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書目 (按中文筆劃排序)
王才勇,《現代審美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美學論述》,台北:書林,2000年。
王岳川,《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曉路等著,《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孔明安,《物.象徵.仿真-鮑德里亞哲學思想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卞向陽主編,《服裝藝術判斷》,上海:東華大學出版,2006年。
__,《時尚產業與城市文明》,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仰海峰,《走向後馬克思:從生產之鏡到符號之鏡:早期鮑德里亞思想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周憲、楊書瀾、李建盛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要彬、曹寒娟編著,《服飾與時尚》,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年。
姚建平,《消費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徐敏,《現代性事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高字民,《從影像到擬像-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年。
__,《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嶺,《商品與拜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程建強,《時尚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
唐建光,《時尚史的碎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
康民軍、劉金洁編著,《歐美時尚100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
陳戎女,《西美爾與現代性》,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陳曉明,《21世紀學術文庫: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張一兵,《反鮑德里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秩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張小虹,《絕對衣性戀》,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
張天勇,《社會符號化-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鮑德里亞後期思想研究》,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8年。
張閎,《慾望號街車-流行文化符號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陶東風主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陶東風、胡疆鋒主編,《亞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傅守祥,《審美化生存-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像與哲學批判》,北京:中國 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賈明,《現代性語境中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衛華,《地位與消費-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消費狀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劉方喜選編,《消費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劉岩等著,《後現代語境中的文化身分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劉維公,《風格社會》,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
揚向榮,《現代性和距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蔡宜錦,《西洋服裝史》,台北:全華出版社,2006年。
戴阿寶,《終結的力量:鮑德里亞前期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中譯版參考書目 (按原作者英文字母排序)
ALDRIDGE Alan著,劉耘安譯,《消費社會學的概念》,台北:韋伯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
巴納爾(BARNARD Malcolm)著,鄭靜宜譯,《流行溝通》,台北:桂冠,2004年。
布希亞(BAUDRILLARD Jean)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__,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__,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__,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__,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__,張新木譯,《論誘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皮耶.布赫迪厄(BOURDIEU Pierre)著,《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__,《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__,《布爾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皮耶.布赫迪厄(BOURDIEU Pierre)、華康德(WACQUANT Loic)著,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阿瑟.阿薩.伯杰(BERGER Arthur Asa)著,張蕊、韓秀榮、李廣才譯,《眼見為
實-視覺傳播導論(第三版)》,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
斯蒂文.貝斯特(BEST Steven)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瑞安.畢曉普(BISHOP Ryan)、道格拉斯.凱爾納(KELLNER Douglas)等著,戴阿
寶譯,《波德里亞:追思與展望》,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朋尼維茲(BONNEWITZ Patrice)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米歇爾.德.塞托(CERTEAU Michel de)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彼得.柯睿耿(CORRIGAN Peter)著,陳玉慈譯,《衣裝的社會》,台北:韋伯國際文化,2010年。
__,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
珍妮弗.克雷克(CRAIK Jennifer)著,舒允中譯,《時裝的面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DANT Tim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年。
若昂.德讓(DEJEAN Joan)著,楊冀譯,《時尚的精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貝拉.迪克斯(DICKS Bella)著,馮悅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喬安妮.思特維斯特爾(ENTWISTLE Joanne)著,郜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時
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約翰.費斯克(FISKE John)著,王曉珏,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
編譯出版社,2001年。
__,揚全強譯,《解讀大眾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邁克.費瑟斯通(FEATHERSTONE Mike)著,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後
現代主義與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__,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
托馬斯.弗蘭克(FRANK Thomas)著,朱珊、胡博勝、孫冬譯,《酷的征服:商業文化、反主流文化與嬉皮消費主義的興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保羅.福塞爾(FUSSELL Paul)著,梁麗真、樂濤譯,《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修訂第3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年。
