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研討會
1. 林志星,2002,數位電視 — 地面廣播原理與商機,台灣電視公司。
2.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站基金會,2000,89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站基金會。
3. 莊錦昌,2001,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4. 陳建豪譯,Jenny Preece著,1998,人機介面與互動入門-電腦之人因工程,和碩科技。
5. 陳建復,1999,色彩辨識度與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上的探討。工業設計,第二十七卷第二期,p58-63。
6. 吳賜毅,1996。美學取向之圖形使用者界面研究。以電腦多媒體光碟節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7. 李賢輝,1997,WWW網頁上的視覺傳達與藝術表現第二部分:淺談人類認知的過程與視覺傳達的基本慨念,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論文。
8. 朱文浩,2000,媒體技術的發展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七月,P133-1419. 張維真,1998,數位資訊傳達媒體的整合與應用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二期,P245-252。10. 許俊誠,2001,網頁風格與視覺要素對設計評價影響之研究-以企業網站為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論文。
11. 張依真,2002,從認知心理的觀念來探討視覺資訊設計的方向,明志工專學報,第24期,P163-174。
中文部分
1. 李青蓉等,1998,人機介面設計,國立空中大學,P46-83。
2. 李賢輝,天馬行空 — 話說多媒體慨論語實務,福茂資訊,P62-68。
3. 陳俊宏、楊東民,1999,視覺傳達設計慨論,全華科技,P33-40,P107-113。
4. 張恩光,1991,符號與電視研究,當代,台北。
5. 翟德爾著、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電視電影的應用美學sight、sound、motion,志文出版社,p8-29。
6. 星野克美 著,黃恆正 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遠流。
7. Jone Fiske 著,張錦華 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
8. 李青蓉、魏丕信、施郁芬、邱昭彰,1998,人機介面設計,空中大學出版。
9. 安海姆原著,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 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原著,羅世宏譯,1992。傳播起源。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11. 高橋正人原著,藝風堂出版社編輯部譯,1992。視覺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12. 翁秀琪,1993。閱聽人研究的新趨勢--收訊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新聞學研究(47期)13.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 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14.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
15.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16. 吳萬益、林清河,2002,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出版公司。
17.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
18. 陳光興等譯,1992,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
19. Roger D. Wimmer、Joseph R. Dominick,黃振家等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學富文化。
20. 程之行,1995,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p25-35。
21. Wilbur Schramm,游梓翔、吳韻儀譯,1994,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 p385-394。
22. 趙俊邁,1982,媒介實務,台北,三民,p314-315。
23.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p472-478,p559-563。
24.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p364-366。
25. 李開偉,2000,人因工程-基礎與應用,台北,全華,p7-21-22。
26. 桑尼譯,1999,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亞太。
27. Robert D.Murphy、田永正譯,1957,大眾傳播與人際關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
28. 翟德爾著、廖祥雄譯,1994,映像藝術-電視電影的應用美學sight、sound、motion,志文出版社,p8-29。
29. 張恬君,2003,台灣美術52期-資訊時代的藝術哲學,國立台灣美術館,P4-12。
30. 內政部統計處,1999,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台灣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西文部分
1. Lisa Taylor、Adrew Willis,MEDIASTUDIES - 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2. Baecker, R. and Small, I.(1990) Animation at the Interface,The Art of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Design.,Corrigan, Peter.
3. Barker, C. (2000). 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Sage
4. Jones, B. (1989). Computer imagery: Imi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LEONARDO, Jones, p31-38.
5. Aldrich, V.C. (1963). Art philosophy, N.J: Prentice Hall.
6. De Man, P. (1986).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7. Jensen, K. B. & Rosengren, K. E. (1991). What is meaning? : Communication theory, pragmatism, and mass media reception. In J. Anderson (Ed.).
8. Bloomer,C.M., (1990)”Principles of Visual Perception”,New York Design Press Second Edition.
9. Michael Gurevitch (1992) Culture、Society and Media.
10. Roger D. Wimmer、Joseph R. Dominick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6E .
11. W. Lawrence Neuman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3rd ed.
12. Werner J. Severin、James W. Tankard Jr. (2000) Communication theories:Origins ,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
13. Gunther Kress. Yheovan Leeuwen (2000)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