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Babbie, E. (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譯)。台北:時英出版。(原作1998年出版)
Buckingham, D.(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林子斌譯)。台北:巨流(原作出版於2003年)
Covington, M. V., & Teel, K. M.(2003)。活化學習動機:營造機會平等的學習環境(李弘善譯)。台北:遠流(原作1996年出版)
Fiske, J.(1993)。瞭解庶民文化(陳正國譯)。台北:萬象。(原作1989年出版)
Lull, J. (2004)。 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陳芸芸譯)。台北:韋伯文化。(原作2000年出版)
McQuail, D. (2003)。 特新大眾傳播理論(陳芸芸、劉慧雯譯)。台北:韋伯文化。(原作2000年出版)
Tomlinson, J.(1994)。文化帝國主義(馮建三譯)。台北:時報文化。(原作1991年出版)
Warnier, J. P.(2003). 文化全球化(吳錫德譯)。台北:麥田出版。(原作1999年出版)
Wells, B., & Prensky, D. (1997)。消費者行為 (王森平譯)。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原作1996出版)
Wimmer, R.D., & Dominick, J. D.(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黃振家、宗靜萍譯)。台北:學富文化事業。(原作2006年出版)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江佳霖(2007)。閱聽人價值觀與收視韓劇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余龍豪(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市。吳欣穎(2003)。文化價值、消費價值與消費者行為-以兩岸大學生手機購買決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研究所,台中市。李明璁、張季珠(2000)。我哈日 我閱讀 我批判-日本流行文化深度之旅。桃色狂潮-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台北:紅色文化。
李蘭英(2004)。台灣與日本娛樂性節目中女性意涵之研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宜蘭縣。李丁讚、陳兆勇(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周中天(1993)。外語學習中的動機因素。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4),15-25。周君蘭(2002)。電視收視與價值觀認同之關連性分析—以「飛龍在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嘉義市。岩瀏功一(1998)。日本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與現代性的芬芳。當代,125,14-19。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市。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阿潼(1999)。東京鮮旅奇緣:偶像日劇場景新鮮記實。台北:青新。
徐寶聲(2006)。留德、法之中國大學生人格特質、價值觀、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北市。張淑婷(1999)。台灣地區雜誌廣告的文化價值呈現-1984年與1998年的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市。張淑綺(2000)。我是誰?青少年的再現-以平面媒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市。張櫻馨(2007)。從顧客價值觀點探討網路商店創新之研究:以T購物網之獨家代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北縣。許家豪(2006)。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桃園縣。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郭力昕(1992)。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台北:久大文化。
郭幼龍(1999)。民眾對台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新聞學研究,60,44。郭良文(1998)。台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127-157。
郭家平(2007)。台灣女性韓劇迷的收視經驗及認同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陳怡靜(2005)。產品文化價值與創意對顧客基礎品牌權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高雄市。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台北:五南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嘉義市。陳德愉(1997)。小心!你的小孩正在變成「日本人」。新新聞,527,60-72。凱絡媒體觀測小組(2000)。2000 年台灣地區十大媒體現象。動腦,296,47–54。
程予誠(1998)。傳播帝國:新媒介帝國主義。台北:亞太圖書
黃大受(1982):台灣史綱。台北:三民。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市:文鶴。
黃美霏(2007)。以英語為第二外語學習的大學生為何要學習英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台中縣。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傳播理論與實務叢書。台北:正中。
楊國樞(1982)。當前大專青年的價值觀念。中國論壇,13(7),16-19。葉蓉慧、陳凌(2004)。由個人自我構念價值看中國、香港與台灣之文化趨向及爭辯行為。新聞學研究,80,51-87。廖風德(1996)。台灣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
趙子欽(2003)。廣告表現策略之跨文化研究--台灣與日本得獎廣告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趙培華(200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劉明峰(2006)。文化創意與數位內容產品知識對文化認同及來源國形象的創造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管理所,桃園縣。劉益榮(2001)。商學學生個人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及其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台中市。劉宗其(2005)。文化認同下異國形象廣告效果之探討—以哈日風潮為例。中山管理評論,13(2),417-449。
蔣為文(2005)。全球化下台灣語言文化之國際佈局。全球化下台灣文化未來發展&走向研討會論文集,1-18。
蔡靜宜(2002)。從英語外籍教師文化優勢現象看台灣英語教育-以文化全球化面向探討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市。薛英宏(2000)。企業員工國家文化價值觀之研究-台灣及大陸地區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縣。魏麗敏(2000)。成就動機量表的編製及應用。測驗與輔導,158,3309-3312。網路部份:
w-inds.演唱會門票30日開賣 消息公佈馬上有粉絲排隊(2007年09月21日)。YaHoo奇摩。上網日期:2007年9月23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921/35/kycu.html
工作難找!擁有一張日語證照,薪水三級跳(2007年8月16日)。YaHoo奇摩。上網日期:2007年9月10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816/35/itnl.html
