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少白, 2003,以類神經網路推估台灣高鐵沿線車站地表尖峰加速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2.王乾盈, 1999,「比較臺灣北部及南部活動斷層在板塊運動上的意義」,中國地球物理學會88年年會論文集,第221-226頁。
3.王韜維, 2009,用類神經網路研究中文語音聲調產生之神經關聯性,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電機工程所,桃園。4.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2002,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修訂草案,內政部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台北。
5.尹相志, 2009, SQL Server 2008 Data Mining資料採礦,悅知文化,台北。
6.古恬綺, 2008,以類神經網路評估高捷車站因強震所致尖峰地表加速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7.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08,地震百問,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預測中心,台北。
8. 李思根,鄧國雄,1999,「臺灣東部地區特殊地景簡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
9.李政寬、邱世彬、張惠玲,2010,安全耐震的家,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北。10.朱大衛, 2001,類神經網路用於推估高雄捷運主線強震特性資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11.邱永祥, 2003,運用類神經網路與資料探勘技術於網路教學課推薦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台中。12.何春蓀, 1975 ,「臺灣地質概論」,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18頁。13.何春蓀, 1982,「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10頁。
14.汪惠健審譯、M.T. Hagan, H.B. Demuth and Mark Beale原著, 2007,類神經網路設計,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台北。
15.周福星,2006,統計學,聖智學習。
16.周鵬程, 2005,類神經網路入門,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新北。
17.林呈、孫洪福, 2000,見證921集集大地震(上)震害成因與因應對策,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8.林洲賢, 2010,以類神經網路建立微震量測與土壤鑽探資料關係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
19.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 黃文正, 2000,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
20.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北市臺灣省文獻會編輯組,第1-2頁。
21.林朝棨、周瑞墩, 1974,「臺灣的地質」,中央月刊,第6卷,第12期,第109-118頁。
22.林朝棨、周瑞墩, 1978,臺灣地質,茂昌圖書。
23.柯亭帆,陳立言,李俊宏,1996,「高雄市捷運沿線土層分布與周期量測之分析」,土木工程技術,第14期,第81-100頁。24.郭鎧紋, 1993 ,中央氣象局強地動觀測網之地質特性研究(二)-桃、竹、苗地區,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CW82-1A-11號,台北。
25.郭鎧紋, 1994,中央氣象局強地動觀測網之地質特性研究(三)-嘉南地區,中央氣象局研究報告第CW83-1A-12號,台北。
26.高弘,吳建文,陳榮裕, 2001,「使用類神經網路自動判別寬頻地震資料之波相到時」,中央氣象局地震技術報告,第30卷,第103-120頁。
27.徐文信, 2002,震波在含夾物半平面之散射行為,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台北。28.黃主雄, 2008,以類神經網路評估因地震所致潛在危險橋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29.黃仁鵬、郭英哲、楊怡和,2004,「應用倒傳遞類神經網路於網路教學之自動化學習效果評量」,2004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資訊科技與實務,台南。
30.黃慶東, 2002,「地震災害潛勢與損害評估方法研究-子計畫:考慮區域性場址效應之近域震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技委員會計畫編號NSC 90-2625-Z-011-001,第1-5頁。
31.陳立言, 1994,台北盆地土層放效應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台北。32.陳昭蓉,2003,以倒傳遞類神經網路作為規劃震災後災民疏散系統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台北。33.葉怡成,1994,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儒林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34.葉怡成,2004,應用類神經網路,儒林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35.許嘉峻, 2007 ,台北盆地的場址效應放大效應-譜比法應用於強震資料與理論分析的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36.張凱堯,程培嘉,羅俊昇, 2006,「應用類神經網路於抽水站操作支援之研究」,水利技師工會水利會訊,第9期,第37-48頁。
37.溫國樑、簡文郁、張毓文, 2004,「台灣地區強地動場址效應之研究」,中央氣象局地震技術報告編號MOTC-CWB-93-E-09,第127-176頁。
38.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010,地震地質調查報告2010030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北,第86頁。
39.詹雅玲, 2007,計算智慧應用於評估台灣地震設計參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40.蔡衡、楊建夫, 2004,台灣的斷層與地震,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41.鄭世楠,葉永田,徐明同,辛在勤, 1999,台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台北。
42.鄧大量, 1974,「地震與地震學」,科學月刊,第52期,第13-18頁。43.賴宗賢, 2006,類神經網路應用於評估台灣震區劃分標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屏東。44.蘇木春、張孝德, 2004,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模糊系統以及基因演算法則,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新北。
45.Boore, D. M., W. B. Joyner, and T. E. Fumal, 1993. “Estimation of Response Spectra and Peak Accelerations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n Earthquakes: An Interim Report,” U.S. Geol. Surv, Open-File Rept, pp. 93-509.
