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Bammel, C.,& Bruurs-Bammel, L. L.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台北:桂冠。
Nabhan, G. P./ Trimble S.(1996),童年沃野(陳阿月譯),台北:新苗。
Kelly, J. R.(2001),休閒導論(王昭正譯),台北:品度。
My Garden花草遊戲雜誌(2004),40歲城市人8成有田園夢,不動產e族〔線上資料〕,來源:http://egroup.idv.tw/enews/9308/new05081402.htm〔2007,June 12〕。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等譯)。台北,桂冠。
尤彧(2006),穀東俱樂部作夥種出第二故鄉,台灣廣角鏡,第32期。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1997),休閒遊憩行為,台北:田園城市。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王錫永(2003),休閒農業的環境教育功能與發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書報討論〔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tmue.edu.tw/~envir2/students/921seminar/9101.pdf〔2007,June 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07),農糧統計〔線上資料〕, http://www.afa.gov.tw/peasant_index.asp?CatID=437〔2007,June 13〕。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朱靜慧(2005),都市公園兩性使用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新竹市護城河為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汪文豪(2005),榖東制,走出米食康莊大「稻」,天下雜誌,第334期,188-191。汪文豪(2006),部落格新農民和消費者上網訴農情,天下雜誌,第352期,62-65。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與其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南鯤鯓代天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奇樺(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煌仁(2004),屏東縣屬公教人員休閒農業需求與體驗活動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東傑(2005),台灣的有機農業,台北:遠足文化。
吳宗瓊(2002),市民農園休憩體驗,農業經營管理會訊,第30期,11-15。吳宗瓊、鄭智鴻、楊淑涓、莊庭禎(2003),「農耕體驗型」與「遊憩型」市民農園之產品/服務策略之分析,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9期,172-194。吳秉榮(2002),台中市市民參與市民農園意願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采瑩(2005),非營利組織成員參與節慶活動的動機與效益認知之研究-以宜蘭國際藝術童玩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林忠賢(2005),休閒農場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政宇(2007),新莊園經濟發展模式可行性評估,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衍億、李建興(2007)本業與田園夢兼得「半農半X」新生活運動,今周刊〔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2007,December 10〕。
林昭慧(2006),歐洲聯盟觀光休閒農業發展之研究:以西班牙為例,靜宜大學西班牙文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林梓聯(2007),戀棧田園深耕在地文化-笠間市住宿型市民農園,鄉間小路,第33卷第1期,80-82。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柳聖偉(2007),農業用地作休閒農場開發許可制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春樹(2007),賴青松種出人生的春天,鄉間小路,第33卷第1期,42-48。
朗文編輯部(2004),朗文當代高級辭典,第三版,台北:朗文(黎銘總代理)。
徐家耀(2006),台灣休閒農業區永續經營管理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莊淑姿,劉建麟,郭宇罕,張雅媜,魏良育(2006),農業與休閒體驗的另類思考:以WWWOF為例,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
郭敬中(2006),南投縣休閒農業區遊客體驗因素之分析,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郭為藩(1987),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
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部。
詹明甄(2004),婦女出國旅遊動機、購物行為與旅遊體驗相關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文彬(2006),休閒農業區業者「進入障礙」與「模仿障礙」探討以高雄縣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休閒與遊憩管理組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陳勁甫、蔡郁芬、蕭玉華(2005),台中地區市民農園參與者動機、參與頻率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5期第2卷,157-171。陳昭郎(1999),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策略〔線上資料〕,興大農事農業專輯,來源:http://www.nchu.edu.tw/~aesc/periodical_031_03.htm〔2007,June 13〕。
陳翊中、李建興(2006)每坪10萬元打造夢想桃花源,新浪網雜誌〔線上資料〕,來源:http://magazine.sina.com.hk/businesstoday/520/2006-12-06/ba24848.shtml〔2007,June 1〕。
陳惠雯(2006),我的幸福農莊,台北:城邦文化。
陳慧婷(2005),新世紀佃農與他的穀票,天下雜誌,第300期,216-218。
張乃修(2006),從場所觀點探討台灣休閒農場之構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恕忠(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張瑋琦,張高傑(2006),勞動假期、綠色休閒—農村主體性的休閒資源創造,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
