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8: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書豹
研究生(外文):Su-pao Chang
論文名稱:公眾與藝術的再聚合--論藝術與公共藝術在當代的演化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s and Public Arts
指導教授:陳其南陳其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a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傳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民俗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藝術公共藝術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外文關鍵詞:ArtPublic ArtModernismPost-Modern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試圖從「當代藝術」與「公共藝術」在當代的發展的論述中,析明藝術於社會中的情狀。緣於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藝術的到達高峰,藝術遠離公眾已久,隨著後現代的浪潮,藝術與生活的籓籬逐漸撤除,帶來了重新聚合的契機;本研究首就文獻回顧中,鋪陳「藝術」與「公共藝術」兩線的發展進路,間以「現代」至「後現代」思潮的變遷,再以公共藝術與當代藝術案例研析,論證藝術與公眾之關聯。
第一章自藝術起源的學說和藝術的社會情境的討論,以探究藝術與社會的種種關聯。
第二章在敘述現代到後現代,社會思潮的一個大變動,帶來藝術與大眾關係的改變,創造了一個大眾與藝術再聚合的良機,不容忽視的是其間先後兩次具里程碑意義的達達主義與普普藝術。
第三章從公共藝術的興起,自美國羅斯福的新政時代所開創的,由政府所推動的公共藝術計畫,其強調「公共性」的結果,使它迥異於過去已存在於公共空間中的紀念性塑像;並檢視台灣公共藝術推展初期的實踐概況。
第四章除列述公共藝術披負的任務,亦指陳在公共藝術或當代藝術的實踐中,「菁英品味與通俗大眾」、「藝術與公共」的幾項課題,以及公共藝術追求「過程」的特質。
第五章自德國波依斯的「社會雕塑」理論、布爾迪厄的文化教養說及「歷史之心」的案例,指陳「當代藝術」、「公共藝術」、「公民美學」在現今台灣的界域消融的現象。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ondition of art withi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public art.” After the height of moder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when art was far removed from the masses, following the tide of post-modernism, the barrier between art and life gradually broke down, bringing a critical moment for a reunion between the two. This study first discuss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art” and “public art” through a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 Along the way,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links between art and the masses via the changes in thinking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the cases of public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various links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via a discussion of the study of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art.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great change in the course of society’s thinking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which alter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t and the masses. This change creat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a reunion between art and the masses, and we should not overlook the two milestones along the way to this reunion: Dadaism and pop art.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ise of public art, beginning with the government-sponsored public art projects of Roosevelt’s New Deal. It emphasizes that the fruits of this “public” art were far different from the commemorative statues already in public spaces. The chapter also explores the practicality of Taiwanese public art in its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describ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public art,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topics of “the elite and the masses” and “art and the public”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and contemporary art,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public art’s pursuit of the “process.”
The fifth chapter points to the phenomena of “contemporary art,” “public art” and the “citizen aesthetic” in Taiwan today through means of a discussion of the cases of German artist Beuys’s “social sculpture” and Bourdieu’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heart of history.”
目 錄
緒論 3

第一章 藝術的源起與社會脈絡                 6
第一節 藝術的起源說
第二節 藝術發展的社會情境
第三節 貴族與菁英的小眾獨佔
第四節 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

第二章 現代到後現代的劇變                 16
第一節 現代藝術的孤絕
第二節 達達與普普
第三節 後現代運動
第四節 當代藝術的特質

第三章 公共藝術的興起 31
第一節 羅斯福的新政時代
第二節 各國的進展
第三節 台灣的立法行動
第四節 台灣的初期經驗

第四章 藝術在公共中的實踐 40
第一節 公共藝術被賦予的任務
第二節 專家製作與民眾參與
第三節 藝術與公共藝術
第四節 裝飾與社會批判
第五節 過程化的追求

第五章 界域的消融 59
第一節 當代藝術在「前現代」的台灣
第二節 人人都是藝術家
第三節 公民美學的實踐場域

結語 68
參考書目 70
附錄一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                  73
附錄二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 78
附錄三 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81
參考書目
Bruno Frey著,劉新圓譯
 2002 《從經濟的觀點看藝術》,國政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Carol Duncan著,王雅各譯
 1998 《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台北:遠流。
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
1997 《藝術與文化》。台北:遠流。
Diane Ghirardo著
2001 《現代主義以後的建築》。台北:龍溪圖書。
Fredric Jameson著,胡業敏等譯
2000 《文化轉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Giddens著
2002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
Harriet F.Senie&Webster編,慕心等譯
 1999 《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遠流。
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
1989 《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圖書。
Jacques Maquet著,武珊珊、王慧姬等譯
2003 《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雄獅圖書。
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譯
2000 《藝術解讀》。台北:遠流。
Jeff Kelley著,徐梓寧譯
1996 《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台北:遠流。
Malcolm Miles著,簡逸珊譯
2000 《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台北:創興出版社。
Martin Damus著,吳瑪俐譯
1996 《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的功能》。台北:遠流。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
2002 《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Read, H
1946 《Art & Society.》. London: Faber & Faber
Robert Theobald著,孟祥森譯
2000 《社裙時代》。台北:方智。
Sigmund Freud著,楊韶鋼譯
1999 《一個幻覺的未來》。北京:華夏出版社。
Suzi Gablik著,滕立平譯
1984 《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
Theodor W. Adorno著,林宏濤、王華君譯
 2000 《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
Tom Finkelpearl
2001 《Dialogues in Public Art》 .The MIT Press
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
2002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王柯平
2002 《走向跨文化美學》。北京:中華書局
吳思慧
1998 《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江主編 周憲等著
2002 《人文藝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許嘉猷
2004 〈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原載《歐美研究》第三十四卷第三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陸蓉之
1990 《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4 《公共藝術的方位》。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才郎
1994 《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夏鑄九
1994 《公共空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俐
1997 《日本公共藝術生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李澤厚
1985 《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湖南:人民出版社。
林保堯
1997 《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千惠
2001 《當代藝術之旅》。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宣揚
1996 《論後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出版社。
帝門藝術教育文教基金會
1997 《公共藝術研習會實錄》。台北:文建會。
陳其南
1999a 〈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聯合報:《文化觀測站》專欄。
1999b 〈社區總體營造﹘對啟蒙運動的反思〉;聯合報:文化觀測站。
1999c 〈台灣地理空間想像的變貌與後現代人文地理學-一個初步的探索(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三十期 .5
2000 〈公共藝術在臺灣〉。典藏雜誌:2000.11。
陳家琪
1998 《話語的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學明
1998 《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
張心龍譯
1986 《杜象訪談錄》。台北:雄獅美術。
滕守堯
1997 《過程與今日藝術》。台北:生智文化。
1999 《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文化。
刁筱華
1992 〈「精神之柱」的聯想〉。雄獅美術雜誌:1992.7。
郭少宗
1994 《從景觀雕塑到雕塑公園》。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謝東山
1995 《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蘇昭英
2001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和市公所
2001 中和市公所網頁;freebsd.fsps.tpc.edu.tw/~edu05/talk2.htm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8 《1998台北雙年展:欲望場域》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 《民國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
2001 《文化藝術振興方案規劃研究報告》
2002 《當代藝術風》﹘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2
2003 《當代藝術風》﹘文建會文化環境年專輯3
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2 《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