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20: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馮昭儀
研究生(外文):Feng Chao Yi
論文名稱:我國大陸政策演變之研究(1979~2005)-兼論美國台海政策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aiwan's Mainland Policy(1979~2005)-discourse U.S. cross-strait policy inclusively
指導教授:朱言明朱言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 Yen 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1
中文關鍵詞:大陸政策美國台海政策
外文關鍵詞:Taiwan’s Mainland PolicyU.S. Cross-Strait PolicyCross-Strait Rel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兩岸關係的脈絡發展既是歷史的循環,也是地理的宿命;海峽兩岸或即或離,或和或戰,或相榮或共滅,都與人民利益危安牽繫。本論文寫作動機於欲經由對大陸政策的梳理來正確理解兩岸關係的結與探討兩岸關係的解,研究的目的有三:一、從整理分析的過程中,逐步的解構領導人大陸政策之核心理念,及執行其理念所運用的手法;二、透過以領導人區分的方式,梳理每個時期大陸政策的重心與其所造成的結果,並分析不同領導人處理兩岸關係的視角有何不同;三、希望經由對於我國大陸政策在各個階段發展的整理與分析,來瞭解大陸政策的變化對兩岸關係結構上的影響。研究的內容包含不同時期的大陸政策核心與執行效果,並且進一步分析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與中國大陸的相對回應。另一方面,本論文將美國的台海政策作為一個影響兩岸關係的一個常數予以專章討論,重點在於闡述美國台海政策的整體架構,及其在三報一法的基礎上,所衍生出來的政策結構。研究的時間起始點為1979年,是年台美斷交及中共發表以和平統一為主軸的《告台灣同胞書》,預示兩岸關係進入新時期的發展;中間完整的經歷三位台灣領導人到2005年。
The formation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 not only a cycle in history but also a predestination in geography. Rapport or conflict of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ties up with nationals’ interests. The motive for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rehended the crux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correctly and discussed the solution by way of research on Taiwan’s Mainland Policy. There are three aims on the thesis. In the first place, de-structuring core ideas for Mainland Policy of head of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study and explain how to carry out. In the second place, analyzing the focus of Mainland Policy and its result with every different period between chief of state and see the differences with their angles of view. Lastly, realizing the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Taiwan’s Mainland Policy. And further, expounding the responses from Mainland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my study discusses U.S. cross-strait policy in a chapter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ver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The key point is discoursed whole frame of U.S. cross-strait policy and its strategics which is based on three communiqués and TRA.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3
第三節 研究範為與限制...........................................7
第四節 相關文獻研究回顧.........................................9
第二章 蔣經國時代的大陸政策.....................................13
第一節 反共拒和的「三不政策.....................................13
第二節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6
第三節 開放大陸探親政策.........................................20
第四節 中共的反應...............................................24
第三章 李登輝時代的大陸政策..................................... 29
第一節 大陸政策的演變...........................................29
第二節 兩岸關係的定位............................................41
第三節 大陸政策的方針............................................48
第四節 中共的反應................................................57
第四章 陳水扁時期的大陸政策.......................................63
第一節 陳水扁大陸政策的兩面...................................... 63
第二節 陳水扁大陸政策的特點..................................86
第三節 陳水扁在大陸政策上的困境..............................96
第四節 中共的反應................................................105
第五章 美國對台海兩岸之政策.......................................114
第一節 三大公報與台灣關係法.......................................114
第二節 三個支柱與三不政策.........................................120
第三節 維持現狀..................................................130
第四節 美國台海政策之檢討.........................................134
第六章 結論......................................................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6
壹、 第二節 研究心得.............................................148
附錄一 《告台灣同胞書》全文........................................156
附錄二 《葉九條》全文.............................................159
