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2009高雄世界運動會(2007)。世運百科。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5日。網址:http://www.worldgames2009.tw/wg2009/cht/world_Game_about.php
CTIN台灣旅遊聯盟(2008)。旗津風景區介紹。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6日。網址: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
/point/showpage/169.html
方幸君(2004)。高雄市觀光意象與遊憩品質因素重要性及績效表現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方捷(2004)。都市河岸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愛河高雄橋至中正橋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南市。王伯文(2005)。民宿體驗、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王志全(2008)。休閒農場服務品質、消費者決策型態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松田崗創意生活農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嘉義市。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市:經典傳訊。(Bernd H. Schmitt,1999)
王信惠(2006)。宗教觀光地旅遊意象、知覺價值、旅遊品質、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北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王姿婷(2006)。溫泉遊憩區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寶來、不老溫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王祿旺(2005)。體驗行銷對網路書店虛擬社群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秀威。
王寬蓉(2007)。女性旅遊體驗之探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台灣旅遊聯盟-旅遊導覽(2008)。高雄市景點地圖。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30日。網址: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t wnmap/kao hsiungcity.asp
任維廉、胡凱傑、王鵬堯、林國銘(2008)。觀光遊樂區遊客體驗與新奇追求對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影響。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3 (2),1-21。江妍慧(2005)。積極轉型高雄市除汙名。新台灣新聞周刊,488,26-27。
江炳坤、王瓊霞(譯)(2006)。運動行銷。台北市:五南。(David k. Stotlar)
池文海、楊宗儒、蘇鈺玲(2008)。品牌知名度、知覺價值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以花蓮地區觀光旅館的餐廳爲例。真理觀光學報,6,37-54。吳佳穎(2005)。遊客對桃園縣風景區步道的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以虎頭山風景區與拉拉山風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新竹縣。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吳明隆(2006)。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三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金源(2004)。花蓮旅遊目的地意象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奇摩網站的旅遊社群使用者為例。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吳菁雅(2008)。登山客攀登玉山主峰之動機.期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農學研究所,嘉義市。吳肇展(2007)。休閒農場體驗行銷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顧客滿意度為中介變項。第八屆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7-102。
呂長賜(2006)。集集地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我的E政府(2008)。國立科學工藝館介紹。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0日。網址:http://webcam.www.gov.tw/webcam_view
.php?view=44&city=2&mode=0
李玉芬(2007)。運動設施與城市再發展之關係研究 ─以2009高雄世運會運動設施規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台北市。李君如、陳俞伶(2009)。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白蘭氏觀光工廠為例。顧客滿意學刊,5(1),93-119。李志恭(2007)。遊客前往情人碼頭旅遊活動之行前期望與實際體驗滿意度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1),148-161。李奇樺(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台北市。李金泉(1993)。SPSS/PS+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松岡。
李俊龍(2004)。大陸遊客對金門意象認知與訊息傳播媒介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李世昌、羅明葵、林聰哲(2008)。運動賽會對國家發展運動觀光之探討-以奧運會為例。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58-165。
李奇勳、蘇瑞蓮(2008)。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及遊後行爲意圖關係之探討-以休閒旅遊業爲例。顧客滿意學刊,4(2),1-26。
李俊杰(2009)。運動觀光。台北:五南。
沈進成、楊安琪(2006)。旅遊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台糖鳥樹林園區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4(1),1-21。周秀蓉(2001)。台灣實施周休二日後消費者國內旅遊行為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第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297-307。
周秀蓉(2008)。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六福村主題樂園為例。明新學報,34(2),267-288。周婉婷(2008)。外籍與本籍人士參與台南古蹟旅遊之體驗與價值觀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於忠苓(2003)。台灣中部溫泉區遊客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縣。林世能(2008)。茶園觀光客之旅遊體驗品質、旅遊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嘉義市。林永森、黃小玲、連佳振(2006)。運動觀光遊客認知服務品質、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相關之研究-以2005年台中縣兩馬觀光季活動為例。真理運動知識學報,3(1),194-207。林秀珊(2005)。休閒漁業之吸引力、體驗、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布袋漁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林佳弦(2006)。民宿體驗行銷模組之建構與經營環境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台南市。林佳薇(2007)。觀光客對觀光目的地原始、誘發至複合意象之變動-以王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班,台中縣。林金燕(2003)。日本來台觀光客旅遊參與型態、觀光形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台北市。林姿菁(2006)。十鼓文化村體驗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業者與消費者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台南市。林映秀(2005)。涉入、體驗、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林宴州、林寶秀、林庭如、陳惠美(2007)。國際觀光客對日月潭風景區之觀光意象。2007第四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12-25。
林啟賢(1998)。都市服務設施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台北縣。林舜涓、蔡佳燕、邱莉文(2007)。由住宿體驗提高顧客之行為意向-以花蓮民宿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2,73-92。林義倫(2006)。休閒農場情境對遊客遊憩體驗與知覺價值影響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屏東。林樹旺、蔡進發、張良漢、劉又慈(2007)。國際運動賽會對地方運動觀光發展影響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1),27-49。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侯錦雄(1991)。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台北市。侯錦雄、林宗賢(1997)。日月潭風景區視覺景觀元素與旅遊意象關係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0(1)1-15。侯錦雄、林宗賢,(1996),日月潭遊憩區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1),57-78。
