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1: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姍樺
研究生(外文):shan-hwa Yu
論文名稱:我國股利政策法規範之再探討—兼論公司經營團隊以股利發放與庫藏股之實施為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法律規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view of Dividend Policy in Taiwan Corporate Law
指導教授:朱德芳朱德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 te-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財經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自由現金流量代理成本股利政策庫藏股利益衝突權限分配敵意併購防禦措施受託義務
外文關鍵詞:free cash flowagency costdividend policytreasure stockconflict of interestallocation of powerhostile takeoverdefensive tacticfiduciary du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股利政策之制訂不僅代表一公司過去的獲利,更代表公司未來的前景,因而完善的股利政策的制訂,能有效地向投資大眾傳遞公司之訊息與價值。不過公司內部自由現金流量之操作為經營團隊權限,經營團隊有可能以此進行無效率之投資,將產生自由現金流量代理成本,故而股利政策之制訂有監控經營團隊代理成本之功效;然而股利政策之制定權限以我國公司法來看,經營團隊有制訂之權,董事會應將其所造具之各項表冊,提出於股東常會請求承認,經股東常會承認後,董事會應將財務報表及盈餘分派或虧損撥補之決議,分發各股東(公司法第230條),並有不得違法分派股利之規定,否則公司之債權人,得請求退還,並得請求賠償因此所受之損害(公司法第233條)。如此看來,股東與債權人有介入股利政策制定之餘地,惟如此的分權設計,是否能杜絕經營團隊之濫權,並有效監控經營團隊制訂之股利政策能使公司價值極大化。因而本文擬參考歐盟法與美國法之立法例,兩相比較,試圖整理出對我國股利政策有利之修法建議。
同樣地,考量到敵意併購興盛之今日,經營團隊有可能以無效率之股利政策作為防禦措施,亦將對公司價值產生不小的影響,故本文亦探討以股利政策作為防禦措施之情狀,與對公司價值可能產生的影響,而認為在敵意併購時,經營團隊與公司間之利益衝突加劇,對於防禦措施權限歸屬問題亦應作不同之思考。故參考歐盟與美國關於防禦措施之立法例,對於敵意併購時採行防禦措施權限分配之規定,與其個別之配套機制,與其中對我國敵意併購法制之立法啟發,提供立法之建議。
Dividend policy can show the company’s profit and going and a perfect dividend policy can even draw money from capital market easily. However managers have the discretion over the free cash flow of the company. It will incur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because managers might invest it at below the cost of capital or waste it on organization inefficiencies. So in order to reduce agency costs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managers dividend policy still is the best solution. But in Taiwan Corporate Law, managers can make the dividend policy and submit the resolutions on the surplus earning distribution to gener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for its ratification (Company Act § 230). If a company pays dividends and bonuses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article, creditors of the company may request rescission and may also claim for compensation for loss or damage resulted there-from. (Company Act § 233). From the studying of the Company Act,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have claims over the dividend policy made by managers. But the question is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mpany Act can effectively encourage managers to make a perfect dividend policy and reduce the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Otherwise in this thesis I will also compare the EU’s Second Directive (77/91/EEC) with USA legislation and figure out which legislation is adaptable to Taiwan corporate law.
