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02: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柏翰
研究生(外文):Po-Han Chen
論文名稱: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指導教授:曾宛如曾宛如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林國全劉連煜
口試日期:2012-09-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1
中文關鍵詞:股東新股認購權固有權利股東平等原則忠實義務不公正發行新股主要目的原則不公平損害公司自治
外文關鍵詞: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inherent rightequitable treatment of shareholdersfiduciary dutyinequitable issuance of sharesprimary purpose principleunfair prejudicecompany autonom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4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所謂股東新股認購權,係指公司於通常發行新股時,股東得依其持股比例優先於他人認購新股之權利。股東既然享有權利得以優先認購新股,其即有機會得以繼續維持其於該公司所占之股權比例,藉以維護其對於公司所擁有之支配利益與經濟利益。我國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三項規定:「公司發行新股時,除依前二項保留者外,應公告及通知原有股東,按照原有股份比例儘先分認,並聲明逾期不認購者,喪失其權利;原有股東持有股份按比例不足分認一新股者,得合併共同認購或歸併一人認購;原有股東未認購者,得公開發行或洽由特定人認購。」即係我國採取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之明文。
然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有其發展之歷史背景,而當時空背景已有所不同,例如公司規模、股權結構、股東人數、股東對於公司經營之參與程度等因素均與過去有所差異時,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能否依然發揮其功能,即已值得懷疑。由國內外之實務運作觀察,股東新股認購權實際上已不再是一項具有吸引力之法律制度,其不僅成為了公司發行新股時之困擾與麻煩,其更無法再繼續有效發揮保護股東權益之功能,甚至其存在反而有不利於股東之可能,尤其對於大型之公開發行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是以,外國法上即逐漸不再將股東新股認購權視為股東所享有之固有權利,而將其視為一任意規定,法院實務並發展出各種得以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之例外情形,使得公司於發行新股時更加容易且簡便。直至今日,無論是美國法或英國法,均已允許公司透過章程規定或股東會特別決議之方式,讓公司得以自行決定是否賦予其股東新股認購權,而不再強制公司必須一律採納該項制度。但於尊重企業自治的同時,為兼顧股東權益,外國法上即更加強調董事忠實義務之功能,要求董事於發行新股時,須善意地為公司全體之利益為之,並且須於股東間表現公平,而不得有恣意之差別待遇。因此,對於外國法之公司而言,即使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已不再重要,股東權益仍然得以受到妥善之保障。
就我國法觀之,基於確實保障股東權益之理由,實務與通說見解向來強調,股東新股認購權係股東所享有之固有權利,而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規定係屬於強制規定,故公司於發行新股時即負有遵守之法定義務,否則董事會決議即屬違法而無效,該新股發行亦因此而無效。然而,如此嚴格之作法未免太過僵化,不僅未能符合企業之實際需求,也未必能有利於股東。且由於我國法律上已設計有諸多之例外規定,導致公司得輕易透過安排,規避法定義務之遵守,從而大幅壓縮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之適用空間,則對此我國是否還能謂股東新股認購權係股東所享有之固有權利?有無再繼續堅持其為固有權利之必要?又對於此種透過形式上合法之手段所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之不公正發行新股,股東又有何救濟管道得以尋求?董事忠實義務之要求能否於我國法中發揮作用?此類諸多問題,均實有必要加以檢討與反省,且相信將對於我國法日後之發展與提升有所助益。

The so-called “pre-emptive rights” of shareholders in a corporation are rights that additional shares shall not be issued without first offering to all existing shareholders having similar rights a reasonable opportunity to take ratable amount of the additional shares. Since the original shareholders have priority to participate pro rata in any distribution of shares by the company, they can preserve the percentage of their shares and protect their proportionate voting strength and economic interests. Article 267 (3) of Taiwan’s Company Act provides that “In issuing new shares, a company shall make public announcement and advise, by notice, its original shareholders to subscribe for, with preemptive right, the new shares, except those reserved under either of the preceding two paragraphs, in proportion respectively to their original shareholding and shall state in the notice that if any shareholder fails to subscribe for new shares, his right shall be forfeited. Where a fractional percentage of the original shares being held by a shareholder is insufficient to subscribe for one new share, the fractional percentages of the original shares being held by several shareholders may be combined for joint subscription of one or more integral new shares or for subscription of new shares in the name of a single shareholder. New shares left unsubscribed by original shareholders may be open for public issuance or for subscription by specific person or persons through negotiation.” This is the clear demonstration that we adopt the doctrine of pre-emptive rights.
