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1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鍾琇
研究生(外文):Chung-hsiu CHEN
論文名稱:唐代和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He Shi In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李立信李立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shi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7
中文關鍵詞:和詩唱和次韻和韻酬詩和體唐科舉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4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論 文 摘 要
本文主要透過《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與《全唐詩》所輯錄之和詩,來探討「唐代和詩」之源流與發展,並對於「和詩」與其相關論題,提出一客觀之研究心得與見解。
在第一章緒論中,從文學發展的角度,省察東晉以至於唐代和詩之發展脈絡,由於唐代文學創作優勢環境助長下,使得中國和詩發展至唐可謂各體兼備,甚至開啟後代唱和詩壇創作之模式,因此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之地位是不容小覤的。第二章〈和詩的定義與範疇〉則透過實際和詩之作品分析,對於唱和詩與贈答詩之義界作出區別,並且經由研究結果發現,原本屬於贈答詩範疇之「酬詩」,在中唐時期出現和韻現象,遂成為唐代和詩中之異起。再者,唐代亦開始出現無唱和之實的追和詩。第三章〈唐代和詩體裁之源流與發展〉首先藉由六朝即席賦詩的考查,分析其對於唐代即席賦詩活動以及科舉考試之影響。另外,在和詩之「和意」、「和韻」與「和體」三方面,實際透過詩歌作品的分析,對於唐代和詩體裁之溯源、發展乃至於定體,呈現唐代和詩發展史較為完整的研究結果與狀貌。第四章〈唐代宮廷唱和與外邦和詩〉中,經由探究宮廷君臣唱和活動所寫下之君臣和詩,可想見唐代吟業之鼎盛。國君每藉朝廷活動引領唱和場面;朝臣立朝為官,則隨時奉命賡和,唐詩能以時代文學自居,賡歌不斷,實與朝廷唱和之風息息相關。此外,唐代國威遠播,吸引當時外邦人士前來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甚至唐代唱和詩壇之和韻詩創作形式,更運用在當時日本國大臣之應酬唱和場合。第五章〈文士和詩與唱和集〉,由「人物」觀點而言,從文士唱和頻繁之詩作中,可得見文士之交遊網絡。而從「事件」觀點來看,文士和詩的主題內容,舉凡寓直、幕府、遊賞、登科、戲和、詠物、饋贈、送別、祝賀、感傷、抒懷等,內容極具多樣性。而由唐人唱和結集的現象中發現,唐宋人的觀念,「唱和」一辭多半是以詩歌相互交往之意,「唱和集」定義亦可包含詩人一切交往詩作而言。而在第六章〈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之地位〉中,目前學術界部份學者認為,武則天與皇親朝臣唱和於「石淙」,君臣賡和完成的多首七言律詩,促成了初唐七律的發展。此外,經由研究顯示,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是居於承先、創新與啟後之地位,尤其是創新部份,無論是「自和詩」、「追和詩」以及「和韻詩」之定體與「和體詩」範疇之擴大,甚至在後代詩壇上,和韻詩成為詩人在和詩寫作中最為固定的體式之一,這些成果足以顯示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綜觀在中國文人社交應酬文化中,一言以蔽之,
~~~~~~~~~~~~~~ 「詩」就是社交文學的代表。
唐 代 和 詩 研 究
目 錄
第一章緒 論……………………………………….……......... 1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和詩」定義與範疇……………………….…….......…9
第一節 「唱和詩」與「贈答詩」之義界…..…………….…….…9
第二節 即席唱和詩之相關論題…….…..….……………………20
第三節 「和詩」的時空意義……….……….…………………….31
第四節 「同詩」與樂府歌行之「和詩」…..…………………...39
第三章「和詩」體裁之源流與發展…….………………........53
第一節 科舉考試與即席賦詩之關係..……..…………….....53
第二節 和詩體裁之溯源與發展(一)和意與和韻……..….. 73
第三節 和詩體裁之溯源與發展(二)和體……..….…......95
第四章 宮廷唱和與外邦和詩……………………………........141
第一節 宮廷唱和活動之和詩………...………………….……..141
第二節 外邦和詩………………………………………….….....165
第五章 文士之和詩與唱和集..………………………….….....169
第一節 文人詩友之和詩…………………………………………..169
第二節 文士和詩中常見之主題事件……………………………..204
第三節 文人詩友之唱和集………………………………………..209
第六章 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之地位...……………….....218
第一節 促成初唐七律之發展……………………………………..218
第二節 承先、創新與啟後………………………………………..219
第七章 結 論..…………………………………………….......224
參考文獻書目……………………………………………...…......227
附錄一《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詩表…………………….......233
附錄二《全唐詩》和詩表…………………………………….......245
圖、表
圖:唱和詩與贈答詩寫作關係簡圖…………………………………………………...................11
表1:唱和詩相關論題研究之學位論文.………………………………..4
表2:唱和詩相關論題研究之期刊論文………………………………...4
表3:唱和詩相關論題研究之專書著作………………………………...5
表4:《全唐詩》以「贈」、「寄」、「酬」、「答」為題之和詩…11
表5: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原詩與和詩……………………………..14
表6:元稹〈酬樂天詩〉…………………………………………………17
表7:白居易〈酬微之詩〉………………………………………………20
表8: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應制、應詔、應令、應教詩作
數量..21
表9: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奉和(和)「應」字類詩作
數量…22
表10:《全唐詩》奉和(和)「應」字類詩作數量… ………………22
表11:《全唐詩》原詩尚存之宮廷「同題和作」………… …………28
表12:《全唐詩》之追和詩………………………… …………………36
表13:唐彥謙〈和陶淵明貧士詩七首〉與陶淵明〈詠貧士詩七首〉用韻
對照…39
表14:《全唐詩》樂府歌行之和詩 ……………………………………41
表15:郭茂倩《樂府詩集》輯錄元稹有關樂府古題和詩之卷目… …44
表16:《全唐詩》所收之「省試詩」(詩題冠以省試二字者) ……56
表17:《登科記》所收之「試賦」………………………… …………60
表18:《全唐詩》所收初盛唐時期同題限韻之宴集詩… ……………64
