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參考書目
丁仁方、王慶輝:《政府與企業》,(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1月)。
小林善紀:《台灣論─新傲骨精神》,(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2001年)。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一刷,1996年)。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一刷,1996年)。
王塗發:《解剖核電經濟的神話》,(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1993年6月)。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初版,1997年)。
王繼敏:《認識核能》,(臺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2年6月)。
立法報章雜誌資料專輯:《核能發電》,(臺北:立法院圖書資料室,1991年)。
立法報章雜誌資料專輯:《核四興廢》,(臺北:立法院圖書資料室,2000年12月)。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編:《百年來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台灣電力公司:《臺灣電力發展史─臺灣電業百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臺灣電力公司,1989年)。
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與核能發電》,(臺北:臺灣電力公司,1994年9月22日)。
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與核四廠興建計畫》,(臺北:臺灣電力公司,1995年5月10日)。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核電夢魘:從三哩島、車諾堡到核四》,(臺北: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第一版,1991年4月1日)。
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與核四相關資料》,(臺北:臺灣電力公司,2000年6月12日)。
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與核四相關資料》,(臺北:臺灣電力公司,2000年9月19日)。
台電公司核能溝通中心:《核四何去何從》,(臺北:臺灣電力公司,2000年9月)。
台電公司核能溝通中心:《核四建廠大事記》,(臺北:臺灣電力公司,2000年9月)。
台灣電力公司:《生活★核電★廣角鏡》,(臺北:臺灣電力公司,第七版,1999年7月)。
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理性的探討》,(臺北:臺灣電力公司,1988年6月)。
台灣電力公司、經濟部能源委員會:《核四計畫分析資料》,(臺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台灣電力公司,2000年5月)。
台電公司核能溝通中心:《核能發電天龍八部》,(臺北:臺灣電力公司,1999年8月)。
台電公司核能溝通中心:《環保模範生》,(臺北:臺灣電力公司,2000年2月)。
台電公司核能溝通中心:《飛躍在龍門》,(臺北:臺灣電力公司,1999年9月)。
台電公司核能溝通中心:《國際主要核電國家核能政策的真相》,(臺北:臺灣電力公司,2000年6月)。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核電的真相》,(臺北:臺北縣政府貢寮鄉公所,初版一刷,2000年1月)。
台灣研究基金會:《環境保護與產業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1994年12月)。
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環境政策小組報告:《廢止核四評估》,(臺北: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2000年10月)。
宋鎮照:《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初版一刷,1997年8月)。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初版一刷,1995年9月)。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三訂修初版,1995年8月)。
村田浩 著、蔡昭明編譯:《給關心原子能人們的建言》,(臺北:財團法人原子能科技基金會,初版,1999年6月)。
林俊義:《反核是為了反獨裁》,(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初版,1989年)。
林俊義:《臺灣公害何時了》,(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初版四刷,1992年9月)。
林勝義:《核四廠址鹽寮灣陸海域生態資源》,(臺北: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聯盟,初版,1999年3月)。
林聰舜:《台灣新統治霸權的形成》,(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初版,1994年1月)。
徐正光、宋文里:《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初版,1996年3月)。
胡湘玲:《核工專家V.S.反核專家》,(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1995年7月)。
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初版一刷,1993年9月)。
胡祖慶:《政治經濟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初版,1990年5月)。
核四公投促進會:《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初版一刷,1995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1990年4月)。
黃怡 主編:《核電真相─核能神話大解剖》,(臺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12月)。
新黨政策會、謝啟大:《新黨反核四白皮書》,(臺北:新黨立法院黨團,2000年10月)。
陳晴美:《核能兩面觀》,(臺北:遠流出版社,三版,1987年3月)。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情治機關的弔詭》,(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初版二版,1998年8月)。
惜時老人:《向太空要和平─中國核工業史話》,(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二版,1995年)。
經濟部:《核四計畫再評估總報告》,(臺北:經濟部,2000年9月30日)。
