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1: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湘雲
研究生(外文):Hsiang-Yun, Tseng
論文名稱:檢視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之關聯性:從歌曲內容及音樂產製面談起
論文名稱(外文):An Exami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Music Diversity :A Study on Taiwan’s Popular Music Industry
指導教授:李秀珠李秀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Chu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多樣性
外文關鍵詞:divers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19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係以產業經濟理論之SCP模式為基礎,試圖探討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結構與產品多樣性之關係性為何。研究方法上採用內容分析法,並以流行音樂排行榜為抽樣母體,抽樣時間是從1990年∼1999年、2002年∼2003年,共計有12年,共664首歌曲。測量流行音樂之多樣性主要使用兩種方式,一為HI指標,用以檢視歌曲內容之多樣性,並探究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內容主要為何?;另一種方式則是透過進榜專輯數等指標來檢視音樂產品產製面上的多樣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流行音樂歌曲之主題以描繪愛情居多,其中以分手階段的敘述所佔比例最大,所持的愛情價值觀是悲觀的,而對於表達愛情的態度是採間接方式,歌曲中以描繪傳統性別角色居多。此外,當1993年因有線電視法之公佈實施所帶來的跨媒體、多頻道的環境下,音樂產製面的多樣性是增加的;但在1996年面臨跨國唱片公司掌握台灣唱片市場之製作、行銷下,音樂產製面之多樣性是減少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關鍵時間點下,音樂產品之內容多樣性均是降低的,有可能是因為唱片公司面臨市場結構改變為了維持既有利益因此仍以消費者最易接收的歌曲主題、內容來吸引消費者。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music diversity in Taiwan’s popular music industry. A probability sampling using the top-10 hits from 1990-2003 as the population frame was adopted and 664 albums were selected for content analysis by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ata available in Taiwan, this study identified two years, 1993 and 1996, as the changing points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aiwan’s popular music industry.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degree of music diversity increased after several music channels began broadcasting in Taiwan in the end of 1993, but music diversity was lowered after five transnational music groups take control of Taiwan’s music market in 1996. Furthermore,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major theme appearing in Taiwan’s popular music was romantic love,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albums analyzed. More detailed findings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目錄
中文摘要…………………………………………………………………….…….…け
英文摘要…………………………………………………………………..………....げ
致謝……………………………………………………………………………......…こ
目錄………………………………………………………………………………......さ
圖表目錄………………………………………………………………………......…ざ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台灣音樂工業發展概述…………………………..…………….…….2
第三節 台灣流行音樂之相關研究………………………..…………….…….6
第四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8
第五節 章節順序………………………………………………………...…….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產業組織理論…………………………….………………… ………11
第二節 傳播媒體產業相關實證研究………………………………..………22
第三節 多樣性………………………………………………………..………28
第四節 研究問題……………………………………………………..………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範圍……………………………………………………..………4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設計………………………………………………..………43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4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49
第一節 台灣流行音樂之資料分析…………………………………………..49
第二節 研究問題之討論……………………………………………………..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2
第一節 結論…………………………………………………………………..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86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 …………98
附錄二…………………………………………………………………102
圖表目錄
圖表目錄
圖表一 歌曲主題之多樣性…………………………………………………….….55
圖表二 情歌價值觀之多樣性…………………………………………………......58
圖表三 進榜專輯數目………………………..……………………………………59
圖表四 進榜作詞者數目…………………………………………………………..60
圖表五 進榜作曲者數目…………………………………………………...……...60
圖表六 進榜演唱者數目………………………………………………………..…61
圖表七 進榜製作人數目…………………………………………………………..62
圖表八 進榜唱片公司數目………………………………………………………..62


表目錄
表一 1990年∼2003年台灣唱片市場重要事件時間表………………………..4
表二 Pi 係數 ………………………………………………………….………..46
表三 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主題之比例…………………………………………..50
表四 情歌中所描繪戀情階段之比例…………………………………………..51
表五 情歌中所描繪愛情價值觀之比例………………………………………..52
表六 情歌中所描繪表達愛情態度之比例……………………………………..53
表七 情歌中所描繪分手態度之比例…………………………………………..54
表八 情歌中所描繪性別角色之比例………………………………..…………55
中文文獻:
Picard, R. G. (1994):《媒體經濟學》。馮建三譯,台北:智庫出版。
Caves, R.(1990):《美國產業之結構、行為、績效》。周添城譯,台北:正中。
