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預防壓瘡衛教資料,長庚紀念醫院護理部, 腦神經科編印http://www.cgmh.org.tw/health/nursing/, 2006/12/5. [2] 台北脊髓損傷協會網站, http://www.tpesci.org.tw, 2006/12/20. [3] 張天鈞,“從雄風飛彈到疾病偵測-談紅外線熱影像診斷系統”, 台大醫學,當代醫學月刊, 第380期, 437~438頁, 2004年6月.[4]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NPUAP), Pressure ulcers prevalence, cost and risk assessment. Decubitus, 2(2): 24-28, 1989. [5] 石崇良, “壓瘡盛行率與醫療照護品質相關性之實證研究”,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執行期間: 93年1月1日至93年12月31日. [6] 台灣巴金森之友第六期, 69~78頁, 2001年1月. [7] 防止壓瘡設備研究,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醫療器材事業處, http://aidcmd.aidc.com.tw/, 2006/12/5. [8] 陳都美“住院病患壓瘡盛行率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榮總護理 第 15 卷第 1 期,PP.42-49 民國八十七年[9] 江忠鍵, “有限元素法分析人體坐姿時臀部和座墊之應力分佈”,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民國八十四年.[10] 張怡娟, “高雄地區醫學中心之臨床護理人員對預防及處理壓瘡的知識與行之探討”, 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 民國八十六年.[11] 蔡文欽, “多通道介面壓力、溫度及濕度微處理量測系統之研發”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民國九十年.[12] 施啟明, “主動散熱型輪椅座墊之開發與其散熱效應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復健科技輔具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民國九十三年.[13] P Plassmann and EFJ Ring, “An open system for the acquisition and evaluation of medical thermalogical images”, EJ Thermology, 7(4): 216-220, 1997. [14] 王昭智, “熱影像技術應用於人臉辨識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碩士論文, 台南, 民國九十年.[15] 楊謹慎, “紅外線熱影像分析在糖尿病足診斷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 民國八十九年.[16] 林聖淵, “熱影像技術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程度預測之研究”,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壢, 民國九十三年.[17] 蔡逸民, “熱像應用於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之可行性分析”,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義, 民國九十三年.[18] 柯莉蓁, “應用紅外線熱影像在保齡球選手運動傷害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 民國九十四年.[19] 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 http://www.epuap.org/ index.html, 2006/12/5. [20] 王邦元, 褥瘡預防與治療, 長庚紀念醫院基隆分院復健科, 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 http://www.tpesci.org.tw, 2006/12/5. [21] “The Yarkony-Kirk Classification of Pressure Ulcers”, Institute for Algorithmic Medicine, Houston, TX, USA, Copyright (c) 2006-2007. [22] Andrychuk, M. A., Pressure ulcers: causes,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Orthopedic Nursing, 17(4):65-82, 1998. [23] 陳瀅淳, “臨床護理人員在壓瘡傷口照護 的認識、執行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民國九十年.[24]Daltrey, D. C., Rhodes, B., & Chattwood, J. 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icrobial flora of healing and non-healing decubitus ulcers”,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34(7): 701-705, 1981. [25]Lyman, I. R., Tenery, J. H., & Basson, R. P. , “Correlation between decrease in bacterial load and rate of wound healing”, Surgery,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30(4): 616-621, 1970. [26] Winter, G. D. 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aliz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 pig. Nature, 193: 293-294, 1962. [27]Hovind, H. & Nielsen, S. L. “Effect of massage on blood flow in skeletal muscl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6(2): 74-77, 1974. [28] 麥麗敏等, “簡明解剖生理學”,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第四版,第三章,第十二章. [29] B.F. Jones and P. Plassmann, “Digital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of Human Skin”,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November/December 2002. [30]Vista Medical公司網站, http://www.pressuremapping.com, 2006/12/5. [31] Tekscan公司網站, http://www.tekscan.com, 2006/12/5. [32] 楊曉薇, “溶膠凝膠法製備之鋯鈦酸鉛(PZT)厚膜於表面聲波生物感測器上的應用”, 長庚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民國九十二年.[33] 程一奇, “紅外線技術及其軍事上之應用”, 陸軍後勤季刊, 2005年8月. [34] 蕭如珀,楊信男, “蒲朗克黑體幅射公式”, 物理雙月刊八卷第五期, 859~860頁,2006年5月. [35] 楊育旌, 黑體輻射(blackbody radiation)對量子理論發展的影響, http://www.chem.ncnu.edu.tw/mimi/edu/chemlife/black.htm, 2006/12/5. [36] Planck Law Radiation Distributions, http://csep10.phys.utk.edu/astr162/lect/light/planck.html,2006/12/15. [37] 漢唐集成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eod.uisco.com.tw, 2006/12/20. [38] 繆紹綱, “ 數位影像處理運用MATLAB”, 東華書局, 台北, 初版, 434~440頁, 2005年. [39] 逢甲大學自控系網站, http://cslin.auto.fcu.edu.tw/eduteach/homepage/imageaz/p3-1-2.htm, 2006/12/20. [40] 邱皓政,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五南圖書, 第二版, 台北市,第十三章, 2006年. [41] 王月琴等, 「基本護理學」, 永大書局, 第三版, 台北市,第七章, 第九章, 2006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