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6: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鄧佩珊
研究生(外文):電視新聞畫面設計元素建構之研究
論文名稱:電視新聞畫面設計元素建構之研究以台灣晚間新聞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lements of Interface Design on Television’s Evening News
指導教授:康台生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新聞畫面訊息接收集群分析
外文關鍵詞:News interfaceSignal receptionCluster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電視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造就了媒體訊息的多元化與縮短訊息傳遞的距離,更深深影響人們接收訊息與生活習慣的方式。在收看電視節目中,又以每日新聞為大多數人所收看的節目。自民國八十二年,立法院通過有線電視法,目前台灣已有數十家電視台成立,加上合法接收的國外頻道讓電視選擇性更為多元。而新聞播報畫面亦隨著各家風格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但是否真正使閱聽眾在訊息傳遞中被接收,或是反而被視覺元素所干擾將是本研究所關切的。
本研究步驟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蒐集相關文獻與初步訪談,以了解電視媒體製作流程並產生研究動機。第二階段組成焦點團體以得菲法與集群分析選出合適的研究樣本。第三階段經前測實驗確認題組後進行正式施測,採網路問卷方式蒐集資料,共獲得有效問卷數目為213份。第四階段經統計方法以因素分析及相關分析交叉比對後獲得分析結果,另訪談五位業界專家以整理出最後的研究結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聞畫面影響性可歸納為「視覺感受設計因素」、「跑馬燈設計因素」、「新聞標題設計因素」三個面向。
(二)、在接收新聞的習慣上以「長年固定收看」、「新聞內容吸引」、「受家人(朋友)影響」為主要因素。在新聞畫面的關注性中以「新聞標題」、「跑馬燈」、「新聞圖片」三項為主要元素。
(三)、在性別與職業別族群間的相關分析皆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各族群間儘管變項相同看法仍會不同。
(四)、在研究樣本喜好度中,以畫面構圖簡潔及配色大方舒適的樣本,最受性別與職業別族群所認同。
Television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reations in twentieth century which leads to the diversity of media information and cuts the distanc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hort. Furthermore, it leaves a deep impace on people’s ways of singal reception and habits. Among all the programs, Everyday news is the one that most of people watch. The law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elevision channels have come into beings since 1999. Currently there are twenty stations run in Taiwan. The licit reception of foreign channels makes the seletion of channels more colorful. News interfaces differentiate from each channel, and the audio-visual effects vary too. All in all, our case study is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audience can receive information or are interfered with by visual elements.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separated into four steps. The first is of the collection of documentary and interviews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 of media produce and stimulate research motivations. The second is to select appropriate research specimens by “Delphi Method” and “Cluster Analysis”. In the third, the prediction is exerted by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former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s survey is adopted for th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213 sets of questionnaires are valid. In the fourth, the analytic result is obtained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addition, interviews with five experts conclude the final result.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
1.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s inferface can be inferred as “the factor of visual design”, “The factor of flash news”, and “the factor of news headlines.”
2. The prinicipal factors of habits of watching news are based on “regularity of long-term watching”, “the attraction of news”, and “the affection of family and friends.” About the attraction of news interface, “news headlines”, “flash news”, and “news pictures” are the factors appealing to people most.
3. The varience of cor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gender and occupation is obvious. It shows that different groups will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4.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gree of preference in this research, Specimen E is recognized by people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occupations. However, Specimen C is least favored and recognized.