張苾蕪:《臺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辨析》,(臺北:人間出版社,初版,1993年)。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者:《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文化,初版,1994年),頁5~124。
鄧光新等著:《核能發電》,(臺北: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初版,1990年1月)。
鄭先祐:《核四決策與輻射傷害》,(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4年9月)。
鄭先祐:《臺灣生命的心聲》,(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1995年5月)。
廖彬良:《臺灣反核實錄》,(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一刷,1993年9月)。
戴鴻超:《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臺北:三民書局,初版,1995年11月)。
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初版,1989年4月)。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初版一刷,1988年11月)。
(二)、參考論文
中央通訊社民意調查部:〈核能發電民眾意見調查摘要報告〉,委託機構:台灣電力公司,1998年12月6日~1999年1月5日。
呂桂華:《大眾傳播媒體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角色功能之研究:臺電核四廠政策爭論之個案研究》,臺灣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林博文:《核能發電與政策分析:以我國核能發電為例》,臺灣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林靜怡:《我國核能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臺灣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林瑜芬:《核四爭議中臺電公司和環保聯盟衝突互動之分析》,臺灣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林吉朗:《中國國民黨輔選政策之研究》,臺灣國防部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李玉崑:《民主轉型過程中政策參與互動關係之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李亦園、張茂桂、徐正光:〈核能電廠與民眾意識:一個社會生態學的研究〉,臺電公司委託清華大學文學院研究報告,(1987年)。
徐淳惠:《核能四廠建廠計畫之決定過程分析》,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凌子楚:《臺灣八十年代社運的政經分析》,臺灣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連春長:《政策論證:以立法院公報核四廠興建議題為例》,臺灣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陳正隆:《核四建廠爭議問題之研究:政策網絡分析》,臺灣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陳威逅:《公共政策變遷和發展:以核能四廠興建為例》,臺灣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單美雲:《核四議題生命歷程及臺電議題管理之研究》,臺灣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彭倩文:《核能四廠建廠爭議:一個社會學的分析》,臺灣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鄭坤從:《臺灣反核運動的框架:臺灣環境保護聯盟的個案分析(1988~1995年)》,臺灣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劉文永:《核四廠決策過程之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蕭全政:〈國民主義:臺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中國的民主前途:臺灣地區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市,民主基金會,1990年。
(三)、參考期刊
丁仁方:〈核四停建實質違憲〉,《第三屆國大代表褚顯明府城鐵衛軍週刊》,第11期(2001年2月7日)。
王慶輝:〈政府干預的政治經濟分析〉,《人文及社會學會科教學通訊》,第6卷第5期,頁59-73。
王成孝:〈對臺灣核四建設的看法〉,《臺電核能月刊》,(1997年7月)。
王奕潔:〈廢除核四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45-49。王志剛:〈核能四廠施工情形〉,《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月刊》,第59期(2000年6月),頁41-43。
王駿:〈停建核四之後,核爆症候群才正要開始〉,《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64-67。文忠國:〈核四廠是否繼續興建應以民意為依歸〉,《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月刊》,第59期(2000年6月),頁68-69。
方元:〈打破「綠色執政」的迷思〉,《新黨全國發展委員會新月刊》,第101期(2001年3月),頁30-31。
古美如:〈天然氣難逃自由化大勢─從我國天然氣產業的現在看未來〉,《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6期(2000年6月),頁80-84。余勝雄:〈核電是必要的選擇〉,《臺電核能月刊》,(1998年1月)。頁8~27。
李濠仲:〈新政府核四喊停,蕭萬長去不成APEC〉,《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52。林建昌:〈安全文化─核電廠的安全文化〉,《臺電核能月刊》,(1997年1月)。頁97~98。林佳靜:〈「核」罪之有?掀開核廢料處置的面紗〉,《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季刊》,(2000年7月),頁14-17。
林明雄:〈參與台灣核電成長史〉,《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季刊》,(2000年4月),頁18-21。
林敬殷:〈核四決策草率,阿扁恐自食惡果〉,《新黨全國發展委員會新月刊》,第101期(2001年3月),頁28-29。
邱家宜、謝柏宏、陳靜雲、張鐵志:〈地方抗爭衝衝衝、民營發電等等等〉,《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70-75。
邱家宜:〈台灣電業自由化,要走的路還很長〉,《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76-78。
吳綿:〈台灣安全的保障─核能發電〉,《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季刊》,(2000年4月),頁35-37。