By the rising of the hostile takeover, managers can use their discretions over dividend policy as defensive tactics to serve their own interests. This behavior not only increase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but also decrease the value of companies. So in hostile takeover we should rethink the allocation of powers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to maximize the corporate value.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4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 -
第二章 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極大化 - 7 -
第一節 企業組織下之代理成本 - 7 -
第二節 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之關連 - 11 -
第一項 何謂股利政策 - 11 -
第一款 現金股利 - 12 -
第二款 股票股利 - 12 -
第三款 股份買回 - 13 -
第二項 股利政策與公司價值之關連 - 14 -
第一款 股利無關理論 - 14 -
第二款 股利有關理論 - 15 -
第三項 小結 - 15 -
第三節 股利政策之利益衝突 - 16 -
第一項 股利政策對公司之影響 - 16 -
第二項 股利政策對股東的影響 - 18 -
第三項 股利政策對債權人之影響 - 19 -
第四項 股利政策對經營團隊的影響 - 20 -
第四節 小結 - 23 -
第三章 外國法之借鏡 - 25 -
第一節 歐盟法第二號指令 - 25 -
第二節 美國法—以修正模範公司法與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例 - 29 -
第三節 小結 - 33 -
第四章 我國法之規定 - 36 -
第一節 我國法現行股利政策之規定 - 36 -
第一項 股利分派 - 36 -
第二項 庫藏股之實施 - 37 -
第二節 修法建議 - 39 -
第一項 資本維持原則能否充分保障債權人 - 39 -
第二項 股利政策與股東盈餘分派請求權 - 42 -
第三項 經營團隊對股利政策之權應否限制 - 45 -
第四項 小結 - 46 -
第五章 以股利政策作為目標公司經營團隊敵意併購防禦措施 - 48 -
第一節 敵意併購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 48 -
第一項 股權結構與敵意併購發生之關連性 - 49 -
第一款 何謂敵意併購 - 49 -
第二款 促使敵意併購發生之股權結構 - 50 -
第三款 我國控制權市場股權結構引發敵意併購的可能性 - 52 -
第二項 敵意併購對控制權市場的影響 - 53 -
第三項 敵意併購時控制權變更之利益衝突 - 55 -
第一款 目標公司股東和併購者間之利益衝突 - 55 -
第二款 目標公司經營團隊與公司間之利益衝突 - 57 -
第三款 目標公司內股東與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衝突 - 58 -
第四項 小結 - 59 -
第二節 目標公司採行防禦措施之利弊分析 - 60 -
第一項 擁護敵意併購之主張 - 60 -
第二項 防禦措施建置之主張 - 61 -
第三項 小結 - 62 -
第三節 以股利政策作為目標公司經營團隊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可行性與優勢 - 63 -
第一項 股利發放作為防禦措施與其效用 - 63 -
第二項 庫藏股制度作為防禦措施與其效用 - 65 -
第四節 小結 - 68 -
第六章 外國敵意併購法制之借鏡 - 70 -
第一節 歐盟敵意併購法制 - 70 -
第一項 第十三號指令(Thirteenth Directive) - 70 -
第二項 股利政策作為防禦措施之限制 - 73 -
第二節 美國敵意併購法制 - 75 -
第一項 聯邦法之規定—威廉斯法 - 76 -
第一款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 13(d)大量持股揭露要求 - 76 -
第二款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section §13(e)買回自己股份相關規定 - 77 -
第三款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 14(d)公開收購相關規定 - 80 -
第四款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section §14(e)公開收購反詐欺之規定 - 82 -
第五款 小結 - 83 -
第二項 州法賦予目標公司經營團隊之防禦措施權限 - 83 -
第一款 美國防禦措施權限立法沿革 - 84 -
第二款 自由現金流量運用於防禦措施之限制 - 91 -
第三節 小結 - 94 -
第七章 我國法之規定與修正建議 - 96 -
第一節 我國敵意併購法規現狀 - 96 -
第二節 股利政策作為防禦措施於我國之現狀 - 97 -
第三節 修法建議 - 98 -
第一項 參考歐盟公司法第十三號指令 - 98 -
第二項 董事會受託義務有細緻化之必要 - 100 -
第三項 強化股東會權限 - 101 -
第四項 降低交叉持股比例,加強機構投資人對公司治理之影響- 103 -
第八章 結論 - 105 -
附件一:上市上櫃公司買回本公司股份辦法 - 109 -
參考文獻 - 112 -
中文書籍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第三版(2006)。
2.王泰銓,歐洲事業法(一)—歐洲公司企業組織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3.方國榮 譯,財務管理,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第四版(2004)。
4.伍忠賢,財務管理,三民書局(2002)。
5.周行一、戚務君,子計畫三:外部公司治理—資訊揭露與接管市場,公司治理研究報告—第四冊,中華公司治理協會(2003)。