GANE Mike著,黃彥翔譯,《法國社會理論》,台北:韋伯國際文化出版,2009年。
弗朗索瓦-瑪麗.格羅(GRAU Francois-Marie)著,治棋譯,《回眸時尚:西方服裝簡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
尤卡.格羅瑙(GRONOW Jukka)著,向建華譯,《趣味社會學》,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2002年。
迪克.赫伯迪格(HEBDIGE Dick)著,陸道夫、胡疆鋒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HORROCKS Christopher)著,王文華譯,《鮑德里亞與千
禧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尚.諾埃爾.凱費洛(KAPFERER Jean-Noel)、文森.白斯汀(BASTIEN Vincent)著,洪慧芳譯,《精品策略》,台北:繁星多媒體,2011年。
蘇.詹金.瓊斯(JONES Sue Jenkyn)著,張翎譯,《時裝設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年。
卡倫.嘉寶(KARBO Karen)著,傅西西譯,《當香奈兒愛上香奈兒》,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
道格拉斯.凱爾納(KELLNER Douglas)著,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波德里亞:
一個批判性的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大衛.勒布雷東(LE BRETON David)著,王圓圓譯,《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格楚.萊娜特(LEHNERT Gertrud)著,陳品秀譯,《時尚小史》,台北:三言出版
社,2007年。
傑夫.路易士(LEWIS Jeff),邱誌勇、許夢芸譯,《細說文化研究基礎》,台北:
韋伯文化,2002年。,
梅爾.彼得(MAYLE Peter)著,韓良憶譯,《關於品味》,台北:皇冠,2006年。
霍華德.麥克諾頓(McNAUGHTON Howard)、林勇編,林勇、陳遠享、姜申譯,《21世紀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托比.米勒(MILLER Toby)編,王曉路等譯,《文化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2009年。
弗蘭克.莫特(MORT Frank)著,余寧平譯,《消費文化:20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ODIH Pamela著,葉碧華譯,《現代與後現代時代的廣告》,台北:韋伯文化國
際,2010年。
勞拉.伯恩.帕克特(PAQUET Laura Byrne)著,夏金彪譯,《天生購物狂-西方購物簡史》,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年。
理查德.舒斯特曼(SHUSTERMAN Richard)著,程相占譯,《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齊美爾(SIMMEL Georg)著,費勇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0年。
約翰.史都瑞(STOREY John)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台北:巨流,2003年。
__,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年。
拉斯.史文德森(SVENDSEN Lars Fr. H.),李漫譯,《時尚的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戴維.斯沃次(SWARTZ David)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布赫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馬克.敦格(TUNGATE Mark)著,林宜萱譯,《買與不買都上癮-從Armani到Zara的時尚行銷》,台北:英屬維京群島高寶國際公司,2007年。
范伯倫(VEBLEN Thorstein)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尚-皮耶.瓦尼耶(WAMIER Jean-Pierre)著,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2003年。
尼古拉.懷特(WHITE Nicola)、伊恩.葛里菲斯(GRIFFITHS Ian)著,許舜青譯,
《時尚經濟》,台北:信實文化行銷,2008年。
期刊文章(按中文筆劃順序)
高亞春,〈析波德里亞的象徵交換理論〉,《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第6卷,第3期,2004年。
李亞傑,〈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第1期,2007年,41-45頁。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型態〉,《文化研究:第三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2002年。
沈游振,〈析論布迪厄之象徵性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國家發展研究》,第3卷第2期,2004年6月,163-186頁。汪新建、呂小康,〈時尚消費的文化心理機制分析〉,《山東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155-160頁。
余乃忠、陳志良,〈象徵交換的「弔詭」-鮑德里亞權力解構的死碼〉,《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55-59頁。
宋德孝,〈「美麗」的符號化及其拜物教本質-鮑德里亞論消費社會語境中的「美麗」〉,《理論與現代化》,第2期,2009年3月,124-128頁。
胡榮、陳斯詩,〈時尚消費的符號意義與社會階層建構〉,《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6月,111-115頁。
曾少千,〈我買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與消費文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5月,251-296頁。孫沛東,〈論齊美爾的時尚觀〉,《西北師大學報》,第45卷第6期,2008年11月,95-99頁。
陳丹曦,〈時尚廣告暗示效應的符號學理論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7年6月,154-156頁。
張一兵,〈擬像、擬真與內爆的布爾喬亞世界-鮑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研究〉,《江蘇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32-38頁。
張群,〈從「商品」到「符號」-論布希亞對消費社會中意識型態的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年8月,27-30頁。
張聰,〈時尚.身體.誘惑:鮑德里亞後期消費文化理論的一個側面〉,《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9年2月,36-39頁。
張寧,〈現代消費的時尚元素與社會認同建構〉,《華北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8年8月,50-53頁。
楊向榮、曾瑩,〈現代生活的審美救贖-齊美爾的時尚理論〉,《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6年9月,80-85頁。
葛星,〈《超級模特》:作為符號的女性身體〉,《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理論的
詮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論文(按發表時間順序)
蕭芬芳(1995),《日常生活的社會(再)團體化-對布迪厄(P. Bourdieu)品味觀點之探討與反省》,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何凱凌(2004),《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1970-2004)》,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李佳真(2004),《從後現代思潮解讀流行時尚符碼》,台北市:台北市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詹曉卿(2009),《名牌包消費與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中壢市: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鄭仲汝(2010),《論吞世代流行文化與消費價值-以潮流服飾為例》,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研究所。
李侑珊(2010),《解析快速時尚之符碼意義、價值與消費》,新北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外文參考書目 (按原作者英文字母排序)
Barthes, Roland., Systeme de la mode, Paris :Edition du Seuil, 1967.