However,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was originally adopted because in the cases under certain historic background, when the situ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are all different now, such as the scale of company,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number of shareholders,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company operation of shareholders, etc., it’s doubtful that pre-emptive rights can still perform its functions. To observ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ompanies from Taiwan or other countries, we can find that the doctrine of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is no longer an attractive legal design. It not only becomes the nuisance and problem when the company issues new shares, but also can no longer continue to protect shareholder’s interests effectively. And there may be a possibility that pre-emptive rights can even be harmful to shareholders, especially for those in large-sized and public companies.
Gradually, the legal systems of the U.K. and the U.S. regard the doctrine of pre-emptive rights as a default rule rather than shareholders’ inherent rights, and the courts have created lots of exceptions which ex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enabling companies can issue shares much more easily and conveniently. Until now, both U.K and U.S. have allowed the company to specify in its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r make a resolution of shareholders meeting whether or not the pre-emptive rights to subscribe to new shares is reserved, and the pre-emptive rights are no longer mandatory, hence every companies can make their own choice by themselves. Besides, U.K and U.S. have placed more emphases on the functions of directors’ fiduciary duties, demanding directors have to act bona fide and perform their duties for the benefit of its members as a whole, and when issuing shares they must treat all shareholders fairly and evenly, so although pre-emptive rights are not important now, shareholders’ interests can still be safeguarded properly.
As to Taiwan, in order to protect shareholders’ interests certainly, our courts and scholars always claim that pre-emptive rights are shareholders’ inherent rights and article 267 (3) of Taiwan’s Company Act is a mandatory statute, hence companie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follow the provision, and if they did not, the resolu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issuance of shares would be invalid. Nevertheless, this view is too rigid to fit in with the actual need of enterprises, and it could be harmful to shareholders as well. Furthermore, since there are so many legal exceptions in our law, companies can easily make an arrangement to circumvent the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causing the extent of application has become much smaller than before, and then how can we call pre-emptive rights are shareholders’ inherent rights? Do we have to continue to hold on to this view? And when a company uses this kind of lawful appearances to ex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how can a shareholder to seek a relief for this inequitable issuance of shares? Can directors’ fiduciary duties perform its function to solve problems in Taiwan? Such ques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introspected,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it would be helpfu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aiwan’s law.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4