楊安琪(2005),休閒農業產品及服務、屬性、利益及個人價值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嘉義農場生態渡假玩國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楊原芳(2005),內在休閒動機、認真型休閒特性與最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高爾夫球運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葉柏孜(2002),影響市民農園承租者承租滿意度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台北:品度。
塩見直紀著,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臺北:天下文化。
農業兒童網(2007),〔線上資料〕,http://kids.coa.gov.tw/〔2007,June 1〕。
劉擷嘉(2003),運動觀賞者對出國觀賞運動的旅遊需求、動機及期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健雄(2002),休閒農業旅遊市場區隔化之研究-以宜蘭休閒農場為例,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8期,144-160。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駱亭伶(2008),假日農夫種田趣,商業周刊,第1061期。
賴青松(2004),借問啥米時陣割稻仔,人生,第253期,66-69。
賴青松(2005),春天的滋味,人生,第265期,88-91。
賴青松(2005),實驗蓮霧園手記,人生,第266期,76-79。
賴青松(2006),把自己種回土裡之後,人生,第277期,90-93。
賴青松(2007),青松 種田筆記,台北:心靈工坊。
謝邦昌(2002),休閒農業需求之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謝鴻隆(2004),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蕭文君(2007),勞動假期主客衝突之研究-以2006年南華生態工作假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簡言喻(2004),回歸田園風中外比皆然,自由新聞網-生活藝文〔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28/life/family-1.htm。〔2007,June 1〕。
藍佩嘉(2004),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僱用家務移工的三角關係,台灣社會學,第8期,43-97。
魏勝賢(2002),影響個人休閒行為因素、活動傾向與市民農園經營關聯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羅怡幀(2006),舉辦單位對於節慶活動效益與發展阻礙認知之研究-以台灣燈會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羅敏(2007),純淨生活幸福可以很簡單,卓越,第269期,134-139。
顏建賢(2004),從簡單立即的幸福到深層生命體驗,大自然,第83期,72-79。
顏建賢(2004),鄉村新移民,大自然,第85期,48-55。
顏建賢(2005),來自泥土的生命力,大自然季刊,第86期,58-65。
顏建賢(2005),尋找「舊」味道感受「新」幸福,大自然季刊,第87期,30-37。
顏建賢(2005),陸海空聯合演習,大自然季刊,第89期,20-27。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ANDO, M. (2002). Interchang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Japan,Paper prepared for Rural University in Canada. [2002,October 29]
Brown, S. and Lehto, X.(2005). Travelling with a Purpose: Understanding the Motives and Benefits of Volunteer Vacationers.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8(6),479-496.
Cambridge Internation Dictionary of English,11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Dann, G. M. S. (1977).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4), 184-194.
Heuman, D. (2005). Hospitality and reciprocity – working tourists in Dominic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2(2),407-418.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The Living Dictionary,128. Longman pearson(2002).
McIntosh, A. , & Campbell T. (2001). Willing workers on organic farms (WWOOF): a neglected aspect of farm tourism i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9(2), 111-127.
McIntosh, A., & Bonnemann, S. M. (2006). Willing workers on organic farms (WWOOF): the alternative farm stay experienc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4(1), 82-99.
Mitsuyoshi, ANDO. (2002). Interchang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Japan,Paper prepared for Rural University in Canada.[2002,October 29].
Maslow, A.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NTC’s American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 (1998). 台北:文鶴
Pearce, P. L. (1990). Farm Tourism in New Zealand - A Society Situation Analysi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7,337-352.
Uriely, N., & Reichel, A. (2000). Working touris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ho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26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