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26)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12: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德仁
論文名稱:運動強國奪牌策略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Sport Power Nations' Winning Strategies
指導教授:林偉立林偉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練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挑戰2008黃金重點種類挑戰2008菁英奪牌計畫
外文關鍵詞:focused categorieschallenge of elites medal-grain project 2008challenge of golden project 2008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評估並檢視14種運動種類,在奪牌的可能性與發展策略;針對奧運會及亞運會奪牌的可能性與發展策略;分析「119工程」運動種類在我國發展的策略及可行性;從奧運競技運動國家管理體制模式,調整競技運動管理體制的可行性。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進行相關文獻、規章及辦法進行閱讀、整理,在經過綜合整理,在獲獎名次、教練、選手梯隊等之建置分別探討與敘述分析。本研究主要結論為:一、從現有成績水平分析,棒球、網球及壘球具亞運優勢,奧運奪牌實力,高爾夫球具亞運奪牌實力。田徑、游泳、體操,整體實力不具亞奧運水平。其它六種重點項目,具有奪金、奪牌之實力,柔道、羽球則衝不出亞運水平。二、以持續獲獎的條件分析:(一)行銷台灣的棒球及壘球,具持續發展的條件。(二)體操具有基本的運動員與教練員梯隊條件。(三)跆拳道最具持續發展與獲獎之條件,射箭與桌球具奪牌之運動種類。三、跆拳道、射箭、棒球外,各運動種類對運動員與教練梯隊無法掌握及完整的銜接教材。四、經費的投入與產出績效計有跆拳道、棒球、網球。五、亞運會臺灣可佈局發展的「藍海」運動種類及項目有,6種10項,女子選手5種10項。運動競技強國奪牌策略分析:一、國家政策方面:(一)階段性採用「舉國體制」,全力投入競技運動。(二)建立重點項目的專職人員,長期培訓制度及基地。(三)擴大人才梯隊及區域性重點培訓。(四)對重點項目國家隊選手實施公費制度。二、健全運動種類培訓與輸送管道:(一)建立三級梯隊與國家隊之培訓。(二) 建立完整的專職教練員及裁判員培訓體制。三、建立完整的情報蒐集分析及科研系統:(一)掌握運動種類最新訊息,提升訓練與比賽績效。(二)建立專職科研梯隊與科研。(三)對各運動種類做科學的運動項目定向調整的重整。四、與國際接軌提升競賽效益:(一)建立完善的選才相關事宜及國內外競賽體制。(二)聘請優秀外籍教練,爭取國際賽會實務經驗。(三)競技運動人員有「職業化」的知識與概念並持續發展競技運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and inspect the possibility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n 14 sport events which within Olympic and Asian games; the analysis of possibility and achievement on national developing sport event “119 project”; the possibility of adjustment on sport management system from n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model of Olympic sports. This study used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ative data, regulations and methods to do arrangement, and after integrating all the data,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ment of reward, coach and team of athletes were discussed, depict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1) Analysis by current achievements: baseball, tennis and softball had prevailing in Asian games, and had competent to get medals in Olympic games, meanwhile, golf event also had competent to get medals in Asian games. Track and field, swimming and gymnastics were not competent enough to have any medal in the both Asian and Olympic games. The other six focused sport events were all competent even to get gold medals. Judo and badminton were inferior for reach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Asian games. (2) Analysis by conditions of persistently rewarding: A. marketing baseball and softball of Taiwan had conditions of persistently developing. B. gymnastics had basic ranking of athletes and coaches. C. Kaekwondo had the most conditions of getting medals and persistently developing, as well as archery and table tennis were the events to have medals. (3) Except Kaekwondo, archery and baseball events, all other sport events didn’t have good management of athletes and coaches ranking as well as whol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onnection. (4) The good profits of sport events form investment were Kaekwondo, baseball and tennis. (5) The arranging and developing “blue sea” sport events were in 6 categories 10 events where 5 categories 10 events also for women athletes. Analysis of medal-gain strategies form powerful sport nations: (1) the policies of nation: A. Adopting of “whole nation system” to developing sports by phases. B. establishing the full time staffs of focused sport events to help long term training system and basis. C. expending the man source ranking and regional training of focused sport events. D. Carrying out government scholarship system on