洪啟明(2005)。觀光客出國旅遊參與型態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日本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夏業良、魯煒(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市:經濟新潮社。(B. Joseph Pine 11 & James H. Gilmore)
夏鑄九(1987)。對一個城市形式與城市設計理論的認識論上之批判。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3(1),64-139。
徐國全(2008)。新社地區遊客參與農業旅遊動機、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縣。徐欽賢、徐欽祥(2005)。提升旅遊意象以推展鄉野觀光(Rural Tourism) -以屏東縣為例。屏師體育,9,57-64。馬上閔(2001)。運動賽會參與者對承辦單位觀光服務需求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民國九十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高天生、莊金國、李鴻典(2005)。夢想無限延伸 陳其邁打造高雄傳奇。新台灣新聞周刊,488,19-23。
高俊雄(2008)。運動休閒管理。台北市:華都文化。
高雄市(2008)。高雄市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8日。網址:http://borkcg.kcg.gov.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sid=bmdform&class=1
高雄市觀光局(2008)。蓮池潭風景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月14日。網址:http://ksscenic.kcg.gov.tw/trip3.htm
張几文(2008)。服務品質、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牛耳藝術渡假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縣。張孝銘(2006)。登山冒險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張孝銘(2008)。休閒消費者行為。台北市:華都文化。
張孝銘、李豪(2008)。觀光吸引力、遊憩體驗、遊憩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大湖鄉爲實證。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2),57-69。張信宏(2006)。榮耀世運2009世運風華。高雄市:高市新聞處。
張家銘(2006)。2004澎湖世界華人馬拉松賽會之運動觀光客滿意度之研究。北體學報,14,252-270。張紋菱(2006)。主題遊客旅遊動機、觀光意象、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月眉探索樂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台中縣。
許光麃、黃建松,2006。國際大型運動賽會主辦城市形象塑造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2),65-74。郭文德(2003)。月眉育樂世界馬拉灣水上樂園遊客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縣。陳文英(2006)。2006 澎湖海上花火音樂季遊客的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5,117-127。陳弘尉(2005)。旅遊意象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以2006台灣燈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陳志遠(2006)。從鹿港天后宮來探討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陳怡麟(2006)。居民對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遊憩意象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陳冠曲、林喻東(2006)。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0(4),261-279。
陳勁甫、陳佩君、陳美惠、李佳玲(2006)。參觀者對博物館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及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10(2),41-58。陳勁甫、蔡郁芬(2006)。城市觀光意象對旅遊目的地選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7(1),17-30。陳威亞(2003)。大學生遊學產品意象、知覺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陳秋蓉(2008)。遊客體驗、旅遊意象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南縣。陳華如(2005)。夜市屬性對環境知覺之影響─以士林、臨江街、師大夜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含碩專班) ,台北市。陳運欽(2004)。觀光地意象認知與旅遊選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陳福祥(2007)。古蹟旅遊體驗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陳麗君(2008)。運動觀光永續發展之研究: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桃園縣。游尚儒(2006)。知覺價格、知覺價值與知覺服務品質對消費者滿意度與再購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花蓮地區觀光飯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縣。湯擷嘉(2003)。運動觀賞者對出國觀賞運動的旅遊需求、動機及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北市。項退結(譯)(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Brugger Walter)
黃金柱(2006)。運動觀光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長發、簡彩完(2006)。八仙海岸與布魯樂谷體驗行銷比較之研究。明道學術論壇,2(2),37-54。黃彥憲(譯)(2001)。付費體驗的時代。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台北市:遠流。(Jeremy Rifkin,2000)
黃惠珍(2007)。遊客對原住民慶典之觀光意象、體驗與涉入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2),67-92。葛蔓(2005)。2009 世運策略篇二-運動,新國力的象徵。高雄畫刊,4,10-11。
詹明甄(2004)。婦女出國旅遊動機、購物行為與旅遊體驗相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台北市。廖淑韻(2008)。國際青年背包客對台灣旅遊意象、旅遊滿意度與旅遊後行為意向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中縣。劉照金(2003)。運動觀光之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國民體育季刊,32(3),60-67。劉照金、張家銘、劉一慧(2005)。不同類型運動觀光參與者的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及其觀光特性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24-36。
蔡文凱(2005)。主題遊樂園服務品質、顧客滿意、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月眉育樂世界探索樂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縣。蔡佳燕(2007)。臺北市北投區市民運動中心顧客知覺價值、關係品質與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北縣。蔡佳燕(2007)。影響民宿遊客行為意向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蔡郁芬(2005)。城市觀光意象對旅遊選擇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四大都會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蔡鳳兒(2006)。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以日月潭風景區為例。生活科學學報,10,211-242。鄭博文、邱鴻遠、林兆群(2006)。高雄市政府與民眾對高雄城市品牌意象之差異分析。城市發展,2,29-55。鄭勵君(2007)。高雄市成功申辦世界運動會策略分析之研究-Porter五力分析法之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盧筱筠(2007)。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瑞士團體套裝旅遊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台北市。蕭慧瑜(2004)。從使用者付費觀點探討遊客對環境知覺與付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台中市。賴岳興(2007)。運動賽會與主辦城市之海報設計創作-以2009年高雄市世界運動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賴美芬(2006)。消費者對運動觀光體驗感受之研究-以F1賽車旅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縣。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鍾任榮(2006)。主題樂園重遊遊客選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市。顏妙珊(2006)。台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遊客與管理者對環境屬性知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縣。顏妙珊(2006)。台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遊客與管理者對環境屬性知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桃園縣。