46.Bordri, B., 2001, “A Neural-Network Model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Journal of Geodynamics, Vol. 32, pp. 289-310.
47.Haykin, S., 1999 , Neural Networks: A Comprehensive Foundation, 2nd Edition, Prentice-Hall.
48.Kerh, T. and Chu, D., 2002,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and Microtremor Measurement in Estimating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Due to Strong Motion, ”Advance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Vol. 31, pp. 367-375.
49.Kerh, T. and S.B. Ting , 2005, “ Neural Network Estimation of Ground Peak Acceleration at Stations Along Taiwan High-Speed Rail system,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Vol. 18, pp. 857-866.
50.Kerh, T., Lai, T.C. and Gunaratnam, D., 2008, “Evaluation of Seismic Design Values in the Taiwan Building Code by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CMES -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 pp.45-56.
51.Kerh, T., Chan, T.C. and Gunaratnam, D., 2009, “Treatment and Assessment of Nonlinear Seismic Data by A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Neural Network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pp.45-56.
52.Kerh, T., Ku, T.C. and Gunaratnam, D., 2010, “Evaluations of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Parameter by Neural Computing and Microtremor Measur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EEE/A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Hammamet, Tunisia, Paper No.13.
53.Kerh, T., Huang, T.C. and Gunaratnam, D., 2011,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Analyzing Seismic Data to Identify Potentially Hazardous Bridges”,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pp.1-14.
54.Khandaker, M. A. H., Lachemi M. and Easa S. M., 2006,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he Strength Prediction of Filly Restrained RC Slabs Subjected to Membrane Action,” Computers and Concrete, Vol.3, No. 6, pp. 439-454.
55.Pandey, P. C. and Barai S. V., 1995, “Multilayer Perceptron in Damage Detection of Bridge Structures,” Computers &; Structures, Vol. 54, pp. 597-608.
56.Seed, H. B., C. Ugas and J. Lysmer, 1976. “Site Dependent Spectra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Bull. Seism. Soc. Am., Vol. 59, pp. 909-922.
57.Shirvany, Y., Hayati M. and Moradian R., 2008,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by 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Vol. 13, pp. 213
58.Villiers, J., and Barnard E., 1993,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s with One Two Hidden Layers,” 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s, Vol. 4, No.1, pp. 136-141.
59.水工試驗所,2012,大地座標轉換程式,國立成功大學,http://gis.thl.ncku.edu.tw/coordtrans/coordtrans.aspx。
60.科學人雜誌網站,2012,地球科學,http://sa.ylib.com/。
61.馮丁樹、方煒編譯,2012, MATLAB之工程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MATLAB程式教學課程,http://bime-matlab.blogspot.tw/。
6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2,台灣地質資料查詢,http://www.moeacgs.gov.tw/main.jsp。
63.顏春煌2012,電腦和人腦的差異- 談人工智慧與類神經網路,國立空中大學,http://mi.nou.edu.tw/workshop/workshop_910718.htm。
64.Google map 網站,2012,Google地圖,http://maps.goo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