the athletes of national level. (2) Establishing the whole system for training coaches, referees, umpires and judges. (3) Establishing the information-receiving analysis and science research system: A. Obtaining the most currently information of all sports to improve training and sports achievements. B. Establishing the full time group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 Giving adjustment to the all kinds of sports training by science research. (4) Improving the benefits of sports competitions by internationalization: A. establishing the talent athlete selection procedure, as well as inter- and 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 B. Hiring of excellent foreign coaches and fulfill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games. C. The athletes with knowledge and concept of professionalized which develops sports persistently.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奧林匹克運動會 9
第二節 有關影響奧運獎牌得牌數的文獻 13
第三節 總 結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6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0
第一節 「挑戰2008黃金計畫」14個運動種類分析 44
第二節 「119工程」與「藍海」運動種類之奪牌策略 85
第三節 競技運動管理體制之比較 99
第四節 臺灣未來亞奧運會參賽佈局策略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 論 129
第二節 建 議 131
參 考 文 獻 133
一、 中文部分
中國奧委會(2004):袁偉民在新聞發佈會上的演講(實
錄)。資料引自:
http://www.olympic.cn/athens/daibiaotuanxinxi/2004-08-30/299251.html
中國奧委會(2006):119工程鑄就三大項目寶貴四金。
資料引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ay/651404.htm
中國體育報(2004):探雅典奧運中國勝因。資料引
http://www.sport.org.cn/zhuanjia/tantao/2004-9-30/336213.html
孔慶鵬(2001):關於制定與實施新一輪奧運爭光計畫的思考。
體育文化導刊,1,5-6。
王文科(198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院有限公司。
王文科,1993:259-260)。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台北市。
田麥久(1988):試論1986~1988年亞運會、奧運會臺灣競技項
的等級配置。體育科學,6(1),29-34。
田麥久(1998):項群訓練理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田麥久(2000):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田麥久等(2002):2020年臺灣競技運動水平發展目標定位及實
現策略。體育科學,22(3),1-5。
伍紹祖主編(1999a)。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1949-1998。北京
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伍紹祖主編(1999b)。中國體育年鑑1999。北京市:中國體育年
鑑社。
行政院體委會(2006)。未來臺灣奪金項目策略之研究報告書。
行政院體委會,作者。
何強(2005)。建國以來臺灣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的歷史探究。
(碩士論文,西南師範大學,2005)。中國博碩士論文全文
資料庫,DF200510S1。2005年11月20日下載。
吳澄青(2006)。20年來臺灣奧運項目人才發展變化的研究。資料引自:http://www.sport.gov.cn/show_info.phpon_id=20147
李嘉宇(2004)。奧運獎牌得牌數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元偉、鮑明曉、任海、盧元鎮、王鼎華、熊斗寅等(2002)。
關於進一步完善臺灣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研究。中國國家
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
號:296SS01004),未出版。
李宗浩(2001):2010年臺灣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國家
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01BTY019),
未出版。
李偉民、王秉堯(1996) :對加強與完善臺灣體育法制建設的初
步探討。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4),24-28。
辛沂(1997) :淺析臺灣奧運會重點項目的布局。體育文史,
2,15-16。
巫坤達(2004) :運動傳播行為與運動之社會認知效果研究。輔
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沈裕斌(2002) :臺灣運動網站經之研究-從「關係行銷」的觀
點出發。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德嘉主編(2003):臺灣參加2002年釜山亞運會報告書。台
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林麗容(2004):婦女在古今奧林匹克運動會發展之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金學斌、林華(1995):臺灣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工作現狀的研
究。西安體育學院,12(4),1-2。
周靈山、孫美蓮(2001):體育運動組織與公共關係。大專體
育,55,87-92。
侯海波(2006,2月5日):世界體育強國後備人才培養體制
研究。資料引自http://www.sport.gov.cn/show_info.phpon_id=20048
姚鮃、李毅梅(2000):第27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得失因素回顧
與反思。體育科學研究,4(4),5-90。
柯文教(2001):提高教練員的綜合職業能力。中國體育教練
員,34,6-7。
胡小明(2002)。“舉國體制”的改革。體育學刊,9(1),
1-3。胡小明等人(2001)
胡孝安(2002):臺灣競技體育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西
安體育學院學報,19(3),20-21。
孫雷鳴、胡汩(2002):臺灣競技體育競賽體制改革的思考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6(2),33-34。
