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一)官方文書(依史料年代排列)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臺灣省文獻會藏,1894-1942)。
臺灣總督府編,《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09)。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編,《臺灣之林野》(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葉製樟腦林試驗成績第壹回報告》(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1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移民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領臺二十年臺灣林業之沿革並成績概要》(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印刷,1916)。
臺灣總督府編,《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4)。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臺灣樟樹調查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印刷,19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に於ける母國人農業植民》(臺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の林業》(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施政四十年の臺灣》(臺北:伊藤憐之助發行,19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の農業移民概況》(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臺灣的農業移民》(臺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9)。
臺灣灣總督府專賣局編,《臺灣の專賣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東京:原書房,1945,昭和48年覆刻)。
(二)調查統計資料(依史料年代排列)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等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190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05)。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要計表(街庄社別住居及戶口等)》,(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臺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移民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山林課編,《臺灣林業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山林課,191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 ,《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編,《台灣官營移民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編,1919)。
高雄州編,《出生死亡調:自大正五年至大正九年》(高雄:出版者不詳,192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臺灣商工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 1923)。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調查》(臺北: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住民の生命に關する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0)。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編,《高雄州統計書》(高雄: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6-1939)。
(三)地方志、州(廳)報(依史料年代排列)
高雄州編,《高雄州報》(高雄:高雄州,1920)。
高雄州役所編,《高雄州大觀》(臺北:成文出版社,大正11(1922)年排印本,1985)。
高雄州役所編,《高雄州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大正11(1922)年排印本,1985)。
高雄州教育會編,《高雄州地誌》(臺北:成文出版社,昭和5(1930)年排印本,1985)。
高雄州農業年報刊行社編,《高雄州農業年報》,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藏微捲8-0792-155(高雄:高雄州農業年報刊行社,1933-1940)。
旗山郡役所編,《旗山郡要覽》(高雄:旗山郡役所,1934)。
美濃庄役場編,《美濃庄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昭和13(1938)年排印,1985)。
林里傑主修,《甲仙鄉志》(高雄:甲仙鄉公所,1985)。
六龜鄉志編輯委員會編輯,《六龜鄉志》(高雄:六龜鄉公所,1985)。
旗山鎮公所編,《高雄縣旗山鎮概況》(高雄:旗山鎮公所,1988)。
美濃鎮志編輯委員會編,《美濃鎮志》(高雄:美濃鎮公所,1997)。
(四)報紙、年報(依史料年代排列)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31年-昭和12年[1898-1936])。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臺灣總督府專賣事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911)。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第 產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4)。
平山勳著,《臺灣經濟年報》(臺北:臺灣經濟調查所,1931)。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東京:國際日本協會發行,1941-1944)。
(五)口述訪問
康豹、王和安訪問,〈劉勝英口述訪問紀錄〉,女性,1938年生(2003年7月8日,甲仙鄉,未刊稿)。
康豹、王和安訪問,〈江元龍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35年生(2003年7月8日,甲仙鄉,未刊稿)。
康豹、王和安訪問,〈柯有明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27年生(2003年9月6日,六龜鄉,未刊稿)。
王和安訪問,〈謝黃玉美口述訪問紀錄〉,女性,1952年生(2005年3月30日,六龜鄉戶政事務所,未刊稿)。
黃萍瑛,王和安訪問,〈曾恩枝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24年生(2006年2月26日,甲仙鄉,未刊稿)。
黃萍瑛,王和安訪問,〈游永福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50年生(2006年2月26日,甲仙鄉,未刊稿)。
黃萍瑛,王和安訪問,〈陳誌誠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70年生(2006年2月26日,甲仙鄉,未刊稿)。
黃萍瑛,王和安訪問,〈劉耀源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34年生(2006年2月27日,六龜鄉,未刊稿)。
黃萍瑛、王和安訪問,〈羅宗發口述訪問紀錄〉,男性,1924年生(2006年2月27日,六龜鄉,未刊稿)。
(六)其他(依史料年代排列)
《戶口寄留簿》、《戶口調查簿》,日治時期現存本,甲仙戶政事務所保管。
《戶口寄留簿》、《戶口調查簿》,日治時期現存本,六龜戶政事務所保管。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東京:博文館,1905)。
臺南新報社發行,《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明治40年[1907])。
杉浦和作編纂,《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商工人名錄發行所,1911)。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1912)。
岩崎潔治編輯,《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東鄉實,《台灣農業殖民論》(東京:富山房,1915)。
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專賣局臺灣語典‧第一篇,語法》(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2)。
臺灣總督府著,《臺日大辭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1-1932)。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昭和9年[1934])。
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昭和12[1937])。
臺灣地方自治協會,《臺灣街庄職員錄》(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昭和12年[1937])。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志》,(臺北:台灣日日新報社刊行,1937)。
竹本伊一郎,《臺灣經濟叢書》(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40)。
伊能嘉矩著、劉寧顏主編、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謝黃玉美提供,《寶樹堂:謝氏歷代族譜》,所在地:高雄縣六龜鄉,未刊槁。
劉耀源提供,〈蘭記腦館記帳記事本〉,所在地:高雄縣六龜鄉,未刊稿。
劉耀源提供,〈劉氏族譜〉,所在地:高雄縣六龜鄉,未刊稿。
羅宗發提供,〈六龜鄉概述手稿〉,所在地:高雄縣六龜鄉,未刊稿。
陳誌誠提供,〈陳氏族譜〉,所在地:高雄縣甲仙鄉,未刊稿。
游永福提供,〈甲仙褒忠義民亭簡史〉,褒忠義民亭管理委員會,未刊槁。
溫紹炳、葉茂榮,報告撰寫:溫紹炳,〈臺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執行單位:台南市客家文化協會:2003.05~2003.12)。
溫紹炳、葉茂榮主持,報告撰寫:溫紹炳,〈台灣樟腦產業與客家人社會地位提升之研究〉(執行單位:台南。客家文化協會:2004.01~2004.12),頁49-50。
游永福提供,〈甲仙鄉甲仙市區為主客家家族調查總表〉,調查時間:2004.10~2005.04,未刊稿。
二、專書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大江志乃夫等編,《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東京:岩波書店, 1992-1993)。
小林英夫監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關する歷史的調查》第六卷~第十卷‧臺灣篇1-5(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0)。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9)。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1994)。
王金塗,蘇月琴編輯,《高雄縣地名初探》(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5)。
