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小島由道(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
尹駿(譯)(2007)。現代觀光:綜合論述與分析(StephenJ. P. & Joanne C)。台北: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
方世榮(1999)。製造與行銷部門之互動與協調機制的實證研究。管理學報,16(3) ,403~425。方至民(2000)。企業競爭優勢。新北市: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王柏昌(2008)。「部落觀光」的危機與轉機-以阿里山鄉里佳社區之觀光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嘉義。吳宗瓊(2003a)。部落觀光與生態觀光。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
吳宗瓊(2003b)。部落觀光衝擊認知的探討-居民參與以及觀光發展階段影響之論述。中國地理學會刊,31,13-30。
吳定發(2013)。臺東縣原住民族風味餐廳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台東。宋國用(2011)。原住民部落營造與再生策略-後興鄉溪口台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台北。李恆任(2011)。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經營策略之研究 ─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共同經營模式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李素馨、侯錦雄(1999)。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25-38。
李富美、顏妙桂(2004)。文化的邂遘-台灣蘭嶼島文化觀光問題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35,29-56。
李瑛(2000)。從原住民自決理念評析台灣原住民社區營造之推展-美國印第安與東台灣原住民經驗的對照觀察。原住民教育季刊,20,5-21。
李銘輝、郭建興(2004)。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麗雲、林佳靜(2009)。卑南族的家與植物。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林志宏(2011)。台中市和平區大安溪部落廚房社會空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台中市。林鈴娟(2003)。風景區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中市。紀駿傑(1998)。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發表於「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海樹兒‧犮刺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孫本初(2010)。公共事務管理專題講義,國立台東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東。
張存薇(2013.12.21)。休閒農業台東區農改場看好部落廚房。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張玲玲(2004)。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花蓮。許清塩(2011)。東海岸部落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觀光之研究-以成功鎮小馬部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台東。連啟文(2006)。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發展趨勢與策略研擬─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台中市。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陳永龍(1994)。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台北:山海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12)。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思倫、郭柏村(1995)。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8-58。
傅篤誠(2003)。非營利事業-行銷管理。嘉義:中華非營利組織管理協會。
曾光華(2008)。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黃正德(2005)。蘭嶼發展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台北。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2001)。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2),91-122。
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1,27-43。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市:遠流。
詹怡泓(2003)。遊客對原住民觀光之知覺與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劉金花(2002)。農村休閒酒莊設置開發及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台北。歐聖榮(1998)。南投縣信義鄉雙龍地利村休閒產業推動芻議。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歐聖榮、顏宏旭(1995)。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4), 61-8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蔣美鈴(2008)。台東東河部落「慢走慢遊」之部落觀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
盧梅芬(2012)。原來臺灣:臺灣原住民的有機生活美學巡迴展專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自立晚報,台北。
羅紹麟(1985)。遊樂衝擊與森林遊樂管理。臺灣林業,10(5),1-3。
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2013)。報告名稱。長濱鄉誌完稿報告書,未出版。
交通部觀光局(2013年12月6日)。觀光統計圖表
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315
文化部(2013年12月6日)。社區總體營造施政計畫
取自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5
永福部落空照圖(2013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google.com.tw/maps
英文文獻
Graburn, N. H. (1989).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In: Smith, V. L. (Ed.).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1-36),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Hinch, T., & Butler, R. (1996). Indigenous tourism: A common ground for discussion. In: Butler, R. and T. D. Hinch, T. (Eds). Tourism and Indigenous People (3-19).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London,.
MacCannell, Dean 1989. Staged Authenticity.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Class, pp.91-107.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tzke, C. (2004). Indigenou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lberta, Canada::
Tentative Engageme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2(6), 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