表19:《登科記》所收之「試律」…………………… ………………67
表20:《全唐詩》所收之依韻詩(詩題標明為依韻者)…………… 82
表21: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所收之「和體詩」…… ……96
表22:《全唐詩》所收之「和體詩」……………… …………………97
表23:《全唐詩》所收之宮廷和詩簡表.......………………………142
表24:《全唐詩外編•全唐詩補逸》所收之日本國大臣和詩…………166
表25:元、白和詩(白居易原唱、元稹和作)………………...……179
表26:元、白和詩(元稹原唱、白居易和作)………… ……………180
表27:劉、白和詩(白居易原唱、劉禹錫和作)……… ……………185
表28:劉、白和詩(劉禹錫原唱、白居易和作)………… …………187
表29:《全唐詩》所收涉及宗教人士之和詩………… ………………197
表30:《全唐詩》所收涉及女子之和詩………… ……………………203
表31:陳尚君〈唐人編選詩歌總集敘錄〉中之唐集分類…… ……..210
參 考 文 獻 書 目
一、歷代史書典籍類
《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全八冊 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87.10
《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5.10
《新校本南史附索引》 楊家駱主編 台北鼎文書局 1976
《四庫全書‧史部》 原文電子版 武漢大學出版
《唐會要》(全三冊)宋•王溥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第四次印刷
二、總集類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逯欽立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全唐詩》 (二十五冊) 北京中華書局 1996.01
《文苑英華》 李昉 等編 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全唐詩外編》 王重民、孫望、童養年輯錄 臺北木鐸出版社 民國72.6
《全唐詩補編》上中下冊 陳尚君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2.10
《全唐文》 台北文友書店
《全唐文紀事》上中下冊 清‧陳鴻墀 纂 北京中華書局 1959.12
《中國歷代詩僧全集‧晉、唐、五代卷》上中下冊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
社 1997.1
《全五代詩》上下冊 清‧李調元 編、何光清 點校 成都:巴蜀書社
1992.4
《樂府詩集》全二冊 宋‧郭茂倩 編撰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70.3
《四庫全書‧集部》原文電子版 武漢大學出版
《兩晉南北朝文彙》 巴壺天 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
三、別集類
《王右丞詩箋注》 唐•王維撰 清•趙殿成箋注 中華書局 1961
《孟浩然集校注》 唐•孟浩然撰 徐鵬校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8
《高適詩集編年校注》唐•高適撰 劉開揚注 臺灣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民國72.9
《岑參詩集編年箋註》 唐•岑參撰 劉開揚注 成都巴蜀書社1995.11
《元稹集》全二冊 唐‧元稹 撰 冀勤 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0.6
《白居易集箋校》唐‧白居易 撰 朱金城 箋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劉禹錫詩箋證》三冊 唐‧劉禹錫 撰 瞿蛻園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唐‧劉禹錫 撰,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
劉聿鑫 著,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7
《我法集》河間紀曉嵐先生原本 閔嚴郭 斌先生評註 嘉慶甲子年新鐫
匯源堂藏版
《玉溪生詩集箋註》 馮浩 箋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0
《蘇東坡全集》 宋‧蘇軾 撰 河洛圖書出版社 民國64.9
四、詩文評類
《文心雕龍譯注》 趙仲邑譯注 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
民國80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 輯 四部刊要 集部 漢京文化事業印行 1982
《續歷代詩話》上下 丁仲祜 編訂 中華書局 1997
《百種詩話類編》上中下 臺靜農 編 藝文印書館 民國63.5
《詩體明辨》上下 明‧徐師曾 纂 台北:廣文書局 1992
《宋詩話外編》上下 程毅中 主編 王秀梅 王景桐 徐 俊 冀 勤
輯錄 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 1996.3
《明詩話全編》 吳文治 主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12
《唐音癸籤》 明‧ 胡震亨 著 台北:木鐸出版社 民國71.7
《詩源辯體》 明‧許學夷 著 杜維沫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2
《文章辨體序說》 明‧吳 訥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菊坡叢話卷》 明‧單 宇 著 台北:廣文書局 民國62
《文鏡秘府論》 日‧遍照金剛 著 台北:學海出版社 民國63.1
《能改齋漫錄》 宋‧吳曾著
《容齋隨筆》 全二冊 宋‧洪 邁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7
《古賦辯體》 元‧祝 堯 著 商務印書館 1976
《甌北詩話》 清‧趙 翼 著 霍松林 胡主佑 校點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律詩定體》 清‧王世禎 輯錄於《清詩話》上 台北:西南書局
民國68.11
《明詩話全編》全十冊 吳文治 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
《唐詩紀事》上下冊 宋‧計有功 編撰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60
《珊瑚鉤詩話》宋‧張表臣 撰 嚴一萍選輯 板橋:藝文印書館 民國54
《試律叢話》 清‧ 梁章鉅撰 台北:廣文書局 65.03
《名家詩法彙編•卷之四 楊仲弘詩法》 台北:廣文書局 61.09
《鈍吟雜錄》 清 馮班 著 文淵閣四庫全書886冊 藝文印書館
五、雜史筆記類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全二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3
輯錄以下諸古籍:《唐語林》 宋‧王讜 撰
《大唐新語》 唐‧劉肅 撰
《唐國史補》 唐‧李肇 撰
《雲溪友議》 唐‧范攄 撰
《酉陽雜俎》 唐‧段成式 撰
《唐摭言》 後周‧王定保 撰