壹、緒 論……………………………………………………………………… 01
一、前言 ……………………………………………………………………………01
二、研究動機 ………………………………………………………………………02三、研究目的 ………………………………………………………………………03四、研究範圍 ………………………………………………………………………04五、研究限制 ………………………………………………………………………04六、研究流程 ………………………………………………………………………05七、章節架構 ………………………………………………………………………06
八、名詞釋義 ………………………………………………………………………07
貳、文獻探討………………………………………………………………… 09
一、台灣電視新聞節目的沿革………………………………………………………09
(一)台灣電視發展史 …………………………………………………………… 09
(二)新聞製作 ……………………………………………………………………11(三)彩色電視的發展. …………………………………………………………… 12
二、媒體傳播相關研究………………………………………………………………12
(一)傳播定義與理論 ……………………………………………………………13
(二)訊息接收 …………………………………………………………………… 13
(三)文化符號 …………………………………………………………………… 14
三、認知心理與視覺傳達的相關理論 …………………………………………… 14
(一)認知(Cognition)……………………………………………………………14
1、.知覺階段(Perception)……………………………………………………………15
2、智識階段(Intellect Stage)………………………………………………………15
3、行動控制階段(Movement Control Stage)……………………………………15
4、記憶(Memory)…………………………………………………………………15
(二)完形理論 ……………………………………………………………………16
(三)閱讀理解 ……………………………………………………………………17
1、解碼 ………………………………………………………………………………18
2、文字上的理解……………………………………………………………………18
3、推論上的理解……………………………………………………………………18
4、理解監控…………………………………………………………………………18
(四)注意力的選擇…………………………………………………………………18
(五)干擾 ………………………………………………………………………… 20
四、影響電視畫面設計要素之建構分析與相關研究………………………………20
(一) 色彩的構成. …………………………………………………………………20
1、色彩的資訊性功能………………………………………………………………20
2、色彩的表現性功能………………………………………………………………20
3、色彩的構圖性……………………………………………………………………21
(二)空間張力的主要型式 ………………………………………………………21
1、主要導向…………………………………………………………………………21
2、框圍的磁力………………………………………………………………………21
3、畫面不對稱性……………………………………………………………………22
4、心理描繪…………………………………………………………………………22
5、誘導力……………………………………………………………………………22
(三)、文字…………………………………………………………………………22
(四)、動態文字……………………………………………………………………24
(五)、文字與背景色組合…………………………………………………………25
(六)、視覺畫面中的力場…………………………………………………………26
(七)、整體編排……………………………………………………………………29
五、小結 ……………………………………………………………………………31
參、研究方法…………………………………………………………………33
一、研究架構與樣本描述……………………………………………………………33
(一)研究架構………………………………………………………………………34(二)研究之樣本描述………………………………………………………………35
1、台灣電視的收視現況……………………………………………………………35
2、晚間新聞為主要收視頻道………………………………………………………36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階段 ………………………………………………………… 38
(一)、第一階段:樣本取樣之KJ法………………………………………………38
(二)、第二階段:樣本分群與問卷題目確認………………………………………39
(三)、第三階段:前測與實驗樣本修正…………………………………………39
(四)、第四階段:前測之統計與分析………………………………………………40
(五)、第五階段:研究問卷題組確認………………………………………………43
(六)、正式問卷施測 …………………………………………………………… 44
三、問卷設計…………………………………………………………………………45
(一)描述變數與操作化定義 ……………………………………………………45
(二)、收看電視喜好與習慣 ……………………………………………………46
(三)、新聞設計要素分析題目 …………………………………………………46
(四)、畫面整體性與心理認知 …………………………………………………47
四、研究工具與分析方法 ………………………………………………………… 48
(一)、網路問卷工具描述 ………………………………………………………48
(二)、網路問卷的優點 …………………………………………………………48
(三)、網路問卷流量統計 ………………………………………………………49
五、研究方法…………………………………………………………………………51
(一)敘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51
(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52
(三)、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52
肆、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問卷信度與效度…………………………………………………………………53
(一)、信度分析 …………………………………………………………………53
(二)、效度分析……………………………………………………………………54
(1)、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54
(2)、效標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54
(3)、購念效度(Condtruct validity)………………………………………………54
(4)、學說效度(Construct validity)………………………………………………54
二、本研究問卷信度與效度分析……………………………………………………54
(一)、前測…………………………………………………………………………55
三、受測研究樣本分析………………………………………………………………57
四、受測者基本資料描述性分析……………………………………………………58
(一)、性別…………………………………………………………………………58
(二)、年齡 ………………………………………………………………………58
(三)、教育程度 …………………………………………………………………59
(四)、職業別 ……………………………………………………………………59
(五)、居住地區 …………………………………………………………………60
(六)、平均月收入 ………………………………………………………………60
五、受測者收看電視喜好與習慣 …………………………………………………60
(一)、收看時段 …………………………………………………………………60
(二)、收看電視的場所 …………………………………………………………61
(三)、安裝第四台 ………………………………………………………………62
(四)、多少時間在收看電視 ……………………………………………………62
(五)、喜歡收看的電視類型為哪幾類 …………………………………………63
(六)、主要收看的新聞頻道為 …………………………………………………63
(七)、喜愛新聞頻道的主要因素 ………………………………………………64
(八)、收看新聞畫面時注意的位置 ……………………………………………65
六、新聞畫面視覺元素之因素分析…………………………………………………65
(一)新聞畫面視覺設計要素 ……………………………………………………66
(二)新聞畫面視覺要素之主成份分析 …………………………………………66
(三)、視覺設計因素命名 ………………………………………………………68
(四)性別變項比較 ………………………………………………………………70
(五)職業別變項比較 ……………………………………………………………72
(六)性別與職業別題組之相關 …………………………………………………75
七、深度訪談 ………………………………………………………………………80
(一)、深度訪談法………………………………………………………………… 80
(二)、訪談內容紀錄……………………………………………………………… 81
(三)、國內外新聞畫面分析……………………………………………………… 85
伍、調查結果討論 …………………………………………………………86