Baudrillard, Jean., Le systeme de l’objet, Paris :Gallimard, 1968.
__, 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 Paris :Denoel, 1970.
__, Pour une critique de l''e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Paris :Gallimard, 1972.
__, 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Gallimard, 1976.
__,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Gallimard, 1981.
Bourdieu, Pierre., La distinction, Paris :Les Editions de Minuit, 1979.
Davis, Fred., Fash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2.
Debord, Guy., La Societe du Spectacle, Paris :Gallimard, 1992.
Erner, Guillaume., Victime de la mode ?-Comment on la cree, pourquoi on la suit, Paris :La Decouverte, 2006.
Godart, Frederic., Sociologie de la mode, Paris :La Decouverte, 2010.
Lannelongue, Marie-Pierre, La mode racontee a ceux qui la portent, Paris :Rachette Litteratures, 2004.
Lipovetsky, Gilles., L’empire de l’ephemere-La mode et son destin dans les societes modernes, Paris :Gallimard, 1991.
網路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
西方服裝圖片來源:http://www.siue.edu/COSTUMES/history.html
中古世紀服裝圖片來源:http://blog.roodo.com/asif/archives/3943381.html
牛仔褲圖片來源:http://www.non-stop.com.tw/nonstop/mainblog/wp-content/uploads/2010/04/coco_march_2.jpg
ZARA外套圖片來源 :http://www.zara.com/
Chanel外套圖片來源:http://thisconcernsme.blogg.se/2010/november/utkast-nov-6-2010.html http://www.lalaforfashion.com/2010/09/economize-vs-fantasize-chanel-inspired.html
Calvin Klein牛仔褲廣告海報圖片來源:http://blog.9.com.ua/2006/04/12/foto/calvin-klein-jeans/
聖羅蘭女性褲裝圖片來源:http://nastassie.livejournal.com/14073.html
奧黛莉.赫本穿香奈兒洋裝圖片來源:
http://www.emagzin.com/featured/chanel-%E2%80%93-who-refashioned-the-world/attachment/the-little-black-dress/
女星Tina Fey穿復古洋裝圖片來源:
http://fashion.about.com/od/celebritystyle/ig/Golden-Globes-Fashion-2010/Tina-Fey.-ZUn.htm
設計師Christian Lacroix與模特兒圖片來源:
http://dante7.unblog.fr/2012/03/06/christian-lacroix-sur-la-belle-et-la-bete-de-christophe-gans/
60年代嬉皮風服裝圖片來源:http://www.infashionmodels.com/tag/1960s-hippies-fashion
70年代龐克風服裝圖片來源:http://www.metropostcard.com/history1946-1990.html
Lady GaGa在MV中穿著槍造型的內衣圖片來源:
http://www.focusonstyle.com/blog/lady-gaga-alejandro-video-madonna-mashup/
瑪當娜金色圓錐馬甲圖片來源: http://desertblondie.hubpages.com/hub/Madonnas-80s-Cone-Bramaking-a-comeback
90年代雅痞風穿衣指南圖片來源:http://www.dennis-jansen.com/just-sayin/yuppie/
90年代Armani西裝廣告圖片來源: http://blog.uomoclassico.com/2009/01/andrea-bocaletti-by-peter-lindbergh.html
背心連身長褲圖片來源:http://luxury.vdolady.com/shsz/201101/13595.html
長袖連身七分褲圖片來源:http://www.efu.com.cn/data/2007/2007-08-12/206949.shtml
蕭亞軒身穿平口連身長褲圖片來源:http://fad.ifensi.com/article-28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