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嘉農
研究生(外文):Chia-nung Hsiao
論文名稱:台灣中小學教科書計價與議價制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Unifying National Textbook Pricing and Bargaining System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萬榮水萬榮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urng-shueei Wah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8
中文關鍵詞:教科書計價專家訪談法歷史結構分析法制度研究法教科書議價
外文關鍵詞:In-depth interviewTextbooks bargainingTextbooks pricingHistorical structure analysisInstitutional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民國91年有了教科書全國統一聯合計價與議價,利用全國議價的力量來壓低價格,以避免各縣市價格上的差異以及減輕家長的負擔,但整個制度執行過程是有瑕疵的,而且衍生相當多的問題。本文主要目的是從整個制度面來探討台灣中小學教科書計價與議價制度,針對整個制度面給予適當的建議。
  
  本研究方法是以制度研究為主,操作上結合歷史結構分析法。根據相關文獻與事實資料建構出本論文的五大構面:「源起」、「運行」、「效應」、「改變」、「發展」,針對各構面予以分析探討。由研究結果發現,計價應該成立常設組織,該組織由國立編譯館在審書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對教科書作計價的動作;調整適當計議價時間,是要先決定價格,後決定品質;或者是先決定品質,後決定價格,這是很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本論文是第一篇探討教科書計價與議價相關的學位論文,希望透過本研究以拓荒者的角色,讓後續對此議題有興趣者能繼續研究。
  The Unified National Textbook Pricing and Bargaining System have been implemented since 2002. This system utilizes schools’ bargaining power to reduce textbook pric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ystem is to resolve the price inconsistency among various areas in Taiwan and to decrease the cost burden for households. But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whole processes which result in many new proble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is textbook pricing and bargaining system. Our goal i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vision of this system.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 used for this study is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pproach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structure analysis. According to related literatures and real data, five main dimensions are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origin”, “execution”, “impac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first result of this study, I find the pricing unit should be formed as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This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examines the textbook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NICT). It can also set up the pricing scheme for the textbooks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to alter pricing timing. Whether pricing scheme or quality requirement should be set up and considered first is an important decision issue worthy of intensive discussion.
  
  This research is the first study discussing the unifying national textbooks pricing and bargaining system. I hope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some pioneering result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develop a more efficient pricing system for textbooks.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續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動機……………………………………………… 3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9
1.2.1 研究問題……………………………………………… 9
1.2.2 研究目的……………………………………………… 11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1.3.1 研究範圍……………………………………………… 12
1.3.2 研究限制……………………………………………… 12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13
1.4.1 研究方法……………………………………………… 13
1.4.2 研究流程……………………………………………… 14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及研究架構………………………… 17
2.1 中小學教科書相關文獻的回顧……………………… 17
2.1.1 中小學教科書出版的改變歷程與發展趨勢………… 17
2.1.2 中小學教科書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 25
2.1.3 小結…………………………………………………… 29
2.2 制度研究的文獻之回顧……………………………… 30
2.2.1 制度研究的原理與操作原則………………………… 30
2.2.2 制度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 36
2.2.3 小結…………………………………………………… 38
2.3 制度變遷的文獻之回顧……………………………… 39
2.3.1 制度變遷的原理與操作原則………………………… 39
2.3.2 制度變遷相關文獻的回顧…………………………… 49
2.3.3 小結…………………………………………………… 51
2.4 定價及議價研究文獻的回顧………………………… 53
2.4.1 最適定價及議價的理論研究………………………… 53
2.4.2 定價及議價相關文獻的回顧………………………… 65
2.4.3 小結…………………………………………………… 67
2.5 解析及討論架構提出…………………………………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及執行……………………………………… 71
3.1 研究設計……………………………………………… 71
3.1.1 研究問題的內容與處理邏輯………………………… 71
3.1.2 制度研究法之應用…………………………………… 72
3.1.3 歷史結構分析法之應用……………………………… 73
3.1.4 事實資料分析法之應用……………………………… 76
3.1.5 專家訪談法之應用…………………………………… 76
3.2 研究執行……………………………………………… 78
3.2.1 事實資料分析………………………………………… 78
3.2.2 深度訪談法…………………………………………… 78
3.2.3 三角測量法…………………………………………… 84
3.2.4 資料之分析與綜合歸納……………………………… 85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87
4.1 關於中小學教科書計價及議價制度源起的發現…… 87
4.1.1 制度源起的起源面…………………………………… 87
4.1.2 制度源起的期望面…………………………………… 96
4.1.3 制度源起的小結………………………………………100
4.2 關於中小學教科書計價及議價制度運行的發現……109
4.2.1 制度運行的結構面……………………………………109
4.2.2 制度運行的過程面……………………………………113
4.2.3 制度運行的產出面……………………………………124
4.2.4 制度運行的小結………………………………………133
4.3 關於中小學教科書計價及議價制度效應的發現……136
4.3.1 制度效應的結果面……………………………………136
4.3.2 制度效應的效應面……………………………………141
4.3.3 制度效應的意見面……………………………………156
4.3.4 制度效應的小結………………………………………163
4.4 關於中小學教科書計價及議價制度改變的發現……168
4.4.1 制度改變的看法面……………………………………168
4.4.2 制度改變的分析面……………………………………172
4.4.3 制度改變的對策面……………………………………177
4.4.4 制度改變的小結………………………………………179
4.5 關於中小學教科書計價及議價制度發展的預估……181
4.5.1 制度發展的現狀預估面………………………………181
4.5.2 制度發展的發展預估面………………………………183
4.5.3 制度發展的小結………………………………………192
4.6 綜合發現與討論………………………………………1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7
5.1 研究結論………………………………………………197
5.2 研究貢獻………………………………………………199
5.3 後續研究建議…………………………………………200
5.4 實務應用建議…………………………………………201
  