6.柯芳枝,公司法要義,三民書局,增定五版(2005)。
7.柯芳枝,公司法論,第五版(2004)。
8.洪坤、賴秀峰 譯,財務管理,滄海書局(2002)。
9.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治之挑戰與興革,元照出版公司(2006)。
10.葉銀華、李存修,健全台灣之公司法治理機制—從台灣出發,公司治理研究報告—第二冊,中華公司治理協會(2003)。
11.陳彥良,公司治理法制—公司內部機關組織職權論,台灣財產法暨經濟法研究叢書(十四)(2007)。
12.陳儀 譯,企業併購:全方位評估估並掌握當前M&A環境,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2)。
13.楊美齡 譯,漫步華爾街—股市的終生理財之道,天下遠見出版(2002)。
14.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翰盧圖書出版,五版(2004)。
15.廖大穎,公司債法理之研究—論公司債制度之基礎思維與調整,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3)。
16.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元照出版(2002)。
17.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下),第八版(2005)。
18.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6)。
19.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
20.賴英照,公司法論文集,證券暨期貨發展基金會編印(1994)。
21.謝劍平,財務管理原理,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再版(2007)。
22.謝劍平,財務管理新觀念與本土化,智勝出版(1998)。
中文期刊論文
1.方嘉麟,公司回收自己股份法律效果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五期,頁123–216(2003)。
2.方嘉麟,論資本三原則理論體系之內在矛盾,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九期,頁155–226(1998)。
3.王文宇,股東會與董事會共享之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四四期,頁24-25(2006)。
4.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一百二十五期,頁155–175(2005)。
5.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三期,頁70–85(2002)。
6.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活動之自由與管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三期,頁229–296(2003)。
7.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七卷第二期,頁81–150(2008)。
8.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十七期,頁195-259(2006)。
9.朱德芳,論重整中公司之公司治理—以當事人利害衝突與重整法制之目的為核心,兼論債權人於公司治理中之功能與地位,東吳法律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頁193–248(2005)。
10.汪瑞芝,庫藏股買回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頁1–35(2008)。
11.邱秋芳,庫藏股制度的利弊得失,實用稅務,第三○九卷,頁7–12(2000)。
12.邱秋芳,敵意式收購的目標公司買回自己股份的適法性問題,證交資料,第四九八卷,頁33-59(2003)。
13.林仁光,公司治理之理論與實踐—經營者支配或股東支配之衝突與調整,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三卷第三期,頁201–279(2004)。
14.林仁光,資本維持原則之重新檢視,台灣本土法學,第三十三期,頁47–60(2002)。
15.林麗香,企業取回自己股份之法律問題,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四十八期,頁69–173(2001)。
16.林麗香,公司庫藏股之解禁—日本商法修正,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五期,頁217–241(2003)。
17.邵慶平,論股東會與董事會之權限分配—近年來公司法修正之反思,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十三卷第三期,頁139–182(2006)。
18.施建州,法定資本制之理論辯證—美國法與歐盟法之對照,財產法暨經濟法,第八期,頁95–149(2006)。
19.莊蕎安,敵意併購風起--謀求股東最大福利 兼顧相關人等權益,會計研究月刊,第二五四期,頁28–42(2007)。
20.郭土木,證交法對庫藏股制度之探討,實用稅務,第三○九卷,頁13–21(2000)。
21.陳俊仁,論公司本質與公司社會責任-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與調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頁79-109(2007)。
22.陳彥良,反併購法制之研析(上)–德國法啟示兼論金鼎證之實證,台灣本土法學,第八十六期,頁7–26(2006)。
23.陳彥良,反併購法制之研析(下)–德國法啟示兼論金鼎證之實證,台灣本土法學,第八十七期,頁22–34(2006)。
24.陳麗娟,美國企業併購法防禦措施之研究:以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二十五期,頁121–159(2006)。
25.陳樹,我國企業盈餘操縱問題之誘因、影響與因應對策,當代會計,第三卷第二期,頁231–242(2002)。
