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5: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俊豪
研究生(外文):HUANG , JUAN - HAO
論文名稱: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之民族認同(1920~1945)
論文名稱(外文):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aiwan New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1920~1945)
指導教授:鄭樑生鄭樑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EN , LIANG - S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民族認同臺灣意識中國意識日本意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3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興起於一九二○年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是當時整個世界思潮的一部分。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自由民主思潮與大陸五四文學革命風潮的激發,使當時台灣新文學運動更為豐富。當時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作家,結合當時台灣島內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運動,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藉著新文學的推動,以企求民族的解放與民智的啟蒙。民族認同是台灣史中重要的問題,而認同問題更穿梭於新文學運動之中,其中台灣意識、中國意識、日本意識及社會主義構成了認同上的競爭。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的源起、名詞界定、相關資料介紹。第二章說明民族與民族認同、介紹民族主義專家的理論,探討認同的起源。第三章敘述新文學運動的成因,包括從當時的世界潮流及五四運動的影響,還有舊文學的處境。第四章從新文學運動中新舊文學的論爭、台灣語言的問題、鄉土文學的論戰來看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第五章社會主義傳入台灣,同時也影響了新文學運動,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精神,強調文藝的大眾化。第六章由皇民主學來探討日本意識,日本意識不能簡化為奴化,日本意識與近代化有相重疊之處。第七章結論。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中的民族認同當中,臺灣意識是自覺的(self-conscions),中國識是原生的(orginal),日本的意識是外塑的(exterior此三者形成日治時期認同上的競爭,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兩者在日治時期立並不強,甚至往往相混合,其原因乃是日本殖民政府是最主要的對抗目標,所以臺灣意識和中國人意識處於同一陣線,此二者相衝突則是一九四五年後政治情勢改變所致。日治時期臺灣的知識分子所要處理的時代議題何期多,而能處理的空間在殖民政府的壓制之下極為有限。不論是要主張「臺灣本土的特性」,或「遙想祖國的山川」還是要為「天皇效忠」或「與普羅大眾相結合」,這此各家爭鳴的景象豐富了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史,也呈現了臺灣在歷史上的命運。
  Rised in 1920, Taiwan’s new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was a part of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whole world at that time. Stimulated by the worldwide tendency towards liberty and democracy after WWWI and the trend of literature revolution in May-Fourth-Movement, Taiwan’s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had been added into much more enrichment. Taiwanese writers under Japanese Imperialism combined the rising political and social movement, lifting highly the Flag of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autocracy, and by mea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searched for the liberalization of nation and the enlightening of people’s mind. Nation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aiwan History; furthermore, the issue of identity has been throughout the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Taiwan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ism.
There are seven chapters in it. The First chapter is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the research, defining nouns, and introducing the related resources. The second is defining nations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as well as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al Nationalists, and 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identity. The third is narrating the causes of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including the worldwide trend contemporary and the effects of May-Fourth-Movem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old liter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views China consciousness and Taiwan consciousness from the argument between new and old literature, the issues about Taiwan languages, and the debate over Hsiang Tu literature from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In the fifth chapter, Socialism with the strong spint of Realism was first seen in Taiwan, emphasiz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sixth is discussing Japan consciousness, which cannot be simplified into slavery through Ko-Min Literature. There is similarity between Japan consciousness and moderniza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mong those national identity of Taiwan new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Taiwan Consciousness is self-conscious while China Consciousness is original, and Japan Consciousness is exterior. The three kinds of consciousness form the competition of identity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Taiwan Consciousness and China Consciousness were not completely opposing during this time, but were mixed most of the time because Japanese government was just the opposing object. Therefore, Taiwan Consciousness and China Consciousness were on the same sid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resulted from the alter of political situation after 1945. There were more issues of times for the intelligent in Taiwan to de with at this time, but what they could do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government was limited. Whether it is “to assert the Taiwanese local specialty”, or “to admire the fatherland”, or even “to show the loyalty to the Imperial”, or “to combine with the pubic,” those not only enrich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but also present the fate of Taiwan in history.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源起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相關資料概述
第二章 民族與民族認同
第一節 民族認同的起源
第二節 民族主義理論和類型
第三章 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成因
第一節 世界潮流的衝擊
第二節 五四運動的刺激
第三節 舊文學脫離大眾
第四章 原生的中國意識與自覺的臺灣意識:新文學運動中的
認同競爭
第一節 新文學運動中的三大論爭
第二節 文學社團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文學社團的主張與性質
第五章 認同與階級:社會主義思潮與臺灣文壇
第一節 社會主義傳入臺灣
第二節 社會主義思想與傳播
第三節 左翼思想與新文學運動
第四節 文藝的大眾化
第六章 日本意識的外塑:戰爭時期的皇民文學
第一節 戰時的文學社群
第二節 臺灣文學奉公會與皇民文學
第七章 結論
一、 日治時期報刊雜誌
1.《人人》,一九二五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 三月出版。
2.《文藝臺灣》,一九四0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3.《先發部隊》,一九三四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4.《南方》,一九四一年創刊於臺北。
5.《南音》,一九三二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6.《風月報》,一九三五年創刊於臺北。
7.《第一線》,一九三五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8.《華麗島》,一九三九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9.《福爾摩沙》,一九三三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10.《臺灣》,一九二二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六十二年出版。
11.《臺灣日日新報》,一八九八年創刊於臺北。
12.《臺灣文學》,一九四一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13.《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機關雜誌),一九三四年創刊於臺中,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14.《臺灣文藝》(臺灣文學奉公會機關雜誌),一九四四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15.《臺灣民報》,一九二三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六十二年出版。