參考文獻 …………………………………………………………205
  
附錄一 編碼說明………………………………………………216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219
附錄三 現行教科書出版流程…………………………………317
中文部份
 
1.丁儷蓉(2006)。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2.方孝謙(2003)。關係、制度與中國政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6(4),14。
 
3.王如芬(2000)。電子商務中議價代理人讓步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4.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市:桂冠出版社。(Michael W. Apple)
 
5.王耀鋒(2003)。終止耕地三七五租約之研究-以制度變遷與交易成本為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6.王躍生(1997)。制度與國家: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
 
7.王躍生(2000)。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8.石佳玉(2004)。中國大陸政府職能之研究-制度變遷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9.石琇菁(2004)。中小學教科書品質的決定與政府政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10.江垣姬(?)。從哈柏瑪斯的「行動溝通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
 
11.吳心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12.吳文華(1992)。讓步策略與談判結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13.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32,3。
 
14.吳秀光(1998)。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談判策略與技巧。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15.吳秀明、趙義隆(?)。教科書及參考書市場交易行為與公平。
 
16.吳怡銘(2000)。補助金制度下的台灣派系政治穩定與變遷;新制度理論分析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17.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Michael Quinn Patton)
 
18.吳惠林等(譯)(1994)。人民與國家:管制經濟學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
 
19.呂宗盈(2003)。環境變遷與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關係之研究--土地與法律互動模式之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20.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1.李豫雙(2005)。大法官對於憲政制度變遷之分析-新制度主義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22.李麗娥(2003)。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選用之行動研究-以新新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23.李鐘榮、謝明瑞、曾銘深(2005)。教科書市場的競爭機制與廠商行為之研究。商學學報,13,15-31。
 
24.沈遠新(1997)。制度選擇:中國中期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契機。中國研究雜誌。
 
25.汪丁丁(1995)。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26.周平、蔡宏政(2006)。臺灣教育問題的批評與反省。南華教研所。
 
27.周信慶(2002)。從路徑依循觀點看我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演變。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
 
28.周淑卿(1998)。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
 
29.林玉体(1989)。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國家政策季刊,3。
 
30.林信惠、陳勇達、吳金山、鄭菲菲(2007)。框架效應對電子議價影響之研究。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27(2),249-273。
 
31.林倫全(2006)。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市場變遷及廠商競爭態勢之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32.林毅夫(2000)。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市:北京大學。
 
33.邱瑞廷(2005)。以模糊理論建構可動態調整之一對多協商策略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縣。
 
34.姚洋(2002)。制度與效率-與諾斯對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5.施雅寧(2007)。九年一貫國中數學民間版教科書編輯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36.洪孟珠(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37.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38.胡婉玲(2002)。從新制度主義論歐洲議會職權之變遷。未出版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39.胡彩明、張建偉、朱富強(1997)。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縱覽。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40.孫經緯(譯)(2002)。新制度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Rudolf Richter and Eirik G. Furubotn)
 
41.孫煒(2003)。比較政策研究的新制度研究途徑: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初步比較。問題與研究,42(1),20。
 
42.徐立傑(2005)。顧客價值導向與協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中縣。
 
43.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院(2006),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44.康瀚文(2003)。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45.張峻豪(2007)。動能與形式:從新舊制度主義分析我國憲政體制變遷脈絡。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46.張淑屏(1999)。國小教師參與自然教科書編輯經驗與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47.教育部(2007)。96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教科圖書共同供應採購計價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手冊。
 