附錄三 《江八點》全文.............................................162
附錄四 《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164
附錄五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180
附錄六 《五一七聲明》全文.........................................197
附錄七 《反分裂國家法》全文........................................200
附錄八 《上海公報》全文...........................................203
附錄九 《建交公報》全文...........................................207
附錄十 《台灣關係法》全文.........................................208
附錄十一 《八一七公報》全文.......................................218
參考書目.........................................................221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說明:含已出版之專著、論文集、學術會議論文集。中文文獻出版時間均依該文獻標示方式為之。下仝。
大前研一。1987年。《解開島國心態》。台北:黎民出版社。
王銘義。2005年。《對話與對抗》。台北:天下文化。
中國大陸研究學會編印。1995年。《主權問題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台北:中國大陸研究學會。
毛澤東。1996年。《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
田麗虹。2003年。《兩岸關係的決策分析—解析行政立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編。1999年。《外交政策》。台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
伊藤潔。1996年。《李登輝新傳》。台北:希望出版社。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8年。《大陸工作參考資料》,第貳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編。1992年、《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司馬遼太郎著,李金松譯。1995年。《台灣紀行 街道漫步》。台北:農學社。
呂亞力。1987年。《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家泉。2003年。《陳水扁主政台灣總評估》。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總統口述,鄒景雯著。2001年。《李總統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社。
李登輝、小林善紀著,楊子瑩譯。2001年。《李登輝學校的教誨》。台北:先覺出版社。
李登輝、中鳥嶺雄、駱文森、楊明珠。2000年。《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登輝。1999年。《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李登輝。1995年。《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邵宗海。2003年。《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
邵宗海。2001年。《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
邵宗海。1999年。《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邵宗海。1998年。《兩岸關係 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邵宗海。1996年。《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
柳金財。1998年。《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林佳龍、鄭永年編。2001年。《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
胡為真。2001年。《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呂亞力。1987年。《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施正峰。2001年《台中美三角關係》。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哲雄。1999年。《「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一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
施哲雄。1999年。《「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二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
施哲雄。1999年。《「中華民國大陸政策」文件選輯第三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專題研究。
南方朔。1994年。《李登輝時代的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秦亞青譯。2000年。《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宗懋1993年。《台灣人論》。台北:時報文化。
夏珍。2001年。《愛憎李登輝》。台北:天下出版社。
馬英九。1992年。《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馬英九。1991年。《四年來的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張亞中、李英明。2000年。《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孫國祥。1999年。《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
張五岳、黃天中主編。1998年。《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炎憲等編撰。2004年。《李登輝先生與台灣民主化》。台北:玉山出版社。
張慧英。2000年。《李登輝1988-2000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張嘉蘭編輯。1999年。《李登輝理念的實踐,中央日報87年度社論精選》。台北:中央日報。
張同瑩譯。1999年。《台灣有沒有明天?》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編譯館。1998年。《認識台灣 社會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信良。1995年。《挑戰李登輝》。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章念馳。2002年。《統一探究 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台北:海峽學術。
陳文賢。2002年。《柯林頓及布希政府的中、台政策》。台北:一橋出版社。
陳志奇。1980年。《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
陳志奇主編。1998年。《台海兩岸關係實錄(1979-1997)》。台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 台海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陳水扁。2004年。《相信台灣 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台北:圓神出版社。