26.曾宛如,「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營業或財產」之探討—兼論董事會與股東會權限劃分之議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五卷第一期,頁267–307(2005)。
27.楊君仁,敵意併購的法律問題,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十三期,頁71-97(2001)。
28.楊光華,機構投資人與公司管理,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三期,頁254–264(1995)。
29.蔡柳卿、郭法雲,我國庫藏股制度之實證研究:資訊效果與資訊傳遞動機,會計評論,第三十八期,頁81–112(2004)。
30.鄭桂蕙,庫藏股之買回對股利發放之影響,會計評論,第四十一期,頁77–101(2005)。
31.劉紹樑,強化企業併購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二八期,頁5–25(2006)。
32.賴英照,公開收購的法律規範,金融風險管理季刊,第一卷第二期,頁75–95(2005)。
33.戴錦周、嚴月玲,資本結構、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之互動關係—以1997至2001年之台灣上市公司為例,台灣銀行季刊,第五十五卷第四期,頁295–316(2004)。
研討會論文
1.朱德芳,公司法第156條第6項股份交換制度之評析與修正建議(初稿),東吳大學英美法、財經法研討會(2008)。
博碩士論文
1.王家慶,論公司法中契約自由與法律干預—以敵意式公開收購為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6)。
2.吳碧雲,董事注意義務,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
3.吳美穎,內在公司治理機制之探討—股東組成與股權集中度對公司治理績效之影響,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邱秋芳,股份有限公司買回自己股份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2004)。
5.許復欣,董事信託義務之研究-以注意義務為中心,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1)。
6.陳欣伶,台灣股利發放形式之價格效果與其影響因素,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蕭守正,企業蓄意接管後對目標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以台灣企業為例之個案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8.劉彥皇,公司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新聞報導
1.上市公司被股市綁架—減資、發股利、分割、併購,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為何花樣百出?天下雜誌,第366期,2007年2月。
2.工商時報,公司法修正 一年得發2次股利,2006年12月19日。
3.大紀元時報,渣打宣佈成功收購竹商銀,2006年11月6日,http://hk.epochtimes.com/6/11/6/34239.htm。
4.自由電子報,台航董事席次 中航全落空,2007年11月16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nov/16/today-e13.htm。
5.自由電子報,固經營權兼投資 富邦一兼二顧,2008年1月29日,http://news.yam.com/chinatimes/computer/200801/20080129422552.html。
6.自由時報,實施庫藏股 股價相對抗跌,2008年7月10日,http://news.yam.com/tlt/fn/200807/20080710481123.html。
7.經濟日報,亞化兄妹鬩牆 爭奪經營權,2007年11月29日。
8.經濟日報,宏碁收購捷威 時程拉長,2007年10月3日。
9.經濟日報,旺宏股東會 將提排力晶條款,2007年5月31日。
10.經濟日報,渣打併竹商銀 設融合小組,2006年11月4日。
英文書籍
1.BARBARA BLACK, CORPORATE DIVIDENDS AND STOCK REPURCHASES (2000).
2.FRANK H. EASTERBROOK & DANIEL R.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6).
3.MELVIN ARON EISENBERG, 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ORGANIZATIONS (2005).
4.STEPHEN M. BAINBRIDGE,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02).
英文期刊
1.Assem Safieddine & Sheridan Titman, Leverag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Unsuccessful Takeover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4, No. 2 (1999).
2.Bernard Black & Reinier Kraakman, Symposium: Delaware’s Takeover Law: The Uncertain Search For Hidden Value, 96 NW. U. L. REV. 521 (2002).
3.Curtis J. Milhaupt, In the Shadow of Delaware? The Rise of Hostile Takeovers in Japan, 105 COLUM. L. REV. 2171 (2005).
4.Christian Kirchner & Richard W. Painter, Takeover Defenses under Delaware Law, the Proposed Thirteenth EU Directive and the New German Takeover Law: Comparis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form, 50 AM. J. COMP. L. 451 (2002).
