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協會(2004)。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世俊等(1990)。老人護理學。台北:華杏。
丹鼎譯(2008)。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台北市:久周文化。
吳瑪悧譯(1999)。Joseph Beuys波依斯傳。台北:藝術家。
吳麗芬(2002)。懷舊治療與人生回顧。護理雜誌,48(1),83-93。李建沛(2008)。生命圖像與詮釋—張劉月阿嬷的樸素繪畫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政賢(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市:五南。
李崇義(2003)。主觀幸福感理論初探及其對高齡者之啟示。成人教育,74,42-51。
李文珊等譯(2003)。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
林佳宜、陳錫琦(2006)。〈建構長期照護機構生命教育模式-以懷舊團體為策略〉。《台科際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401-415。
林惺嶽(1997)。渡過驚滔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林興華(2004)。農村老阿婆繪本集—拔子庄老人圖畫書。花蓮:花蓮縣政府教育局。
林興華(2005)。花蓮縣瑞穗鄉拔子庄農村阿婆繪畫集—歲月風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林興華(2002)。花蓮縣瑞穗鄉拔子庄農村阿媽畫冊—老實人的老實畫。花蓮: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邱天助(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台北市:正中書局。
邱天助(2007)。社會老年學。高雄市:基礎文化創意。
周伶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麗方譯(2003)。靈魂調色盤。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黃美賢(2003)。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論文。
黃勝雄等著(2004)。守護銀法族—門諾老人照顧叢書系列二:醫療篇。花蓮市:財團法人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旐濤等(2007)。老人服務事業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心理。
婦女救援基金會(2005)。阿嬷故事袋—老年、創傷、身心療癒。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彭駕騂(1999)。老人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陸雅青(2004)。〈自我統整—銀髮族的生命任務〉。《禪天下》,29,92-95。
趙可式(2001)。生命回顧。一如精舍人間淨土臨終關懷講座。高雄:清涼音。
趙可式(2002)。曇花一現 美善永存。台北:光啟。
趙淑員、劉杏元、陳曉容(2005)。〈懷舊團體於護理之家的發展及其對住民之療效因素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5(1),1-19。楊培珊、羅鈞令、陳奕如(2009)。創意老化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刊載於社區發展季刊,125,408-423。蔡承家(2006)。〈高齡者繼續學習需求與藝術教育取向初探〉。《全國關懷—老人學研究學術研會論文集》,19-29。
鄭美華(2002)。〈老齡化社會的創意產業〉。《社區關懷與老人保健研討會論文集》298-300。
劉建增(2005)。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賴秀美(2002)。雜貨店‧畫室‧拔子庄,自甘淡薄的點子王—林興華。刊載於東海岸評論,174,20-25。蕭勝斌(2006)。〈認知老化研究與高齡學習者的因應策略〉。《全國關懷—老人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6-199。
鍾瑞騰(2007)。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拔子庄社區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與研究。台北市:巨流。
戴玉慈等編(1998)。老人護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蘇振明(2000)。台灣樸素畫家。台北市:常民文化。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老年人口的自殺問題」:
http://www.tspc.doh.gov.tw/tspc/portal/howdo/index.jsp?sno=80,
(瀏覽日期:2008年6月13日)。
內政部南區老人之家「年度院民滿意度研究調查研究報告」 http://www.steh.gov.tw/chinese/UpLoad/download/39503_47557870370.doc。內政部南區老人之家官方網站。(瀏覽日期:2008年6月13日)。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
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M0001/300iongji_960523.pdf
http://khai.mtwww.mt.au.edu.tw/ezcatfiles/b077/img/img/276/100iongji_970501.pdf
http://www.edu.tw/files/bulletin/MANDR/300iongji_3rd_981002.pdf
(瀏覽日期:2009年11月08日)
二、英文部分
Bulter, R. N. (1974). Successful aging and the role of the life review. American Geriatric Society.
Connie, T.(1995). The efficacy of structured reminiscence group psychotherapy as an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depression and increas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female nursing home resi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Faculty of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75).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822
Denzin, N. K. & Lincoln, Y.S.(1994). 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 K.&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ibson, F. (1998). Reminiscence and recall: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2nd Ed.). England: Age Concern
Johnson, C.M. & Sullivan-Marx, E.M. (2006) . Art therapy: us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for healing and hop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older adults Carol. Geriatric Nursing , 27(5) , p309-316
Lindsay, R. R. (2006) . Creating art inspies wellness among NORTH DAKOTA. Aging today27(1), p11-12.
Larson, R. (2006) .Building intergenerational bonds through arts. Generations, p38-41.
Parker, R. G. (1995). Reminiscence: A continuity theory framework. The Gerontologist,35(4), 5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