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文獻
(一) 書籍
1.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Corporation Laws,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Official Text with Official Comments and Statutory Cross-References (2002)
2.David Chivers & Ben Shaw, The Law of Shareholder Power: Use and Abuse (2008).
3.Derek French ET AL, Mayson, French & Ryan on Company Law (2010-2011 Edition)
4.Henry Winthrop Ballantine, Ballantine on Corporations (1946).
5.Paul L. Davies, Gower and Davies’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2008).
6.Robert R. Pennington, Pennington’s Company Law (8th Ed, 2001).
7.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Fourth Edition 1996).
8.Southgate & Glazer, Massachusetts Corporation Law and Practice (Prentice Hall Law and Business, 1995).
9.Stephen M. Bainbridge,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02).
(二) 期刊
1.Alexander Hamilton Frey,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yale L. J. Vol. XXXVIII, No. 5.
2.Andrew L. Nichols, Shareholder Preemptive Rights, 39 B.B.J. 4 (1995).
3.Byron F. Egan & Curtis W. Huff, Choice of State Of Incorporation - Texas Versus Delaware: Is It Now Time to Rethink Traditional Notions?, 54 SMU L. Rev. 249 (2001).
4.Frederic A. Bittner, Capital Stock—Corporations—Members and Stockholders—A Minority Shareholder Has A Primary Cause of Action for Denial of Preemptive Rights in A Corporate Merger, 42 Tex. L. Rev. 908 (1964).
5.Guhan Subramanian,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PeopleSoft’s (Defective) Poison Pill, 12 Harv. Negot. L. Rev. 41 (2007)
6.Henry S. Drinker, Jr.,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Shareholders to Subscribe to New Shares, 43 Harv. L. Rev. 586 (1930).
7.Howard M. Downs, The Fiduciary Duty of Directors in the Issurance of Stock Subject to Pre-Emptive Rights,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53, No. 4 (1995).
8.John C. Coffee, Jr., Contractual Freedom in Corporate Law: Articles & Comments; The Mandatory/Enabling Balance in Corporate Law: An Essay on the Judicial Role, 89 Colum. L. Rev. 1618 (1989).
9.John C. Coffee, Jr., Contractual Freedom in Corporate Law: Articles & Comments; the Mandatory/Enabling Balance in Corporate Law: An Essay on the Judicial Role, 89 Colum. L. Rev. 1618 (1989).
10.Jonathan R. Macey, The Legality and Utility of the Shareholder Rights Bylaw, 26 Hofstra L. Rev. 835 (1998).
11.Julian Javier Garza,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 A Comparative Study, 31 St. Mary’s L. J. 613 (2000).
12.Lori A. Dawkins, Student Work: Shareholders’ Preemptive Rights in Wset Virginia, 97 W. Va. L. Rev. 437 (1995).
13.Lucian Arye Bebchuk, The Case Against Board Veto in Corporate Takeovers, 69 U. Chi. L. Rev. 973 (2002).
14.Martin Lipton & William Savitt, The Many Myths of Lucian Bebchuk, 93 Va. L. Rev. 733 (2007)
15.Mira Ganor, Salvaged Directors or Perpetual Thrones?, 5 Va. L. & Bus. Rev. 267 (2010).
16.Mira Ganor, The Power to Issue Stock, 46 Wake Forest L. Rev. 701 (2011).
17.Stephen Bainbridge, 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 119 Harv. L. Rev. 1735 (2006)
18.Victor Morawetz,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Shareholders, 42 Harv. L. Rev. 186, (1928).
19.W. Sherman Rogers, The Black Quest for Economic Liberty: Legal, Historical, and Related Considerations, 48 How. L.J. 1 (2004).