48.教育部(2007)。96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教科圖書共同供應採購計價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手冊。
 
49.莊立民、陳志龍(2006)。建構組織創新擴散過程之研究-以媒體出版業為例。出版與管理研究,2,33-64。
 
50.許育典、凌赫(2007)。教科書審定制的合憲性探討。東吳法律學報,19(1),1-50。
 
51.都中秋(2003)。進入策略與市場導向配適對市場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國中、小學教科書市場為研究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52.陳坤銘、李華夏(譯)(1995)。廠商、市場與法律。台北:遠流出版社。(R.H. Coase)
 
53.陳明印(?)。國民小學教科書審定制的相關法令與重要內涵。國立編輯館通訊,8(4)。
 
54.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55.陳保孝(2005)。在時間限制及資訊不完整情況下動態議價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56.陳俊憲(2003)。線上集體購物模式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57.陳淑華(2001)。國小教科書開放審定版後衍生問題及爭議之探討-法律面與經濟面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58.陳淑蕙(2003)。屏東縣國小閩南語鄉土語言教科書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59.陳懷林(2000)。試析中國媒體制度的漸進改革──以報業為案例。新聞學研究,62,97-118。
 
60.麥昌仁(2004)。國小數學教科書評鑑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61.彭建文、賴鳴美(2006)。賣方訂價策略對成交價格之影響分析。住宅學報,15(1),1-20。
 
62.彭映如(2000)。我國高級中學生活科技科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63.黃志生(2003)。九年一貫國小教科書行銷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64.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頁1-46。
 
65.黃振德(1994)。農業發展條例立法決策過程之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之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66.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67.萬榮水(2001)。從勞雇關係屬性的改變論我國公務人員管理機能的調整,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68.葉靜宜(2004)。我國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變遷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69.鄒歷安(2003)。經濟發展的制度性解釋:私有化VS.市場化──中國農村地區的個案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70.廖靖綺(1999)。國中英語科教師教科書使用與教學法運用兩者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71.廖顯仁(2004)。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之研究-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72.翟本瑞(2004、2005)。從教科書開放論教育權力結構之轉變。國科會(NSC93-2745-H-343-002-URD,NSC94-2745-H-343-002-URD部份成果)。
 
73.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社。(Douglass C. North)
 
74.劉瑞華(譯)(1995)。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Douglass C. North)
 
75.劉必榮(1996)。談判聖經。台北市:商周文化。
 
76.歐高文(2003)。產權制度的建立與變遷--支配的交易成本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77.衛芷言(2004)。我國中央與地方公共事務劃分之法制規範─一個新制度論的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78.鄭中安(2002)。機會與訊息不對稱下之終止議價賽局-實驗法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79.鄭玓玲(2003)。國中英語教科書編輯歷程與內容編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80.鄭崇田(2001)。政經變遷中我國府際關係的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81.鄭麗淑(譯)(1981)。談判的策略。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G.I. Nierenberg, Fundamentals of Negotiating)
 
82.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83.盧現祥(1996)。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84.賴光真(2001)。教科書審查規準建構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85.閻慧群,劉怡伶(2000)。定價聖經。藍鯨出版社。(Robert J. Dolan,Hermann Simon)
 
86.薛化元(1995)。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現代學術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87.謝慧伶(2004)。雲嘉地區小學教科書選用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88.瞿仁美(1997)。國小補校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89.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90.顧承憲(2005)。協商中的對手喜好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縣。
 
91.段旭銘(2006)。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縣。
 
92.陳春滿(2006)。台灣出版企業邁向集團經營綜效之研究:以R出版集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93.陳科良(2007)。康軒文教事業集團經營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94.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Ranjit Kumar)
 
95.楊智育等(譯)(2004)。經濟學【上】。台北縣:普林斯頓國際。(Parkin)
 
96.顏愛靜(譯)(2001)。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Eric G. Furubotn.Rudolf Richte)。
 
97.余亞諭、吳肇宗、呂秋琬(2003)。電子書包對教科書與教學之影響研究。世新印刷學報,9,151-164。
 
98.施川淵(2005)。從我國教育出版相關政策探討教科書產業之出版策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5,12-20。
 
99.王素芸(2004)。從教科書編審制度變遷看臺灣教育改革。國立編譯館館刊,32(2),4-14。
 
100.黃奕碩(2005)。教科書開放之政策。教育研究(高師),13,105-114。
 
101.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102.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評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1-26。
 
103.賴協志(2006)。教科書開放政策中政治行為面向的探討。初等教育學刊,25,63-80。
 
104.陳映廷(2006)。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政策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2,182-192。
 
105.黃政傑(2003)。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1),1-12。
 
英文部份
 
1.Anson, R.G. & Jelassi, M.T. (1990). A Development 2.Framework for Computer-Supported Conflict Resolu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6, 181-199.
 
