗體育舞獅之探討-以富寮里金獅陣為例。大專體育,61,52-57。
羅明忠(2005)。舞獅運動在南屯-舞獅隊帶隊心得。國教輔導雙月刊,44(3),39-40。蘇芳柳(譯)(2007)。Howard Gardner著。從多元智能觀點看人類天賦與才能—多元智能:新世界(I)。資優教育季刊,103,1-11。
蘇芳柳(譯)(2007)。Howard Gardner著。從多元智能觀點看人類天賦與才能—多元智能:新世界(II)。資優教育季刊,104,1-7。
(二)西文部分
Burhorn, G. E., Harlow, B. A., & VanNorman, J. F. (1999). Improving student motiv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3098).
Compbell, L. (1997). How teacher interpret MI theory. Education Leadership, 55(1), 14-20.
Dare, M., Durand, S., Moeller, L., & Washington, M. (1997).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to improve the behavior of at-risk students. (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1954).
Hoerr, T. R. (1996).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ASSP Bulletin, 80(583), 8-10.
Kassell, C. (1998). Music and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usic Education Journal, 84(5), 29-32.
Ozdemir, P. Guneysu, S. & Tekkaya, C. (2006). Enhancing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40(2), 74-78.
Potter, R. R. (1997). Musical intelligence: The final frontier? National Forum, 77(3), 7-8.
Simmons Ⅲ S. (2001). Multiple intelligence at the middle level: Models for learning in art across the disciplines. Art Education, 54(3),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