陳水扁。2001年。《世紀首航──政權輪替五百天的沈思》。台北:圓神出版社。
陳水扁。1999年。《台灣之子: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陳水扁國會辦公室。1992年。《陳水扁國會檔案》。台北:福爾摩沙基金會。
陳毓鈞。2003年。《新世紀中美臺關係 : 困境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毓鈞。2001年。《中美台風雲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毓鈞。1996年。《一個中國與台北-華府-北京》。台北:環宇出版社。
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編。1992年。《「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論會論文輯》。台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2003年。《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黃昭元。2000年。《兩國論與國家定位》。台北:學林出版社。
黃年。2000年。《李登輝總統的最後一千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年。1998年。《李登輝的心靈寫真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昆輝。1992年。《國統綱領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黃文雄。1992年。《中國解體論》。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
楊中美。2000年。《李登輝vs.江澤民》。台北:時報文化。
趙永茂主編。2001年。《特殊國與國關係後民進黨大陸政策的發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趙永茂主編。1999年。《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趙建民。1994年。《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
黎民文化編譯部。1983年。《復興基地建設與中國大陸實況比較研究》。台北:黎民文化。
蔡繼光譯,孟德邦( Michael Mandelbaum)著。2004年。《征服世界的理念:二十一世紀的和平、民主、自由市場》。台北:雅言出版社。
潘錫堂。2003年。《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潘錫堂。2000年。《兩岸關係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潘錫堂。1997年。《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潘錫堂。1996年。《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講演集》。台北:自行出版。
潘錫堂、黃天中。1994年。《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政文、林嘉誠。1990年。《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鄧小平。1994年。《鄧小平文選》卷二。臺北:地球出版社。
鄧小平。1994年。《鄧小平文選》卷三。臺北:地球出版社。
廖淑馨主編。2001年。《美、台、中新世代與兩岸關係》。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駱文森、楊明珠譯,上坂冬子著。2001年。《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台北:先覺出版社。
錢其琛。2004年。《外交十記》。香港:三聯書店。
戴國煇。2001年。《愛憎李登輝—戴國煇與王作榮對話錄》。台北:天下遠見。
戴萬欽。1992年。《甘迺迪政府對中蘇共分裂之認知與反應》。臺北:正中出版。
顏萬進2003年。《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
蘇起。2003年。《危險邊緣 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文化。
蘇起、鄭安國主編。2002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二)論文期刊
林祖嘉。2001年。〈「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惠而不實 〉,《國政評論》,2001年12月14日。
秦亞青。2000年,〈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15卷2期,頁240~267。
陳紫財。1994年。〈「生命共同體」研析──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卷25期11,頁6-10。
陳紫財。1994年。〈「生命共同體」研析(續)──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卷25期12,頁4-7。
陳紫財。1994年。〈「生命共同體」研析(續完)──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卷26期1,頁4-10。
黃昆輝,1992年。〈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中華法學》,第4期,頁25~46。
劉慶祥。2000年。〈一個中國的完整敘述-從中共對主權看法分析〉。《共黨問題研究》,卷26第11期,頁26-40。
潘忠岐。2003年。〈美國對台戰略模糊的三大困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頁21~78。
潘錫堂。2002年。〈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下的兩岸形勢〉。《國家政策論壇》,2卷7期,頁12~18。
蘇格。1997年。〈康倫報告(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sia)的戰略構想〉,《美國研究》,1997年第4期,頁145-155。
羅惠萍。2000年。〈李登輝時代,兩岸九度密使實錄〉。《商業週刊》,661期,頁8~21。
(三)未出版之論文:
說明:含期刊、已出版學術會議論文集以及已出版論文集中之單篇論文。
王茂臻。2003年。《蔣經國大陸政策轉折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蔡博文。2003年。《國民黨大陸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邱鍵今。2002年。《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陸研所碩 士論文
楊仲立。2003年。《中共「反台獨」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張景明。2002年。《李登輝主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羅吉芳。2002年。《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陸研所碩士論文
孫芷羚。2002年。《有關柯林頓政府「全面交往政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寶文。2001年。《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1986-2001):一個雙層賽局(two-level game)的觀點》。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論文
王致堯。2002年。《「中國意識」在台灣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分析(1988~2000)》。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陸研所碩士論文