胡錦標:〈從車諾比爾事件看我國核電安全〉,《科學月刊》,(1998年1月),頁8~17。胡湘玲:〈核四議題的專論述:一個以學者專家為主要行動者的核四史〉,《當代》,(1995年7月),頁82~103。施信民:〈臺灣有發展核電的條件嗎?〉,《科學月刊》,(1998年1月),頁18~24。施建生:〈制度學派與現代政治經濟學〉,《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6期(2000年6月),頁8-11。施建生:〈制度經濟學於范伯倫之後的發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5期,(2000年5月),頁8-11。范慧宜:〈電力產業之自由化與民營化〉,《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33-39。核能簡訊:〈任重而道遠─談核四計畫的回顧與展望〉,《中華民國核能學會》,第22期(1993年5月),頁5~7。
徐啟銘、詹志堅:〈慘痛的教訓─車諾比爾事件回顧〉,《臺電核能月刊》,(1998年8月),頁11~20。
紀安:〈大潭天然氣採購案被政策綁標〉,《商業周刊》,(2000年12月11日),頁46-48。
孫秀蕙:〈民意理論中的『死硬派』之研究:以興建核四廠為例〉,《新聞學研究》,(1994年7月),頁86~101。孫煒:〈議題導向的環境決策架構─核四環境影響之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五期(2001年1月),頁47~63。
翁靜婷:〈電力使用負載管理之現況與未來〉,《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13-18。陳凡:〈「重件」一肩挑:核四碼頭工程〉,《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季刊》,(2000年2月),頁18-21。
陳于衡:〈香港之核電溝通經驗〉,《臺電核能月刊》,(1995年12月),頁5~8。
陳澤義:〈臺灣電力政策的遞演及展望〉,《經濟前瞻》,第31號(1992年7月),頁131~135。陳志略:〈緩不濟急─能源開發之公共工程建設推動問題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99-103。陳癸淼:〈「立理以限事」與「即事以窮理」〉,《新黨全國發展委員會新月刊》,第101期(2001年3月),頁34-35。
陳良榕:〈跳脫激情看核四〉,《天下雜誌》,(2000年12月1日),頁228-238。陳德愉:〈陳水扁並非堅持反核,為何選擇核四來對決〉,《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56-57。許心欣:〈烏坵是核廢的理想去處嗎?〉,《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會政策月刊》,第62期(2000年9月),頁31。
張保民:〈從軍售案看美臺關係〉,《新新聞周刊》,第739期(2000年5月3日~5月9日),頁74~75。張哲誠:〈新能源之介紹與應用〉,《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27-32。張育寧:〈面對沒有核四,獨立電廠能替代核四:探索廢核四的替代能源〉,《遠見雜誌》,2000年12月1日),頁254-266。張鐵志:〈美國反核能的人很多,不可能對台灣施壓〉,《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80-81。
張鐵志:〈民營電廠一窩蜂,樂了財團卻苦了民眾〉,《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82-83。
黃懿慧:〈從反核運動看核四溝通問題〉,《理論與政策》,(1993年8月),頁86~101。黃昭輝:〈透視核電成本的迷思〉,《經濟前瞻》,(1995年11月),頁150~155。黃白雪:〈新政府核四喊停,至少還要再花2000億元〉,《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53-54。黃白雪:〈新政府核四喊停,台塑成為最大贏家〉,《新新聞周刊》,第713期(2000年11月2日~11月8日),頁55。彭慧鸞:〈國家自主性的理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2卷11期(1993年),頁21~36。新月刊:〈拋開核四爭議,朝野共創新局〉,《新黨全國發展委員會》,第101期(2001年3月),頁26-28。
〈核四興建與否之正反方辯論〉,《經濟前瞻》,第71期(2000年9月5日),頁20-35。
蔡勳雄:〈「非核家園」的理想應以「低碳家園」為基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3期(2001年5月),頁150-154。鄭欽龍:〈環保議題的專家決策與公眾選擇〉,《思與言》,(1994年12月),頁51~62。劉淑凰:〈我國3E之整合與互動關係的發展〉,《經濟部能源委員會能源季刊》,(2001年1月),頁5-7。
劉淑凰:〈能源新世代之意涵〉,《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13-18。錢達:〈新黨理性務實的核四立場〉,《新黨全國發展委員會新月刊》,第101期(2001年3月),頁32-33。
蕭全政:〈國家機關在政治過程中的地位〉,《社會科學論叢》,第35輯(1987年),頁36~58。龍門簡訊:〈核能如何做好環境保護的工作〉,《臺灣電力公司》,第29期(2000年6月),頁20~22。
(四)、報紙資料
山本若子:〈核能設施絕非居民的幸福〉,《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9月10日,第15版。
〈勿使臺灣重蹈鐵達尼號的命運〉,《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2月6日,第3頁。
〈六輕風力發電機昨試轉〉,《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2月2日,第19版。
〈加州缺電危機,台灣恐步後塵〉,《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2月1日,第4版。
〈以價制量 加州電費平均漲四成四〉,《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3月29日,第10版。
〈台電官員:核四根本無替代案〉,《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10月1日,第4版。
〈台電:核四計畫工程進度已達35%〉,《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6月3日,第3版。
〈台電:核四廠興建應不致中止〉,《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4月2日,第19版。
〈台電相關主管:核四資料,被選擇性採用〉,《聯合晚報》(台北市),2000年9月29日,第3版。
羊憶容:〈仍在鄭和時期的治國觀?〉,《聯合報》(台北市),2001年2月5日,第15版。
〈成大太陽能集熱器發電成績佳〉,《中華日報》(台南市),2000年9月26日,第3版。
李永展:〈公投:我們有成熟的公民社會嗎?〉,《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9日,第15版。
辰坤:〈溫室效應與核四廠興建〉,《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2月8日,第15版。
〈我廢核料去處,北韓機率最高〉,《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4月19日,第5版。
〈林信義證實:核四預算將追加234億〉,《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19日,第3版。