5.Frank H. Easterbrook & Daniel R. Fischel, The Corporate Contract, 89 COLUM. L. REV. 1416 (1989).
6.Henry Hansmann, Ownership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Vol. 4, No. 2 (1988).
7.Jesse M. Fried, Informed Trading and False Signaling with Open Market Repurchases, 93 CAL. L. REV. 1323 (2005).
8.Lucian Arye Bebchuk, The Case for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ower, 118 HARV. L. REV. 833 (2005).
9.Larry E. Ribstein, Account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81 NTDLR 1431, 1476 (2006)
10.Larry E. Ribstein, Takeover Defenses and the Corporate Contract, 78 GEO. L.J. 71 (1989).
11.Louis P. Friedman, Defensive Stock Repurchase Programs:Tender Offers in Need of Regulation, 38 STAN. L. REV. 535 (1986).
12.Michael C. Jensen,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76 AMER. ECON. REV. 323 (1986).
13.Michael C. Jensen &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 FIN. ECON. 305 (1976).
14.Randall A. Heron & Erik Lie, On the Use of Poison Pills and Defensive Payouts by Takeover Targets,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79, no. 4 (2006).
15.Roberta Romano, A Guide to Takeovers: Theory, Evidence, and Regulation, 9 YALE J. ON REG. 119 (1992).
16.Shani L. Fuller, Shareholders, Directors, and Other Constituencies: Who’s on First in Oregon Corporate Takeover Law?, 30 WILLAMETTE L. REV. 347 (1994).
17.Scott Mitnick,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in Europe: Reforming Barriers to Takeovers, 2001 COLUM. BUS. L. REV. 684 (2001).
18.Thomas A. Smith, The Efficient Norm For Corporate Law: a Neo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Fiduciary Duty, 98 MICH. L. REV. 214 (1999).
19.William W. Bratton, The New Dividend Puzzle, 93 GEO L.J.845 (2005).
20.Zohar Goshen, Shareholder Dividend Options, 104 YALE L.J. 881 (1995).
網頁資料
1.http://europa.eu.int/eur-lex/lex/en/treaties/dat/12002E/htm/C_2002325EN.003301.html
2.http://europa.eu.int/eur-lex/pri/en/oj/dat/2004/l_024/l_02420040129en00010022.pdf
3.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site/en/oj/2004/l_142/l_14220040430en00120023.pdf
4.http://www.law.uc.edu/CCL/34Act/sec13.html
5.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rule13d-101.html
6.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rule10b-18.html
7.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rule10b-5.html
8.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rule13e-1.html
9.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rule13e-4.html
10.http://www.law.uc.edu/CCL/34ActRls/rule14d-100.html
11.http://www.law.uc.edu/CCL/34Act/sec14.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 方嘉麟,公司回收自己股份法律效果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五期,頁123–216(2003)。
2. 1. 方嘉麟,公司回收自己股份法律效果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五期,頁123–216(2003)。
3. 2. 方嘉麟,論資本三原則理論體系之內在矛盾,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九期,頁155–226(1998)。
4. 2. 方嘉麟,論資本三原則理論體系之內在矛盾,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九期,頁155–226(1998)。
5. 3. 王文宇,股東會與董事會共享之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四四期,頁24-25(2006)。
6. 3. 王文宇,股東會與董事會共享之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四四期,頁24-25(2006)。
7. 4. 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一百二十五期,頁155–175(2005)。
8. 4. 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一百二十五期,頁155–175(2005)。
9. 5. 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三期,頁70–85(2002)。
10. 5. 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三期,頁70–85(2002)。
11. 6. 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活動之自由與管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三期,頁229–296(2003)。
12. 6. 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活動之自由與管制,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三期,頁229–296(2003)。
13. 7. 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七卷第二期,頁81–150(2008)。
14. 7. 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七卷第二期,頁81–150(2008)。
15. 8. 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十七期,頁195-259(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