3.Bakos, J.Y. (1997) . 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 Implications for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Management Science, 43 (12).
 
4.Chu, W. C., Chen, J. N., Lee, C. Y. & Yang H. (2001). Implementing an Agent System Using N-tier Pattern-Based Framework. IEEE, 451-456.
 
5.David M. & Gerry S. ed. (1995).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6.Faratin P., Sierra, C. & Jennings, N.R. (1998). Negotiation Decision Functions for Autonomous Agents.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4(3-4), 159-182.
 
7.Hanappi, H. & Hanappi-Egger, E. (2001).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Market Mechanisms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HICSS.
 
8.Harnett, D. L., & Cummings, L. L. (1980). Bargaining Behavior: An International Study. Dame Publications Inc, Houston, Texas.
 
9.Ikemberry, G. J.(1988). Conclut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The Stateand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22-223,
 
10.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4).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 341-350.
 
11.Kahneman, D. & Tversky, A.(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3-291.
 
12.Krasner, S.(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223-46.
 
13.L.-H. Lim (1999). Multi-stage Negotiation Suppor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41, 249-255.
 
14.Liang, T. P. & Doong, H. S. (1999). Effect of Bargaining in Electronic Commerce. IEEE, 174-181.
 
15.Marsh, P.D.V. (1974). Contract Negotiation Handbook. Grower Press.
 
16.McGrath J.E. (1984). Groups: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Prentice-Hall.
 
17.McGrath, J.E. (1984). Groups: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 Prentice-Hall.
 
18.Michael W. A. (2000). Office Knowledge: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conservation age. New York: Routledge.
 
19.Oliver, J. R. (1996). A Machine-Learning Approach to Automated Negotiation and Prospects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3(3), 83-112.
 
20.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California: Sage.
 
21.Peters, B. Guy.(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 Pinter Co.
 
22.Peters,B. Guy. (1996).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ld and New. in Robert E. Goodin and Hans Dieter Klingemann (eds.) A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Raiffa, H. (1982).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Stephen E. Gottleibe (1987). In the name of patriotism: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Bending history in pulic secondary schools". 62N. Y. U. L.Rev., 497.
 
25.Stigler, G. J.( 1961).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 213-225.
 
26.Sykes. R. (1988). Italic Public Policy And the "Southern Question":Policy Disaster or Political Disaster. London: Routledge.
 
27.T. Bui, J. yen, J. Hu & S. Sankaran (2001). A Multi-Attribute Negotiation Support System with Market signaling for Electronic Markets.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0, 515-537.
 
28.Zartman, I. W. (1983). The 50% Solution:How to Bargain Successfully with Hijackers, Strikers, Bosses, Oil Magnates, Arabs, Russians, and Other Worthy Opponents in this Modern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網路部份
 
1.http://www.cnread.net/cnread1/jjzp/k/kesi/ccql/014.htm
 
2.http://econwpa.wustl.edu/eps/eh/papers/9412/9412001.pdf
 
3.http://www.howtop.com/Survey_Means/Means_dx_zhuanjia.asp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3.吳玉山(2001)。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32,3。
2. 24.沈遠新(1997)。制度選擇:中國中期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契機。中國研究雜誌。
3. 28.周淑卿(1998)。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
4. 29.林玉体(1989)。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國家政策季刊,3。
5. 37.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6. 41.孫煒(2003)。比較政策研究的新制度研究途徑: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初步比較。問題與研究,42(1),20。
7. 49.莊立民、陳志龍(2006)。建構組織創新擴散過程之研究-以媒體出版業為例。出版與管理研究,2,33-64。
8. 50.許育典、凌赫(2007)。教科書審定制的合憲性探討。東吳法律學報,19(1),1-50。
9. 59.陳懷林(2000)。試析中國媒體制度的漸進改革──以報業為案例。新聞學研究,62,97-118。
10. 61.彭建文、賴鳴美(2006)。賣方訂價策略對成交價格之影響分析。住宅學報,15(1),1-20。
11. 86.薛化元(1995)。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現代學術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12. 97.余亞諭、吳肇宗、呂秋琬(2003)。電子書包對教科書與教學之影響研究。世新印刷學報,9,151-164。
13. 98.施川淵(2005)。從我國教育出版相關政策探討教科書產業之出版策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5,12-20。
14. 102.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評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1-26。
15. 104.陳映廷(2006)。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政策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2,18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