第二章 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 7
第一節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內涵 7
第一項 定義 8
第二項 起源 9
第一款 Gray v. Portland Bank 9
第二款 Stokes v. Continental Trust Co. 11
第三項 目的 12
第一款 支配利益 13
第二款 經濟利益 14
第四項 法理依據 15
第五項 性質 16
第一款 抽象之股東新股認購權 16
第二款 具體之股東新股認購權 18
第二節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分類 18
第一項 抽象或具體 19
第二項 有償或無償 20
第三項 限制性或無限制性 21
第四項 法定、意定或契約賦予 21
第三節 股東新股認購權與其他法律原則之關係 22
第一項 分配自由原則 23
第二項 股東平等原則 24
第三項 股東利益與公司利益之平衡 25
第四節 我國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之規範情形 27
第一項 立法沿革 27
第一款 股東新股認購權 28
第二款 員工新股認購權 30
第三款 排除適用規定 32
第二項 運作現況 33
第一款 自益權 34
第二款 固有權 34
第三款 強制規定 35
第三章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適用 37
第一節 董事所負之義務 37
第一項 忠實義務之概念 37
第一款 內涵 38
第一目 普通法上之義務 38
第二目 衡平法上之義務 39
一、善意義務 39
二、忠誠義務 40
第二款 於發行新股時所特別應負之義務 41
第一目 於授權目的內行使權力 42
第二目 避免利害衝突 43
第三目 促使公司成功 44
第二項 我國法規範 45
第二節 我國法之適用情形 46
第一項 適用前提 46
第一款 新股認購權之主體認定 47
第一目 普通股股東與特別股股東之身分 47
一、新股為普通股時 47
二、新股為特別股時 48
第二目 股份為質物時 49
第三目 股份為信託財產時 51
第四目 使用集保劃撥制度時 52
第五目 公司持有庫藏股時 54
第二款 新股認購權之行使客體範圍 55
第一目 公司員工優先承購 55
第二目 提撥一定比率之新股對外公開發行 57
第三目 原有股東依持股比例儘先分認 58
第四目 公開發行或洽特定人認購 60
第三款 新股發行程序之類型區分 61
第二項 股東新股認購權實踐之階段 62
第一款 董事會作成發行新股之決議 63
第一目 決議機關 63
第二目 決議內容 64
第二款 董事會應備置認股書 65
第三款 公告及通知原有股東 67
第一目 公告通知之對象 67
第二目 公告通知之內容及方式 68
第三目 發信主義或到達主義 70
第四款 認購新股及繳納股款 71
第一目 認股期限與股款繳納期限 72
第二目 認股行為 74
第三目 畸零股之處理 77
第四目 催繳股款 78
第五目 繳納股款 80
第五款 催告完成增資與撤回認股 82
第一目 催告 82
第二目 撤回認股 83
第六款 未認購股份之處理 86
第一目 對外公開發行 86
第二目 洽由特定人認購 87
第七款 增資登記 88
第八款 主管機關撤銷發行新股之核准 89
第三項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轉讓 90
第一款 承認之理由 91
第二款 轉讓之要件 92
第三節 外國法之適用情形 93
第一項 美國法 94
第一款 各州公司法 94
第二款 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 97
第一目 權利之行使與放棄 97
第二目 排除權利之例外情形 99
第三目 多數種類股份之適用 100
第二項 英國法 101
第一款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適用 101
第二款 新股認購要約之通知 102
第三款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例外 104
第四章 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排除 105
第一節 董事所負之義務 105
第一項 於排除新股認購權時所特別應負之義務 105
第一款 只能在被授權的目的下行使權力 106
第二款 避免利害衝突 107
第三款 促使公司成功 108
第二項 我國法規範 109
第二節 我國法之排除情形 111
第一項 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得適用之排除規範 111
第一款 股份交換 111
第二款 參與政府紓困方案 114
第三款 合併與分割 117
第一目 合併 118
第二目 分割 121
第四款 員工認股權憑證 122
第五款 企業併購法第八條 124
第一目 發行新股全數用於被收購 125
第二目 發行新股全數用於收購他公司已發行之股份、營業或財產 126
第三目 因進行股份轉換而發行新股 128
第四目 因受讓分割而發行新股 129
第二項 僅公開發行股份有限公司得適用之排除規範 130
第一款 重整 130
第二款 衍生性證券 132
第一目 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之理由 132
一、依衍生性證券之轉換或認股辦法所為之新股發行 133
二、衍生性證券本身之發行 134
第二目 衍生性證券之主要類型 136
一、員工認股權憑證 137
(一)股份來源與認購價格 137
(二)認購數額 138
二、可轉換公司債與附認股權公司債 138
(一)股份來源 139
(二)轉換及認購價格 140
(三)分離交易 140
三、認股權憑證與附認股權特別股 141
(一)股份來源 142
(二)認股價格與分離交易 142
第三款 限制員工權利新股 143
第一目 立法背景 144
第二目 發行 145
第三目 既得條件與權利限制 147
第四目 收回或收買 149
第五目 資訊揭露 150
第六目 發行總額與單一員工限額 151
第四款 股權分散標準 152
第五款 私募 154
第三節 外國法之排除情形 156
第一項 與章程授權額度有關之發行 157
第二項 與認股對價有關之新股發行 159
第一款 出資方式及鑑價 160
第一目 出資方式 160
第二目 出資鑑價 161
第二款 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之理由 163
第三項 與股份本身性質有關之發行 165
第一款 失權股 165
第二款 庫藏股 167
第四項 與股東新股認購權來源有關之發行 169
第一款 法定新股認購權之排除 169
