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與譯著
ㄠ大中、羅炎編著,《亞里斯多德》,台北:婦女與生活文化事業,2000。
尤煌傑,《哲學概論課程教法與教材》,台北:輔仁大學,2009。
苗力田 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苗力田、徐開來譯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台北:知書房,2001。
宋文里 譯,卡爾‧羅哲斯著《成為一個人》,台北:桂冠,1990。
呂勝瑛 譯,J. Canfield & H. C. Wells著 《增進自我概念》,台北:遠流,1985。
吳瑞珠 譯,雷娜‧莎朗◎芭芭拉‧尼塞 編著,《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格拉底對話 》,台北:五南,2008。
吳美真 譯 ,William J. Bennett 編著,《美德書》,台北:圓神 2003。
高思謙 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臺灣商務,2006 。
高柏園 譯,《亞里斯多德》,台北:時報文化,1983。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2002。
徐學庸 譯 ,Marcus Tullius Cicero 著 ,《論友誼》,台北:聯經 2007。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合著,《兩性關係》,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
黃惠惠,《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張老師文化,1999。
黃牧仁 譯,Phil Erwin著,《兒童到青少年的有誼發展》,台北:五南,1999。
曾昭旭,《論語的人格世界》台北:漢光,1991。
詹棟樑,《兒童哲學》,台北:五南,1990。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1991。
新苗編譯小組,Cheryl A. king & Daniel S. kirschenbaum著 ,《增進孩子社交技巧》,台北:新苗文化, 1998。
傅佩榮,《論語的智慧》,台北:皇冠,1993。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台北:天下,2003。
傅佩榮,《向孔子學做人-現代人必修的七堂課》,台北:天下文化,2008。
張玉成,《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1999。
楊秀茂,《15堂孩子必修的人生哲學》,台北:久周,2007。
楊邦傑 譯,《亞里斯多德傳》,台北:中華日報,1979。
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
潘小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文史哲,2005。
潘小慧,《德行與倫理-多瑪斯的德行倫理學》,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2003。
蔡坤鴻 譯,Gerasimas Xenophon Santas著,《蘇格拉底》,台北:聯經,1990。
錢穆 ,《論語文解》,《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 冊,台北:聯經,1998 。
錢穆 ,《論語要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 冊,台北:聯經,1998 。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海克(Shirley E. Heck)、威廉斯(C. Ray Williams),《教師角色》,1999。
Darlene Mannix, Social Skills Activities, West Nyack, New York: A Paramou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1993.
Aristotle, trans. by W. D. Ross, Ethica Nicomachean, edited by Richard Mckeon,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Routledge Press, 6th ed., 1995.
Pangle, L. S. Aristotle and the Philosophy of Friendship,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Aristotle, trans. by Terence Irw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Indiana: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99.
二、期刊論文
王松濤,〈對話與教育- 歷史的脈絡與現實的考量〉,《教育研究》,2005。井敏珠,〈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通訊》,36期,1995。林端,〈從「關係主義」看現代社會的自我與他人〉,《清華法治論衡》,第八輯。
林秀珍、徐世豐 ,〈理性對話在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第 55 卷,第 6 期, 2004 。
林怡萱,〈兒童繪本中友誼概念的探討〉,《臺北市立圖館館訊》,第17卷3期,1999。李瑞娥,〈後現代性對教育的挑戰〉,《第一屆人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李凱,〈透過論語解析孔子的交友觀和君子觀〉,《法律史》第22期,2008。
洪慧涓,〈蘇格拉底式對話–問答式對話〉,《教育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2007。侯步雲,〈孔子的交友之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徐茂瑋,〈《論語》中「朋友」探析〉,《新國文天地》,第10期,2006。
孫學功,〈孔子的友誼思想和亞里斯多德的友愛論比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
陳俊宇,〈亞里斯多德與其友愛哲學〉,《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5期,2007。
許瀞方,〈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產生對話與互動的能力〉,《研習資訊》,21,2004。
莊國銘,〈亞里斯多德論鞏固政治共同體的兩大德性:正義與友誼〉,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2003。莊明貞,〈後現代思潮的課程研究及其本土實踐之評析〉,《教育研究月刊》,102期,2002。黃怡雯,〈Paulo Freire之對話教育學〉,《社教雙月刊》,2003。
詹家惠,〈尼各馬科倫理學的友誼之本探究「理性自愛」的問題及其超越〉,德行倫理學的詮釋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06。
張天寶 王攀峰,〈試論教育對話〉,《教育研究》, 2004。潘小慧,〈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一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潘小慧,〈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 第31卷,第1期,2007。蔡聰明,〈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談起〉,《科學月刊》,第二十九卷,第七期,1998。蔡欲美,〈對話教學法的教學設計〉,第16屆全國技術與職業教育研討會,2001。
蘇明勇 黃萬居,〈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 》,2006。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教育研究》,第11期,2001。
簡淑慧、林孟妮、吳艷鴻,〈「運用兒童社交技巧訓練」改善國小三年級學生人際關係〉,《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2006。
藍三印,〈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通訊》,36期,1995。三、學位論文
王皓勇,〈兒童哲學「批判性思考」教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8。呂婉伶,兒童哲學在國小教育的應用-以「綜合領域課程」為例〉,輔仁大學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宋巧涵,〈亞里斯多德論友誼〉,輔大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陳俊宇,〈愛的哲學-從柏拉圖的愛到亞里斯多德的友愛〉,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陳鴻銘,〈探究團體〉,輔仁大學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990。
陳信宏,〈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的應用〉,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文明,〈《尼各馬科倫理學》中的友愛、德行與幸福〉,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張惟亮,〈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2003。張勻翔,〈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張家華,〈兒童哲學的遊戲性-以《靈靈》一書為例〉,輔仁大學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8。劉藍芳,〈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2005 。游惠瑜,〈從友愛到幸福–對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的一個詮釋〉,東海大學哲學博士論文 ,2001。四、會議論文
游惠瑜,〈關懷是一種德行嗎?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與當代關懷倫理學〉,德行倫理學的詮釋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6。
五、網路資源
涂老師社交測量, http://www.classroomsocial.com/。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 http://teach.eje.edu.tw/。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guidance.ncue.edu.tw/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
教育部輔導網路,人際關係不良的原因分析輔導策略。http://www.guide.edu.tw。
六、其他相關書籍
王品文,〈孩子最煩惱被同儕排擠〉,《台灣醒報》,2009.02.20。
梁雲霞,《看見想像的學校》,台北:遠流,2002。
鄭淑芬譯,Stella Cottrell 著,《批判性思考》,台北:寂天文化, 2005。
謝蕙心譯,奧斯卡‧伯尼菲 著,《情感,是什麼呢?》,台北:米奇巴克有限公司,2007。
謝蕙心譯,奧斯卡‧伯尼菲 著,《我,是什麼呢?》,台北:米奇巴克有限公司,2007。
梁雲霞譯,Shan Tishman, David N. Perkins & Eileen Jay著,《思考的教室》,台北:遠流,2002。
陳佩正譯,Giselle O Martin-Kniep 著,《成為更好的老師》,台北:遠流,2002。
劉玉玲,《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桂冠,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