二、中文文獻
(一) 書籍
1.方嘉麟等,企業併購個案研究(二),元照,2009年2月。
2.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8年9月4版。
3.王文宇,從新金融商品論我國公司籌資法制,新公司法與企業法,2003年1月初版。
4.王文宇等,金融法,元照,2008年9月4版。
5.李小寧,公司法視角下的股東代表訴訟──對英國、美國、德國和中國的比較研究,法律,2009年3月1版。
6.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2012年2月修訂8版。
7.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2011年2月修訂8版。
8.胡果威,美國公司法,法律,1998年12月。
9.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2006年1月修訂版。
10.張龍文,股份有限公司法論,三民,1966年10月。
11.陳顧遠,商事法(中冊),復興,1968年。
12.曾宛如,公司法制基礎理論之再建構,承法,2011年10月1版。
13.曾宛如,論公司法制賦予公司之自主與彈性──以英國2006年公司法為借鏡,收錄於: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09年1月。
14.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2012年8月6版。
15.黃立,民法總則,元照,2005年9月修訂4版。
16.黃銘傑,大小公司法制分立,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元照,2006年9月。
17.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2012年8月增訂6版。
18.劉玉枝等,信託之實務II,金融財務研究訓練中心,1998年。
19.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11年9月增訂7版。
20.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1年9月增訂9版。
21.劉渝生,論股東平等原則與股東會之決議,公司法制之再造─與德國公司法之比較研究,新學林,2005年6月。
22.樊云慧,英國少數股東權訴訟救濟制度研究,中國法制,2005年6月。
23.賴源河等,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2002年1月。
(二) 期刊
1.王文宇,公司分割法制之研究──兼論金融控股公司法草案之分割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頁60-76。2.王文宇,公司法之財務面向,法令月刊第54卷第3期,2003年3月,頁46-55。3.王文宇,公司章程之定位與資本制度之改革,法令月刊第54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38-52。4.王文宇,股份交換的概念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頁26-27。5.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頁155-175。6.王文宇,侵害新股優先認購權之法律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頁24-25。7.王文宇,前瞻公司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2003年9月,頁162-173。8.王文宇,論大型企業之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1月,頁282-297。9.王志誠,公司股東之出資,法學講座第27期,2004年5月,頁53-64。10.王志誠,公司重整法制──重整公司之治理、重整計畫及重整完成,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2006年1月,頁61-68。11.王志誠,股份轉換法制之基礎構造─兼評「企業併購法」之股份轉換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71期,2002年9月,頁79-129。12.王志誠,股東之新股認購權,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2009年3月,頁32-33。13.王志誠,股東之解散裁判訴請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13期,2012年3月,頁24-26。
14.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上)──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定基準?,月旦法學雜誌第174期,2009年11月,頁136-161。15.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下)──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定基準?,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12月,頁102-121。16.王志誠,股東會之權限及議事原理,月旦法學教室第27期,2005年1月,頁71-81。
17.王志誠,從重整法制之目的評釋司法實務之見解,經社法制論叢第37期,2006年1月,頁35-101。18.王志誠,曾傑,股東權行使之限制與定暫時狀態假處分──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九八二號判決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239-254。19.王志誠,董事會決議不成立所為之新股發行之效力,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頁92-99。
20.王志誠,論我國員工持股制度之現況與前瞻,集保第63期,1999年2月,頁15-34。21.王志誠,優質企業併購法之建構:效率與公平之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頁75-100。
22.朱德芳,論公司法下董事會發行新股之權限與責任──以公司法第一五六條第五項股份交換制度為核心,兼論股東優先認股權之存廢,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2010年6月,頁149-242。23.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臺北大學論叢第37卷第2期,頁81-149。
24.李智仁,敵意併購防禦課題之探析──從日本Livedoor vs. NBS一案談起,全國律師第10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75-96。25.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假處分如何平衡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頁52-72。26.林仁光,公司合併與收購之法律規範,萬國法律第105期,1999年6月,頁23-40。27.林仁光,企業併購規範制度之微調─以「重大性判斷法則」為規範標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頁101-115。28.林仁光,企業併購與組織再造規範制度之重新檢視,月旦民商法雜誌創刊號,2003年3月,頁160-183。29.林仁光,資本維持原則之重新檢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47-60。
30.林國全,紓困肥貓條款,月旦法學教室第81期,2009年7月,頁28-29。31.林國彬,特別股參與普通股之股票股息盈餘分配及現金增資認股之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105期,2011年7月,頁22-23。
32.林國彬,發行新股與衍生性證券之交錯─我國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之規範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5期,2008年3月,頁47-87。33.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財務性防禦措施中之毒藥丸為主要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1期,2009年9月,頁81-125。34.林麗香,企業取回自己股份之法律問題,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48期,頁69-173。35.邵慶平,金融危機的形成、處理機制與法制基礎──對美國次級房貸金融危機的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65期,2009年2月,頁29-45。36.邵慶平,董事受託義務內涵與類型的再思考─從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比較研究出發,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6期,頁1-43。37.邵慶平,董事會決議與表決迴避,月旦法學教室第115期,2012年5月,頁24-26。