第二款 意定新股認購權之排除 170
第一目 章定新股認購權之排除 171
第二目 公司機關所賦予新股認購權之排除 171
第三款 契約所賦予新股認購權之排除 172
第一目 契約約定之內容 172
第二目 契約之拘束力 174
第五項 與反併購措施有關之發行 175
第一款 毒藥丸 175
第一目 外國法之情形 175
第二目 我國法之情形 177
第二款 白馬侍從 179
第六項 與獎勵員工措施有關之發行 181
第一款 外國法之情形 181
第二款 我國法之情形 182
第五章 侵害股東新股認購權救濟途徑 185
第一節 董事與公司之責任 185
第一項 我國法 186
第一款 忠實義務 186
第二款 侵權責任 188
第一目 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 189
第二目 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二項 190
第二項 外國法 191
第一款 忠實義務 191
第二款 其他責任 196
第二節 新股發行之效力 197
第一項 我國法 198
第一款 事前預防 198
第一目 表決權迴避 198
第二目 違法制止請求權 200
第三目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 201
第四目 履行法定義務之給付訴訟 203
第二款 事後救濟 204
第一目 違法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時 204
第二目 合法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時 206
第二項 外國法:公司尚未有具體發行新股之情形 208
第一款 排除抽象新股認購權之方式 208
第二款 違法排除之效力 210
第三款 合法排除之效力 211
第一目 多數股東權行使之界限 211
第二目 具體判斷標準 214
第三項 外國法:公司已有具體發行新股之情形 216
第一款 排除具體新股認購權之方式 216
第二款 事前預防 218
第一目 履行依章程或契約之義務 218
第二目 制止請求權 219
第三目 禁制令 220
第三款 事後救濟 221
第一目 違法排除之效力 221
第二目 合法排除之效力 222
一、主要目的原則之審查 223
二、忠實義務之審查 225
三、反敵意併購措施之審查 227
第四項 發行新股效力之緩和 228
第一款 有效或無效之抉擇 229
第一目 與董事會決議瑕疵效力之連動 230
第二目 發行新股之規模 231
第三目 主觀之善意或惡意 232
第四目 法秩序安定性之考量 234
第二款 無效效力之檢討 237
第三節 不公平損害救濟 238
第一項 構成要件 239
第一款 公司類型與聲請人 239
第二款 公司事務之執行 240
第三款 股東利益 241
第四款 不公平 242
第五款 損害 245
第二項 救濟措施 246
第一款 股份購買命令之意義 247
第二款 股份價值之估價原則 248
第三項 關於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而發行新股之情形 250
第一款 不公平之判斷 250
第二款 損害之認定 251
第三款 救濟措施之選擇 253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255
第一節 結論 255
第一項 現行適用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情形 255
第二項 現行排除股東新股認購權之情形 259
第三項 現行司法救濟之情形 262
第二節 展望 265
第一項 股東新股認購權制度之重新定位 265
第一款 制度檢討 266
第二款 公司自治精神之落實 269
第二項 司法救濟之改革 272
第一款 董事忠實義務 273
第二款 多數股東權利行使界限 275
第一目 表決權迴避 275
第二目 忠實義務 277
第三目 公序良俗與權利濫用 279
第四目 股東平等原則 281
第三款 不公正新股發行救濟 283
第一目 突顯事前預防之功能 283
第二目 強化事後救濟之作用 286
第三目 新股發行效力之檢討 287
第四款 不公平損害救濟引入 289
參考文獻 291


一、英文文獻
(一) 書籍
1.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orporation Laws,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Official Text with Official Comments and Statutory Cross-References (2002)
2.David Chivers & Ben Shaw, The Law of Shareholder Power: Use and Abuse (2008).
3.Derek French ET AL, Mayson, French & Ryan on Company Law (2010-2011 Edition)
4.Henry Winthrop Ballantine, Ballantine on Corporations (1946).
5.Paul L. Davies, Gower and Davies’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2008).
6.Robert R. Pennington, Pennington’s Company Law (8th Ed, 2001).
7.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Fourth Edition 1996).
8.Southgate & Glazer, Massachusetts Corporation Law and Practice (Prentice Hall Law and Business, 1995).
9.Stephen M. Bainbridge,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02).
(二) 期刊
1.Alexander Hamilton Frey,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yale L. J. Vol. XXXVIII, No. 5.
2.Andrew L. Nichols, Shareholder Preemptive Rights, 39 B.B.J. 4 (1995).
3.Byron F. Egan & Curtis W. Huff, Choice of State Of Incorporation - Texas Versus Delaware: Is It Now Time to Rethink Traditional Notions?, 54 SMU L. Rev. 249 (2001).
4.Frederic A. Bittner, Capital Stock—Corporations—Members and Stockholders—A Minority Shareholder Has A Primary Cause of Action for Denial of Preemptive Rights in A Corporate Merger, 42 Tex. L. Rev. 908 (1964).