16.《臺灣青年》,一九二0年創刊於東京,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六十二年出版。
17.《臺灣新文學》,一九三五年創刊於臺中,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七十年三月出版。
18.《臺灣新民報》,一九三0年創刊於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民國六十二年出版。
19.《臺南新報》,一八九九年創刊於臺南。
20.《臺灣新聞》,一九0一年創刊於臺中。
二、 文學作品
1.王昶雄等編:《北臺灣文學-臺北縣作家作品集》,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2.羊子喬等編:《鹽分地帶文學選》,林白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初版。
3.羊子喬等編:《鹽分地帶文學選》,林白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初版。
4.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新詩四冊),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5.羊子喬主編:《郭水潭集》,臺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6.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冊),明潭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7.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集》,龍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初版。
8.呂赫若著:《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初版。
9.施 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前衛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10.張文環著、廖清秀譯:《滾地郎》,鴻儒堂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11.張光直編:《張我軍詩文集》,純文學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再版。
12.張良澤編:《吳濁流作品集》(六冊),遠行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初版。
13.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十一冊),德馨室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初版。
14.張良澤編:《吳新榮全集》(八冊),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年十月初版。
15.張我軍著:《亂都之戀》,臺灣民報社,民國十四年十二月初版。
16.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弘文館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初版。
17.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日據時代短篇小說卷》(十冊),前衛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二月初版。
18.連橫著:《連雅堂先生全集》(臺灣通史、臺灣詩薈、臺灣語典•雅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初版。
19.陳逸雄編:《陳虛谷選集》,自立晚報社,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初版。
20.彭瑞金選註:《歷史的倒影-日據日代臺灣新文學作家作品選讀》,河畔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初版。
21.黃勁連主編:《南瀛文學選》,臺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初版。
22.楊逵著:《鵝媽媽出嫁》,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初版。
23.楊逵著:《壓不扁的玫瑰》,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再版。
24.賴萬發等編:《磺溪文學-彰化縣作家作品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初版。
25.龍瑛宗著:《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民國七十四年五月初版。
26.龍瑛宗著:《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初版。
27.龍瑛宗著:《夜流》,地球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五月初版。
28.鍾肇政編:《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十冊),文壇出版社,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初版。
29.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小說八冊),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七月初版。
三、 一般論著
1.王曉波著:《臺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初版。
2.王曉波著:《被顛倒的臺灣歷史》,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初版。
3.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前衛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三月初版。
4.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初版。
5.古繼堂著:《臺灣新詩發展史》,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初版。
6.古繼堂著:《臺灣小說發展史》,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初版。
7.古繼堂著:《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春風文藝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初版。
8.羊子喬著:《蓬萊文章臺灣詩》,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9.李明水著:《臺灣雜誌事業發展史》,臺灣省政府,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初版。
10.李瑞騰著:《臺灣文學風貌》,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年五月初版。
11.林瑞明著:《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允晨文化出臺灣文學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初版。
12.林瑞明著,《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文化出臺灣文學版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13.林瑞明著,《臺灣文學的本土考察》允晨文化出臺灣文學版公司,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14.林衡哲編:《雕出臺灣文化之夢》,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初版。
15.林衡哲、張恆豪編:《復活的群像-臺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前衛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初版。
16.林 藜著:《臺灣名人傳》,新亞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二月初版。
17.高天生著:《臺灣小說與小說家》,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五月初版。
18.陳少廷著:《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五月初版。
19.陳永興編:《中國文學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藝雜誌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初版。:
20.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初版。
21.陳芳明著,《殖民地臺灣》,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22.陳芳明著,《左翼臺灣》,麥田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23.連溫卿著:《臺灣政治運動史》,稻鄉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十月初版。
24.張之傑等編:《臺灣全紀錄》,錦繡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五月初版。
25.張炎憲等編:《臺灣近代名人誌》(五冊),自立晚報社,民國七十六年一月初版。
26.張深切著:《里程碑(黑色的太陽)》,聖工出版社,民國五十年十二月初版。
27.許俊雅著:《臺灣文學散論》,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初版。
28.莊永明著:《臺灣第一》,文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29.黃英哲編、涂翠花譯:《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前衛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30.黃朝琴著:《我的回憶》,龍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初版。
31.彭瑞金著:《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社,民國八十年三月初版。
32.楊素娟編:《楊逵的人與作品》,民眾日報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初版。
33.葉石濤著:《臺灣鄉土作家論集》,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34.葉石濤著:《文學回憶錄》,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初版。
35.葉石濤著:《沒有土地哪有文學》,遠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初版。
36.葉石濤著:《臺灣文學的悲情》,派色文化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一月初版。
37.葉石濤著:《走向臺灣文學》,自立晚報社,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初版。
38.葉石濤著:《臺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
39.葉石濤著:《臺灣文學的困境》,派色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初版。
40.葉石濤著:《展望臺灣文學》,九歌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初版。
41.葉榮鐘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社,民國六十年九月三版。
42.葉榮鐘著:《臺灣人物群像》,帕米爾書店,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初版。
43.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組:《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第三期─新文學新劇運動專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三年八月、十二月初版。
44.臺灣文學研究會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前衛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初版。
45.劉登翰等著:《臺灣文學史》(上) (下),海峽文藝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六月、八十二年一月初版。
46.賴和文教基金會編:《種子落地─日據時期彰化新文學》,賴和紀念館,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