一、研究結果…………………………………………………………………………86
二、研究侷限與不足 ……………………………………………………………… 90
三、後續研究與建議 ………………………………………………………………91
陸、參考文獻 ……………………………………………………………… 92
柒、附錄 ………………………………………………………………………97
論文、研討會
1. 林志星,2002,數位電視 — 地面廣播原理與商機,台灣電視公司。
2.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站基金會,2000,89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站基金會。
3. 莊錦昌,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建豪譯,Jenny Preece著,1998,人機介面與互動入門-電腦之人因工程,和碩科技。
5. 陳建復,1999,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第二十七卷第二期,p58-63。
6. 吳賜毅,1996。美學取向之圖形使用者界面研究。以電腦多媒體光碟節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李賢輝,1997,WWW網頁上的視覺傳達與藝術表現第二部分:淺談人類認知的過程與視覺傳達的基本慨念,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論文。
8. 朱文浩,2000,媒體技術的發展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七月,P133-141
9. 張維真,1998,數位資訊傳達媒體的整合與應用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二期,P245-252。
10. 許俊誠,2001,網頁風格與視覺要素對設計評價影響之研究-以企業網站為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論文。
11. 張依真,2002,從認知心理的觀念來探討視覺資訊設計的方向,明志工專學報,第24期,P163-174。
中文部分
1. 李青蓉等,1998,人機介面設計,國立空中大學,P46-83。
2. 李賢輝,天馬行空 — 話說多媒體慨論語實務,福茂資訊,P62-68。
3. 陳俊宏、楊東民,1999,視覺傳達設計慨論,全華科技,P33-40,P107-113。
4. 張恩光,1991,符號與電視研究,當代,台北。
5. 翟德爾著、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電視電影的應用美學sight、sound、motion,志文出版社,p8-29。
6. 星野克美 著,黃恆正 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遠流。
7. Jone Fiske 著,張錦華 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
8. 李青蓉、魏丕信、施郁芬、邱昭彰,1998,人機介面設計,空中大學出版。
9. 安海姆原著,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 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原著,羅世宏譯,1992。傳播起源。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11. 高橋正人原著,藝風堂出版社編輯部譯,1992。視覺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12. 翁秀琪,1993。閱聽人研究的新趨勢--收訊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新聞學研究(47期)
13.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 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14.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
15.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16. 吳萬益、林清河,2002,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出版公司。
17.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
18. 陳光興等譯,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
19. Roger D. Wimmer、Joseph R. Dominick,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學富文化。
20. 程之行,1995,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p25-35。
21. Wilbur Schramm,游梓翔、吳韻儀譯,1994,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 p385-394。
22. 趙俊邁,1982,媒介實務,台北,三民,p314-315。
23.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p472-478,p559-563。
24.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p364-366。
25. 李開偉,2000,人因工程-基礎與應用,台北,全華,p7-21-22。
26. 桑尼譯,1999,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亞太。
27. Robert D.Murphy、田永正譯,1957,大眾傳播與人際關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
28. 翟德爾著、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電視電影的應用美學sight、sound、motion,志文出版社,p8-29。
29. 張恬君,2003,台灣美術52期-資訊時代的藝術哲學,國立台灣美術館,P4-12。
30. 內政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西文部分
1. Lisa Taylor、Adrew Willis,MEDIASTUDIES - 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2. Baecker, R. and Small, I.(1990) Animation at the Interface,The Art of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Design.,Corrigan, Peter.
3. Barker, C. (2000). 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Sage
4. Jones, B. (1989). Computer imagery: Imi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LEONARDO, Jones, p31-38.
5. Aldrich, V.C. (1963). Art philosophy, N.J: Prentice Hall.
6. De Man, P. (1986).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7. Jensen, K. B. & Rosengren, K. E. (1991). What is meaning? : Communication theory, pragmatism, and mass media reception. In J. Anderson (Ed.).
8. Bloomer,C.M., (1990)”Principles of Visual Perception”,New York Design Press Second Edition.
9. Michael Gurevitch (1992) Culture、Society and Media.
10. Roger D. Wimmer、Joseph R. Dominick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6E .
11. W. Lawrence Neuman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3rd ed.
12. Werner J. Severin、James W. Tankard Jr. (2000) Communication theories:Origins ,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
13. Gunther Kress. Yheovan Leeuwen (2000)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