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15: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怡嬅
研究生(外文):Hu,Yi-Hua
論文名稱:經營判斷原則於實務上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Business Judgment Rule in Judicial Practice
指導教授:廖正豪廖正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o,Cheng-Hao
口試委員:杜怡靜許福生廖正豪
口試委員(外文):Tu,I-ChingHsu, Fu-SengLiao,Cheng-Hao
口試日期:2012-06-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組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經營判斷原則受託義務注意義務忠實義務司法審查
外文關鍵詞:Business Judgment RuleFiduciary DutyDuty of CareDuty of LoyaltyJudicial Revie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經營判斷原則源起於英美法上民商實務概念,我國民事實務雖有若干判決引用,惟與英美法經營判斷原則之精神尚非完全契合。在民事事件尚有爭議情況下,卻已悄然擴張至刑事領域,主張以經營判斷原則來推論董事行為不受刑罰之箝制,然刑事案件上究竟得否適用此原則,攸關被告是否定罪論刑,不可不慎。

本文認為經營判斷原則雖適合用於民事個案,結構上為初次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以推定方式使原告股東發動第一次之舉證責任、避免少數股東濫訟,並無不妥,引入臺灣民事法規範中尚無太大扞格。民事訴訟原告固須就經營判斷原則積極要件與消極要件舉證推翻此一推定,然此些積極要件與消極要件未必該當刑法背信罪或特別刑事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如與構成要件上具有共同性,檢察官固應負擔舉證責任證明之,倘非構成要件,似無必要要求檢察官舉證,以免擴散至爭點外、構成要件外之事實。

又刑事對於證據採認與構成要件之審查均較嚴格,現行法下檢察官若無法證明被告有罪,被告本受無罪之推定,已與經營判斷原則先推定董事行為符合積極要件、無消極要件所欲達之目的具有相同之功能,況刑法背信罪之主觀構成要件除須具備「故意」外,尚須具有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利益的意圖,惟並不處罰過失犯。是以,主觀上故意犯程度高於此原則下之重大過失,更遑論特別背信罪之主觀構成要件更是要認識相對應特別法之客觀構成要件。抑有進者,「經營判斷原則」一旦引入刑事訴訟程序中,恐有流於「幽靈抗辯」之列,倘法官聽信表面證據而不介入判斷,影響所致亦將使公平正義蒙上面紗,「經營判斷原則」亦淪為董事從事不法行為後被追訴時操控司法之工具。故本文認為「經營判斷原則」仍不適宜引入我國之刑事訴訟程序。

Although few civil judgments of our court adopted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which stemmed from civil practices of common laws, it may not fully compatible with our civil law system. Despite the controversial situation in civil cases, it has quietly spread out in criminal cases as defenses arguing that some acts of company directors do not subject to criminal punishments. In criminal cases, however, we cannot be more prudent about the question whether it is applicable or not, because the outcome concerns the conviction of defendants.

In the thesis I hold that,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may be applicable and appropriate in civil cas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urden of proof, namely, charging the plaintiffs/shareholders with initial burden of proof, so as to ward off unnecessary lawsuits from few shareholders. Thus, introducing the rule into the civil law system of Taiwan may not produce great conflicts. However, its standards of review,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are not necessarily fully compatib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ffenses of Breach of Trust as regulated in the Criminal Code and other special criminal Acts. That is to say, even though the prosecutor should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on the parts of it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ffenses, when it comes to the parts which are not consistent, the prosecutor may bear inappropriate burden of proving facts which are not covered b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lleged offenses as well as beyond the contested issues.