六、傳記、年譜類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初盛唐卷•中唐卷•晚唐卷》傅璇琮 主編
遼海出版社 1998.12
《唐才子傳校箋》全五冊 元•辛文房撰 傅璇琮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1987.05
《韓愈年譜及詩文繫年》陳克明 著 成都:巴蜀書社 1999.08
《白居易年譜》 朱金城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七、近人專書類
《唱和詩研究》 趙以武 著 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7.8
《唐詩體派論》 許總 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83.10
《唐代科舉與文學》 傅璇琮 著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83.8
《大歷詩人研究》上下編 蔣寅著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95.8
《賦學概論》 曹明綱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1
《宋詩派別論》 梁昆 著 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0
《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鄺健行 著 台灣書店印行 88.5
《唐代科舉制度研究》 吳宗國 著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3
《白居易資料彙編》 陳友琴 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86.1
《賦史》 馬積高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敦煌古籍敘錄》 王重民 撰 中華書局 1979
《雜體詩釋例》 何文匯 著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1    
《唐人選唐詩新編》 傅璇琮 編撰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07
《唐代文學叢考》 陳尚君 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10
《唐代詩人叢考》 傅璇琮 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0.01
《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杜曉勤 著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6.08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郭英德 著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11
《白居易集綜論》 謝思煒 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08
《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 馬銘浩 著 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 80.06
《元白詩箋證稿》《元氏長慶詩集》 陳寅恪 撰 楊家駱 主編
世界書局 民國64.03
《唐朝典制》 任爽著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09
《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 謝海平 著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1996.04
《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 謝海平 著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8.12
《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 程薔、董乃斌 撰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08
《文選贈答詩流變史》張雅玲 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9.02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褚斌杰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12
《字句鍛鍊法》 黃永武 著 臺灣商務印書館 發行 1996
《中國辭賦流變史》 李曰剛 著 台北:國立編譯館 民國86.07
《唐代文學論集》(全二冊) 羅聯添 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78.05
《白氏文集の批判的研究》花房英樹 著 京都:彙文堂書店 昭和35年3月
《元白唱和集稿•元稹研究Ⅱ》 花房英樹 著 京都府立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室 1960.7
《樂府詩述論》上編 王運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張夢機 著 駱駝出版社 1997.7
《隋唐五代史》(全二冊)王仲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6 第三次印刷
《唐代文學研究叢稿》戴偉華 著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1999.4
《唐詩學探索》 蔡瑜 著 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87.4
《唐代酒令藝術》 王昆吾 著 東方出版中心 1996.10
《初唐詩》 斯蒂芬•歐文 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宋元詩社研究叢稿》 歐陽光 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廣州中山大學 1996
八、期刊論文、論文集
陳順智〈論唐太宗的雅正文學觀及其對貞觀詩壇的影響〉,
《武漢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胡明〈關於唐詩─兼談近百年來的唐詩研究〉,《文學評論》1999年第2期
賈晉華〈太宗朝宮廷詩人群〉,《清華學報》新二十九卷第2期 民國88.6
李立信〈論六朝詩之賦化〉,《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台灣彰化
師範大學主辦之「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民國85.5
姚垚〈唐代唱和詩的源流和發展〉,《書目季刊》第十五卷第1期
1981
李立信〈論六朝賦之詩化〉,東海大學主辦之「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
際學術研討會」民國86.10
李立信〈從「和賦」看賦的文體屬性〉,第三屆國際辭賦學 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1996