5.Guhan Subramanian,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PeopleSoft’s (Defective) Poison Pill, 12 Harv. Negot. L. Rev. 41 (2007)
6.Henry S. Drinker, Jr.,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Shareholders to Subscribe to New Shares, 43 Harv. L. Rev. 586 (1930).
7.Howard M. Downs, The Fiduciary Duty of Directors in the Issurance of Stock Subject to Pre-Emptive Rights,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53, No. 4 (1995).
8.John C. Coffee, Jr., Contractual Freedom in Corporate Law: Articles & Comments; The Mandatory/Enabling Balance in Corporate Law: An Essay on the Judicial Role, 89 Colum. L. Rev. 1618 (1989).
9.John C. Coffee, Jr., Contractual Freedom in Corporate Law: Articles & Comments; the Mandatory/Enabling Balance in Corporate Law: An Essay on the Judicial Role, 89 Colum. L. Rev. 1618 (1989).
10.Jonathan R. Macey, The Legality and Utility of the Shareholder Rights Bylaw, 26 Hofstra L. Rev. 835 (1998).
11.Julian Javier Garza,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 A Comparative Study, 31 St. Mary’s L. J. 613 (2000).
12.Lori A. Dawkins, Student Work: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in Wset Virginia, 97 W. Va. L. Rev. 437 (1995).
13.Lucian Arye Bebchuk, The Case Against Board Veto in Corporate Takeovers, 69 U. Chi. L. Rev. 973 (2002).
14.Martin Lipton & William Savitt, The Many Myths of Lucian Bebchuk, 93 Va. L. Rev. 733 (2007)
15.Mira Ganor, Salvaged Directors or Perpetual Thrones?, 5 Va. L. & Bus. Rev. 267 (2010).
16.Mira Ganor, The Power to Issue Stock, 46 Wake Forest L. Rev. 701 (2011).
17.Stephen Bainbridge, 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 119 Harv. L. Rev. 1735 (2006)
18.Victor Morawetz,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Shareholders, 42 Harv. L. Rev. 186, (1928).
19.W. Sherman Rogers, The Black Quest for Economic Liberty: Legal, Historical, and Related Considerations, 48 How. L.J. 1 (2004).
二、中文文獻
(一) 書籍
1.方嘉麟等,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二),元照,2009年2月。
2.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8年9月4版。
3.王文宇,從新金融商品論我國公司籌資法制,新公司法與企業法,2003年1月初版。
4.王文宇等,金融法,元照,2008年9月4版。
5.李小寧,公司法視角下的股東代表訴訟──對英國、美國、德國和中國的比較研究,法律,2009年3月1版。
6.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2012年2月修訂8版。
7.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2011年2月修訂8版。
8.胡果威,美國公司法,法律,1998年12月。
9.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2006年1月修訂版。
10.張龍文,股份有限公司法論,三民,1966年10月。
11.陳顧遠,商事法(中冊),復興,1968年。
12.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承法,2011年10月1版。
13.曾宛如,論公司法制賦予公司之自主與彈性──以英國2006年公司法為借鏡,收錄於: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09年1月。
14.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2012年8月6版。
15.黃立,民法總則,元照,2005年9月修訂4版。
16.黃銘傑,大小公司法制分立,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元照,2006年9月。
17.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2012年8月增訂6版。
18.劉玉枝等,信託之實務II,金融財務研究訓練中心,1998年。
19.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11年9月增訂7版。
20.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1年9月增訂9版。
21.劉渝生,論股東平等原則與股東會之決議,公司法制之再造─與德國公司法之比較研究,新學林,2005年6月。
22.樊云慧,英國少數股東權訴訟救濟制度研究,中國法制,2005年6月。
23.賴源河等,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2002年1月。
(二) 期刊
1.王文宇,公司分割法制之研究──兼論金融控股公司法草案之分割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頁60-76。
2.王文宇,公司法之財務面向,法令月刊第54卷第3期,2003年3月,頁46-55。
3.王文宇,公司章程之定位與資本制度之改革,法令月刊第54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38-52。
4.王文宇,股份交換的概念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頁26-27。
5.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頁155-175。
6.王文宇,侵害新股優先認購權之法律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頁24-25。
7.王文宇,前瞻公司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頁162-173。
8.王文宇,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1月,頁282-297。
9.王志誠,公司股東之出資,法學講座第27期,2004年5月,頁53-64。
10.王志誠,公司重整法制──重整公司之治理、重整計畫及重整完成,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2006年1月,頁61-68。
11.王志誠,股份轉換法制之基礎構造─兼評「企業併購法」之股份轉換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71期,2002年9月,頁79-129。
12.王志誠,股東之新股認購權,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2009年3月,頁32-33。
13.王志誠,股東之解散裁判訴請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13期,2012年3月,頁24-26。