Besides, in criminal cases, the adoption of evidence and review of requirements of offenses are under more strict scrutiny, the defendants are presumed innocent if the prosecutors cannot prove their guilt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Thus the function of standing criminal law is consistent to the function of Business Judgment Rule which presumes the acts of directors, if fitting its standards of review, not liable. Furthermore, regarding mens rea, the Offenses of Breach of Trust require an intention of obtaining illegal profits for offenders themselves or other parties and to do relevant acts on purpose, not including negligent acts. Thus, those intentional offenses are more severe than the gross negligence required by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not to mention that in special criminal Acts, mens rea includes knowledge of actus reus as regulated in those Acts. As regards the criminal procedure against directors who committed illegal acts,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which is easily used as an instrument to manipulate judicial authorities, if admissible in the procedure, may result in “Empty-Chair Defense” and shadow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when a judge accepts only superficial evidences without proper evalu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holds that it is not appropriate introducing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into our criminal proceedings.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 7
第一項 研究範圍 7
第二項 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經營判斷原則之介紹 11
第一節 經營判斷原則之上位概念 11
第一項 前言 11
第二項 受託義務(fiduciary duty)之發展 11
第二節 經營判斷原則之起源與意義 15
第三節 經營判斷原則要件 17
第一項 積極要件 18
第一款 一項商業性決定(a business decision) 18
第二款 董事決定無利害關係、獨立性並具重要性 19
第三款 董事已盡到注意義務(due care) 22
第四款 董事本於善意執行職務(good faith) 24
第五款 董事未濫用職權(no abuse of discretion) 26
第二項 消極要件 28
第一款 非屬詐欺、不合法行為或權限外行為 28
第二款 無浪費之行為 29
第四節 我國現制上之發展 30
第一項 公司法部分 30
第一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修正建議條文 30
第二款 公布修正公司法相關條文 33
第二項 刑事法部分 34
第三項 學說與實務上運用 36
第三章 刑事法中關於經濟犯罪之介紹-以背信罪為中心 39
第一節 經濟犯罪之概念 39
第一項 經濟犯罪之定義 39
第二項 經濟犯罪之類型 47
第二節 經濟犯罪入罪化 50
第一項 法益之意義 50
第一款 德國法學上之發展 50
第二款 應罰性之判斷 52
第二項 經濟不法行為之區辨 53
第一款 經濟犯罪所侵犯之法益 53
第二款 經濟刑法之特色 55
第三款 經濟刑法與行政秩序法 56
第三項 經濟犯罪入罪化 59
第三節 刑事背信罪之介紹 61
第一項 外國立法例 61
第一款 德國規範與實務上操作 61
第二款 日本規範與實務上操作 72
第二項 我國之規範 83
第一款 主刑法之規定 83
第二款 附屬刑法之規定 83
第三項 小結 93
第四章 民事與刑事之舉證責任 97
第一節 民事舉證責任 97
第一項 我國法令規範與實務見解 97
第一款 我國法令規範 97
第二款 實務見解 98
第三款 學者見解 99
第二項 外國法令規範與實務見解 102
第一款 證據提出責任與說服責任之明確區分 102
第二款 證據提出責任與說服責任之分配 104
第二節 刑事舉證責任 110
第一項 我國法令規範與實務見解 110
第一款 我國法令規範 110
第二款 實務見解 114
第二項 外國法令規範 119
第五章 引進經營判斷原則必要性 123
第一節 經營判斷原則之司法審查 123
第一項 傳統之經營判斷原則 123
第二項 加強之司法審查(Enhanced Scrutiny) 124
第三項 整體公平性(Entire Fairness) 125
第二節 美國法上適用經營判斷原則之法律效果 126
第三節 小結-國內外舉證責任與司法審查之差異化 129
第六章 實務案例分析與評論-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金上重更(二)字第48號刑事判決 137
第一節 本案訴訟流程及刑事法院判決要旨 137
第一項 本案訴訟流程 137
第二項 本案事實概述 138
第三項 本案相關判決要旨 139
第二節 案例分析 144
第一項 原告之主張 144
第二項 被告之主張 146
第三節 本案判決評析 147
第一項 本案所涉關於忠實義務部分 147
第一款 利害關係交易 148
第二款 董事之報酬 162
第二項 本案評析 165
第一款 投資部分有無經營判斷原則之適用? 165
第二款 得否未經股東會決議即行分派股息? 168
第三款 薪資調漲部分得否事後加以追認? 170
第七章 結論 173
參考文獻 177
一、中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著作書籍
1.王文宇,從「公司管控」之觀點論如何加強董事權責,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2.王文宇,論董事與公司間交易之規範,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3.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9月,四版一刷。
4.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二版一刷。
5.王泰銓,公司法爭議問題,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2月。
6.余雪明,證券交易法,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1980年7月。
7.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4月。
8.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三版一刷。
9.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5月。
10.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修訂三版。
11.林山田、林東茂合著,犯罪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增訂二版。