袁偉民(2001):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第27屆奧運會的基本經
驗。體育科學,21(2),1-3。
袁偉民(2002b):堅定不移地實施“奧運戰略”。中國體育教
練,3,3-5。
郝勤(2004)。論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概念、特點與功能。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0(1),7-11。
國家體委編(1987):中國體育年鑑1993。體育事業十年計畫
和”八五”計畫。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291。
翁敏哲(2002):運動場地設施暨器材管理資訊系統開發之研
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馬鐵(2002):雪梨奧運會後世界體壇格局變化和臺灣未來對
策。Http://www.dfzx.info/cgi-bin/bigate/b/g/g/
國家體育總局編(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匯編
2000-2002。北京市:中國法制出版社。
國家體委(1993):國家體委關於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國家體
委1993年5月24日發布。www.sport.gov.cn,2003年4月20
日。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1989):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82-1986。
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郭研汝(2003):單項運動協會公共關係運作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張江南、詹宏貴(2002):對臺灣未來競技體育體制與賽制的
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8-12。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編(1984):體育大辭典。台北:
台灣商務書局。
曹景偉(2001):第24~26屆奧運會各競技強國優勢競技運動項目
研究。體育科學,21(3),39-43。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陳宇等(2006):日本競技游泳崛起的原因分析。成都體育學
報,2,55-59。
陳薇婷(2007):楊忠和就職體委會第5任主委承接2008年北
京奧運奪金任務。奧林匹克季刊,54,4-5。
章鉅林、束紉秋主編(1988):體育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
曾賢亮、王同茂、詹德基、陳美莉、劉碧華、蔡芬芳(1999)。
臺灣體育組織制度的現況及發展策略。臺北市:行政院體
委會。
柴建設(2002):論「舉國體制」與河南高校體育。中州大學
學報,3,93-94。
湯銘新編譯(1996):奧運百週年發展史。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
員會,7-45。
湯銘新編譯(1998):冬季奧運發展史。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
會,3-26。
湯銘新(2004):奧運會發展史。台北市財團徐亨體育文化基金
會,526-576。
馮義方(1998):企業對運動贊助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黃大洲主編(1999):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參加1998年
13屆曼谷亞洲運動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
會。
黃金柱(1993):體育管理。師大書苑。791-860。
黃永旺(1994)。中共運動員培訓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永旺(2006):臺灣推展八人至拔河活動效益之研究。台北
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編印。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有限公司印行。
雷文谷、李城忠、楊慶南(2004):北京奧運「挑戰2008年
金計劃」之策略。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49-71頁。
齊飛霞(2001)。Gustav Schwab (1837)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文出
版社
劉宜璇 (2002):非營利性運動組織財源籌募策略個案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宜璇(2002) :非營利性運動組織財源籌款策略個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楊榮俊、王義(2000):韓國射箭選手的培訓制度。國民體育
學院季刊,13,23-29。
楊銘新主編(2001):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參加第廿七屆雪梨
奧運會報告書。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楊樺(2002):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競技體育發展的成功經驗
及其存在的問題。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8(1),1-7。
楊樺、孫淑惠、舒為平、魏萬珍(2004)。堅持和進一步完善我
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5),
577-582。
楊樺、陳寧、郝勤、劉建和,200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
發展戰略的演進與思考。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管項目研究
成果報告(報告編號:233SS0009Q),未出版。
董新光、陳明義(1993):對奧運戰略重點項目投入結構的分析
與對策建議。載於奧運戰略思考-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體
育研討會論文集,195-203。
詹德基(1991)。中共體育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市:中華台北
奧會。
蕭林鵬(2002):27屆奧運週期中國競技體育資源狀況分析。體
育與科學,23(3),29-32。
鮑明曉(2001)。關於建立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的理論思考。天
津體育學院學報,16(4),48-51。
謝棟樑(2004):看希臘人打造奧運。聯合文學。
韓建國(2000):20世紀末中國競技體育的重大舉措 ─ 對《奧
運爭光計畫》的回顧與思考。體育文史,5,14-17。
羅平(1996):臺灣奧運獲獎項目組合結構的變化特徵研究。
上海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嚴蘭紳(1992) :當代中國改革大辭典。中國社科學出版社。
欒開封、華洪興、王正倫、湯岩、梁純、王愛豐等(2001)。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中國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課題組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
號:295SS01003),未出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