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季慧,「粒料裹漿對混凝土工程性質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2.Public Roads Magazine,”Alternative Pavement Surfaces May Reduce Roadway Noise-Along the Road,”May-June(2003)。
3.林志棟、黃琮荏,「廢混凝土資源再利用推動策略」,再生粒料應用於預拌混凝土研討會專輯(2005)。
4.廖惇治,「磚類建材應用於再生混凝土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5.T.C. Hansen and H. Harud,”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Mado fromCrushedConcreteAggregate,”ConcreteInternational/Janua(1983)
6.M.Tauakoli and P.Soroushian,”strength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Made Using Field-demolished Concrete as Aggregate,”ACI Materials Journal/March-April 1996。
7.B.C.S.J.,”Study On Recycles Aggregate an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Building Contractors Society of Japan,Committee on Disposal and Reuse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Waste.Summary in Journal,Japan,16,No.7,PP.18-31(in Japanese)(1978)。
8. 張世健,「再生混凝土之製造及性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9. 彭獻生,「波索蘭材料對再生混凝土強度及工作性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0)。
10.廖惇治,「磚類建材應用於再生混凝土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1.蘇南、王博麟,「廢棄混凝土回收粗粒料品質與再生混凝土工程性質之探討」,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 V0l.12, No. 3,民國89年,PP.435-444(2000)。
12.蘇南、曾郁文,「廢棄混凝土塊的再利用」,土木水利半月集-第二集,民國89年12月。
13.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
14.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15. Ray, G. K. (1985), “New Pavement from Old Concrete”,Civil Engineering, ASCE, Vol. 55,No.5.
16. (198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eminar on PCC Pavement Recycling and Rehabilitation”, FHWA-TS-82-208,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USA.
17.陳豪吉、廖惇治,「營建廢棄物應用於混凝土再生粒料之研究」,廢棄物在工程上之應用研討會,台灣營建研究院,pp.115-130(2001)。
18.鄭福欽,「營建廢棄物拌製瀝青混凝土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19.劉如濡,「廢棄混凝土在瀝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上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20.余仲憲,「建築拆除廢料在瀝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上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21.沈得縣,「廢混凝土再利用於瀝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之研究」,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研討會,民國89年11月。
22.沈得縣,「瀝青混凝土材料品質管制」,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 中心工程品質管制講習班講義,民國84年。
23.沈得縣,「石膠泥瀝青混凝土之配合設計與品質管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24期,第41-70頁,民國90年。
24.沈得縣,「多孔隙瀝青混凝土路面之設計與施工」,材料科技在營建工程上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149-171頁,民國89年。
25.陳偉全、陳聰達,「多孔隙排水面層之設計與施工技術考察報告」,交通部國道高速公路局,民國87年。
26.李泰明,「路面新進工程技術之運用」,道路新進技術發展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3-18頁,民國88年。
27.黃兆龍,「混凝土性質與行為」,詹氏書局,民國91年。
28.李明君,「如何使用飛灰以提升混凝土品質」,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中心,台北,1997。
29.Kosmatka S. H., W. C.Panarase, “ Design and Control of Concrete Mixtures”, 13th ed, Portland Cement Association,(1988).
30.柴希文,「應用礦物摻料提升混凝土品質」,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台北,(1999)。
31.葉淑通,「以理想級配曲線估算粒料緻密混合比及飛灰水泥漿包裹厚度評估混凝土性質之討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4月。
32.徐定华、徐敏,混凝土材料学概论,中国标准出版社,pp.33~36、244~280,北京,2002。
33. C.F. Mora, A.K.H. Kwan, H.C. Chan, "Pare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coarse aggregate u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8, 28(6), pp.921~93。
34. A.K.H. Kwan, C.F. Mora, and H.C. Chan, "Pareicle shape analysis of coarse aggregate u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9, 29(9), pp.1403~1410。
35. C.F. Mora, A.K.H. Kwan, and H.C. Chan, "Sphereicity, shape factor, and convexity measurement of coarse aggregate for concrete u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0, 30(3), pp.351~358。
36.呂正宗,「半剛性瀝青混凝土配比與性質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系 碩士論文,民國85年。37.呂正宗,「陽離子乳化瀝青與水泥混合穩定機理之探討」,表面物理化學期末報告,民國90年。
38.李釗,「強塑劑在高性能混凝土上之應用」,高性能混凝土配比實作研討會,民國87年。
39.蔡攀鰲,「瀝青混凝土」,第六版,三民書局,民國84年8月。
40.杜嘉崇、蕭炎泉、李東林,「乳化瀝青常溫拌合特性之研究」,台灣公路工程,第31卷,第12期,第18-25頁,民國94年6月。
41.鐵道部第一工程局,“鐵路工程施工技術手冊”,中國鐵道出版社,北京, (2000)。
42.G. Li., Y. Zhao., S. S. Pang and W. Huang. “Experimental study of cement-asphalt emulsion composit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28, No.5, pp.635-641, (1998).
43.Hun Song., Jeongyun Do and Yangseob Soh.“Feasibility study of asphalt-modified mortars using asphalt emuls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No.20, pp.332-337,( 2006).
44.許家祥, 「廢棄混凝土裹漿技術及其應用於瀝青混凝土鋪面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7月。45.康格維,「輕質骨材裹漿應用於半剛性瀝青混凝土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7月46.日本道路協會,「排水性鋪裝技術指針(案)」,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