12.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臺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2006年4月,九版二刷。
13.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14.林東茂,經濟刑法導論,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15.林東茂,經濟犯罪的幾個面向思考,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0月,三版。
16.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刑事司法叢書十一,1987年9月,修正二版。
17.孟維德,白領犯罪─現象、理論與對策,亞太出版社,2001年12月。
18.孟維德,白領犯罪,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
19.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增訂七版一刷。
20.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增訂八版一刷。
21.邱聰智,民法債篇通則(下),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2001年2月。
22.洪秀芬,論德國「商業判斷原則」之法制化,商業判斷原則與企業經營責任,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2月。
23.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修訂二版。
24.財團法人萬國法律基金會,公司法制全盤修正計畫委託研究案期末報告第一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年12月16日。
25.袁坤祥,經濟犯罪之研究,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26.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論,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27.黃國昌,台灣民事訴訟法之新開展—理論突破與立法革新軌跡之一考察,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2011年9月。
28.陳榮宗,舉證責任之分配,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第2冊,1979年4月。
29.陳春山,公司治理法制及實務前瞻,新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
30.陳志龍,檢、辯、審在刑事認知程序之互動關係--檢察官的任務(偵查、公訴、執行)與檢察一體,法務部出版,2001年11月。
31.許春金,犯罪學,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四版。
32.黃朝義,新世紀經濟犯罪與追訴,新世律的法律課題,威仕曼文化出版社,2006年6月。
33.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9月。
34.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35.楊敏華,兩岸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研究,社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2006年7月。
36.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四版一刷。
37.雷萬來,民事證據法論,瑞興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38.雷萬來等,論票據訴訟之舉證責任的分配,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六),1997年3月。
39.廖大穎,企業經營危機與公司法制之省思-corporate gov-ernance理論與檢討,證券市場與股份制度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5月。
40.廖大穎,公司制度與企業金融之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
41.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
42.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四),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43.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44.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台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
45.薛明玲,企業併購完全實務手冊,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2011年9月。
46.謝易宏編,流金華年-經典財經案例選粹,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
47.蘇怡慈,從比較公司治理出發論經營判斷法則在美國、德國及我國之實踐,商業判斷原則與企業經營責任,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2月。
(二)期刊文獻暨研討會論文
1.丁克華,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業務簡報,2009年11月20日。
2.王志誠,銀行業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
3.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20期,1995年3月17日。
4.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51期,1999年11月11日。
5.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1期,2001年11月3日。
6.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2期,2004年6月30日。
7.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6期,2004年6月30日。
8.任書沁、林佳慧、陳冠潔、黃湘榆合著,公平原則在董事自我交易中的適用-從Weinberger v.UOP一案談起,月旦民商法學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
9.李維心,從實務觀點談商業判斷法則之引進,中原財經法學,卷22,2009年6月。
10.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
11.林東茂,經濟犯罪的界定及統計問題,刑事法雜誌,第29卷第6期,1985年12月。
12.林山田,經濟犯罪的特性及其防治,今日財經第293期,1986年。
13.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
14.林聰毅,美史上最大企業詐欺案-世界通訊會計醜聞,經濟日報A1版,2005年7月15日。
15.林志潔,論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規交易罪,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16.邵慶平,董事的報酬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49期,2006年11月。
17.柯承恩,我國公司監理體系之問題與改進建議(上)、(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73期,2000年4月。