江烈偉(2007年12月24日)。公仔拼業績!哆啦A夢、美樂蒂陪你一起跨年。ETtoday。上網日期:2008年1月05日。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24/17/qha3.html
林曉玲(2007年05月11日)。「哈日風小虎牙」令牙醫不為苟同。Uho優活健康網。上網日期:2008年10月8日。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10/61/e5g9.html
吳金鍊、曾湘雲(2002)。從韓劇的風行看台灣閱聽眾的文化認同-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年會論文。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332&P_YEAR=2002。(上網日期:2008年03月13日)
卓怡君(2007年9月20日)。在台學日語 保持師資水準 課程符合主題。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07年9月22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7/9/20/n1839915.htm
張嘉玲(2007年10月08日)。凱蒂貓vs.好神授權費較原創更高。TVBS。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0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08/8/lyru.html
陳鈺婷(2008年10月02日)。哈日族 變身東京上班族 留日學生在地就業機會大增。Career就業情報網。上網日期:2008年10月15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81003/34/1705i.html?type=new&pg=1
楊欣穎、陳菩貞(2000)。從日本偶像劇的風行看台灣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年會論文。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786&P_YEAR=2000。(上網日期:2008年03月13日)
英文部份:
Albert, E. (1968). Value system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87-291. New York: Macmillan.
Alder, N. J., & Graham, J. (1989).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fallac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3), 515-537.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th ed.White Plains, N.Y.:Longman.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Gardner, R. C., Masgoret, A. M., & Tremblay, P. F. (1999). Hom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of Language & Social Psychology, 18 (4), 419-437.
Gardner, R.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23 (1), 145-149.
Graber, D. A. (1988). Processing the news: How people tame the information tide. New York: Longman.
Hsu, J. M. (1986).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EFL: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emish, D. (1998). Global culture in practice: A look a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Demark, France and Israel.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 (4), 539-556.
Lukmani, Y. (1972).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learning, 22, 261-274.
Oller, J. W., Baca, L., & Vigil, F. (1977). Attitudes and attained proficiency in ESL: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Mexican Americans in the Southwest. TESOL Quarterly, 11, 175-183.
Reardon, K. K., & Rogers, E. M. (1988). Interpersonal versus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a false dichotom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5(2), 284-303.
Rokeach, M. (1968).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Rubin, A. M., & Perse, E. M. (1988). Audience activi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television soap opera. Journalism Quarterly, 65(2),368-375.
Schwartz, S. H. (1992).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In M. Zanna(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5, 1-65.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Schwartz, S. H. (1994),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 The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 50, 19-45
Shoemaker, P. J., Schooler, C., & Danielson, W. A. (1989). Involvement with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6 (1), 78-103.
Singer, M. R. (1998). Culture: A perceptual approach. In M.J. Bennett(Ed.), 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lected readings. Yarmouth, ME: Intercutural Press.
Sparrow, P., & Wu, P.C. (1998). Does national culture really matter? Predicting HRM preferences of Taiwanese employees. Employee Relations, 20 (1), 26-56.
Stewart, E. C. (1978). Outlin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F. L. Casmir(Ed.), Inter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65-344.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Usunier J. (1996). Marketing Across Cultures, N.Y.: Prentice-Hall.
Watson, J., Lysonski, S., Gillan, T., & Raymore, L.(2002). Cultural Values and important possession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5, 923-931.
Ying, F. (2000). A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7 (2), 3-10.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