魏金源、莊萬進,2007。古坑「台灣咖啡節」節慶滿意度之研究。2007台灣第四屆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177-189。
魏鼎耀(2005)。目的地意象、知覺價值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蘇宏林(2008)。淡水地區遊客旅遊意象、遊憩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蘇瑞蓮、金喆(2008)。旅遊意象、知覺價值、服務品質、知覺風險對遊後行為意圖的影響-以苗栗縣西湖渡假村為例。聯大學報,5(1),181-200。蘇影倫(2006)。國際觀光客對台灣夜市之觀光意象、旅遊體驗與旅遊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蘇威霖(2005)。2009年世界運動會在高雄專訪世運會總監暨體委會副主委黃啟煌。運動管理季刊,8(6),56-63。孫武彥、余玫玟(2007)。觀光與休閒概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二、英文部份
Aclid, A. T. & William, C. G.(2007). Destination Image and Its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5(4), 413–425.
Birgit, L. (2001). Image segmentation: The case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 15(1),49-66.
Boulding, K.E.(1956).The Image. Ann Arbor, Mic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hing, F. C. & Dung, C. T. (2007). 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8,1115–1122.
Christina, G. Q. C . & Hailin, Q. (2008). Examin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destination image,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29,624–636.
Chu, D. (1982).Dimensions of sport studies.New York:Wiley & Sons.
Crompton, J. L. (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1), 18-24.
Daniel, C. F., Kristine, T. & Tennille, B. (2007). International Sport Event Participation: Prior Sport Involvement; Destination Image; and Travel Motives.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7(3),227-248.
Dodds, W.B., Monroe, K.B. & Grewal, D.(1991).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8,307-319.
Echtner, C.M. & Ritchie, J.R.B.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 3-13.
Fakeye, P. C., & Crompton, J. (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2), 10-16.
Gartner, W. C. (1989). Tourism image: 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8(2), 15-19.
Gensch, D. (1978). Image measurement segment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5, 384-394.
Gibson, H.(1998).Spoort Tourism:A critical analysis of research.Sport Management Review,1,45-76.
Gunn, C. (1988). Vacationscapes: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unn, C.A. (1972). Vacationscape: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Austin: Bureau of Business Research,University of Texas.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Gainesville: Sep 1982. Vol. 9,Iss.2;pp.132-140.
Hunt, J. D. (1975). 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3(3),1-7.
Heather, G. (2005). Sport Tourism: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Sport in Society,8(2),133-141.
Kurtzman, J. (1995). Sports Tourism Categories Revisited,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2 (3); 6–11.
Kaplanidou, K. (2007).Affective and destination image:Their influence on Olympic travel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Event Management 10,pp.159-173.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Free Press.
Kyriaki & Christine(2007).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Event and Destination Image and Sport Tourists’ Behaviours.Journal of sport tourism,12(3-4),183-206.
L.Chalip and B.C.Greem and B.Hill(2003).Effects of Sport Event Media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Visit.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7,214-234.
Lawson, F. & M, B. B. (1977).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3), 589-603.
Mill, R.C., and Morrison, A.M.(1985).The Tourism System:An Introductory Text.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Murphy, P., Pritchard, M. P. & Smith, B. (1999). 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er Percep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21,43-5216.
Nam, S. K. & Laurence , C. (2003)。Why travel to the FIFA WorldCup? Effects of motives, background,interest, andconstraints. Tourism Management ,25,695-707.
P.Schofield & K.Thompson(2007).Visitor Motivation,Satisfavtion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The 2005 Naadam Festival,Ulaanbaata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9,329-344.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76(4), 97-105.
Rapoport, A.197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Textbook, Great Britain.
Samuel, S. K. & Alastair, M. M. (2005). Change of images of South Korea among foreign tourists after the 2002 FIFA World Cup. Tourism Management ,26, 233–247.
Samuel, S. K. & James, F.P. (2005).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impacts of the FIFA 2002 World Cup:the case of Seoul as a host city. Tourism Management,26,25–38.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53-67.
Standeven,J.,& Knop, P. D. ( 1993 ). Sport Tourism. HumanKinetics.
Sean,G., & Tom, R.(2003). Sport and Tourism: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8(1), 2003, 21–26.
Tolman, E.C. 1948. Cognitive Map in Rates and Men, Psychological Review, N.Y, 189-208.
Tracey, H. H. & Laurence, C. (2005).Marketing Sport Tourism:Creating Synergy between Sport and Destination.Sport in Society,8(2),302-320.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