(四)報紙報導與專文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五)官方文書
說明:係指政府公報、公函等公文書,有別於「政府出版品」;以政府單位為著者或編者之政府出版品仍以一般書籍處理為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993年8月。《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1年2月。《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北京。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1年4月。《大陸政策說明書》。台北。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3年7月。《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

(六)網路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
中華民國行政院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中華民國總統府全球資訊網。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webapp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民主進步黨網站。http://www.dpp.org.tw/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

二、外文部分
(一)書籍:
Burr ,William.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8.
Bulter, Stuart M and Holmes, Kim R., ed. Priorities for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1
Christopher ,Warren.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Shaping Foreign Policy for a new Er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Dikoetter ,Frank.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Hollis, Martin, and Smith, Steve.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0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 Norton, 2001.
Sorensen ,Theodore. Decision-making in the White House : the olive branch or the arrow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Tucker, Nancy B, ed. China Confidential, 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96.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Yalt, Stephen.Priorites for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The Heritage Foundation,2001

(二)論文:

Meehan, E. J.,“The Concept‘Foreign Policy’,”in W.F. Hanrieder ed.Comparative Foreign Policy:Theoretical Essay(1971):265-294
Tucker, Nancy Bernkopf.,“China-Taiwan : US Debates and Policy Choice.”Survival 40, no.4 .(winter 1997-1998):150-169.
(三)未出版論文
Benson, Brett V. and Emerson M.S. Niou. “Comprehending Strategic Ambiguity: US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Security Issue.” 2001

(四)報紙報導與專文
Editor.“Excerpts From Pentagon's Plan: 'Prevent the Re-Emergence of a New Rival',”New York Times, Mar 8, 1992.
Editor.“Summit in New York: The President; Clinton and China Leader Meet but With Little Gain,”New York Times, Sept 8, 1992.
Editor.“Baker Supports US Policy of Strategic Ambiguity on Taiwan,”The Straits Times, April 19, 1996.
Friedman, Thomas.“Foreign Affairs; Buy Time, Not Guns ,”New York Times ,July 27, 1999.

(五)官方文書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Information report telegram .Washington D.C:, Dec ,1963.
Kelly, James. United States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Pacific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IT BG-2001-07, July 2 .2001.
Winston Lord ,Taiwan Policy Review, 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Washington, D.C., Sept, 1994.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70's: A New Strategy for Peace, A Report to the Congress by Richard Nixon, February 18, 1970
Opening Statement . Confirmation hearing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 A17 , BG-2001-4,Jan 17 ,2001.

(六)網路資料來源
U.S. Congress Library. http://thomas.loc.gov/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
U.S. House of Senate. http://www.senate.gov/
U.S. White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
Information Division,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New York. http://www.taipei.org/
Foreign Affairs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
ABC Online. http://www.abc.net.au/
Fox New Channel. shttp://www.foxnews.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潘錫堂。2002年。〈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下的兩岸形勢〉。《國家政策論壇》,2卷7期,頁12~18。
2. 劉慶祥。2000年。〈一個中國的完整敘述-從中共對主權看法分析〉。《共黨問題研究》,卷26第11期,頁26-40。
3. 陳紫財。1994年。〈「生命共同體」研析──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卷25期11,頁6-10。
4. 黃昆輝,1992年。〈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中華法學》,第4期,頁25~46。
5. 陳紫財。1994年。〈「生命共同體」研析(續完)──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卷26期1,頁4-10。
6. 陳紫財。1994年。〈「生命共同體」研析(續)──李登輝總統治國理念初探〉。《憲政評論》,卷25期12,頁4-7。
7. 秦亞青。2000年,〈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15卷2期,頁240~267。
8. 【6】 陳福龍,「液晶顯示器(LCD)之配向膜及配向技術」,工業材料,124期,頁106-116,1997
9. 【7】 林金雀,「聚醯亞胺樹脂在電子相關產業之應用」,化工資訊月刊,第3卷第8期,頁29-34,1999
10. 【8】 李政道,「彩色液晶顯示器的配向技術與材料進展」,工業材料,150期,頁115-124,1999
11. 【9】 王其仁,謝玉英,「配向膜材料及應用技術」,工業材料166期,頁125-130,2000
12. 【10】 陳宏鈺,「TN/STN產業」,產業經濟,237期,頁84-8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