林享能:〈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論核四之存廢〉,《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11月2日,第15版。
林恆立:〈從核三事件看核災緊急醫療網〉,《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3月22日,第15版。
林享能:〈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論核四之存廢〉,《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11月2日,第15頁。
〈美國核電有復甦跡象〉,《聯合報》(台北市),2001年2月10日,第11版。
〈美替代能源:核能、風力最熱門〉,《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3月29日,第10版。
〈風力發電 吹出新希望〉,《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11月20日,第19版。
邱俊忠:〈日本選擇核能,台灣為何不能〉,《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10月1日,第15版。
胡紀蓬:〈擁核反核,以知性理性取代群性黨性〉,《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6月14日,第15版。
〈核四替代案,如意算盤難打〉,《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1月20日,第6版。
〈桃園五座電廠全都面臨抗爭〉,《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0月28日,第4版。
〈國際管制二氧化碳排放,衝擊我產業〉,《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2月10日,第21版。
〈能源會官員:電力缺口幾乎無法填補〉,《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3日,第4版。
〈能源短缺,核電在美現身〉,《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3月20日,第3頁。
〈唐飛:經部報告不代表政院〉,《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9月30日,第3版。
〈陳水扁:興建美濃水庫,是不可能的事,進行中的重大工程,要改變比較複雜〉,《聯合晚報》(台北市),2000年5月4日,第3版。
〈停建核四,大法官多傾向不違憲〉,《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2月23日,第4版。
黃秉鈞:〈發電系統就在我家後院〉,《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23日,第15版。
〈運用太陽能發電,扁盼由總統府開始規劃〉,《中華日報》(台南市),2000年9月26日,第3版。
〈第四階段民營電廠開放,競爭空前激烈〉,《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4月19日,第17版。
〈節能:環署推動能源之星計畫〉,《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1月20日,第6版。
張鏡湖:〈環保人士反對的是:骯髒的火力發電?潔淨的核能發電〉,《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0月27日,第15版。
〈張俊雄:核四不能翻,何必政黨輪替!〉,《中國時報》(台北市),2000年9月16日,第6版。
張保民:〈民進黨如何突破少數政府困境?要政黨重組?要改變自己〉,《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2月19日,第15版。
〈德商擬來台設風力發電廠〉,《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3月23日,第3版。
劉振乾:〈日本核電機組擴建傳捷報〉,《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9月10日,第15版。
劉廣定:〈全球核能發電量年年增加〉,《自由時報》(台北市),2000年11月13日,第15版。
〈實施八年,環保標章貢獻大〉,《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12月26日,第22版。
藍平客:〈社運新挑戰,拒絕依附〉,《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29日,第15版。
〈環保專家:節約能源,一年可省下二座核四發電量〉,《聯合報》(台北市),2000年5月15日,第8版。
〈權力的傲慢,政府應警惕〉,《中華日報》(台南市),2001年1月16日,第5版。
(五)、網站
中華民國總統府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oop.gov.tw(2000年5月)。
中華民國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ey.gov.tw(2000年5月)。
中華民國立法院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ly.gov.tw(2000年5月)。
中華民國監察院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cy.gov.tw(2000年5月)。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2000年12月1日)。
反核聯盟網站:http://www.teputc.org.tw(2000年6月)。
台灣電力公司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taipower.com.tw(2000年5月)。
台灣環保聯盟網站:http://www.tepu.org.tw(2000年4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ace.gov.tw(2000年5月)。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ace.gov.tw(2000年5月)。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epa.gov.tw(2000年5月)。
奇摩新聞─中時電子報:
http://www.kimo.com.tw/2001/04/01/polity/ctnews/1418270.html(2001年4月)。
政策月刊:http://www.kmtdpr.org.tw(2000年9月)、(2000年6月)。
商業周刊:http://www.bwnet.com.tw(2000年12月11日)。
遠見雜誌:http://www.gvm.com.tw.(2000年12月1日)。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全球資訊網際網路:http://www.moeaec.gov.tw(2000年5月)。.
二、西文部份
Applbaum and J.Henderson,State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New York:Newbury Park,2 edition),pp.85-112.
Amsden, Alice,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Boston:Modern China ,3 edition,1979),pp.5:314-380.
