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 L. Fleischer, Acta Met., 11, 203-209, 1963。
2. Carlisle and H.Ben, Machine Design, 58, 1,24, 1986。
3. R.M.N. Pelloux and N. J. Grant, Trans. Met. Soc. AIME, 218, 232-237, 1960。
4. C. T. Sims, ASTM Tech. Pub. 70-GT-24, May 1970。
5.C. T. Sims, and W. C. Hagel, “The Super alloy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72。
6. N. F. Mott and F. R. N. Nabarro,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on Strength of Solids, Physical Society, pp.1-19, 1948。
7. 葉均蔚,新領域技術「奈米高熵合金」開發成功,國科會新聞稿,2003年。
8. . Y. Chao,清大教授研發奈米高熵合金,聯合報,2003年。
9. 童重縉,”Cu-Co-Ni-Cr-Al-Fe高熵合金變形結構與高溫特性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0. 洪育德,” Cu-Ni-Al-Co-Cr-Fe-Si-Ti 高亂度合金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1. 黃國雄,”等莫耳比多元合金系統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 賴高廷,”高亂度合金微結構及性質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3. 許雲翔,”以FCC及BCC元素為劃分配製等莫耳多元合金系統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4. P Rohatgi, J, of Metals , 10-15, April ,(1991).
15. N. F. Kazakov, “Diffusion Bonding of Material”, translated by Boris Kuznetsov, Mir, Moscow, Pergamon, New York, (1985).
16. G. Garmong, N. E. Paton and A. S. Argon, Metal. Trans, vol.6A, 1269, (1975).
17. B. Derby and E. R. Wallach, Metal Sci., vol.18, 427-431, (1984).
18. H. J. Rack, in “Powder Metallurgy Composites” eds, P. Kumar, K. Vedula and A. Ritter. The Metallurgical Society, Warrendale, PA, 155-168, (1988).
19. S. G. Fishman and A. K. Dhinhia “Cast Reinforced Metal Composites”. ASM International, Metals Park, OH, (1988).
20. P. Rohatgi, in “Metal Handbook on Casting” vol.15, 9th ed., ASM International, Metals Park, Ohio, 840, (1988).
21. J. H. Westbrook, Metal. Trans. A, vol. 8A, 1327-1360, (1997).
22. G. Sauthoff, Z. Metallkde., vol. 80, 337-344, (1989).
23. S. H. Whang, C. T. Liu, D. P. Pope and J. O. Stiegler, “High Temperature Aluminides and Intermetallics”, ed. Warrendale, p. A:TMS, 329-352, (1989).
24. A. Inoue, K. Kita, T. Masumoto and K. Ohtera,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Part 2-Letters, 27, 10, 1796-1799, (1998).
24. 葉均蔚,”新領域技術「奈米高熵合金」開發成功”,國科會新聞稿,2003.01.23。
25.秦厚瑛,“Cr-Fe-Co-Ni-Cu-Al0.5高熵合金薄膜之電性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材料科學與奈米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26. 黃國雄,”等莫耳比多元合金系統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7. 賴高廷,”高亂度合金微結構及性質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8. 許雲翔,”以FCC及BCC元素為劃分配製等莫耳多元合金系統之
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9. 洪育德,” Cu-Ni-Al-Co-Cr-Fe-Si-Ti 高亂度合金之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0. 陳家裕,”塗層用多元高熵合金之探討”,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31. 陳敏睿,”添加V、Si、Ti對Al 0.5 Cr Cu Fe Co Ni高熵合金微結構與磨耗性質之影響”,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32. 林珮君,”高頻軟磁高熵合金濺鍍薄膜之開發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33. 林明憲,”Cr-Fe-Co-Ni-Cu-Alx六元高熵合金之腐蝕行為與薄膜性質之研究”,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材料科學與製造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34. 陳岳鋒,”CoCrFeNiTi高亂度合金塊材與薄膜性質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材料科學與奈米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35.游智翔,“CrMoNbTiZr高熵合金塊材與薄膜性質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材料科學與奈米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36.Gerhard Gille, J. Bredthauer, B Gries, B. Mende, and W. Heinrich, Int. J.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etals, 18, 87-102,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