方巧如(1993):《國內熱門搖滾樂團歌詞所建構的夢幻世界》。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英裕(1999):《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珮華(1999):《環境與組織因素對產品多樣性的:以台灣地區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2):《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鐸(199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與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第125期,頁54-71。
李天鐸、簡文欣(1997):〈跨國傳播集團擴張下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彭懷恩主編,《90年代台灣媒介發展與批判》。台北:風雲論壇。
李雨勳(2003):〈年終精選輯 拼嗓子 搶銀子〉。《星報》,2003年11月18日,12版。
李秀珠、江靜之(1998):〈市場競爭與節目多樣性之研究:以台灣三家無線電視台為例〉。《廣播與電視》,第11期,頁21-37。
李逸歆(2000):《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斌(2002):〈保護智慧財產權座談會 盜版犯罪型態手法不斷翻新〉。《經濟日報》,2002年1月25日,37版。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張苙雲主編,台北:遠流。
林怡伶(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欣宜(1999):《當代台灣音樂工業產銷結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林學延(2000):《產業標準化過程之研究 - 以無線通訊系統為例》。國際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非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博成〉。《新聞學研究》,第56期。
吳正忠(1995):〈金玉其外,曲終人散:1994年台灣流行音樂的回顧〉。《非古典流行音樂雜誌》,第12期,頁160-166。
吳正忠(1994):〈打歌,打歌,把歌打死〉。《非古典流行音樂雜誌》,第12期,頁115-120。
吳正忠(1994):〈一分錢,真的等於一分貨嗎?〉。《非古典流行音樂雜誌》,第9期,頁116-122。
姜玉景(2003):〈新力唱片 BMG唱片合併 唱片業購併風再起 合併後將成全球第二大 崔震東樂觀其成 看好業績將是1+1=3〉。《民生報》,2003年11月8日,C4版。
姜玉景(2004):〈2003年唱片銷售成績單 周杰倫 蔡依林 拿下暢銷天王天后〉。《民生報》,2004年1月3日,C2版。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美惠(1999):〈十七家獨立唱片業者 卅日在台北成立協會〉。《聯合報》,1999年6月23日,14版。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徐雅娟(2002):〈台灣地區跨國音樂集團之品牌策略研究 以影響因素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彬訓(2003):《電波開放前後台灣廣播節目差異與多樣化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岱琦(2002):〈台灣下載音樂第一 正版唱片江山失半〉。《聯合晚報》,2002年2月6日,4版。
郭威君(2003):《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瑋瑋(2003):〈博德曼Sony音樂事業部門合併〉。《經濟日報》,2003年12月13日,8版。
陳一香(1999):《台灣電視節目內容多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佩周(1999):〈顛覆音樂人做做看 角頭音樂單挑唱片老大〉。《聯合報》,1999年7月3日,47版。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第75期,頁37-71。
陳泓銘(2000):《台灣唱片業難過的千禧關卡》。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2002):《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詩凱(2003):〈九0年代台灣電影映演市場分析:產業集中度的觀點〉。《傳播與管理研究》,2(2),157-174。
彭懷恩(1997):〈國家機關與媒體制度〉。彭懷恩主編,《90年代台灣媒介發展與批判》。台北:風雲論壇。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89):〈中國人的愛情關-情感與擇偶〉。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曾慧佳(1997):《由流行音樂的歌詞演變來看台灣社會的變遷:1945-1995》。台北,:五南。
葉國隆(2001):《數位音樂格式對音樂產製的影響:以台灣音樂網站為例》。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明(1998):《全球與本土:台灣流行音樂工業的演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蕙蘭(2003):〈周華健見證 陳慧琳唱和 滾石環球結成姊妹淘〉。《星報》,2003年7月12日,1版。
楊國�丑]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等編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蕙萍(1996):《報紙新聞多元化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豹、民眾日報、台灣時報 高雄市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庭輝(1990):〈解讀流行音樂歌者「小虎隊」的商業包裝〉。《中國論壇》,第356期,19-22。
廖炳惠(1991):〈九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城鄉意識〉。《聯合文學》,第82期,115-118。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劉世鼎(1999):《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1980-1998》。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呈皇(2000):《跨國傳播集團與台灣影視產業的競爭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 1982-1991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陸霖(2002):〈競爭可能傷害多樣性:被漏算的成本〉。《今週刊》,第293期。
賴怡鈴(2003):〈不惜成本 遠赴羅馬 美國拍MV 周杰倫許慧欣出片 公司撩落去〉。《星報》,2003年6月25日,3版。
蕭蘋、蘇振昇(1999):〈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五種理論觀點的詮釋〉。中華傳播暨教學研討會,台灣。
蕭鋒雄、黃金樹(1997):《產業經濟學》。台北:空中大學。
蘇振昇(1999):《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1989-1998》。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婷婷(2001):〈深深打動年輕人心坎歷久不衰 R&B真正有e思〉。《星報》,200年2月19日,15版。
英文文獻:
Albarran, A. B. (1996). Media economics : understanding markets, industries, and concepts. U.S.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lbarran, A. B. & Dimmick, J. (1996).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s of Multiform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9(4). 41-50.
Albarran, A. B.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Belmont : Wadsworth Publishing.
Alexander, P. J. (1996). Entropy and Popular Culture : Product Diversity in the Popular Music Recording Indust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171-174.
Alexander, P. J. (1997). Product Variety and Market Structure : A New Measure and A Sample Test.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32(2). 207-214.