18.吳元曜,金融犯罪重刑化趨勢之評析,軍法專刊第50卷第9期,2004年9月。
19.吳巡龍,刑事舉證責任與幽靈抗辯,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2006年6月。
20.黃銘傑,公司監控與監察人制度改革論—超越獨立董事之迷思,臺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4期,2000年4月。
21.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論─統合實體法政策下之裁判規範與訴訟法觀點下之行為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2期,2005年6月。
22.黃朝義,論經濟犯罪及其對策,法學叢刊第169期,1998年1月。
23.葉信成,從地雷股到公司治理,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9卷第12期,2011年12月16日。
24.陳錦隆,美國法上董事經營判斷法則之概說(一),會計研究月刊,194期,2002年1月。
25.陳錦隆,美國法上董事經營判斷法則之概說(三),會計研究月刊,第196期,2002年3月。
26.陳錦隆,新修正公司法董事之忠實義務解析(一),會計研究月刊第200期,2002年7月。
27.陳錦隆,新修正公司法董事之忠實義務解析(二),會計研究月刊第201期,2002年8月。
28.陳錦隆,美國法上「經營判斷法則」之概說,寰瀛法訊第十期,2002年9月。
29.陳冠宙、陳育成、陳雪如,影響上市公司網站資訊透明度因子之實證,會計與公司治理第二卷第一期,2005年6月。
30.陳志瑋,從美國恩隆案看組織課責,T&D飛訊第50期,國家文官學院,2006年10月10日。
31.陳彥良,董事義務責任的解構與建構-德國法制之借鏡,月旦法學雜誌第198期,2011年10月。
32.陳啟垂、廖大穎,論我國法適用「商業判斷原則」與舉證責任之分配--分析我國實務上較具代表性的幾個判決,月旦法學教室,2012年3月。
33.陳俊仁,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5期,2007年3月。
34.陳志龍,集團化公司之鉅型經濟犯罪,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35.黃朝義,論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的基本問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
36.曾淑瑜,建構符合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臺灣法學雜誌第160期,2010年9月15日。
37.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38.楊光華,機構投資人與公司管理,國科會81、82年度法律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會議資料,1995年4月21日。
39.楊竹生,論董事注意義務中監督公司業務執行之義務,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2004年12月。
40.游啟璋,口袋乾坤大:論董事監察人的酬勞,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41.張昌邦,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上),軍法專刊19卷12期,1973年。
42.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及定位,中原大學財經法學,2011年6月。
43.廖芝敏,承銷新制變革影響及其因應,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3卷第6期,1995年6月16日。
44.蔡秋明,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被告之地位及其舉證義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月。
45.謝立功,打擊金融犯罪、成立經濟警察局的幾點思考,中央日報,2002年8月29日,第三版。
46.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十七期,2007年9月。
47.蘇俊雄,經濟犯在刑法概念上的基本問題,刑事法雜誌18卷1期,1974年。
(三)學位論文
1.李維心,從比較法觀點論經營判斷法則之應用,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比較法學組碩士論文,2008年8月。
2.邱立源,英美法上經營判斷法則適用與供應鏈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3.吳姿璉,論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者與公司間利益衝突交易—以關係人交易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4.吳碧雲,董事的注意義務,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7月。
5.吳志強,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的再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6.林俊宏,刑事舉證責任論—以美國法為借鏡,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7.林譽恆,經濟犯罪與金融犯罪違法授信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8.陳介山,董事之忠實義務—以企業併購法制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9.陳勇志,重大證券犯罪涉及傳統刑法罪名之研究-以重大證券犯罪案例為檢討對象,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0.黃百立,董事注意義務之研究—以日本董事注意義務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11.張哲倫,論審判中檢察官之舉證責任,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2.管高岳,現代經濟犯罪之界限及防制對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13.蔡景聖,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的董事義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4.鄭植元,董事忠實義務之研究-以企業併購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5.蕭俊龍,經濟犯罪之研究-以保險詐欺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四) 譯作書籍及文獻
1.Edmund M.Morgan著,李學燈譯,證據法之基本問題,教育部出版,1960年12月。
2.前田 雅英著,董璠輿譯,日本刑法各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
(五)網路資料
1.OECD網頁:
http://www.oecd.org/dataoecd/32/18/31557724.pdf。
2.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網頁:
http://n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3.早稲田大学知的財産法制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globalcoe-waseda-law-commerce.org/activity/pdf/18/12.pdf
4.法務部網頁:
http://mojlaw.moj.gov.tw/LawContent.aspx?id=FL010134。
5.法務部網頁:
http://mojlaw.moj.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1630。