Balassa, Bela,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 : Pergamon.,2 edition,1981),pp.26-30.
Cardoso, F. H. and E. Faletto,"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pp.52~60.
Charles O. Jon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3 edition,1989),pp.68~74.
Chu Yun-han(朱雲漢),G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Taipei: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Taipei:Nat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1 edition,1992),pp.15-40.
Daul, Robert A,"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6),pp.128-136.
Dolan, Edwin G,Macroeconomics(Chicago:Dryden Press,4 edition,1986),pp.54-68.
Evans , Paeter B,“Class , State , and Dependence in East Asia: Lessons for Latin American,” In Frederic C. Deyo,"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ast Asian Industrialis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Chicago)(1987),pp.13-18.
Glipin , Rober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87).
Grajdanzev, Andrew,”Formosa Today,”New York University(New York)(1942),pp.145-152.
Gold, Thomas,Depend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Texas: Doctoral diss. Harvard University.,1981),pp.65-74.
Hsiao, H. H Michal,”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lass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Bulletin of the Insititute of Ethnology (Princeton)(1981),Vol.61 pp.183-217.
Li, K. T,”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Strategies,”Industry of Free China.(1992),Vol . Lxxxi . No.2:25-34.
Linblom, C. E,“The World’s 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Politics and Market(New York)(1977).
Lucian W.Pye,“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26-35.
Miliband, Ralph,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1969),pp.78-85.
Mills, C.W,The Power Eli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Basic Books,1956).
O''Donnell, G. and P. Schmitter,"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tizations." In G. O''Donnell, et. Al.,(eds.),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pp.321-325.
O''Connor,James,.The Corporations and the State:Essays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ism and Imperialism(New York:Harper and Row.,Basic Book,1974),pp.32-40.
Offe, Claus,"Structural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Class Rule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On the Selectiveness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In German Political Studies,(1974)Volume 1. ed. By Klaus Von Beyme. Beverly Hills, CA:Sage.
Olson, Mancur,"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Economic Growth,Stagflation, and Social Rigidit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pp.41-51.
Poulantzas,Nicos, State, Power, Socialism.(London:New Left Books,1978)pp.98-111.
Schmitter, Philippe,"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Rieview of Politics(1974)
V.36,pp.85-131.
Skocpol, Theda.,"Br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In P. Evans et al., eds.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p.3-37.
Tocqueville, Alexis,Denocracy in America. (N.Y:Anchor / Doubleeday.,1985),pp.52.
Wade, Robert,"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p.46-49.
Weber, Max.,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London:Allen&Unwin.1930),pp.269-281.
Winkler, Edwin.,"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Politics," In Emily Ahern and Hill Gate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pp.6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