38.柯菊,禁止公司取得自己股份緩和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2期,頁389-456。
39.許士宦,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基本構造,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頁51-77。
40.郭土木,公司法修正對證券市場之影響,實用稅務,2001年12月,頁31-38。41.郭大維,論股東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效力──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三四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0期,2011年8月,頁47-58。42.陳文智,日本敵意併購防禦策略之最新動向─以日本Livedoor敵意併購日本放送事件為例─,萬國法律第142期,2005年8月,頁94-107。43.陳文智,我國公司法特別股規範之檢視─以日本商法特別股規範最新修定為材料─,全國律師第9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77-87。44.曾宛如,少數股東之保護與公司法第二三條第二項──兼評台南高分院八十七年度重上更(一)字第二二號判決及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八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頁264-273。45.曾宛如,多數股東權行使之界限──以多數股東於股東會行使表決權為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1期,2011年3月,頁23-38。46.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決之問題──以公司法制基礎理論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頁50-62。47.曾宛如,股東會與公司治理,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09-166。
48.曾宛如,股東與股東會──公司法未來修正方向之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95期,2003年4月,頁110-122。49.曾宛如,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頁129-141。50.曾宛如,董事不法行為之制止及濫權行為之處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9期,2002年10月,頁153-156。
51.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9月,頁51-66。
52.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9期,2010年9月,頁145-156。53.曾宛如,違法發行新股之效力:自董事會決議瑕疵論之,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2011年6月,頁100-108。
54.馮震宇,從博達案看我國公司治理的未來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頁215-235。55.黃銘傑,「股東」平等原則vs.「股份」平等原則──初探股東平等原則復權之必要性及可行性,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1期,2011年3月,頁5-22。56.黃銘傑,公司法七十二變!──下一階段公司法修正方向之芻議,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頁91-100。57.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上),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頁219-236。58.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頁134-160。59.黃銘傑,金融機構負責人忠實義務加重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42期,2007年3月,頁149-176。60.黃曉雯,限制員工權利新股發行規範出爐,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68-71。61.黃曉雯,員工獎酬新亮點─限制員工權利新股,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60-67。62.葉崇琦,企業如何善用「限制型股票」留才,勤業眾信通訊,2012年5月,頁28-30。
63.廖大穎,公司債發行之三角關係──發行公司、公司債債權人與股東間之利益調整,月旦民商法雜誌創刊號,2003年3月,頁64-85。64.廖大穎,召集程序瑕疵與董事會決議之效力──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台上字第九二五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第7期,2011年2月,頁47-53。
65.廖大穎,限縮股東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範圍──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字第九二八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第11期,2011年10月,頁35-46。
66.廖大穎,認股權憑證與員工紅利─論員工股份選擇權(Stock Option)新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7期,2002年8月,頁79-95。
67.廖大穎,論股份轉換法制程序與股東權之保護,政大法學評論第83期,2005年2月,頁197-258。68.劉紹樑,強化企業併購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5-25。69.劉連煜,三角合併的規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9期,2005年4月,頁166-169。
70.劉連煜,股份轉換、股份交換與股份收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2006年5月,頁271-279。
71.劉連煜,董事會違法行為之制止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頁24-25。72.蔡文雄,戴敏倉,國內外限制型股票實務運用,會計研究月刊第318期,2012年5月,頁72-80。73.蔡昌憲,企業自治之趨勢與界限──以原股東新股認購權之修法方向為例,軍法專刊第51卷第9期,2005年9月,頁52-68。74.蔡英欣,論公司法對發行新股爭訟事件之規範─以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更(一)字第48號民事判決及台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更(三)字第62號民事判決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02期,2012年6月15日,頁56-61。
75.賴源河,論開發中國家新股認購權之法律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17期,1978年2月,頁75-84。76.賴源河,論新股認購權(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5期,1977年2月,頁1-28。77.賴源河,論新股認購權(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6期,1977年10月,頁111-136。(三) 論文
1.余淑杏,不公正新股發行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6月。2.林珮茹,論新股認購權,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3.莊哲鳴,敵意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1月。4.黃筠雅,股東平等原則之再檢討─以日本導入毒藥丸制度為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5.楊峻宇,敵意併購下防禦措施之問題研究─以毒藥丸之規範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6.楊勝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保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8年1月。7.蔣志明,股份有限公司資金籌措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6月。8.蔡昌憲,公司法上強行規定與任意規定間之權衡─以累積投票制、閉鎖公司制及新股認購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