Bae, Hyuhn-Suhck (1999). Production Differentiation in Cable Programming : the case in Cable National All-News network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2(4). 265-277.
Bain, J. S. (1968).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Blankenburg, W. B.(1987). Predicting Newspaper Circulation After Consolida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 64(2/3). 585-587.
Burnett, R. ( 1990 ). Concent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Phonogram Industry. Sweden: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Burnett, R. ( 1992 ). The Implications of Ownership Changs on Concent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Phonogram Industr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6). 749-769.
Christianen, M. ( 1995 ). Cycles in Symbol Production? A Mew Model to explain Concentration, 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Music Industry . Popular Music. 14. 55-93.
Chyi, H. I. & Sylvie, G. ( 1998 ). Competing With Whome? Where? And How? A Strructual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Newspaper Market.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1(2). 1-18.
Coulson, D. C. & Lacy, S. ( 1996 ). Journalist’s Perceptions of How Newspaper and Broadcast News Competition Affects Newspaper Content. J&MC Quarterly. 73(2). 354-363.
Dimmick, J. & McDonald, D. G. ( 2001 ). Network Radio Oligopoly, 1926-1956 : Rivalrous Imitation and Program Diversity.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4). 197-212.
Doyle, G. ( 2002 ).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 London. SAGE publishing.
Dowd, T. J.. ( 1992 ). The musical structure and social context of number one songs, 1955 to 1988 :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In Wuthnow, R(ed.), Vocabularies of Public life, London : Routledge, pp.130-157.
Edwards, E. D. ( 1994 ). Does Love Really Stink? The Mean World of Love and Sex in Popular Music of the 1980s. Adolescent and Their Music. In J.S. Epstein(ed). New York : Garland, 225-249.cy : Transcending the “Marketplaceof Ideas”. Journal Communication. 42(1). 5-19.
Entman, R. M. & Wildman, S. S. (1992). Reconciling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Media Policy : Transcending the “marketplace if Idea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1). 5-19.
Ferguson, P. R. & Ferguson, G. J. ( 1994 ). Industrial Economics :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Gamst, G., Alldridge, T., & Bush, S. ( 1987 ). Effects of Targeted Sales Messages On Subscription Sales and Reten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 64(2/3). 463-472.
Hendriks, P. ( 1995 ). Communications Policy and Industrial Dynamics in Media Markets : 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Media Industry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8(2). 61-76.
Iosifides, P. ( 1999 ). Diversity Versus Concentration in the Deregulated Mass Media Domain. J&MC Quarterly. 76(1). 152-162.
Jacklins, P. ( 1978 ). Representive Divers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2). 85-88.
Levin, H. J. ( 1971 ). Program Duplication, Diversity and Effective Choices :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1(2). 81-88.
Litman, B. ( 1979 ).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Competition and Program Diversit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23. 393-409.
Lopes, P. D. ( 1992 ).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 1969 to 199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7. 46-71.
McDonald, D. G. & Dimmick, J. ( 2003 ).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0(1). 60-79.
McGee, J. S. ( 1988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London : Prentice Hall.
McQuail, D. ( 1992 ). Media performance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Napoli, P. M. ( 1999 ). Deconstructing the Diversity Princip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4). 7-34.
Peterson, R. & Berger, D.G.. ( 1975 ). Cycles in Symbol Production : The Case of Popular Music.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0. 158-173.
Peterson, R. & Berger, D. G. ( 1996 ). Measuring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in Popular Music.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175-178.
Powers, A. ( 2001 ). Towar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 U.S. Local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2). 77-86.
Ramstad, G. O., Ray., & Berndtson ( 1997 ). A Model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Media Market.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0(3). 45-50.
Richard van der Wurff & Jan van Cuilenburg ( 2001 ). Impact of Moderate and Ruinous Competition on Diversity : The Dutch Television Market.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4). 213-229.
Rothenbunler, E. W. & Dimmick, J. W. ( 1982 ). Popular Music : Concentration and Diversity in the Industry, 1974-1980.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2. 143-149.
Rogers, R. P. & Woodbury, J. R. ( 1996 ). Market structure, Programe Diversity and Radio Audience size.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4. 81-91.
Schere, F. M. & Ross, D. ( 1990 ).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precher, S. & Toro-Morn, M. ( 2002 ). A Study of Men and Women Grom Different Sides of Earth to Determine if Men are From Mars and women are From Venus in Their Beliefs About Love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46(5/6). 131-147.
Waldman, D. E. & Jensen, E. J. ( 2001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Theory & Practice. Boston : Addison Wesley Longman.
Wirth, M. O. & Bloch, H. ( 1995 ). Industru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edia Instry Analysi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8(2). 15-26.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 2000 ). 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CA : Wadsworth Pub.
Young, D. P. T. ( 2000 ). Modeling Media Markets : How Important is Market Structure ?.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3(1). 27-44.
網路資料:
G-Music風雲錄:http://www.g-music.com.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