王鵬宇主編,《六龜里老照片集Ⅰ》(高雄:六龜鄉公所,2004),頁58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1987)。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臺北:常民文化,1996)。吳進喜、施添福,《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呂順安主編,《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李允斐等著,《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杉本幹夫,《-見日本統治下台灣,朝鮮》(東京:龍溪書舍,1997)。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1958)。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1957)。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
林金田主編,《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施添福,《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2)。
洪宜勇主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3。
張素玢,《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2001)。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臺北:樂學書局,2001)。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郭銘松編輯,《甲仙化石》(高雄:甲仙鄉公所,1996)。
陳淑芬,《戰後之疫:臺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1945-1954)》(臺北:稻鄉出版,2000)。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97)。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合編,《日據時代之臺灣財政》(臺北:聯經出版,1987)。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2002)。
楊國鑫,《台灣客家》(臺北:唐山書局,1993)。
楊碧川,《高雄縣簡史及人物誌》(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溫振華,《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
臺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臺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志》(高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志編纂委員會,1996)。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屏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潘英,《台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佈》(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鄭志敏,《日治時期<臺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輯錄》(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2004)。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長青出版社,1973)。
簡文敏,《創傷與榮耀:甲仙地區平埔族抗日事件之歷史與記憶之研究》(高雄:甲仙平埔族文史學會,2005)。
簡文敏總編輯,《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2001)。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簡炯仁,《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2001)。
簡炯仁,《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8)。
Davidson, James W. 原著,蔡啟恒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1972)。
Esherick, Joseph W. and Mary B.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Imbauel-Huart, C.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和安,〈日治時期甲仙、六龜地區之客家移民與樟腦業的開發〉,《客家文化通訊》第八期(2006.04),頁87-122。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臺灣史研究》5卷1期(2000.04),頁35-54。李文良,〈臺灣林野研究關係資料介紹--臺灣總督府《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公文類纂》〉,《臺灣史料研究》第9號(1997.05),162-173。林玉茹,〈1945年以來台灣學者與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台灣史料研究》第21號(2003.09),頁2-33。
林玉茹,〈殖民與產業改造──日治時期東臺灣的官營漁業移民〉,《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2期(2001.01),頁51-93。邱正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庵事件研究為例〉,《臺灣史料研究》第20號(2003.3),頁94-118。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卷1期(2001.10),頁1-39。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卷1期(2001.10),頁56-62。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臺灣史研究》3卷2期(1996.12),頁93-141。
鍾肇文,〈客家人移民六龜鄉史〉,《六堆風雲》第95期(2003.02),頁9-11。鍾肇文,〈客家人移民甲仙鄉史〉,《六堆風雲》第99期(2003.11),頁18-19。顏美娟,〈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平埔歌謠之調查與研究〉,《臺灣文藝》163/164期合刊本(1998.8)頁10-31。Barclay, Paul D. " Cultural Brokerage and Interethnic Marriage in Colonial Taiwan:Japanese Subalterns and Their Aborigin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2005)2: 323-360.
Katz, Paul R. "Government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Colonial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Ta-pa-ni Incident of 1915."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2005)2: 387-424.
Tavares, Antonio C. "The Japanese Colonial State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Late Imperial Frontier Economy in Taiwan, 1886-1909."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2005)2: 361-386.
(二)學位論文
江俊銓,〈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之研究(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01。范燕秋,〈日據前期臺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1895~19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陳志豪,〈北臺灣墾隘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鍾淑敏,〈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1895-190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1989。(三)專書與會議論文
方麗雲,〈地方文化產業核心資源運用及永續經營之研究--以甲仙形象圈為例〉,收於簡文敏總編輯,《南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苑技術學院通識中心,2004),頁73-103。
吳進喜,〈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轉移〉,《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9。
李文良,〈三層埔的土地拓殖過程與業主權取得:一個隘墾區的拓殖史研究(1790~1925)〉,收於周宗賢主編,《臺灣開發史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頁217-262。
李文良,〈日本在台灣之殖民經驗〉,收於洪宜勇主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頁395-403。
林清財,〈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收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頁203-227。
邱正略、康豹,〈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對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為例〉,收於洪宜勇主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頁170-243。
施添福,〈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發表於「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2000年10月6-7日。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33-112。
施添福,〈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16-17日。
張素玢,〈日治時期北斗地區的開發〉,收於周宗賢主編,《臺灣開發史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頁95-120。
張素玢,〈移民與山豬的戰爭:國家政策對生態的影響(1910-1930)〉,《東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2000.10。
陳國川,〈雲林地區官有原野的土地開發〉,《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2000。
黃紹恆,〈日治初期的樟腦問題與不平等條約〉,收於林金田主編,《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205-222。
溫振華,〈日據中期高雄地區的人口流動(1920-1931)〉,《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7。
蔡采秀,〈高屏地區客家聚落的發展〉,收於黃俊傑主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高雄:陳中和慈善基金會,1997)。
簡文敏,〈平埔族因應漢文化影響的方式-以大武壠社群元宵節「查某暝」與「偷挽蔥」為例〉,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2000年10月23-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