14.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上)──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定基準?,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2009年11月,頁136-161。
15.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下)──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定基準?,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12月,頁102-121。
16.王志誠,股東會之權限及議事原理,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頁71-81。
17.王志誠,從重整法制之目的評釋司法實務之見解,經社法制論叢第37期,2006年1月,頁35-101。
18.王志誠,曾傑,股東權行使之限制與定暫時狀態假處分──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九八二號判決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239-254。
19.王志誠,董事會決議不成立所為之新股發行之效力,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頁92-99。
20.王志誠,論我國員工持股制度之現況與前瞻,集保第63期,1999年2月,頁15-34。
21.王志誠,優質企業併購法之建構:效率與公平之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頁75-100。
22.朱德芳,論公司法下董事會發行新股之權限與責任──以公司法第一五六條第五項股份交換制度為核心,兼論股東優先認股權之存廢,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2010年6月,頁149-242。
23.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臺北大學論叢第37卷第2期,頁81-149。
24.李智仁,敵意併購防禦課題之探析──從日本Livedoor vs. NBS一案談起,全國律師第10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75-96。
25.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假處分如何平衡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頁52-72。
26.林仁光,公司合併與收購之法律規範,萬國法律第105期,1999年6月,頁23-40。
27.林仁光,企業併購規範制度之微調─以「重大性判斷法則」為規範標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頁101-115。
28.林仁光,企業併購與組織再造規範制度之重新檢視,月旦民商法雜誌創刊號,2003年3月,頁160-183。
29.林仁光,資本維持原則之重新檢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47-60。
30.林國全,紓困肥貓條款,月旦法學教室第81期,2009年7月,頁28-29。
31.林國彬,特別股參與普通股之股票股息盈餘分配及現金增資認股之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105期,2011年7月,頁22-23。
32.林國彬,發行新股與衍生性證券之交錯─我國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之規範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5期,2008年3月,頁47-87。
33.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財務性防禦措施中之毒藥丸為主要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1期,2009年9月,頁81-125。
34.林麗香,企業取回自己股份之法律問題,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8期,頁69-173。
35.邵慶平,金融危機的形成、處理機制與法制基礎──對美國次級房貸金融危機的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65期,2009年2月,頁29-45。
36.邵慶平,董事受託義務內涵與類型的再思考─從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比較研究出發,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6期,頁1-43。
37.邵慶平,董事會決議與表決迴避,月旦法學教室第115期,2012年5月,頁24-26。
38.柯菊,禁止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緩和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2期,頁389-456。
39.許士宦,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基本構造,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頁51-77。
40.郭土木,公司法修正對證券市場之影響,實用稅務,2001年12月,頁31-38。
41.郭大維,論股東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效力──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三四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0期,2011年8月,頁47-58。
42.陳文智,日本敵意併購防禦策略之最新動向─以日本Livedoor敵意併購日本放送事件為例─,萬國法律第142期,2005年8月,頁94-107。
43.陳文智,我國公司法特別股規範之檢視─以日本商法特別股規範最新修定為材料─,全國律師第9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77-87。
44.曾宛如,少數股東之保護與公司法第二三條第二項──兼評台南高分院八十七年度重上更(一)字第二二號判決及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八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頁264-273。
45.曾宛如,多數股東權行使之界限──以多數股東於股東會行使表決權為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1期,2011年3月,頁23-38。
46.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決之問題──以公司法制基礎理論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頁50-62。
47.曾宛如,股東會與公司治理,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09-166。
48.曾宛如,股東與股東會──公司法未來修正方向之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95期,2003年4月,頁110-122。
49.曾宛如,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頁129-141。
50.曾宛如,董事不法行為之制止及濫權行為之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10月,頁153-156。
51.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9月,頁51-66。
52.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9期,2010年9月,頁145-156。
53.曾宛如,違法發行新股之效力:自董事會決議瑕疵論之,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頁100-108。
54.馮震宇,從博達案看我國公司治理的未來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頁215-235。
55.黃銘傑,「股東」平等原則vs.「股份」平等原則──初探股東平等原則復權之必要性及可行性,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1期,2011年3月,頁5-22。