6.法務部網頁:
http://mojlaw.moj.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1800。
7.法務部網頁: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33823&ctNode=27465&mp=001。
8.法源法律網網頁:http://www.lawbank.com.tw/
9.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網頁:http://taipei.law119.com.tw/personview.asp?kname=%A7%F5%A5%C3%B5M&ktop=%A4W%A5%AB%A4%BD%A5q%B8%B3%BA%CA%A8%C6%A9%CE%B8g%B2z&idno=6028&keywords=。
10.財團法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網頁:
http://www.ardf.org.tw/info_origin.html。
11.國家文官學院網頁:
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807fa824d8fa7ca50c3e1908486e480a.pdf。
12.櫃檯買賣中心網頁:
http://www.otc.org.tw/ch/about/introduction/history.php。
13.證券交易所網頁:
http://www.twse.com.tw/ch/about/company/history.php
14.證券交易所網頁:
http://www.twse.com.tw/ch/listed/governance/cg_03_02.php。

二、外文著作
(一) 外文書目期刊論文
1.上嶌一高,背任罪理解の再建構,成文堂,1997年12月10日。
2.上山中敬一,刑法各論I,成文堂,2005年3月30日,初版第二刷。
3.山口 厚,刑法各論,有斐閣,2003年11月30日。
4.山本 輝之,背任罪における事務処理者の意義,ヅエリスト增刊 刑法の爭點,2000年11月30日,第三版。
5.川端 博,疑問からはじまる刑法II(各論),成文堂,2007年12月10日。
6.大塚仁,刑法概說(各論),有斐閣,2005年,增訂三版。
7.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07年7月1日,第二版第二刷。
8.中山研一.神山敏雄.齊藤豊治編著,經濟刑法入門第二版,成文堂,1994年。
9.內藤 謙,法益概念の形成過程,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
10.內藤 謙,法益概念の一考察,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
11.內田幸隆,背任罪の系譜、およびの本質,早稻田法学会誌第51卷,2001年。
12.內田文昭,橫領と背任,刑法講座-財產犯の諸問題,有斐閣,昭和38-39。
13.木村龜二,背任罪の基本問題,法学志林37卷8号,1935年。
14.木村龜二,刑法各論,法文社,1957年。
15.平野龍一,刑事法研究-最終卷,有斐閣,2005年7月15日。
16.石田穣,証拠法の再構成,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
17.平川宗信,刑法各論,有斐閣,1995年12月5日。
18.北村雅史、柴田和史、山田純子,現代会社法入門,有斐閣,2010年4月5日,第三版第一刷。
19.西山富夫,現代の经济犯罪と经济刑法,啟文社,1994年5月18日。
20.西田典之、山口 厚、佐伯仁志,判例刑法各論,有斐閣,2006年3月25日,第四版。
21.伊東研祐,法益概念史研究,成文堂,1984年6月15日。
22.伊藤 涉、小林憲太郎、齊藤彰子、鎮目征樹、島田聰一郎、成瀨幸典、安田拓人等著,アクチュアル刑法各論,弘文堂,2007年4月30日。
23.江家義男,背任罪の研究,早稲田法学21卷,1943年。
24.江家義男,レクチャ刑法各論,法学書院,2004年8月10日。
25.芝原邦爾,經濟刑法研究(上),有斐閣,2005年10月20日。
26.佐々木史朗編,判例経済刑法大系(第一卷),日本評論社,2000年7月5日。
27.金 尚均,危険社会と刑法-現付社会における刑法の機能と限界,成文堂,2001年1月10日。
28.斉藤豊治,背任罪の諸問題,現代刑事法第12期,2000年。
29.斉藤豐治,刑事法重点講座-財產犯(下卷),立花書房,平成4年3月1日。
30.牧野英一,增訂日本刑法,有斐閣,1926年。
31.松宮孝明,ハイブリッド刑法各論,法律文化社,2009年1月15日。
32.林 幹人,刑法各論,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10月1日,第二版第一刷。
33.岡勝年、齊藤信宰,演習経濟刑法,成文堂,1994年6月1日。
34.前田 雅英,刑法各論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1月17日,第四版第二刷。
35.神山敏雄,經濟犯罪の研究第一卷,成文堂,1991年。
36.神山敏雄,経済刑法の概念,新経済刑法入門,成文堂,2008年12月20日。
37.泉二新熊,日本刑法論(下卷),有斐閣,1929年。
38.宮本英脩,刑法学粋第四分冊,弘文堂,1930年。
39.宮本英脩,刑法大綱,弘文堂,1935年。
40.藤木英雄,刑法講義各論,弘文堂,1976年。
41.藤木英雄,経済取引と犯罪-詐欺、橫領、背任を中心として,有斐閣,昭和42年7月20日,初版第三刷。
42.瀧川幸辰,刑法講義,弘文堂,1929年。
43.瀧川幸辰,刑法各論,世界思想社,1933年。
(二) 譯作書籍及文獻
Klaus Tiedemann著,西原春夫、宮澤浩一譯,ドイジおよびEC
における経済犯罪と経済刑法,成文堂,1990年11月1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 大塚仁,刑法概說(各論),有斐閣,2005年,增訂三版。
2. 47. 蘇俊雄,經濟犯在刑法概念上的基本問題,刑事法雜誌18卷1期,1974年。
3. 46.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十七期,2007年9月。
4. 44. 蔡秋明,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被告之地位及其舉證義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5期,2004年2月。
5. 41. 張昌邦,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上),軍法專刊19卷12期,1973年。
6. 43. 廖芝敏,承銷新制變革影響及其因應,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3卷第6期,1995年6月16日。
7. 40. 游啟璋,口袋乾坤大:論董事監察人的酬勞,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8. 39. 楊竹生,論董事注意義務中監督公司業務執行之義務,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2004年12月。
9. 38. 楊光華,機構投資人與公司管理,國科會81、82年度法律學門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會議資料,1995年4月21日。
10. 37.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11. 35. 黃朝義,論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的基本問題,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1998年3月。
12. 33. 陳俊仁,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5期,2007年3月。
13. 29. 陳冠宙、陳育成、陳雪如,影響上市公司網站資訊透明度因子之實證,會計與公司治理第二卷第一期,2005年6月。
14. 24. 陳錦隆,美國法上董事經營判斷法則之概說(一),會計研究月刊,194期,2002年1月。
15. 28. 陳錦隆,美國法上「經營判斷法則」之概說,寰瀛法訊第十期,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