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光輝
研究生(外文):Guang-HuiLi
論文名稱:呂祖謙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Lu zu qia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指導教授:劉靜貞劉靜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Che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呂祖謙道學教育理念
外文關鍵詞:Zu-qian LuNeo-ConfucianismEducational philoso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論文探討呂祖謙的教育理念及其實踐。整個宋儒對於學的認知,不外乎儒家「內聖外王」的傳統。以義理啟迪人心,進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推己及人。也或者說是一套由知而行的理論邏輯。不論其所謂心性之辨講論愈精,最終仍是要淑世濟民的。故其對〈大學〉偏好不是毫無來由,而是正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順序。縱使是追求事功的陳亮與永嘉學者,同樣在此框架中,只是重心全然擺在外王實務的極至追求。
基本大原則確立,真正落實於理論建構,卻因著各學派間對於道的認識、內聖與外王之間犄輕犄重不同取捨等種種不同因素,造成功夫入門的各有不同。中國傳統內向的哲學超越,道於心上求,是儒家價值建構法門。雖然朱熹與陸九淵都以為凡人未嘗無良知良能,人皆有一顆善心。然兩人的分別在於,對於心與理關係認定的不同,朱熹強調了儒家知識性的一面;陸九淵則措意於儒家體驗實踐的一面。至於呂祖謙雖如全祖望所評價,兼採朱、陸二家之所長,強調以工夫涵養與體驗要維持平衡,但整體學術取徑仍走程、朱一脈。
呂祖謙的工夫涵養與體驗,工夫一路又可分為心性上的修為與格物至知上的求道。心性上的修為,為程頤一句「涵養須用敬」,敬字的把握屬於內在修養,難以用文字講論形容,著重在體會。體會如何而來?呂祖謙則從要求學人以行為規範作為入手處,如《少儀外傳》中灑掃、應對、進退生活儀禮規定,由行為規範要求把握住敬與體會謙遜。呂祖謙認為,有好的態度,才是為學起步、入道之門。也才得以進入學。這就同孔子所說:「入則孝,出則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精神一致。
態度養成,繼而進學則在致知,以尋求客觀標準之道。呂祖謙格物致知的重心顯然在讀書上,他確信聖人之理就記載於儒家傳統經典當中。宋儒秉持著懷疑精神,因此在讀書理會上,是於舊說之中汲取新知。另外,呂祖謙在史學領域上,耗費極大心力,朱熹對此雖有諸多批評,呂祖謙卻於史書的如何閱讀,有一套自身的準則。諸如醫學藥方上君臣佐使之法與藥山之比喻,亦直接點出掩卷自思,設身處境的訓練。
體驗,即致知之後的力行。呂祖謙以為二者是相互為用的關係。所謂「知猶識路,行猶進步」、「致知、力行本交相發工夫……磨鏡所以鏡明」,在在表示出呂祖謙的概念。實際作為則落在學生講學、朋友講習、童蒙教育與社會風俗禮儀規範上。他的科舉教學,固為當時學者如張栻、朱熹所批評,卻是呂祖謙為誘引士子前來,以教授「正學」傳之以「道」。呂祖謙能成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學者,科舉之功著實不能抹煞。而他也發展出相應的教材以為教導學子之用。
透過呂祖謙教育研究,能更深一層理解宋儒學術思維,也期許因這樣的認識對現今的我有所啟發、指導。
For long years away from our ancients, and in real life we implement irrelevant, then why do we have to return to the history of them. In real life moment, or clockwise or counter various encounters,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be interested in plays, suppression with doubt, doubt in the face of this predicament previous situation, how to deal with the disposal. The history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how to handl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life history tells the story of the history between reality and create a link, in our life offers learn, reference or is it a staple of gossip topic . I,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reading the question, and the students are not taught the discouraged, also turned around, looked to regain the vitality of the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how they are to look at education, and how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concept, as well a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ents, specifically as with students. Thus, from the ancients traveled path, once again examine the problems I face today, how to seize and dispose of.
Keywords: Zu-qian Lu, Neo-Confucian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目次

第一章 序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取徑......................................13

第二章 成聖的基礎-涵養需用敬..........................17
第一節 人性的肯定與成聖的目標........................17
第二節 理、氣概念的提出..............................19
第三節 心的認識......................................23
第四節 求仁..........................................30
第五節 居敬..........................................33

第三章 傳統的繼承-進學則在致知........................36
第一節 格物致知......................................36
第二節 經典閱讀......................................40
第三節 讀書之方......................................41
第四節 讀史之法…....................................47

第四章 踐履工夫-致知力行..............................57
第一節 致知、力行....................................57
第二節 後生講學......................................60
第三節 朋友講習......................................67
第四節 童蒙教育......................................77
第五節 修習禮儀......................................85
第六節 科舉之學......................................87
第五章 結語. ..........................................94

徵引書目...................................................100
一、古籍
(宋)朱 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宋)陳 亮,《龍川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
(宋)葉 適,《水心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
(宋)李子願編、(清)李紱點次,《象山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呂東萊太史別集》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東萊呂太史外集》,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麗澤論說集錄》,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2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少儀外傳》,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2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增修東萊書說》,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3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4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左氏傳說》,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7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左氏傳續說》,收入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7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08。
(宋)呂祖謙,李振興、簡宗梧註譯,《東萊博議》,臺北市:三民,1991。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中華,1981。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1987。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1987。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十一冊,臺北巿:臺灣商務印行,1999。
土田健次郎、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2010。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轉型》,南京:江蘇人民,2001。
田 浩(Hoyt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8。
何 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2004。
何 俊,《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北京:北京大學,2013。
狄百瑞(De barry),《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1983。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199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
吳懷祺,《宋代史學思想史》,合肥:黃山書社,1992。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學生書局,1984。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88。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2004。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2007。
童振福,《陳亮年普》,臺北市:台灣商務,1982。
賈志揚(John W.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1995。
熊秉真,《童年憶往》,臺北:麥田出版,2000。
錢 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2002。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學生書局,1984。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1987。
潘富恩、徐余慶,《呂祖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6。

(二)論文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1976,頁121-126。
余英時,〈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收入田浩主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頁257-284。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創世紀〉,收入何俊編《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上海:上海古籍,2010,頁57-66。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收入何俊編《余英時學術思想文選》,上海:上海古籍,2010,頁67-82。
余英時,〈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收入陳弱水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頁11-91。
黃進興,〈朱陸異同──一個哲學詮釋〉,收入田浩主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頁426-44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