56.黃銘傑,公司法七十二變!──下一階段公司法修正方向之芻議,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頁91-100。
57.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上),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頁219-236。
58.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頁134-160。
59.黃銘傑,金融機構負責人忠實義務加重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42期,2007年3月,頁149-176。
60.黃曉雯,限制員工權利新股發行規範出爐,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68-71。
61.黃曉雯,員工獎酬新亮點─限制員工權利新股,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60-67。
62.葉崇琦,企業如何善用「限制型股票」留才,勤業眾信通訊,2012年5月,頁28-30。
63.廖大穎,公司債發行之三角關係──發行公司、公司債債權人與股東間之利益調整,月旦民商法雜誌創刊號,2003年3月,頁64-85。
64.廖大穎,召集程序瑕疵與董事會決議之效力──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台上字第九二五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第7期,2011年2月,頁47-53。
65.廖大穎,限縮股東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範圍──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字第九二八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第11期,2011年10月,頁35-46。
66.廖大穎,認股權憑證與員工紅利─論員工股份選擇權(Stock Option)新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頁79-95。
67.廖大穎,論股份轉換法制程序與股東權之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83期,2005年2月,頁197-258。
68.劉紹樑,強化企業併購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5-25。
69.劉連煜,三角合併的規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9期,2005年4月,頁166-169。
70.劉連煜,股份轉換、股份交換與股份收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2006年5月,頁271-279。
71.劉連煜,董事會違法行為之制止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頁24-25。
72.蔡文雄,戴敏倉,國內外限制型股票實務運用,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72-80。
73.蔡昌憲,企業自治之趨勢與界限──以原股東新股認購權之修法方向為例,軍法專刊第51卷第9期,2005年9月,頁52-68。
74.蔡英欣,論公司法對發行新股爭訟事件之規範─以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更(一)字第48號民事判決及台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更(三)字第62號民事判決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02期,2012年6月15日,頁56-61。
75.賴源河,論開發中國家新股認購權之法律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17期,1978年2月,頁75-84。
76.賴源河,論新股認購權(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5期,1977年2月,頁1-28。
77.賴源河,論新股認購權(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6期,1977年10月,頁111-136。
(三) 論文
1.余淑杏,不公正新股發行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6月。
2.林珮茹,論新股認購權,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
3.莊哲鳴,敵意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
4.黃筠雅,股東平等原則之再檢討─以日本導入毒藥丸制度為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5.楊峻宇,敵意併購下防禦措施之問題研究─以毒藥丸之規範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楊勝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保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8年1月。
7.蔣志明,股份有限公司資金籌措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6月。
8.蔡昌憲,公司法上強行規定與任意規定間之權衡─以累積投票制、閉鎖公司制及新股認購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77.賴源河,論新股認購權(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6期,1977年10月,頁111-136。
2. 76.賴源河,論新股認購權(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5期,1977年2月,頁1-28。
3. 75.賴源河,論開發中國家新股認購權之法律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17期,1978年2月,頁75-84。
4. 73.蔡昌憲,企業自治之趨勢與界限──以原股東新股認購權之修法方向為例,軍法專刊第51卷第9期,2005年9月,頁52-68。
5. 72.蔡文雄,戴敏倉,國內外限制型股票實務運用,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72-80。
6. 71.劉連煜,董事會違法行為之制止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頁24-25。
7. 68.劉紹樑,強化企業併購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5-25。
8. 67.廖大穎,論股份轉換法制程序與股東權之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83期,2005年2月,頁197-258。
9. 63.廖大穎,公司債發行之三角關係──發行公司、公司債債權人與股東間之利益調整,月旦民商法雜誌創刊號,2003年3月,頁64-85。
10. 61.黃曉雯,員工獎酬新亮點─限制員工權利新股,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60-67。
11. 60.黃曉雯,限制員工權利新股發行規範出爐,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68-71。
12. 59.黃銘傑,金融機構負責人忠實義務加重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42期,2007年3月,頁149-176。
13. 58.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頁134-160。
14. 57.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上),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頁219-236。
15. 56.黃銘傑,公司法七十二變!──下一階段公司法修正方向之芻議,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頁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