陳尚君〈《登科記考》正補〉,《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 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
李立信〈重新評價六朝詩〉
鄺健行〈吳體與齊梁體〉,《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 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
李立信〈從《白氏長慶集》看唐詩格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 民86.03
黃坤堯〈唐詩中之齊梁體〉,《古典文學》第五集 1983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下編) 丹青圖書公司 民國74
陳增杰〈論唐人七律藝術的發展風貌〉,《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3月。
頁144-150
林明珠〈試論白居易宴集詩的藝術表現〉,《International Journal》
第6卷 民國86.06
林明珠〈試論元白唱和詩的創作手法〉,《東吳中文所集刊》第3卷
民國 85.05
張蜀蕙〈試論《二李唱和集》與白樂天詩之關係〉,《中華學苑》第43卷
黃文吉〈唱和與詞體的興衰〉,《彰化師大國文系集刊》第1卷
趙以武〈古詩唱和體說略〉,《國文天地》第11卷 ,第7期
陳新雄〈蘇軾賞析(39)蘇黃首次唱和〉,《國文天地》,第15卷,
第6期
橘英範〈劉白唱和詩研究序說〉,日本‧廣島市‧廣島大學文學部,收於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期刊室
李建崑〈韓孟詩人集團之詩歌唱和研究〉,《興大文史學報》第26期
趙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風格溯源〉,《中華文史論叢》第四
張白影〈阿倍仲麻呂研究〉,《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
九、學位論文
王慈鷰《宋代雜體詩研究》,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84.06
姚 垚《皮日休陸龜蒙唱和詩研究》,臺灣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69
陳 英《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以陶淵明詩文與蘇東坡之「和陶詩」為
主》,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2
黃金榔《西崑酬唱集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78
金秀美《鄭谷交往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84
杜卉仙《蘇黃唱和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85
陳玉雪《裴度交往詩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85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 民國86
吳元嘉《初唐宮廷詩內容探析─以君臣唱和詩為主》,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6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 民國83
金汶洙《蘇軾和陶詩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7
耿志堅《唐代近體詩用韻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72.12
呂珍玉《從全唐詩中六句詩看四句詩及八句詩之定體並附論六言詩》
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9
李菁芳《聯句詩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民國87.05
十、工具書、類書
《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傅璇琮 張忱石 許逸民 編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82.12
《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吳汝煜 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5
《全唐詩人名考》上下冊 吳汝煜、胡可先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0.8
《全唐詩人名考證》上下冊 陶敏撰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8
《冊府元龜•卷六二四•貢舉部》 宋 王欽若 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6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清 陳夢雷 編 臺北鼎文書局1976
《唐集敘錄》 萬曼著 台灣明文書局 民國71.2
《全唐詩重出誤收考》 佟培基著 西安: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7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清•勞格、趙 北京中華書局 1992.4
《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清•勞格、趙 張忱石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7.6
《唐人行第錄》 岑仲勉著 臺北九思出版社 民國67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魏晉南北朝卷》曹道衡、沈玉成 編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6.08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周祖譔主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6.08 《唐方鎮文職僚佐考》 戴偉華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4.01
《中國文體學辭典》 朱子南主編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11
《全唐詩人名考證》 陶敏 撰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08
《中國詩話辭典》 蔣祖怡、陳志椿 主編 北京出版社 1996.01
《唐律疏議箋解》劉俊文撰 北京書局 1996.06
《中國歷史紀年表》 台灣:華世出版社 1978.01
《登科記考》全三冊 清‧徐松 撰 趙守儼 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3.09
《四庫全書‧子部》 原文電子版 武漢大學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